费用粘性会影响盈余信息质量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粘性论文,盈余论文,费用论文,质量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成本管理是企业日常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管理者进行决策需要考量的重要因素。传统的成本性态理论认为成本的边际变动与业务量的方向无关,成本与业务量按比例均衡增减。但已有研究表明,成本与业务量变化是非线性关系(Noree和Soderstrom,1997)[1],即企业存在“费用粘性”现象(Banker和Byzalov,2014)[2]。现有学者较多地关注了费用粘性的存在性及成因,对费用粘性的经济后果问题目前国内少有正式文献进行讨论。在极少的有关费用粘性经济后果的研究中,主要关注了费用粘性会降低分析师的预测,以及对分析师盈利预测准确度的市场反应分析(Weiss,2004)[3]1441。但是对于费用粘性的其他经济后果如对盈余信息质量的影响等方面并未展开研究,而高的盈余信息质量对于改善资本市场中会计信息的媒介作用及其信息环境尤为重要(李鹏和陈希晖,2013)[4]。企业经营过程中,内部和外部因素会导致费用粘性的产生,费用的粘性性态又会向资本市场传递何种信息?费用粘性对会计盈余及时性、非对称性的影响又会作用至盈余信息质量,这就为本文研究费用粘性的经济后果提供了契机。资本市场投资者如何对待费用粘性较大的公司?不同情形下费用粘性对盈余信息质量的影响是否不同,譬如,管理层预期和投资者观念在金融危机前后的转变是如何作用于费用粘性与盈余质量的关系?回答这些问题对于管理层合理地进行成本决策、投资者判断以及监管层监管市场动态有着实证借鉴作用,而目前此类研究较为匮乏。 二、文献述评 学术界对费用粘性的研究缘起于对传统成本模式的探讨,学术界质疑传统成本模式是否能足够准确地反映生产经营的过程以作为管理层决策的基础,但是相关的经验证据极少。国内的学者也证实了中国上市公司存在“费用粘性”现象(孙铮和刘浩,2004)[5]。学术界对费用粘性的逐渐认可使众多学者开始研究费用粘性的产生原因。费用粘性的产生原因可以分为调整成本、管理者预期和代理问题等三个方面。(1)调整成本观点认为企业是一系列长短期契约和对各种资源投入承诺的结果。当企业想要改变对资源的投入,就会产生违背或调整契约的成本,这就是调整成本(BANKER等,2011)[6]。由于企业向下调整的成本大于向上调整的成本,所以业务量下降时的调整成本大于业务量上升时的调整成本,这种不对称性就是费用粘性。(2)管理者乐观预期观点认为管理者的主观意愿也会对费用粘性产生影响(Balakrishnan和Gruca,2008)[7]。管理者如果对企业的未来发展持乐观态度,当业务量下降时就不会立即缩小企业规模和产量,而会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等待经济回暖,那么维持这些日常运营的成本费用将不会随着业务量成比例下降,这会形成费用粘性。(3)代理问题观点认为公司治理和管理模式也会对费用粘性产生影响(Balakrishnan等,2004)[8]。因为管理层在治理公司时会发生自利行为,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情形可能会使管理层的决策与企业价值最大化不一致,导致企业偏离资源的最优配置,从而产生了费用粘性问题。有关中国的研究表明,若把中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根据实际控制人的性质分为国有和非国有公司,通过对2004年至2010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可以发现国有上市公司的费用粘性要大于非国有上市公司的费用粘性(万寿义和徐圣男,2012)[9]。 现有文献也对费用粘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和广泛的研究。研究表明,企业需求不确定性越大、面临的政治不确定性越大,费用粘性越大(BANKER等,2013;LEE等,2015)[10-11]。考虑到企业管理层的异质性,也有学者发现管理层特定动机(如CEO过度自信)会影响成本粘性(Kama和Weiss,2013;QIN等,2015)[12-13]。另外,无论是采用跨国数据还是单一国家数据,研究均发现完备的职工利益保护机制会降低企业的费用粘性(BANKER等,2013;Kim和Wang,2014)[14-15]。此外,也有文献发现企业特定的需求会影响成本费用变化的非对称性(Cannon,2014)[16],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会提高费用粘性(Habib和Hasan,2015)[17]。 由于企业内部管理数据公开披露的匮乏,研究费用粘性的经济后果不仅有助于我们探讨管理会计的新模式,更有助于在企业要素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搭建一座桥梁。Banker和Chen构建了一个涵盖了传统成本习性和费用粘性的新模型来预测会计盈余(Banker和Chen,2006)[18]。他们按照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思路,利用该模型解释了SG & A(Selling,General and Administrative)费用占销售额的比重和会计信息盈余质量之间关系的问题。Weiss首次研究了费用粘性的经济后果,他重新考虑了费用粘性的衡量方式,发现公司成本行为的不对称性会影响公司盈余分布的波动性,这些盈余的波动给分析师造成困扰,降低了分析师盈余预测的准确性(Weiss,2004)[3]1447。此外,Banker等学者也发现费用粘性会对会计稳健性产生影响(Banker等,2015)[19]。 本文选择从盈余反应系数(Earning Response Coefficient,ERC)的角度来探析费用粘性的经济后果。根据现有文献,一方面,盈余的持续性、盈利质量以及投资者预期会对ERC产生正的影响。学者发现了非期望盈利变动的持续性越强,ERC越低(Kormendi和Lipe,1987)[20]。大部分小众投资者会依赖于证券分析师或机构投资者的假设(Lev和Thiagarajan,1993)[21]。所以当投资者们的信息来源都出自同一个分析师,那么投资者对公司盈利预期的差异就会变小。研究证明,分析师盈利预测准确性的提高会使ERC变大(Abarbanell等,1995)[22]。另一方面,贝塔值、资本结构和无风险利率也会对ERC产生负面的影响。如果公司的未来盈余和未来报酬率的风险越大,那么投资者对给定数额的非期望盈余的反应就会越小(Easton和Zmijewski,1989)[23]。Billings发现权益负债率越高的公司,其盈余反应系数越低(Billings,1999)[24]。若把净利润分为三种,第一种期望无限持续的盈利的ERC等于(1+r)/r,r为理想环境下的无风险利率(Ramakrishnan和Thomas,1998)[25]。无风险利率的提高会使折现率增加,进而导致ERC的降低。 总体而言,有关费用粘性的研究主要聚焦于证明其存在性和影响因素,即什么导致了费用粘性,而对费用粘性的经济后果研究甚少,而此类研究可能更为重要。在现有文献中,有关企业ERC影响因素的关注也未拓展至成本费用粘性。较以往文献而言,本文首次将费用粘性和盈余反应系数纳入同一研究框架来探究费用粘性的经济后果。在现有ERC模型的基础上,本文加入了费用粘性变量,构建了新的计量模型。通过科学、严谨的实证检验呈现了企业费用粘性是如何影响ERC以及在不同情境下费用粘性施加不同程度的影响。为检验费用粘性对盈余信息质量的影响,本文以我国A股上市公司作为初选样本,首先检验费用粘性与盈余持续性之间的关系,然后检验了费用粘性与盈余反应系数的相互关联。进一步地,本文检验了管理者(乐观)预期和2008年金融危机对费用粘性与盈余反应系数相互关联的调节作用。同时,本文也从外部监督机制的角度,研究了四大会计事务所对费用粘性与盈余反应系数关系的影响。本文以期通过上述分析拓展费用粘性经济后果的研究,并为上市公司管理层的决策提供实证借鉴。 三、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说 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具有信息含量和信号作用(王跃堂等,2001)[26],资本市场的证券价格能够对会计信息作出反应。财务信息的有用程度可用财务报表公布后的股票回报(股票价格波动)与盈余的关系来刻画,因此盈余反应系数可以有效地反映会计信息的质量。成本费用作为公司净利润的扣减项目,影响着公司的盈利和未来发展状况。在资本市场中,理性的投资者会考虑费用粘性对公司价值及未来盈利水平及发展的影响,并会区别对待费用粘性较大公司和费用粘性较小公司。 研究费用粘性的经济后果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其前因与后果,完善该研究领域的理论框架,但甚少有文献关注其经济后果。本文正是着力于此,并提出公司的费用粘性会影响盈余反应系数的理论预测,理由有三:(1)费用粘性会增加盈余波动性,从而降低盈余反应系数。费用作为收入的抵减项,存在较大费用粘性的公司,在其业务量下降时较少地削减成本,进而导致盈余产生更大的下降。也即是,收入变动幅度相同情况下,费用粘性使得会计收入在收入下降时下降得更多,费用粘性在会计收益非对称性变化的非对称性上起着放大效应,这进一步影响会计收益与股票回报之间的非对称性关系。费用粘性的放大效应增加了会计盈余的波动性,进而降低了盈余反应系数。(2)费用粘性会影响企业未来预期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并因此影响股票的现行价格,这亦将导致会计收益和股票回报的关系呈现更强的非对称性,从而降低盈余反应系数。当管理者认为业务量的下降是暂时的,其将维持当前的既定费用投入并承担由此产生的经营成本。费用粘性会导致公司短期成本费用的提高和会计盈余的降低。但从长期来看,费用粘性的存在可能会增加未来市场竞争力,从而获得更多和更稳定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在市场有效的前提下,理性的投资者会视较高费用粘性特性为利好消息,股价会因此上升,这亦将导致会计收益与股票回报的非对称性,从而降低盈余反应系数。(3)费用粘性增加了盈余的不可预测性,降低了证券分析师的盈余预测精确度,这也会进一步降低盈余反应系数。当分析师的准确度降低时,信赖这些分析师的投资者们的预期一致性就会趋于分散,分散的预期会造成资本市场上不一致的投资局面,那么公司释放出的异常信息(如未预期盈利)就很难反映在股票价格上,盈余反应系数随之降低。同时,当投资者意识到费用粘性较大公司的盈余预测准确性较低,会减少对公司盈余信息的依赖程度,市场对未预期会计盈余的反应较弱,这也会导致较小的盈余反应系数。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假设1: 假设1:公司的费用粘性越大,盈余反应系数越小。 本文认为不同情形下的费用粘性影响盈余反应系数可能不尽相同。为更好地探究费用粘性与盈余反应系数的关系,以窥费用粘性影响盈余反应系数的全貌,本文进一步从公司管理者预期、金融危机和公司治理等三个角度出发,研究特定情形下两者的相互关联。(1)管理者的乐观预期会影响费用粘性与盈余反应系数的关系。乐观的管理者对自身能力评价相对更高,对项目投资成功概率的预期也会更高(余明桂等,2006)[27],这会促使管理者在更强的风险偏好下选择积极的投资策略。典型的表现是,乐观的管理者会低估设备投资成本和投资风险、高估投资项目的收益。乐观也会促使管理者更果断地在投资中承担风险性项目,因此管理者的乐观预期增加了其从事风险行为的动机和能力。而公司从事的风险行为越多,会计盈余的波动性越大,盈余反应系数会因此下降。乐观的管理者会进一步放大费用粘性的影响。(2)费用粘性对盈余反应系数的影响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企业经营所处的外部环境。以2008年金融危机为例,危机爆发后宏观经济出现剧烈动荡,机器设备和原材料等成本急剧上升。上市公司的常态经营环境被打破,求生存和保稳定替代利润追逐成为企业的首要任务,有效地降低经营风险也成为了管理者决策的重心。这在客观上降低了会计盈利的波动性,从而提高了盈余反应系数。因此金融危机会削弱费用粘性对盈余反应系数的影响。(3)公司治理的水平会影响费用粘性与盈余反应系数的关联。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有效的公司治理能够提高盈余质量。譬如,较高治理水平能够抑制大股东的隧道挖掘行为和减少公司管理层的盈余管理动机。而盈余反应系数会随着盈余质量的提高而提高。此外,公司的盈余质量越高,证券分析师对会计盈余的预测准确性也随之提高,这也进一步提高了公司的盈余反应系数。因此较高的公司治理水平会降低费用粘性的影响。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假设2: 假设2.1:当管理者乐观预期时,费用粘性对盈余反应系数的影响更大; 假设2.2:金融危机爆发后,费用粘性对盈余反应系数的影响更小; 假设2.3:公司治理较好时,费用粘性对盈余反应系数的影响更小。 四、模型设定和变量选取 (一)样本及其来源 本文以中国沪深两市2002年至2012年共11年的所有A股上市公司为初选样本。之所以选择2002年为起始年,是因为本文计算费用粘性所用上市公司的季度数据自2002年起才开始系统性披露。样本中剔除了金融行业和研究数据缺失的样本公司,一共有11997个公司—年观测值。本文所用数据中,股票回报数据来自CCER数据库,其他数据均来自深圳国泰安CSMAR数据库。 (二)模型与变量 1.费用粘性的刻画。本文主要的解释变量为费用粘性。参考Weiss的研究(WEISS,2004)[3]1447,本文采用下列公式来衡量费用粘性:标签:企业经济论文; 盈余质量论文; 会计假设论文; 会计成本论文; 会计信息质量论文; 经济模型论文; 成本预测论文; 预测模型论文; 股票论文; 经济学论文; 会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