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职教育质量管理的基础框架及有效路径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路径论文,质量管理论文,框架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222(2011)01-0048-05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与普通高等教育一起形成高等教育“二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环境、育人模式、就业水平等发展瓶颈还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高职教育在国家各类教育中的竞争力还处于弱势地位。为此,高职教育不仅要重视外延数量的扩张,更应该注重内涵质量的提升,树立科学的质量观。体现高职教育本质属性的科学质量观应兼顾到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宏观上,高职教育的质量观必须建立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之上;中观上,高职教育的质量观必须考虑制度和组织建设;微观上,高职教育的质量观要满足效力、效率、吸引力这三条标准。本文将按照高职教育科学质量观,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构建高职教育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寻求高职教育质量管理的有效路径,以彰显高职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终身性、与传统职业教育相比更高的层次性以及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更强的实践性。
一、高职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框架解构
高职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框架主要由规划(目的和计划)、运行、评价和测量、总结(反馈和改变)等4个基本要件构成,每个要件都有核心的质量标准,为高职教育的质量管理提供了操作上的可行性(参见图1)。
图1 高职教育质量管理要件
1.利益攸关者积极参与高职教育的质量管理工程(参见图2)。要确保高职教育质量就必须让利益攸关者参与建构高职教育质量管理框架,开展建设性对话,促进高职教育质量管理的创新和开发。高职教育体系主要有社会化伙伴、学生和企业等三方利益攸关者,它们对高职教育的质量管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1)社会化伙伴。社会化伙伴扮演特别突出的角色,确保高职教育发展满足企业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相关领域的专家小组以及顾问团体等社会化网络有责任与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和高职教育机构紧密合作,制订高职教育方案,设计考核方法和职业资格证书,持续开发和监控劳动力市场,设置满足质量要求的目标,实现高职教育与劳动力市场较高的相关性。各行业协会要负责高职教育的适应性开发,审批高职教育的举办场所,监控劳动力市场的职业技能开发,并以此为基础对现存方案提出修改意见,提出新的高职教育方案或终止过时的高职教育方案的建议。
(2)学生。学生通过参与教学管理并参与制订教育计划,在高职教育中扮演制度化的重要角色,既对所接受的高职教育施加影响,也对学校的整体环境施加影响。在高职教育的日常管理中,教师需要与学生一起确定特定科目的总体内容框架,选择和安排不同的学习任务。同时,学生有权向高职院校的决策层反映教育教学的真实状况,并利用教育主管部门在高职院校开展改革调研的机会就国家高职教育政策提出谏言。
(3)企业。企业应主动与高职教育协会、相关的社会团体以及高职院校决策层沟通,参与“绘制”高职教育计划,确定高职教育设置的教学科目,主张自身的利益,满足自身的特殊需要以及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图2 利益攸关者参与模式
2.制订共同的操作指南,推进高职教育的规划实施。高职教育应在相关的法律框架下规划并设计总体发展目标,制定法规和操作指南,明确高职教育的目标、结构、内容、职业胜任能力水平、考核要求、诉求规则、教师的职业胜任能力以及共同遵循的国家运行标准,搭建高职教育的框架性协议,确保高职教育应该达到的最起码质量水平,实现高职教育质量的全国同质性目标。高职教育的操作指南是高职教育的总体性培训方案框架,由高职教育机构与地方高职教育协会等社会化伙伴负责合作制订,体现高职教育良好的灵活性,更好地适应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其中,社会化伙伴与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一起确定复合性职业胜任能力,划分出不同的教学模块,强制高职教育机构设置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科目,满足社会的用人需求。
3.设立高职教育质量评估的创新型开发基金,严格监控高职教育运行。该基金应该由高职教育机构向地方政府提出项目申请,教育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后即可获得开发基金的支持。在高职教育质量管理中,要愈发关注高职教育的“过程监控”加工,鼓励高职教育机构开发并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提供符合特定政策目标的专项基金,激发它们的积极性,采取适当措施提升高职教育质量。设立高职教育质量评估创新开发基金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促进和监控高职教育运行的手段,是高职教育质量管理和开发的一种重要工具,具有对话和开放特征,体现了高职教育政策的连续性。
目前,国家应该在高职教育的质量管理方面确立四个优先资助的领域:(1)提升高职学生的学习质量,开发职业胜任能力,掌握灵活的职业技能;(2)开发教师职业技能,不断更新和创新教师运用教育信息技术的技能,鼓励教师采用教学新手段;(3)逐步实现高职院校管理的专业化;(4)加强高职院校与企业和经济社会的联系。
4.制订高职教育的质量管理规则,完善高职教育的自我评价机制。高职教育质量管理的“基石”来自高职教育机构的自我评价,为此,要求所有的高职教育机构都对自己的操作业绩以及所提供的学习科目加以评价。“校本”高职教育的质量管理主要由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企本”高职教育主要由各行业协会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等社会化伙伴一起负责质量管理和开发工作(参见图3)。首先,颁布具有法律效力、自我评价扮演主要角色的高职教育质量规则,规定所有的高职教育机构都必须建立质量管理系统并制订年度质量管理规划,定期评价所提供的高职教育的质量,并在自己的网站上公开发布自我评价的结果。其次,高职教育机构要建立质量管理系统,在优先领域内开发质量管理的自我评价程序,公开自我评价的后续计划,发表评价结果报告。第三,高职教育机构自主选择自己的质量概念,建立“质量管理协作”机制,适应质量管理环境的变化,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需要。第四,在自我评价的比较研究基础之上开发国家高职教育质量管理的自我评价工具,建构高职教育机构质量管理的强制性框架,测量利益攸关者参与高职教育运行的满意度和学习效果,建立高职教育质量管理的国家数据库。
图3 高职教育内部质量管理机制
5.建立高职教育质量管理的专门评价机构,强化外部评价在高职教育质量管理中的核心作用。尽管内部自我评价构成了高职教育质量管理的“战略支柱”,但建立在高职教育机构披露的客观信息基础之上的国家外部评价却是根本性的,并且显得日益重要。高职教育评价机构作为高职教育质量管理和开发的外部独立机构,专门负责实施高职教育领域的评价,提交开展评价活动的行动计划,举办高职教育调研活动,开发高职教育质量的评价方法,开展与世界各高职教育评价机构的合作,向所有利益攸关者传播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的相关信息。教育部是高职教育的最高行政管理机构,在高职教育的审批和检查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全权负责提升质量管理系统效能:首先,教育部赋予特定的机构举办高职教育的权利;其次,教育部通过系统地收集培训动向、毕业率、成绩、就业等教育和财政信息数据,持续性地监控高职教育机构的质量;第三,教育部通过对高职教育机构依法开展教育教学检查,在客观资料的基础上针对所发现的特定问题开展分析研究,确认高职教育的满意程度,系统化地评价高职教育的整体质量(参见图4)。
6.积极参加高职教育质量管理的国际合作,更好更快地建立中国特色的质量管理体系。实践表明,参加高职教育质量管理的国际性调研合作是实施国家教育质量管理战略的一个重要环节,能够解读高职教育参与率、职业胜任能力水平以及高职教育投资回报等重要指标,有助于客观评价高职教育的质量,对高职教育的质量管理会产生重要影响。
二、高职教育质量管理的有效路径分析
高职教育的质量管理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抽象概念,它涉及诸如毕业率、就业能力、利益攸关者之间的满意度以及社会价值观等系统管理,依赖于利益攸关者的思想观念、设置的目标、可利用的社会资源以及制定政策的背景。开展高职教育的质量管理就要界定高职教育的质量标准,反映高职教育的价值、结构、利益攸关者的角色、现行的治理原则以及总体的历史文化背景,通盘考量方法、路径、目标等因素,确保高职教育的国家培养目标与地方开展高职教育之间保持一致和统一,确保个性化高职教育的质量。
图4 高职教育质量外部评价指标
(一)高职教育质量管理路径应具有三个主要特征
首先,它是一个去集中化的路径。高职教育机构应具有较大的自主权,能够对劳动力市场变化作出更为迅速的反应,增强高职教育的整体反应能力和有效机能,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其次,它是一个社会化伙伴都担当重要角色的路径。国家各行业协会向教育部提出高职教育改革的建议,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为高职院校制订地方性的高等职业教育计划,高职教育提供的职业技能和职业胜任能力终极用户被整合到标准的制订、产品的运行以及业绩的测试之中,质量管理的各个环节被纳入到高职教育的体系之中。
第三,它是一个联系紧密的路径。高职教育不同层面的利益攸关者开展持续性对话,形成共同的质量标准。各个利益攸关者了解彼此的工作和角色,广泛存在自信心和信任感。利益攸关者共同为整体目标而努力,确保高职教育实施方案在个性化学生、企业、劳动力市场以及整个社会中都取得优异的成绩。
高职教育的质量管理必须透明开放,所有机构都要在网站上公布它们开设课程的信息和教学的整体评价结果,公示实践性教学价值、战略规划以及学生取得的学科成绩和平均成绩等定量数据,公开教学质量评价的所有相关信息(参见图5),为利益攸关者和公众提供高职教育及其机构的信息比较渠道,开展质量管理对话。
图5 透明开放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示意图
(二)高职教育质量管理路径体现三个重要指标
1.就业能力。高职教育要确保学生获得集理论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特定职业胜任能力,当学生进入劳动力市场时,马上就能够运用他们在高职院校所获得的职业技能。高质量的高职教育一定表现为学生很高的就业率,而且大部分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就能够找到适合的工作岗位。
2.匹配方式。开展高职教育所有利益攸关者的持续性对话就是要确保高职教育体系与学生意愿、企业利益以及劳动力市场需求相匹配。社会化伙伴负责在不同的行业部门监控实施高职教育,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高职教育机构也要在确保高职教育体系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中扮演重要角色,它们与社会化伙伴合作一起制订地方性高职教育规划,确保高职教育机构充分考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学生也可以通过学生会、高职院校评估等途径参与高职教育质量管理的相关对话。
3.获取路径。高职教育应该是一个灵活的、模块化的教育体系,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渠道获得不同水平的职业胜任能力。学生可以自行设计教育培训方案,契合他们的能力和需求。对于那些只拥有较低学术性向能力的年轻人来说,亲自参与设计自己的教育培训方案,制订实践性、整体性和一致性更强的操作指南系统,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高职学生较高水平职业技能开发的需求。
(三)高职教育质量管理有效路径分四个基本步骤
1.明确高职教育机构所肩负的重要职责。在我国现行的高职教育管理体系里,教育部和地方高职教育机构必须分担相关的责任。教育部设置高职教育的发展目标和体系框架,高职教育机构依照国家框架自主办学。高职院校的决策层与管理层合作,负责高职教育的日常运营和开发,并对质量管理负有主要的责任。
2.深入开发高职教育的质量管理指标体系。教育部在监控高职教育质量管理指标、收集数据并使之系统化等方面,面临着巨大挑战,需要深入开发包括高职教育毕业率和辍学率等数据在内的质量管理系统,积极开展高职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讨,细化高职教育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3.高职教育机构必须开发、制作并使用符合质量法规要求的规范性文献。在规划阶段,高职教育机构必须制订评价的年度方案;在高职教育的运行阶段,高职教育机构必须制订出开展特定水平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的程序,清晰表明用户、学生和企业参与评价的方式;在高职教育质量的评价阶段,高职教育机构必须在特定的领域内撰写业绩评价报告并在网站上公开发布;在总结阶段,高职教育机构必须客观描述总体的质量结果,制订整改方案。
4.参与高职教育质量管理的国际合作。充分开展高职教育质量管理的国际合作既可以分享有关的知识信息,也可以学习发达国家高职教育质量管理的成功实践经验,是高职教育建立覆盖国家和地方的质量管理监控网络体系行之有效的方法。为此,教育部应鼓励高职教育机构尽量多地参加有关项目的国际合作,积极为高职教育机构搭建国际合作桥梁,确保人们可以较为从容地比较不同国家高职教育的质量管理方案,加速我国高职教育质量管理的国际化进程。
高职教育的质量管理是一个动态的结构化体系,涉及到经济社会的各个层面,切忌用静止孤立片面的眼光去看待高职教育的质量问题,而应以规范、务实、理性的态度来审视高等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确立高职教育的有效质量管理路径,要求高职教育所有利益攸关者积极参与,运用高职教育的质量管理规则,以实践性操作能力的培养为导向,展示高职学生具有较高的就业能力、职业道德水准以及职业发展潜能,呈现与传统职业技术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之间质的差异性,逐步实现高职教育高水平发展的终极目标。
收稿日期:2011-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