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理论研究视角的转变及其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_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理论研究视角的转变及其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_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理论研究的视角转换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理论研究论文,其对论文,视角论文,社会主义建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理论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由前期对西方社会理论的研究,到后期转向对东方社会理论的探讨,有其理论发展的内在必然性。这一研究视角的转换显示了马克思理论研究中的唯物、求实精神。

马克思东方未来社会理论是马克思学说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一理论的产生基于对现实社会的严格剖析,并经过从西方未来社会理论到东方未来社会理论过渡的反思过程,最终形成了东方民族及后进国家进行社会变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一、马克思未来社会理论指向产生的基本方法

马克思未来社会理论指向的产生来源于对现实社会的严格剖析和论证。马克思作为一位严谨的社会科学家,从不根据主观臆测作出任何论断。关于未来社会的理论指向,是根据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分析,努力把握未来社会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联系”作出的合乎逻辑的科学推断。正像恩格斯所说:我们对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现代社会的特征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脱离这些事实和过程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1〕

马克思倾注毕生心血,着力于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其落脚点就是放在未来社会。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与空想社会主义者甚至以往的一切思想家都是根本不同的。按照常规理论活动来说,理论指向也就是理论活动的对象。研究社会主义问题就把视线落在未来,通过思维建构去描绘未来社会的美好前景,或者最多像欧文那样进一步把思维建构转化为范式。显然,这种做法是脱离现实的,是一种从社会之外把关于未来社会的美好图画强加于社会的做法。马克思则不然,他认为未来社会是由历史发展自身来实现的。未来社会的状况正是根源于现实,只有通过对现实社会作出深入的科学研究,才有可能提出关于未来社会的科学预测。因为在马克思看来,历史科学也像自然科学一样,通过对历史上已经出现过的和现存的生产方式的考察可以得出一些原始的“方程式”。根据这些方程式既能够说明过去,也可以推断未来。也就是说,应当从社会发展的总过程中来考察历史地形成的资本主义经济,然后才有可能获得对过去的说明。并且这种正确的考察也包含着生产关系现代形式的扬弃之点和未来的先兆。“正像一个自然科学家已经知道某一新的生物变种是怎样以及朝着哪个方向演变才提出该生物变种的发展问题一样。”〔2〕因此, 马克思未来社会的理论指向正像列宁所说:“它考察的只是未来的制度所由以长成的那些现有的因素”〔3〕, 即马克思未来社会理论的产生仅仅在于对现实社会的严格剖析,从而揭示出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通向未来社会的历史必然性。

二、马克思未来社会理论研究的视角转换

马克思未来社会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从时间上分,大致可分为早期(1867年以前)未来社会理论(也称西方未来社会理论)和晚期(1867~1883年)未来社会理论(亦称东方未来社会理论)。所谓西方未来社会理论是指马克思在19世纪40年代末,以西方经济、文化为背景,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研究对象,所得出的关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以及走向共产主义的理论。而东方未来社会理论是马克思在19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以东方经济、文化为背景,以东方落后的国家为研究对象,所得出的关于经济、文化不发达的国家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以及走向共产主义的理论。马克思未来社会理论研究视角的转换主要包含如下三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理论的建构有一个反思过程。他研究资本主义的根本目的是为无产阶级革命奠定理论基础。从其早期的思想认识看,他认为无产阶级革命只能在经济、文化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取得胜利。因此,他把希望寄托于英、法、德等先进工业国家的无产阶级,希望他们首先起来推翻资本主义。但是,由于社会发展的多层次性和急剧变动性,马克思在运用革命理论指导工人运动的时候,也存在着对具体情况把握和分析的不全面性,据此所作出的预言及美好的愿望都未实现。就在西方革命陷入低潮之时,东方已经觉醒,并显示了深厚的革命潜力和美好诱人的前景,使人们看到了世界历史新纪元的曙光。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并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高度揭示东方社会革命对于西方革命的特殊影响和意义,就成为一项不容回避的现实任务。这就必然使马克思进行理论和现实的双向反思。

二是由一般到特殊的理论再创造。尽管马克思花费了大量精力,研究了大量现实资料,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顺序性,为人们解开人类历史之谜作出了伟大贡献。但是,应该承认,马克思社会经济形态理论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建立和阐述的,带有一定的逻辑推理性质,因而很难代替对历史事实的实证性考察。并且,马克思社会经济形态理论是以世界历史为视野,再现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它毕竟不能完全涵盖和囊括各个民族,各种社会的曲折道路和所有内容。因此,它不是也不应该是用来剪裁每个民族历史的万能模式,而是需要有一个理论的再创造过程。

三是克服了世界历史进程中东西方社会形成的严重的文化冲突和矛盾。工业革命之后,西方资产阶级建立了统一的世界市场。贪婪成性的西方资产阶级企图迫使东方国家从属于西方的文明,使东方从属于西方。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饱受苦难的东方民族表现了顽强的斗志和探索独特社会发展道路的坚定信念。特别是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印度等国家发生了重大社会结构变动,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兴起,并且日益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紧密结合,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东西方文化的尖锐矛盾和冲突。在社会形态的研究过程中,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研究的不断深入,马克思逐渐发现西方民族只是人类众多民族的一员,西方文化只是人类文化整体的一个方面。要想把自己的社会形态理论建立在科学的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尚须扩展研究领域,研究史前社会,研究东方社会及其文化特质,实现认识从抽象到具体的转变。这就是马克思开始转向探索东方未来社会理论的动机和起点。

马克思未来社会理论研究的视角转换,实现了其思想的进一步深化,提出了在社会由局部、地域性的变革转向世界历史的现实背景下,保存有较为完整的农村公社结构的东方各国究竟应该怎样走一条独特的社会发展之路,超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

马克思认为,农村公社所固有的公有制和私有制并存的内在二重性成为它的强大生命力的源泉,使它具有内在更新的机制。农村公社能够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可怕的波折而吸取它的一切肯定成就。马克思认为,如果把它事先引导到正常状态,那就能直接变成现代社会所趋向的那种经济体系的出发点,不必自杀就能获得新的生命,不通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而吸取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实现社会的根本飞跃。

三、马克思东方未来社会理论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有益启示

马克思逝世后,东方社会一些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和民族相继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从而实现了这一科学理论到实践的飞跃,证明了马克思东方未来社会理论的科学性。在社会主义经历了几十年实践的今天,重新回过头来思考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马克思东方未来社会理论仍会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是对马克思未来东方社会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我们今天的实践既不等于马克思所讲的未来社会,也不是完成了的社会主义,而是发展着的社会主义。我党所提出的初级阶段即过渡阶段。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不是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产物,而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的情况下,首先通过社会革命而建立的,社会的物质基础比较薄弱,还不是发达的社会主义或成熟的社会主义。因此,要吸取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必然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初级阶段。特别是在当前两种制度并存的世界格局中,处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不可避免地与资本主义发生着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广泛联系。与此同时,资本主义世界的状况每时每刻都在对它施加着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既不应因担心资本主义落后腐朽东西的侵入人为地割断这些联系,又不要视而不见,而应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因势利导,为我所用。

(二)跨越了“卡夫丁峡谷”之后的东方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既然东方国家的社会主义不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那么,这些国家的无产阶级在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为了弥补生产力发展的不足,迅速赶上并超过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不断改善和满足劳动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就必须把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

(三)对外开放是吸取和借鉴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壮大发展自身的必由之路。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取得社会主义胜利后的国家不能脱离世界而孤立存在。随着生产方式的日益完善,各民族、国家之间的交往日益增多,特别是经济、政治、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全方位开放与交流,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历史意义。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一个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能脱离这个大环境而在封闭中生存。要想发展,必须把自己纳入这样一个序列中去。

马克思东方未来社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对自己前期社会理论进行反思并作了重大修正、补充后而作出的科学结论。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将这一理论运用于中国的实际,成功地夺取了政权,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在四个现代化建设中,不断对其进行丰富和发展。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第757页。

〔2〕《列宁全集》第31卷,第81页。

〔3〕《列宁全集》第1卷,第154页。

标签:;  ;  ;  ;  ;  ;  ;  

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理论研究视角的转变及其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_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