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智还是错误?关于取消历史填空和多选题问题的思考_填空题论文

明智还是错误?关于取消历史填空和多选题问题的思考_填空题论文

明智还是失策?——取消历史填空题、多选题引发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失策论文,明智论文,填空题论文,多选题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几年来,历史教学界许多同志主张在高考中取消填空题,其理由主要是认为该题型较为死板,只能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再现水平,同时它在试题中的存在又影响了其他题型的比例,影响了对学生的能力考查,阅卷较为困难等等,似乎多余,成为试题进一步改革的累赘。1998年全国高考正式取消填空题。这一决定获得普遍的赞扬而几乎未受到任何质疑。以此为指导,各级各类历史考试也纷纷取消填空题型,使填空这一传统题型面临逐渐消失的危机。1999年高考考试说明比较突然地明确决定多项选择不再作为高考题型。解释这一决定的理由主要是多选题难度较大,题型的评分标准不够合理,影响题目和学生的区分度,等等。

这两项措施是否真的明智?

应该承认,上述权威机构的决定依据确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就是从传统的角度看也值得推敲,从历史教学和试题改革的角度看就更应商榷。虽然这直接看来只是一个较小的研究命题,国家考试中心在短期内恢复的可能性也较小,但仍有其讨论意义,这个命题可以促使我们思考许多问题。

一、关于填空题

(一)传统填空题型的功能不可替代

传统填空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掌握和再现,主要针对历史时间、地点、人物、机构、会议、组织、战争战役以及其他历史概念,特别重点考查的是较为特殊或者较难书写的历史名词,如高考曾经考查过的“土尔扈特”、“蔡廷锴”、“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等。学生的学习过程为掌握概念(音、字、词)——准确记忆——正确写出三个环节。这是历史学习的一项基本能力素质,是其他考试题型不能替代的。

主张取消填空题的同志的重要理由之一是填空题的功能可由选择题代替,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因为选择题考查历史概念时选项必须将正确答案列入其中,学生只要稍有印象即可完成,不能考查学生对该历史概念音、字、词是否真正掌握,掩饰了没有掌握但可以猜测判断的部分“投机”学生的知识差距,对已经完整掌握知识的学生也不够公平。例如“蔡廷锴”这个概念,学生可以通过选择题轻易完成,但他(她)可能一辈子都写不准这个名词,其他更难更长的概念就更不用说了。学生(无论什么层次)学完全部历史课程之后不能准确掌握具体的历史概念难道不是一种缺陷吗?诚然,高考作为高水平的的选拔性考试能力要求有别于一般考试,但它的导向作用无法抵御,在其影响之下的普通考试取消填空题损失可谓大矣。

(二)现行选择题的相当部分内容完全可由填空题完成

基础知识的考查由选择题替代填空题确实为一大进步,而且考查能力的功能得到大大加强。但矫枉也许过正,许多填空题完全能够考查的题目变成了选择题。尤其是80年代至90年代前期比较明显,以后此类题目的比例逐渐减少。但就以1998年高考题为例,仍然能够找出此类题目。如第7题犁耕法图例以后学生完全可以根据直辕判断其始出于西汉,以填空形式也可简单完成。选择项中列出 A.春秋 B.战国 D.唐朝 这些选项考生可以不看。高考以外的考试此类例子就更多。

(三)填空题型的能力考查功能还远未挖掘殆尽

传统填空题要求学生将答案直接填入空格,长期背负只能简单再现知识的“罪名”,这实在是一种偏见。实际上,除材料解析、问答题的形式和任务不同以外,最能够体现试题难度并考查学生能力的恰好是填空题。这个结论也许许多同志觉得完全不可思议,兹举例分析:

考查“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对外战争”这一知识结构(联合撒丁对奥战争、克里米亚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和普法战争),各种题型均可采用。如以简答或列举,学生可能回答不全;如用选择,必须列出答案,已降低了难度;以填空题考查可采用:

“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进行过_______________次对外战争, 获胜或得利的有_______________次。”

这种填空题可称为复杂思考型,学生只需填出“4”、“3”即可。笔者在教师和学生中均进行过实验,上述题目还是填空题难度最大,得分率最低,同时它又不是整人害人的偏题怪题。

在1998年的高考选择题中我们可以找到大量此类题目:

第4题“既是诸侯国都城又是冶铁中心”的A.邯郸;

第5题“中央管辖玉门关以西、天山南北最早的行政军事机构”B.西域都护府;

第8题“元朝漕运路线最北的一段河道”B.通惠河;

第14题“鸦片战争后割占过中国领土的”A.英国、俄国、日本;

第29题“《和平法令》发出呼吁的”三个国家D.英法德;

第35题“了解王莽改制可查阅”B.《汉书》、D.《资治通鉴》;等等。

这种填空题型的基本特点是要求学生对考查知识进行全面细致地思考、准确地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结论以后用简单的答案完成。它的难度可能较大,但这不正是选拔性考试所需要的吗?起码可以作为一种有益的探索进行实验。

二、关于多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的优越性勿须赘言,自从高考采用多项选择以来几乎受到历史教学界的一致好评,但最近却遭到置疑甚至被取消,主要的“罪名”是难度太大,影响试题的区分度,导致部分“优秀考生”不能获得好的成绩。同时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降低客观题的比例,将其分数扩移至主观题目之中,以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科能力。

我们认为,这些理由均不成立。

(一)如何看待试题的难度

高考试题的难度如何认识把握一直是困绕命题者的棘手问题,题目简单达不到选拔性考试的目的,题目过难又往往受到中学历史教学界的责难。受此影响,教材和高考试题的难度、容量、题型、比例等数度调整,变了又变。这实际上真是简单问题的复杂化。我们早就应该达成最基本的共识而不动摇——高考试题必须保证相对或者相当的难度!

许多历史教师抱怨高考试题提高难度是抢夺了自己的“饭碗”,使中学历史教学无所适从。实际上冷静思考一下,结论应该正好相反:简单化的试题才真正使历史教师无所适从,无从施展自己的才华,才失去教学的真谛和乐趣。历史试题没有相当的难度教师的价值简直无从谈起。更何况高考本身就是选拔性,题目简单何从选拔?

我们认为,历史高考的难度值保持在0.55左右较为合理,要坚定不移地坚持选拔性标准,不受考生分数和其他因素的干扰。

(二)取消多项选择题是不是降低试题难度的正确选择?

保持试题的难度并非意味着试题越难越好。如果大家公认目前(主要指1998年以前)历史高考试题确实过难,适当降低也是应该的。问题是题目过难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是不是取消多项选择题是降低难度的合理选择?

多项选择题的最有效作用是考查学生对分散史实的综合把握以及学生的谨慎准确判断能力。这种功能其他任何题型都无法取代。以取消它为代价来降低试题的难度真可谓病急乱投医。

以往的高考试题中,的确存在部分多项选择题过难的现象。其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早期试题中对某一知识点过于琐碎的排列性考查,如1989年“雾月政变的背景史实”,1992年“日本向私人资本家转让的企业”等等。这类早就应该抛弃的题目在1998年居然还有:

44.凯末尔领导的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1920年下半年起进入高潮,其原因有

A.素丹成为英国傀儡

B.土耳其的属国和欧洲大部分领土被列强瓜分

C.希腊军队向土耳其推进

D.国民军获得国外的大力援助

二是过于表现命题者主观意图,答案的界限和区分度模糊。这部分题目最影响善于思考的优秀考生。就以1998年高考第43题为例:

恩格斯在总结资产阶级革命进程的特点时指出,为取得完全成熟的资产阶级革命果实,“必须使革命远远地超出这一目的”,使更激进的派别执政,采取更激进的措施,才能实现这一目的,当这个目的达到时,激进派及其激进措施就会“从舞台上消失了”。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进程看

A.大资产阶级执政时一系列反封建法令的实行是完全成熟了的革命果实

B.众多革命俱乐部的出现,表明革命远远超出了原来的目的

C.雅各宾派专制时期推行的革命政策,表现了激进派采取的激进措施

D.热月政变和政变后的变化说明,激进派及其措施“从舞台上消失了”

占如此大篇幅的这个题目没有太大的意义,很让学生为难。

只要避免以上两种偏向,多项选择的难度就肯定适中。结论是高考试题过难的责任不应该由多项选择承担。

(三)改进高考多项选择题操作的建议

1.进一步增强题目的科学性、合理性,避免烦琐、偏怪;

2.每题的分值由3分改为2分,题目数量则大体保持不变;

3.仍然保持全部选对答案才能得分的惯例;

4.尽量减少再现史实的题目,主要考查学生的能力。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传统填空题本身的考查功能不能替代,而且它还存在很大的进一步发掘的考查潜能空间,没有根本理由因而也就不应该取消填空题型;多项选择则是相当优秀的题型,更不应该放弃。只要加强命题的科学性,这两种题型还应该在历史高考中发挥更大作用。

标签:;  ;  

明智还是错误?关于取消历史填空和多选题问题的思考_填空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