昝玉林[1]2003年在《论现代高校德育的主体性原则》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的主体性并非与生俱来的,而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成果,这也是教育应当追求的目标。主体性教育思想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在我国产生广泛影响,一方面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科技发展变化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我国哲学、教育学领域对之进行深入研究的结果。主体性教育思想的研究和实践加速了德育的改革和发展。高校德育作为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突出表现之一就是主体性德育思想的确立以及在现代高校德育实践中的运用。主体性德育思想的确立促进了现代高校德育的发展,现代高校德育的发展必然带动其各个组成部分的协调发展,而高校德育原则发展正是现代高校德育发展的题中之义。现代高校德育的主体性原则属于德育方法论范畴,是高校德育的原则方法,在高校德育全过程中起指导作用,规定了其他层面方法的方向、准则和要求,发挥着导向和规范作用,带有宏观纲领性的指导意义。因此,研究现代高校德育的主体性原则,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现代高校德育的主体性原则要求高校德育以交互主体观统帅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的关系,即坚持教育者和大学生同为现代高校德育的主体,强调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一如既往的重视教育者在高校德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都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性,使其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坚持贯彻落实主体性原则,要求之一就是尊重大学生在现代高校德育中的主体地位,为此,必须探索出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德育工作新思路,即由传统的师生之间的单向灌输转向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重视和提高活动在现代高校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积极探索和发展咨询式德育、网络德育;要求之二就是注重教育者在现代高校德育中的主导作用,教育者作为现代高校德育的主体,在高校德育中起主导作用,这一方面是由现代高校德育的阶级性决定的,但更重要的是由于教育者的人格权威,所以,教育者必须不断提升人格魅力,以保证自己在现代高校德育中的主导作用。要求之叁是现代高校德育必须下大力气培育大学生的主体性,为了实现这一变化了的德育任务,相应的就要求教育者更新高校德育观念,笔者认为应树立主体性 /艺己八硕士学位论文 qyM沾TFll’S THESIS德育观念。同时由于德育任务是体现在一定的德育内容中的,所以教育者必须自觉调整现代高校的德育内容,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德育内容。而且,大学生主体性的外在表现之一就是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所以为了培育大学生的主体性,必须把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作为关键环节。
杨金铭[2]2017年在《高校德育现代化研究》文中指出当代社会处于不断变革和进步的发展状态,社会现代化的步伐疾如旋踵。社会现代化是一个革命性的、整体的变迁过程,它不仅是一个长期连续的历史进程,还是一个协调发展的过程。它不是社会体系中某一系统的单独发展,而应包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人的现代化发展。人的现代化发展是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核心要素,既是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内在驱动力,同时也是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最高目标指向。教育作为社会中的一个子系统,只有达到与社会现代化相一致的发展状态,才能完成其所担负的人才培养的历史重任,与社会现代化形成深度融合,良性互动的同步发展。高校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亦不例外。因此,在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面对社会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的转变,以及社会发展对人才综合素质的新要求,传统的高校德育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高校德育必然要革弊鼎新,与时俱进,主动适应社会现代化的变革,不断地通过自身的改革和转型去满足和促进这种变革,即也要实现高校德育的现代化。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支撑,结合课题研究的需要,运用理论联系实际方法、系统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比较研究法、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开展实际研究。全文以提高高校德育实效性,探索高校德育现代化道路为主线,以从现代化的视角进行高校德育工作理论拓展和以过程范式进行高校德育现代化实践体系构建为具体切入点。在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高校德育过程的结构梳理和内容剖析,创造性的提出将理念要素、主体要素、内容要素、工具要素和环境要素作为高校德育现代化实践体系的研究框架,并深刻揭示各构成要素的内涵、作用以及相互间的逻辑关系;对高校德育现代化相关概念的内涵进行阐释,并总结了高校德育现代化的四大特征,即目标特征、发展特征、实践特征和过程特征;从马克思人学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以及现代化的相关理论入手,结合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特点,针对高校德育现代化的特殊性对理论依据进行深入研究,寻求高校德育现代化的理论支撑;立足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围绕中外高校德育现代化的发展及其比较,对我国高校德育的演进历程,尤其是重要历史时期进行系统分析,并积极借鉴西方国家的有益经验,深入分析其“现代性”的体现途径和方法,总结高校德育工作改革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寻求高校德育现代化的实践依据;在全面总结我国高校德育现代化已取得的成绩、现实问题及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高校德育现代化实践体系构建的原则和路径。以解决高校德育工作在现阶段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为出发点,明确新时期我国高校德育现代化实践体系的构建要坚持功能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和方向性原则。从理念要素、主体要素、内容要素、工具要素、环境要素五个方面在宏观架构和微观路径两个角度提出高校德育现代化实践体系的具体操作方案。基于高校德育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改革和发展的历史过程的特点,从高校德育工作的教育属性入手,结合高校德育现代化的“现代化”特质要求和大学生人格的现代化发展需要角度,通过对高校德育现代化构成要素的界定,以及对高校德育现代化本质特征的总结,以期对高校德育工作的理论拓展有所贡献;同时,基于高校德育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的特点,立足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总结既往的实践经验,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出发点,坚持体现时代性和操作性,探究高校德育现代化各构成要素的有机联系,构建高校德育现代化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实践模式,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以适应社会现代化发展和大学生全面发展需要。
李建[3]2018年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研究》文中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就是高等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持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其具有和谐感与可亲近品质,推动教育对象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力量。2016年底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提出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这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遵循。论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进行了梳理,从源头上对思想政治教育何以具有亲和力、如何增强亲和力等问题进行了理论探析,并以此作为进一步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理论基石。论文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亲和力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要求,新时代提出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命题,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认识升华,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追求。论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基本理论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产生是大学生的认知过程充分实现、情绪情感被积极调动、接受需要得到满足的结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具有情绪情感性、可渗透性、不稳定性和可扩散性的特征,具有促进认知、调节张力、评价效果的功能;从构成要素讲,主要包括教育目标亲和力、教育主体亲和力、教育内容亲和力、教育方法亲和力、教育环境亲和力和亲和力链六个部分;从结构层次看,涵盖教育目标认同感、教育内容吸引力、教育活动和谐感、教育结果获得感四个层次。研究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在运行过程中具有独立性和整体性、同时性与多端性、倍增性和消解性的特点,在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的运行包括了亲和力的激发、传递、整合、调控和升华五个主要环节。论文采用了实证的方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大学生肯定主渠道有亲和力但期待全面提高、认同主阵地的有效性但期待更加人性化、认可教育环境具有一定的亲和力但期待增强渗透性、肯定合力意识初步形成但期待全面提升。分析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外部系统中实用理性至上使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产生了偏差,抽象思维欠缺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理论产生畏惧心理,而各类不良社会思潮干扰了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学习和接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系统中,教学目标整齐划一影响了认同度、教育内容发展性不足降低了吸引力、教育方法陈旧遮蔽了时代感、教育者素质欠缺弱化了课堂魅力、理论教育与实践的脱节稀释了参与激情,以及教育协同机制脆弱教育合力不牢固。根据系统理论,论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如何建构进行了探讨。认为总体建构应坚持以人为本、协同育人、与时俱进、互联网思维、继承借鉴五大原则。高校教育目标亲和力建构要坚持全面性和侧重性统一、层次性和连续性统一、现实性和发展性统一的原则;具体策略上要注重引导学生将个人目标与社会目标有机融合、将校内外各类具体目标融合、制定分时段可操作的教育目标体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亲和力建构要坚持主体性、全面性和发展性原则;具体策略上要增强教育主体情感魅力、提升教育主体理论素养、增强教育传授魅力和提升教育人格魅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亲和力建构要坚持主导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生活化原则、情感化原则;具体策略上要坚持教育内容的真实性、注重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厚植教育内容的文化性、增加教育内容的趣味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亲和力建构要坚持相宜性、时代性、融合性、艺术性原则;具体策略上要增强方法的趣味性、合理使用现代技术、有效增强教育对象参与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亲和力建构要坚持和谐性、思想性和共建性原则;在具体策略上要加强校风建设优化学习环境、围绕人文主题打造文化环境、注重信息技术构建虚拟环境、重视教育情境塑造情感环境。对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保障机制提出了作好物质、制度、人员保障,加强理论研究的建议。
焦立辉[4]2011年在《大学交往德育模式建立及其实施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大学德育工作已取得了显着成就。但是依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大学德育理论研究相对薄弱,大学德育实效性亟待提高,大学德育规律研究需要加强。面对现代大学德育的现状,我们必须对大学德育的理论和实践进行反思,不断引进和更新大学德育理念,找回大学德育所固有的属性。教育起源于交往,大学交往德育模式使大学德育实践重回德育主体的生活世界,回归到人自身的精神需求,这一本质根源,达到了个人与社会需求的统一。本文以马克思和哈贝马斯交往理论为理论基础,更新德育观念,尝试探讨大学交往德育模式的建立及其实施策略,从而丰富大学德育的理论和实践。文章第一部分首先在分析了“交往”和“交往德育”涵义的基础上,厘清了大学交往德育模式的涵义。其次,借鉴了马克思和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的一些有价值的观点阐述了建立大学交往德育模式的理论基础。再次,探讨了大学实施交往德育模式的必要性、作用和意义。第二部分从理念、原则和过程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大学交往德育的建立。大学交往德育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其存在的基础就是丰富而现实的生活世界。大学交往德育模式所要遵循的原则为:主体间性原则;情境性原则;平等性对话原则;互动性原则;全面理解性原则;灵活性原则。大学交往德育模式的过程为:对话交流;道德论证;全面理解;促进生成;共识分享。第叁部分重点探讨了大学交往德育模式的实施策略,完成大学交往德育从理论到实践的统一。首先,提出大学交往德育模式实现的环境保障:营造“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环境,建立“个人成长导师制”的制度环境以及构建“回归生活世界”的实践环境。其次,提出了大学交往德育模式情境模式的创设,主要包括:构建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育情境,构建“回归生活世界”的生活交往情境以及构建“互动合作”的主题活动情境。再次,论述了大学交往德育模式的运行途径:现场对话互动、组织化对话互动、生活化对话互动以及媒介化对话互动。最后,阐明了大学交往德育模式的工作方法:讨论教育法、生活交流教育法、熏陶感染教育法以及生活实践互动法。
王丹[5]2008年在《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原则》文中提出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弘扬人的主体性,培养与发展人的主体能力,成为时代发展的最强音。人的主体性是人性之精华,是人的本真精神。它的生成与发展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其根本目的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当代社会生活的主体,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原则是在实践中确立和发展起来的,是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主体性原则为指导,旨在以“主体间性”理解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二者关系,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实现教育者主导性发挥与受教育者主体性发挥的和谐统一。主体性原则属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范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方法,发挥着导向和规范作用,带有宏观纲领性的指导意义。坚持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规律发展的必然,也是对社会发展需要的主动回应,更是对主体人和谐发展的积极响应。当前社会背景下,坚持主体性原则就必须深刻认识我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与时俱进地更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观、价值观和目标观;就必须大力改善思想政治教育中人的主体性缺失的现状,不仅要重视增强教育者的主体性,更要从主体意识、主体精神、主体能力、主体人格等方面来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最终以回归生活世界的对话搭建主体性原则的实现平台。
谢群[6]2004年在《论创业教育——我国高校德育新领域》文中认为知识经济初现端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类迎来了崭新的创业时代。高校实施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 本文第一次从高校德育追求的新目标,高校德育拓展的新内容和高校德育原则的新要求叁个方面,论证了创业教育在理论上是高校德育创新的重要内容,并进一步从德育实施、德育考评和发展趋势上论述了创业教育在实践中已经成为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廓清了部分德育工作者对创业教育的模糊认识,为德育实施创业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在此基础上,笔者对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施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对比了国内外在这一领域的发展情况,探究了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施水平与社会对创业型人才需求之间的反差,分析了我国高校德育实施创业教育落后的根源:社会创业环境营造不够是制约高校德育实施创业教育的外部原因;高校德育工作体系创新不足是制约高校德育实施创业教育的根本原因。 面对时代的挑战,本文首次从德育的视角提出了构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新体系:一是塑造与时俱进的创业精神,包括创业情感、创业思维、创业个性和创业品德四个方面的内容;二是培养科学的创业技能,包括培养掌握知识的技能、设计策划的技能、经营市场的技能以及团队协作的技能;叁是建立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包括创建示范性校内外大学生创业教育基地,建立大学生创业教育网站,建设孵化性大学科技园;四是营造优良的德育环境,包括更新德育理念,创新德育管理机制和改革德育教育教学方式等几个方面。
张敏[7]2011年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精神成人研究》文中提出全球化时代,弘扬人的主体性、重视人的价值、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成为一种主流思潮。在这种趋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以解决人的生存价值和意义为己任,承担起建构人类精神家园的重任,使受教育者的人性不断趋于完善,达到涵养身心、塑造人格、陶冶性情,从而实现精神成人。本研究针对当代大学生精神生活中精神缺失,心灵空虚的现状,力图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思考和探讨当代大学生精神成人问题,旨在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本质,即“从思想上把握人,实现人的精神塑造与建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维度来探讨当代大学生精神成人问题,努力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诉求从工具化向人本化的根本转变。论文以厘清相关为前提,整合并借鉴中外优秀文化价值资源,辨析了精神成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在调查研究当代大学生精神生活现状的基础上,明确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精神成人的教育实践活动。论文共分六个章节。第一章界定了相关概念,重点是把握本文所探讨的精神成人中“精神”一词的含义。“精神”含义的界定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精神成人的内涵与目标。“真正的人-思维着的精神。”①人的精神性存在是人的一种根本性存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荣格的人格心理学、人的现代化理论以及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学说为本文的探讨提供了理论基础。精神成人的核心是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即“人格成人”。自由既是“全部精神存在的类本质”,又是理想人格追求的目标。而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实现自由,不断超越,是通达理想人格的根本路径。人格、自由、积极、超越构成精神成人的核心要素,目标在于树立自觉的主体精神,构建理性的批判精神,追求高尚的人生境界。第二章着力于从中外文化传统中找寻经验,在不同的文化形态、文化体系、文化层面中进行细致的历史考察与研究,力求探寻引导大学生精神成人的思想资源。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教育理念,整体性的教育思维,“叁位一体”的体系构建,为引导大学生精神成人的实践提供了深厚的内源性发展动力。①西方世界的“博雅教育”、“全人教育”,以及情理交融与德智结合教育模式、回归生活世界的教育实践指向,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外源性”借鉴。引导学生精神成人应立足整体教育的视野,追求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的内在和谐统一。第叁章重点阐述精神成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有工具性和目的性两个方面,二者的有机结合构成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它的终极意义在于对人的培养,促进人性的不断提升,实现对人的精神与价值引导,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精神成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性目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精神成人的奠基性工程,思想政治教育与“精神成人”实质上是辩证统一的。第四章通过对当代大学生精神生活现状的透析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设置的反思,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导大学生精神成人方面的现实困境及其历史根源。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设置过于理想化、工具化,缺乏针对性、感染力,从而脱离了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精神成人的这一本质性目的,结果陷入实效性不佳的困境。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设置的历史反思中,本文试图解析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低效”的原因,以“整体教育”(Holistic Education)为视野,明确本真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第五章在前四章的基础上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精神成人的实践路径。在多元文化和信息革命的严峻挑战下,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精神成人应确立主体教育、实践教育、和谐教育的理念,通过加强对学生的精神追求教育、精神信仰教育、精神淬炼教育、道德发展教育来引导学生精神成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筑学生精神世界,在“化理论为德性”的实践中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同时要重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刘庆标[8]2013年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实践的多样性,引起人们思想活动日趋复杂化,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已严重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尽管众多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已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方法论、管理论、载体论、教学论、环境论等诸多方面提出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的思路和办法,但从技术角度全面审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专门系统探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问题的学理性研究尚不多见,关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专门研究几乎一片空白。基于此,本文从技术视角明确提出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概念,试图将其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体系,把思想政治教育具体方法提升到技术层次,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含量,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提供新视角,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开拓新领域。本研究对科学认识和把握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现象及其规律、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全面深度融合、提高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能、加快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步伐,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第一,明确提出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概念,揭示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客观实在性与内在规定性。通过探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客观性进行学理性分析,厘定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概念:指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教学中,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遵循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运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最优化、效能最大化的理论与实践。其本质是现代社会条件下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活动方式或行为方式,是人类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所运用的一切策略方法、物质工具、操作规程和知识技能的综合体。第二,探析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主要特点并予以合理分类。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实践性、主体性、创新性、系统性、协同性、综合性等主要特点。依据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可分为说理教育技术、实践参与技术、自我教育技术、舆论引导技术、隐性教育技术、心理咨询技术、激励教育技术、综合教育技术等;依据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基本类型,可分为教学载体技术、文化载体技术、活动载体技术、管理载体技术、传媒载体技术、人际关系载体技术、综合载体技术等:依据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环节,可分为系统设计与领导决策技术、资源开发与利用技术、实施技术、管理技术、评估技术等类型。第叁,阐释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基本功能与适用原则。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具有系统整合与优化功能、媒体增效与强化功能、技术素养与思想品德塑造功能等基本功能,能起到提高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与效率、促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发展、扩大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规模等作用。其适用原则有:以人为本原则、以教育为本原则、疏与导相结合的原则、高效低耗原则等。第四,构建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理论模型,阐述了它的技术体系与使用技法。本文根据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特点,借鉴现代教育技术一般模型,建立了由“系统设计与领导决策技术”、“资源开发与利用技术”、“管理与评价技术”等叁类基本技术构成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模型”。与现代教育技术一般模型相比,该模型融入了“领导决策”、“载体选择”、“人员配置与培训”等叁个环节。该模型中,系统设计与领导决策技术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建构过程中的核心技术;教育媒体技术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实施过程中的核心技术;管理技术、评价技术涉及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每个环节、贯穿技术活动的全过程,发挥着信息反馈和系统调控功能;而人员配置与培训技术则具有关键性作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使用技法包括前端分析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获取、分析与预测技术的使用技法和系统设计过程中的选择载体与媒体、测试评估与反馈调节、确定方案与领导决策等各种技术的使用技法。
袁媛[9]2017年在《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进行深入的、实证性的研究有利于填补国内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空白、有利于创新新常态下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研究首次提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模式”,同时对其内涵、构建原则和配套保障机制等进行了阐释;综合运用抽样调查、问卷调查、案例研究、田野调查等偏重于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和规范主义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对创新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探索,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研究基于跨学科的研究视角,综合运用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大众化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理论、公共事务的合作治理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在一种经验判断的前提下,对传统上存在的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非生活化的教育模式”进行了批判和解构。实证分析表明,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认知层面的现状表现为“不太满意”,其原因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主体性的成长”有关;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态度层面的现状表现为“质疑当前的教育模式”,其原因与新媒体带来的“文化多元主义”、“教育多元主义”相关;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行为层面的现状表现为“不合作”,其原因与师生关系中心理契约的缺席有关。本着一种规范主义和实证主义相结合的视角,我们认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提出的动因主要有:现实动因方面在于新媒体时代的人趋向生存于“生活世界”;价值动因方面在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关于人的“文化存在”成为一种教育价值指引;思想政治教育界的“隐性教育”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等四个方面。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的基本内涵是:教育理念上的交互主体性、教育内容上的突出民族性和实用性、教育载体上的共同体属性、教育方式上的生活世界属性。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的配套保障机制主要包括资源整合机制、学习组织机制、有效参与机制、舆情监测分析机制、效果评估机制等,这些机制对于保障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模式之实现具有框架性、支柱性和基础性的重要地位。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的实践需要遵循整体性与民族性相结合的原则、时代性与历史性相结合的原则、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的构建应从目标、理念、方式、平台、组织、评估予以综合考量,即构建生活化的教育目标体系;服务型教育理念;交互主体性教育方式;虚拟和现实共同体之教育平台;教导型组织结构模式;实施“跨部门大评估”的机制。
袁晓妹[10]2011年在《人性自由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矛盾的不断突显,对人自身的重新认识,已然构成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人学思想的主旋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思想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固然不能像其他学科一样局限于概念的传授和知识的堆积,仅从教育表象入手难以切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和本质。当然,要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和本质,前提性的问题是正确理解人的本质特征。作为以人的问题为理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出了人的自由自觉性的实践活动成为人的根本依据,正基于此,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应当在当代思想教育中展示其应有的生命力。本文以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自由为主题,通过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基础的突破与延展,提出人性自由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境遇与意义,以此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立足现实的人,挖掘人性中的至真、至善、至美的融合性,提升人的自我选择和自我超越的自主性,追求人性完满和开放的自由度才真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之本和发展之道。本选题以马克思主义人性观为理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人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以人性自由为基点来关注“现实的人”的本质的自由发展作为主线,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基础的境遇与根源的分析、人性自由在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中的意义等问题的研究,来探索和提升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具有本源性意义的人性基础,从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基础的理论并为实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提供一个新的研究空间。思想政治教育人性自由基点的探寻。通过对人性自由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的阐释,确立了人性自由的哲学蕴含,表明人性自由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逻辑起点,进而明确了人性自由成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自由检视。针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人性自由缺失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反观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重新阐释人的个性自由与社会发展的协调过程,不但批判了社会本位对个性自由的压制,而且避免了个性自由随心所欲的张扬,二者的和谐统一推动了历史的进程和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性自由相契合的价值所在。人性自由对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可能途径。人性作为一个系统的综合体,在现实生活中他们是不能分开的,我们要从全面的角度把握人性。马克思主义致力于将人性的多种因素放在一起来思考,通过对人的类特性、本质和本性的共同思考来阐释“人是什么”即人性的问题,进而探求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途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正是体现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宗旨,运用人学理论的方法对人的实践性自由、社会性自由和需要自由的叁维视角来考察人性自由,并以此成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实现途径。人性自由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和准则、把人和人的价值置于首位的观念,正立足于此,人性化教育获得了最普遍的认可和意义。诚然,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根本任务在于引导人走上自由之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独立个性,这是理解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任务的新视域。马克思认为人类与动物的生活目的区别就在于这一点,动物只是满足于“生存”,而人类则在“生存”基础上追求“发展”,但“发展”的价值定位不可能在回复到类似动物的“生存”层面。因而,要求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授谋生的技能与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任务是把受教育者塑造成具有理想与信仰的人,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消除个人的依附性,培养人的主体意识,增强主体能力,确立社会与个人发展的理想目标,完成个人对理想目标的设立与追求,这恰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生命活力所在。不仅如此,人性自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更应该着眼于人生筹划、民族命运乃至人类发展前途的重大问题,从而不断帮助受教育者构筑人生理想的新目标,促进人的真正解放。
参考文献:
[1]. 论现代高校德育的主体性原则[D]. 昝玉林. 华中师范大学. 2003
[2]. 高校德育现代化研究[D]. 杨金铭.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7
[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研究[D]. 李建. 西南交通大学. 2018
[4]. 大学交往德育模式建立及其实施策略研究[D]. 焦立辉. 河北科技大学. 2011
[5]. 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原则[D]. 王丹. 湘潭大学. 2008
[6]. 论创业教育——我国高校德育新领域[D]. 谢群. 中南大学. 2004
[7].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精神成人研究[D]. 张敏. 陕西师范大学. 2011
[8].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论[D]. 刘庆标. 华中师范大学. 2013
[9].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D]. 袁媛. 南京理工大学. 2017
[10]. 人性自由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袁晓妹. 上海大学. 2011
标签:高等教育论文; 主体性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政治论文; 大学生现状论文; 大学论文; 社会教育论文; 人性本质论文; 大学生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