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护理安全管理中风险管理理念的应用效果论文_杨宏英

湘西自治州荣复医院 湖南吉首 416000

【摘 要】目的:针对风险管理在精神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从2017年8月至2018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精神科患者中随机抽取96例,平均分到研究组与对照组中,每组均有48名患者。对照组实施精神科常规的护理手段,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精神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风险管理。对比并且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指标与护理的意外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后,对于护理满意度,研究组患者的满意度指标(93.75%)远远高于对照组(64.58%),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意外发生率,研究组患者的意外发生率远远低于对照组。且护理后,两组间的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风险管理在精神科护理安全管理中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使护理意外的发生率降低,护理满意度指标提高,值得在精神科大力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精神科;护理安全管理;风险管理;应用效果

前言:

精神科是现代医科科学的重要分支。它主要是对精神障碍的发病原因,发病机理以及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进行研究和分析。精神科患者的病情变化较为迅速,患者无法控制自己[1],在外界因素的刺激下可能会发生杀人、自杀等过激行为,存在许多危险[2]。因此,精神科需要有较为全面的管理办法来应对精神病人病情的变化,风险管理的引进在一定程度上取得良好效果。本文根据精神科护理安全管理中风险管理理念的应用效果这个实验主题,针对我院随机抽取的96例患者,展开研究与分析,作如下总结。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从2017年8月-2018年5月间收治的精神科患者中选取96例,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到研究组(n=48)与对照组(n=48)中,研究者组患者将常规的精神科护理与风险管理理念结合起来,而对照组患者仅仅使用常规护理即可。其中,研究组,男24例,女24例,年龄为30~70岁,平均年龄为(40.53±3.48)岁;对照组。男25例,女23例,年龄为35~69岁,平均年龄为(42.15±2.47)岁。两组患者经过诊断均已确诊,且在上述临床资料的对比中具有同质性,可做对比研究(P>0.05)。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精神科常规护理,如:个人卫生的护理、饮食护理、睡眠护理与安全护理等。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风险管理,做法如下:

(1)风险识别:医院应该成立风险小组,让经验丰富,责任感较强的护理人员担任组长,建立风险评估报表[3]。护理人员根据患者情绪的变化,身体各项指标变化情况,攻击行为与和护理人员的配合度等方面进行评估,将患者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小组长不定期对护理人员记录的风险评估表抽查,并提醒护理人员如果患者病情有所好转,能够及时通知责任医生,调整治理方案。

(2)风险评估:针对医院的各个科室并能够依据各科室的特点,对责任人的工作流程进行总结。患者入院之前,护理人员能够根据患者的行为判断患者病情,填写封信评估表。各小组长应该对患者可能出现的任何情况都有一定的解决方法,提前进行多次演习。准备好患者自杀,伤人,噎食等各种突发事件案的演习。各小组总结每次演习的经验与教训,共同进步。小组组长能够了解各个护理人员的护理进度,积极监督,保障护理质量[4]。

(3)加强对特殊患者的护理:精神病患者的治愈难度较大,治疗时间较长。对于这些患者,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实时监控,关注患者心理及情绪变化。发现患者有任何的不正常的反应,积极实施解决措施,对患者进行干预。

1.3观察指标

统计并且分析两组精神科患者护理满意度指标。护理满意度依据我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来判断,满分100分,非常满意:90-100,满意:60-90,不满意:0-60。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护理意外发生率=意外发生例数/总例数。

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指标与护理意外发生率。

1.4统计学处理

使用 SPSS15.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 )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以X2检验,P<0.05 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指标对比

护理措施实施后,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3.75%,对照组为64.58%,对照组明显低于研究组,两组的差异拒用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风险管理就是指将藏匿起来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和查询,并能够制定相应的应对问题的方法[5]。风险管理就是在护理安全管理中采取的手段。如果精神科只是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护理与治疗,并不能够应对突发事件,就会导致许多不可预估的危险。因为精神科患者都不能控制自己的思维,长期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会主动地去攻击他人。因此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之后,必须进行风险评估,来尽可能规避风险,降低患者受伤的几率。

不过,当前医院精神科的风险管理主要以预防为主,这种预见性的风险管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风险的几率降低,而且还可以自如的面对各种突发状况。医院可以针对患者情况,实施全方位的风险管理,加强信息的传递,及时改正各种安全隐患。对护理人的工作合理安排,减少加班现象。护理人员可以充分休息,工作时做到尽职尽责。定期对护理人员培训,加强医护人员的责任和服务意识。在患者病房中安装监控,能够实时监督患者变化。当患者出现任何异常,值班小组便能进行干预。对患者居住病房不定时的检查,防止患者隐藏任何危险物品,伤害他人。当前风险管理存在漏洞,护理人员应该告知家属,争取得到家属理解[6],帮助护理人员使患者配合治疗。通过本次对精神科护理安全管理中风险管理理念的应用效果的研究得出,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3.75%)远远高于对照组(64.5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的研究组意外发生率(8.33%)显著低于对照组(29.17%),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风险管理在精神科护理安全管理中取得较好的疗效,值得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武玉芳.风险管理在精神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8,15(14):46-48.

[2]彭欣.风险管理对提高精神科护理安全的作用与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02):80-81.

[3]郝利英.精神科护理安全隐患分析及风险管理措施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13):243-251.

[4]付萍.风险评估在精神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上海医药,2017,38(18):38-40.

[5]高敏.风险管理理念在精神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A1):19915.

[6]陈艳红.精神科护理安全管理中风险管理理念的应用[J].中国民康医学,2015,27(09):124-125.

论文作者:杨宏英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4

标签:;  ;  ;  ;  ;  ;  ;  ;  

精神科护理安全管理中风险管理理念的应用效果论文_杨宏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