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果茨基“论心理学危机”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理学论文,现实意义论文,危机论文,维果茨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 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94X(2007)12-0031-06
维果茨基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分析了20世纪初心理学面临的危机,审视了危机的原因、症状,并就如何克服危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今天的心理学的发展虽然远远超出了20世纪初心理学的发展水平,然而,维果茨基所描述的心理学危机仍然可以在当代心理学的发展中映射出来,维果茨基对心理学危机的深刻见解对当代心理学的发展依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维果茨基对心理学危机的分析
维果茨基从事心理学理论创造的辉煌时期正是那一时代的心理学面临最严峻危机的时期,当时的心理学分裂成了两大阵营,纷争之势愈演愈烈。一端是自然科学家的努力,力图揭示心理过程的基本机制,他们在对心理活动的初级形式进行自然科学分析的同时,却忽视了高级心理活动形式的研究;另一端的心理学家极少关心感觉、情绪、联想等基本过程的科学分析,他们反对解释,注重描述,力图将心理学发展成为一个充满精神生活价值的直觉理解领域。维果茨基在这两大阵营的激烈碰撞中开始了心理学研究,他为自己设定的任务就是克服心理学的危机,发展一个一元论解释系统,将高级心理生活纳入科学解释的范畴,这一思想集中体现在《心理学危机的历史内涵》这部手稿中。
(一)普通心理学理论的分歧
维果茨基开宗明义地阐明了这部手稿的中心问题,“最近,要求将普通心理学作为最重要的难题的呼声越来越高,这种意见不是来自哲学家,也不是来自理论心理学家,而是来自应用心理学家。”[1]维果茨基指出,问题不在于事实,而在于概念,在于思考事实的方式。心理学中的主要矛盾不是事实方面的矛盾,而主要是对事实的不同种类的分析之间的矛盾。维果茨基用历史的眼光考察了心理学的现状后指出,首要性的问题是如何从性质上界定最基本的心理事实,如心理学研究的所有现象的共同点是什么?对这一问题存在着三种不同的回答,传统的内省心理学认为,所有这些现象都是只有个人才能接近的主观心理状态;反射学家则说,所有这些现象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它们都是行为、反射与机体反应;心理分析学家主张,无意识冲动构成了这些事实的共同基础。这对普通心理学意味着什么?“三种回答分别意味着,普通心理学是心灵及其属性的科学、关于行为的科学、关于无意识的科学。任何事实,在这三种系统中都会被表达为不同的形式,它们将会成为同一事实的三个不同侧面,更准确地说,它们会成为三种不同的事实。”[1]不同的心理学以不同的理论为基础去发现不同类型的事实,因而,作为事实和概念概括的普通心理学是不可能存在的。
维果茨基指出,心理学缺乏一种共同的参考框架,换句话说,缺乏一套共同的概念和解释原则。对心理学来说最需要的不是发现事实,而是找出共享的概念与解释事实的方法,确立一套基本假设来界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他坚决主张,心理学应该是一种统一的科学,应该拥有一致的理论概念与解释原则。
(二)心理学危机的症状与实质
1.心理学危机的症状
在这部手稿中,维果茨基对世界心理学危机的症状和实质进行了深刻而又系统的分析。首先,维果茨基指出,不少人否认心理学存在危机。当时的俄罗斯心理学领导者之一车尔帕诺夫就是持这种观点的,他随时准备接受任何新观点和新方法,尽管这些观点之间的原理相互冲突。其次,俄罗斯的反射学家与美国的行为主义者也反对心理学中存在危机,他们将危机视为过去的理论(错误的)与未来的理论(正确的)之间的矛盾。维果茨基则认为这种以历史为基础的划分不仅反映了心理学中的“自我中心主义”,而且反映了危机的历史特征,人为地以“新”和“旧”进行划分,没有满意地解决这一难题甚至没有对这一难题做出令人满意的解释。心理学中的自我中心主义可以被认为是心理学危机状态的信息源之一。
心理学使用的术语和语言是心理学危机的另一种重要的信息源。众所周知,没有语言的进化就没有科学的发展,但是,“这段时间心理学使用的语言不是真正的专门术语,也就是说,心理学没有它自己的语言”。[2]危机时期的心理学语言是三种具有不同起源的语言的汇集,一种是日常生活语言,这类语言不能发展为科学语言,因为日常生活语言是模糊的、不精确的、有歧义的。第二种是来自哲学的语言,这类语言并不适合心理学,因为它们也是有歧义的,歧义的存在反映了不同哲学理论之间的斗争,另外,这些语言由哲学迁移到心理学而失去了其先前的意义。第三种是从自然科学语汇中借用的语言,这些语言大多在比喻的意义上被使用(如能量、紧张等)。心理学使用的语言反映了心理学自身存在的主要矛盾。
2.危机的实质
心理学危机状态的最主要、最明显的标志是心理学分裂成了两种不同的心理学,这两种心理学具有不同的发现事实的领域以及解释事实的认识论方法。维果茨基指出,“两个主要问题是,这两种心理学(自然心理学和精神心理学)的共同特征是什么?经验主义分裂为自然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原因是什么?”[2]128维果茨基解释,自然心理学和精神心理学都是经验主义的产物,它们是经验主义的两个方面和两种结果。20世纪初的心理学声称自己属于经验取向,不同的心理学流派都拒绝研究它们自己的非经验基础。在主观精神心理学中,主体通过内省获得的有意识的思维经验被视为理论形成的起点,内省学家深信通过内省获得的资料是唯一的或者最有效的。另一方面,行为主义者将他们自己严格限制在对外部的、可以观察的事实进行登记和描述,以自然科学的研究方式对心理现象进行直接地、纯粹地、无偏见地记录。在这两种情况下,研究者都没有超越直接经验的框限。维果茨基指出,科学并不限于对直接经验的事实材料进行收集与分类,总是以对间接经验的解读与重构为基础,任何一项科学研究都不可避免地超越了直接呈现的信息,任何研究者都不是仅仅依赖直接事实的。
二、当代主流心理学的困境
与20世纪初的心理学相比,当代心理学的发展背景、哲学基础、理论建构、实验设计等都表现出实质性的不同,然而,这些林林总总的差异背后又蕴含着惊人的相似,当代心理学出现的困境与20世纪初心理学遇到的危机极为相似,当代心理学所表现出来的困境的症状、原因都可以在20世纪初的心理学危机中找到原型。
(一)当代心理学承袭了20世纪初心理学的根基
20世纪初心理学危机的根源在当代心理学的发展中并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在某些方面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突出地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物化研究”的内蕴依然未变
心理学的对象是人,心理学的研究主体是人,心理学的存在依据及生存价值亦蕴含于人身上。然而,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心理学依然未构筑出人的完整形象,没有摆脱将人“物化”的错误预设,在“物化”的人性假设基础上进行着“目中无人”的研究。不论是行为主义、精神分析还是认知心理学所推崇的人性假设非常相似,行为主义将人喻为机器,精神分析学派将人类比为动物,认知心理学将人喻为计算机,可见,它们可以将人类比为不同的物,唯独目中无人。这种非人的研究从20世纪初期一直延续到今天,左右着心理学前进的方向,见证了心理学发展的轨迹。当然,物化研究的范式也遇到了挑战,人本主义心理学突出强调人的主体性价值就是对主流心理学物化范式的抗争。
2.实证主义的方法论贯穿始终
行为主义、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将人喻为机器和计算机,人的行为与机器的行为已经没有本质区别,适合于机器研究的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也同样适合对人的研究。为了追求心理学的科学化,使心理学成为科学家族中的合法成员,行为主义主张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实现研究方法的科学化。当时较为成熟的自然科学如物理学采取的是实证主义的方法,坚持经验证实原则,行为主义将自然科学中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原封不动地搬到了心理学的研究中,坚持以方法为中心,方法决定研究内容的取舍,不符合实证方法的研究内容,如意识、心理均不在心理学研究范围之列,行为主义将实证方法发挥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取代行为主义占据主流地位的认知心理学将人与计算机进行功能类比,由于对实证方法的崇拜,认知心理学只专注于以计算机模拟的方式研究人的认知过程,倾力研究人的内部认知结构,而对于情绪、意志等主观色彩较浓的心理过程,因为难以应用实证的方法而不愿给予足够的注意。这就是为什么近年来有关认知的研究层出不穷,而有关情绪和意志的研究却相对较少的主要原因之一。公允地说,实证方法对心理现象的自然属性的研究是成功而有效的,但面对心理现象的社会人文属性则显得苍白无力,方法越精致,实验越精确,控制越严密,所得结果越远离人的心理生活现实。
3.个体主义取向绵延至今
精神分析、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将人喻为动物、机器、计算机都是个体水平上的类比与分析,人本主义心理学自我实现论的探讨也是局限于个体之内。精神分析寻找人的行为动力时将目光朝向了个体内部的生物本能,无意识分析也是以个体为对象;行为主义分析的对象是个体身上发生的刺激与反应的连结,刺激是个体接受的刺激,反应是个体做出的反应;认知心理学研究的认知结构属于个体内部的认知结构,信息的接收、编码、储存、加工、输出都是针对个体而言;人本主义心理学推崇的自我实现是指个人的自我实现,个体完全按照似本能的指引朝向自我实现。可见,现代心理学的心理隐喻及其理论分析都是个人主义的,或者说都是在个体水平上的分析,没有联系个体所处的社会文化与历史背景,个体主义成为现代心理学的共同特征。[3]
(二)当代心理学表现出了与20世纪初心理学相似的困境症状
相似的人性假设与研究传统决定了当代主流心理学重蹈20世纪初心理学的覆辙,再次陷入困境之中。当代心理学出现的分裂性难题与20世纪初的心理学危机存在着极为相似的症状,集中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课题的破碎与理论建设的不足
随着学科的分化和细化,心理学工作者囿于自己狭隘的知识视野,不同的心理学家所研究的课题互不相干,对于同一问题的研究往往得出相互矛盾的结论,而且各自都有自己的经验研究的支持。研究成果从数量上看极为可观,但从总体上对行为与心理本质的认识却没有突破性的进展,同为心理学家,相互之间的共同语言越来越少,缺乏“心理学学科共同体”的认同感。[4]
重实证研究轻理论建设,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实证研究的异常丰富性与理论研究的相对贫乏性之间的反差越来越大。实证研究成果越丰富,心理学的分化与分裂就越加剧,就是因为这些研究失去了理论的指导与约束,反过来对共同的基础理论建设贡献甚微,或者说基本没有贡献。因而琐碎的实证研究的表面繁荣可能不是心理学发展的福祉,而是心理学进一步分裂的征兆。
2.学派纷争的无序化与研究领域的萎缩
学派纷争本来是促进学科发展的动力,但当代心理学的学派纷争进入了一种无序或失控状态,缺乏共同的理论基础,对同一心理现象不同流派做出截然不同的解释与分析。按照科学哲学家库恩的说法,心理学还处于“前范式状态”,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科学共同体,不同的流派拥有自己独立的话语系统,不同流派的话语之间缺乏通约的基础。
与此相应,传统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因为心理学家的无暇顾及逐渐为其他学科所瓜分与蚕食,留给心理学一个狭小的空间供那些热衷于片偶研究的心理学家去进行更细致地条分缕析。这种日益严重的分裂现象引起了有识之士的警觉和关注,美国心理学家斯宾塞的一段话经常被援引来表示心理学家对分裂现象最深切的关注,“在我一个最可怕的恶梦中,我预见到心理学组织机构的解体,实验心理学家被发配到正在兴起的认知科学学科中,生理心理学家愉快地到生物和神经科学系报到,工业和组织心理学家被商业学院抢走,心理病理学家在医院中找到了他们的位置。”[5]
3.与社会生活的疏远及应用效度的降低
以人为本,服务社会,提升人的精神生活质量,提高人的实践活动效率是心理学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依据和终极目的。如果说20世纪初的心理学工作者由于条件所限,以动物为被试,将从动物身上得出的结论推及应用到人的身上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话,那么,今天的心理学家依然以动物为被试或一头扎在实验室里与机器相伴,将动物或机器(计算机)的活动规律照搬到人的身上,试图由此得出超越任何社会文化条件的普适性的心理活动规律,就愈发显得让人无法理解。如果说学院心理学将人从社会文化中剥离出来进行孤立的研究还情有可原的话,那么,专门研究社会生活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社会心理学也遵循实证主义精神,将社会生活中的人进行物化研究不免让人大惑不解。
三、维果茨基解决危机的努力带给我们的启示
(一)维果茨基解决心理学危机的尝试
通过对危机的表现与成因的透彻分析,维果茨基敏锐地从马克思哲学中捕捉到了解决心理学危机的关键,找到了使心理学摆脱困境的途径与方法,并试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立科学心理学。
1.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建立科学心理学
维果茨基从马克思那里受到了三点启发:其一,借鉴了马克思的研究方法;其二,马克思的《论费尔巴哈》为“活动”成为心理学的基本概念打下了基础;其三,维果茨基根据马克思的《论费尔巴哈》阐述了个体心理机能的社会起源。
就研究方法而言,马克思对维果茨基的启发是非常明显的。维果茨基提出了“发生学解释”原则,这一方法的基本假设是,只有通过考察“完整的活的机能单位的发生”才能理解心理现象,“发生”、“完整的机能单位”及其“结合”都是受到了马克思的启发。马克思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活“细胞”——价值,通过这一细胞,他发现了整个社会系统的结构及其经济构成。心理分析单位充分体现了维果茨基对马克思研究方法的继承和发展。
2.锲而不舍地追求心理学的一元论解释原则
维果茨基认为,心理学危机的根源不在于不同心理事实的发现与存在,而在于解释原则中根深蒂固的二元论,主观与客观、物质与意识、肉体与精神、个体与社会、外部与内部等二元对立的存在使许多心理学的解释理论顾此失彼,不管是注重内部心理状态的精神分析还是注重外部行为研究的行为主义都没有超越上述的二元对立,这正是心理学危机的方法论根源。
有鉴于此,维果茨基开始探索用一元论的解释原则代替以往解释原则中的二元对立。为了追求心理学研究中的一元论,维果茨基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探索。他首次尝试用意识的“反射模式”克服心理学中的二元论,建立“以反射为基础的一元论”,试图克服身体反应与个体内心世界之间的二元论。这一努力失败后,维果茨基试图发展一种新的理论模式,提出了行为结构的意识观,反应概念成为行为结构的基本成分,反应既包括了外部的成分也包括了内部的成分,想以此打破将心理学分为“行为的客观科学”与“意识的主观科学”的传统观念,这一尝试再次以失败告终。后来,维果茨基提出用中介原则与符号概念将两种系统(人和环境)整合为一种系统,即“人—文化符号—环境”,他将一元系统的观念归纳为“社会的外部环境—文化的内部—外部符号—内部的心理机能”,这一观点构成了文化历史理论的基础。
(二)维果茨基论危机带给我们的启示
1.心理学应该拥有自己的“资本论”
维果茨基在《创造自己的资本论》一文中明确指出,“为了按照广为接受的科学方式创造一种行之有效的理论方法,就有必要发现既定现象领域的实质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有必要阐明与这些现象相关的范畴与概念,换言之,就是创造自己的资本论。”[6]心理学之所以出现目前这种学派林立的纷争局面,一个非常根本的原因就是心理学缺乏一套统一的概念和范畴,对同一现象不同的流派做出不同的解释,进一步说,有关学科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这些最基础的问题心理学尚没有取得一致意见。
心理学要想拥有自己的“资本论”,不但需要对某些具体问题、具体现象做出精确研究,更需要通过这些丰富的数据和材料归纳出一般性的解释原则,也就是说,不但需要具体的应用研究或实证研究,更需要高瞻远瞩的理论研究与理论建构。心理学只有拥有了一套学科共同体一致认可的“游戏规则”,才有可能走出四分五裂的尴尬境地,提升自己的科学地位。美国心理学家斯塔茨明确指出,“无论有多少设计精密的实验,无论收集资料与分析资料的方法多么优良,也无论研究工具多么复杂与专业化,只要心理学的成果是不一致的、孤立的和彼此冲突的,那么心理学就只能是一种‘可能的科学学科’……心理学只有获得了紧凑的、经济的、相互关联和一致性的知识才能被看成一门真正的科学。”[7]
实证研究和理论建设本来是相辅相成的,任何具体的实证、量化研究都应以一定的理论做指导,失去理论指导的实证研究是盲目的研究,反过来,心理学理论建设的根基和源泉就在于具体的实证研究,没有实证研究作基础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两者应均衡发展,互动互补,任何一方的偏废都会损害心理学的健康发展。然而,目前心理学的发展趋势不容乐观,叶浩生教授在《对西方心理学发展的几点看法》一文中指出,重实证研究轻理论建设、重应用研究轻基础研究,体现了当代西方心理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8]
加强理论建设是构建心理学自己的“资本论”的必然选择,也是使心理学摆脱分裂危机走向统一的理性应对。近年来,随着心理学分裂的加深,心理学统一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心理学家们就心理学的统一这一话题提出了许多建议,加强心理学的理论建设代表了许多心理学家的共同心声。
2.心理学应该选择适切的哲学观与方法论
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拥有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理应具有一套独特的方法论,不能一厢情愿地将适合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生吞活剥地移植到心理学中。
不管是20世纪初占主导地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还是当代占主导地位的认知心理学采纳的都是实证主义哲学观,承袭了实证主义精神,以实证主义作为自己的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秉承经验证实原则,追求研究的客观化、精确化、数量化、操作化,主张研究者抛弃持有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以绝对中立的身份忠实地记录、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毋庸置疑,用实证方法统帅心理学的研究确实促进了心理学的发展进程,提升了心理学的科学地位,某些局部的心理过程研究甚至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卓有成效的实证方法的局限性。心理学研究中的“人”不同于自然科学研究中的“物”,“物”是一种客观的存在,自然可以使用客观的方法进行研究,而“人”既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又是一种主观的存在,因而研究物的实证方法用以研究人时就会喜忧参半,对人的客观方面的研究是适切的,而对人的主观世界的研究就表现出无能为力。
那么,心理学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方法论道路?维果茨基以创立一种“新”心理学为己任,在批判、分析以往心理学的不足和局限的基础上,自觉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构建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维果茨基创造性地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运用到了心理学中,提出了人的心理发展的社会起源、人的心理的文化历史属性、心理发展的中介原则,以及内化理论、活动理论等一系列观点和主张,这些观点和主张构成了文化历史理论的核心内容。辩证法是贯穿文化历史理论的一根红线,正是在辩证法的导引下,维果茨基将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物属性和文化属性、个体属性与社会属性、外部属性与内部属性等有机地统一起来,将人的心理现象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这样一种方法论取向未必说就尽善尽美,但它确实为克服实证主义方法论的褊狭性提供了一种借鉴和选择。
3.贴近社会生活
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着重强调了人的心理的社会性。既然心理起源于社会,研究人的心理发展时就不能局限于个体大脑内部,这就意味着不涉及个体植根于其中的环境就无法理解个体的发展。心理学决不限于对心理过程规律的抽象研究,而应该在日常生活实践中产生巨大的应用价值,服务社会生活是心理学研究义不容辞的责任。
笔者无意贬低主流心理学的实证精神,更无意忽视主流心理学取得的卓越成绩。追求实验仪器的现代化、实验设计的精确化、实验控制的严密化无可厚非,这是科学精神的基本内涵。然而,如果因此而忽视了心理学理论的实践效度与应用价值,面对社会生活的呼唤与要求无能为力,一筹莫展,这样的心理学理论必将像过眼烟云一样,昙花一现,转瞬即逝。走出象牙塔,走出实验室,走出自己为自己设置的种种壁垒,直面社会生活,服务大众民生,是心理学生命力的源泉与根基。
当我们意识到今日的心理学面临困境的时候,蓦然回首,半个世纪以前,竟然已有一位俄罗斯心理学家如此透彻地分析了心理学的危机,并创造性地提出了解决危机的原则和方法。而今,世界范围内出现的“维果茨基热”方兴未艾,究其原因,就在于重新审视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有助于深刻反省当代主流心理学中根深蒂固而又习以为常的研究取向,如重个体水平的分析轻社会层次的理解、重微观层次的实证研究轻宏观层次的理论探索、重精确客观的实验研究轻人文性质的质化研究……这里,笔者禁不住又要重复这样一个观点:维果茨基不仅走在了他所处的时代的前面,而且走在了我们时代的前面。
收稿日期:2007-10-16
标签:心理学论文; 维果茨基论文; 行为主义论文; 分析心理学论文; 机能主义心理学论文; 心理学发展论文; 心理学现象论文; 当代历史论文; 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