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和尚与“笨拙的男性禅宗”的传承关系与思考_禅宗论文

侨僧拙公和尚与“拙公禅派”的传承关系与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和尚论文,思想论文,关系论文,侨僧拙公论文,拙公禅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34.3.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925(2008)03-0058-06

17世纪中叶明清鼎革之际,闽籍侨僧拙公和尚赴越南弘扬佛法,在越侨居20余年,直至客死他乡。在越南佛教史上,拙公和尚被视为越南北方临济宗的开山祖师,以他为第一代祖师,形成一个禅派,后人称之为“拙公禅派”。因资料匮乏,以往国内外学术界对该禅派鲜有研究。2003年8月至2004年8月,笔者赴越南学习,其间,对包括拙公和尚曾住持过的越南北宁省佛迹寺、笔塔寺等50多个寺庙进行了田野考察,搜集了国内学者难于接触到的碑刻和佛教典籍等史料,并幸蒙佛迹寺住持德善法师惠赠迄今仍鲜为人知的珍贵文献——《拙公语录》[1]一书。回国后,笔者又查阅国内相关史料,对“闽籍侨僧拙公和尚与越南禅史”这一课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本文拟对侨僧拙公和尚与“拙公禅派”的传承及思想作一探讨,以就教于同仁方家。

一、拙公禅派的传承关系

据越南寺院碑刻、《拙公语录》(以下称《语录》)及其它佛教典籍所载,拙公和尚(1590-1644),俗姓李,法名圆炆,法号拙拙,惯称拙公,明末福建漳州海澄县人。他大约在1607-1623年赴古眠国(今柬埔寨)弘法16年,1623年曾回福建老家,约同年又赴越南中部顺化、广南一带弘法七八年,并在此遇赣籍高僧明行禅师,收为徒弟。1633以后,师徒二人到越南北方弘法,直到圆寂。今拙公和尚的肉身尚存于越南佛迹寺祖堂内[2]。

在越南北方弘法期间,拙公和尚以河内、北宁等地为中心弘传中国临济禅宗。据越南佛教典籍《继灯录》记载,中国临济宗从临济义玄到拙公和尚的传承关系如下:

临济玄—兴化浆—南院颙—风穴沼—首山念—汾阳昭—石霜圆—杨歧会—白云端—五祖演—圆悟勤—虎丘隆—应庵华—密庵杰—破庵先—无准范—雪岩钦—高峰妙—中峰本—千岩长—万峰蔚—宝藏持—东明旵—海舟慈—宝峰瑄—天奇瑞—绝学聪—笑岩宝—幻有传—天童密—林野奇—二隐谧—□陀陀—圆炆拙公[3]。

按照上述传承关系,拙公和尚属于中国临济禅宗第34代传人。该禅派有一首传法偈,曰:“明真如性海,金祥普照通;至道成正果,觉悟证真空”。该禅派师傅均按这首传法偈作为给弟子取法名的字辈,以示“辈分”,如第二、三、四代分别以“明”、“真”、“如”字表示辈分。据越南史料记载,拙公禅派“明”字辈弟子除了明行、明良外,还有“明光、明德、明宗、明道、明显、明严、明如、明无、明好、明正、明性、明广、明、明令、明通、明圭、明敏、明祥、明义、明法、明全、明恩、明海、明直、明灯、明善、明观、明莱、明年、明正觉、明高、明时、明寿、明乔、明因、明痴、明觉、明静、明净、明戒、明盛、明道、明照、明心、、明足、明进、明体、明万、明忍、明林、明额、明彦、明珠、明志、明辨、明命、明昭、明福、明理、明忠、明惠、明宣、明普、明慎、明兰、明桂、明妙、明在、明藏”;“真”字辈有“真见、真本、真业、真渊、真融、真门、真祥、真齐、真真、真情、真和、真仲、真实、真识、真贤、真论、真妙、真禄、真松、真慎、真慈、真杨、真诠、真知(二八)、真历、真恩、真清、真源、真性、真持、真通”[4]等。

拙公禅派传承关系图

据《继灯录》,拙公禅派传承关系如下:

拙公的得法弟子有两人,一是中国明行禅师;二是越南明良禅师。明行的得法弟子有真住和妙慧两人,真住住持广宁省安子山花烟寺,他又是真源禅师的师傅;妙慧俗名黎氏玉缘,她是郑主郑梉的外孙女,30岁出家拜明行为师,在佛迹寺修行。明行圆寂(1659年)后,她承师衣钵住持佛迹寺。49岁时(1664年),她在佛迹寺为自己建宝塔,称“普光塔”并请华侨蒋光廷撰碑铭。从该碑内容可知,她的生年约为1615年,1645年正式出家随明行禅师在笔塔寺修行十余年,约于1660年去住持佛迹寺。该碑铭称她“在丛林清修正果十有余年,一腥弗唇,一锦弗御,一怒弗迁,一喜弗形,不履邪僻,道俗推重,朝野闻名,勤功课,善经卷,久而勿替”[5],故现在笔塔寺尚存其木像,其塔则在佛迹寺。

关于明良禅师,材料所载甚少。最早提及明良的可能是《语录》一书,该书载:1644年七月八日(即拙公圆寂前一个星期),拙公从河内回到北宁省笔塔寺时,“明良恭进问安,拙公付偈云:‘身如梦幻有同无,万物春荣秋复枯,任运盛衰无怖畏,盛衰如露草头铺’”[6]。《继灯录》列有明良小传,如下:

扶朗山明良和尚,闻拙公和尚从天朝来,博通经史,故来参问。

问云:‘生死到来,如何回避’?

祖云:‘管取无生死处回避’。

又问:‘如何是无生死处’?

祖云:‘于生死中,会取始得’。

师未悟。祖曰:‘你且去,日暮即来’。师便如期果至。

祖云:‘待朝明日,众与汝明证’。师豁省悟,礼拜。祖知逐传心印。师得法已,后付真源,听吾偈云:‘美玉藏顽石,莲花出淤泥;须知生死处,悟是即菩萨’。付偈已,告弟子云:‘吾今归矣’。言讫示寂,大众建塔朗山,流传香火[7]。

此传中有“张冠李戴”之嫌,即把公元10世纪越南云峰禅师与善会禅师之间的问答[8]附会到17世纪明良与拙公的身上,故颇不可信。

又据越南释清决法师的博士论文《越南禅宗史论》,明良系河内山明县(今河西省应和县)良多乡人,生卒年代不详,他另有一法名为“满觉”。该文所引拙公与明良的问答与《继灯录》不同,今转引如下:

拙拙问:汝是何人?

明良答:无人。

拙拙问:汝是佛否?

明良答:无佛。

拙拙问:汝既无人无佛,汝是何物?

明良答:某有一物在祖师心头上。

拙拙:好底人物[9]。

自此明良服侍拙公左右。得法后,回永福省崑岗山住持扶朗寺并在那里弘法,有僧众300多人。

明良以下,拙公禅派最著名的禅师有真源和如澄(麟角上士)两人。

真源禅师(1647-1726)俗名阮严,字亭麟,系海阳省清河县前烈社人。19岁至广宁省安子山花烟寺出家,拜真住禅师为师。真住问:“汝从何方来”?他答:“本无去来”。真住知其为“僧中法器”,赐其法名“慧灯”。未几,真住圆寂。他转投永福省扶朗寺明良禅师门下。他问明良:“几年久积囊中宝,今日当何觌面看”?明良不答,只与他“四目相顾”,他便领悟。明良给他赐法名“真源”。得法后,他回广宁省安子山住持龙洞山寺和琼林寺。1684年,他在琼林寺造九品莲花塔,其形制仿笔塔寺之九品莲花塔。1692年,黎熙宗(1675-1705)诏其赴阙,参问佛法并赐号“无上公”。1722年,黎裕宗(1705-1729)封其为“僧统”并赐号“正觉和尚”。1726年圆寂,享寿80。黎裕宗令为其建石塔曰“寂光塔”于龙洞山寺和琼林寺。

真源有两首传法偈,如下:

显赫分明十二时,此之自性任施为;

六根运用真常见,万法纵横正遍知[10]。

穷今亘古本如如,法性圆同灿太虚;

应出六根能运用,精通万法彻无余[11]。

真源的弟子有300多人[12],得法者有如澄、如现、如山、如智四人,其中以如澄和如现成就最为突出。如澄创立了莲宗禅派,如现则继承竹林派法统,后来两派合二为一。

如澄(1696-1733)俗名郑拾,号救生上士,又号麟角上士(相传其出生时额上长有日形角,故名),清化省永槊山人,系晋光王郑平之子、郑主郑棡之弟。及长成人,黎熙宗以第四公主妻之。他有私府在寿昌县白梅坊(今河内市二征夫人郡白梅坊),一日令家丁在后院挖土造湖,见一大莲藕,以为出家之兆,便于保泰七年(1726)化家为寺,名莲宗寺,寺内置离尘院以参究禅学。随后他上疏愿舍俗出家,皇帝准其愿。大约1727年,他到广宁省安子山龙洞寺拜真源和尚为师,其时真源已年届八旬。真源问:“宿缘高会,何见之晚耶”?如澄答:“师资会合,时至而出”。真源曰:“重兴佛祖,是汝一人”[13]。得法于真源后,如澄又返回莲宗寺静修,创立莲宗禅派,并建护国寺(在河内寿昌县安舍坊)和含龙寺(在北宁省桂阳县)。他还派弟子性泉(1674-1744)赴中国广东肇庆府鼎湖山庆云寺(今在广东省肇庆市)习禅。莲宗寺碑铭称:“第二代祖开山祖师,赠封上士高禅和尚(指如澄——笔者注),依其私土大开伽蓝,使弟子杜多和尚往北国进受三坛,多请三藏将回。我国有具足三坛从此始”[14]。在越南,性泉被称为“两国和尚”(又称杜多和尚),他赴粤一事表明,17世纪末、18世纪初广东鼎湖山庆云寺是岭南地区的一大名刹,它与越南莲宗和莲宗寺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岭南与越南佛教文化交流史上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如澄圆寂后,性泉住持河内莲宗寺,此后,宝山性爚继之。净明性住持北宁省含龙寺,此为拙公派第五代、莲宗派第二代。其后,拙公派下传到第十代、莲宗派第七代后法脉告终。其中,第八代祥光照宽禅师于明命十一年(1830)圆寂,第九、第十代诸禅师生卒年皆不可考。1841年,为避绍治帝之讳(绵宗),莲宗寺易名为莲派寺。

二、拙公禅派的思想

在拙公禅派中,以创始人拙公和尚、第三代传承人真源禅师、第四代传承人如澄的禅学思想最为突出。

拙公和尚的禅学思想主要保存在其新发现的海外遗著《拙公语录》中,主要是“三教融合”、“禅净双运”和“心即是佛”,其“三教融合”思想主要体现为三教互释、力主三教同源和抬释。总体来看,拙公和尚的禅学思想主要是对中国禅宗思想的阐释和继承,他的这种阐释和继承符合当时越南社会的需要,成为他在越南弘法成功的一大动因[15]。

在拙公禅派诸禅师中,真源是著述最多的一位。计有:

(1)《安子山竹林禅宗本行》(简称《禅宗本行》);(2)《悟道因缘》;(3)《尊师发策登坛授戒》;(4)《迎师阅定科》;(5)《龙舒净土文序》;(6)《龙舒净土论跋后序》;(7)《净土要义》;(8)《达摩太子行》;(9)《禅寂赋》;(10)《南海观音本行》;(11)《红蒙行》;(12)《见性成佛》[16]

在禅学思想方面,真源继承了禅宗“佛即是心”思想,他把“拈花微笑”典故演译为越南民族语言和六八体诗,使越南佛教徒更易于接受:

当初祗园集会,

佛举荷花微微示众;

迦叶智慧不同,

了悟自性心通微笑;

如来尘尘刹刹,

众生芸芸各怀心花;

本性湛圆靠它,

千秋不变上下同理。

后学可曾了知,

心花启教胜似万言[17]。

中国明清时期佛教普遍存在“禅、教有别”思想,即把禅宗称为“宗门”或“禅门”,禅宗以外的其它诸宗派如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等称为“教门”,主张“禅、教相异”,就连寺院“也有教院、禅院之别”[18]。真源也受这一思想的影响,他说:

教依经录传载,

笔墨文字如海如沙;

宗门自性在咱,

本无一物默合虚灵。

念经求佛犹久,

禅机师示顿悟瞬间。[19]

显然,在真源看来,佛性就在众生心中,众生人人都具佛性,了悟自性便能成佛。他不主张“教门”以浩繁的经典来启教学人,而主张“禅宗”以简单易行的棒喝、微笑、扬眉、瞬目等禅机来启教众生。他说:

以言说截断众生之妄乃不得已而为之,若无随机断其妄,即无教法。既无教法便无佛,亦无僧。三宝既空则无说法者,无听法者,亦无法以说。教法因缘而生,则仅为止婴哭之方便而已,岂为实哉。愚夫需多经典教法,上智只一喝一笑亦顿悟自性[20]。

真源是在与其师傅明良“四目相顾”的禅机中了悟佛法的,因此,他最垂青的启教办法便是“四目相顾”。他在《禅宗本行》一书中曾七次提到“四目相顾”,如下:

四目相顾眼同,

师徒心交灯烛辉映。

三世诸佛祖师,

四目相顾视之禅机。

示出眼耳声音,

四目相顾传心无疑。

八字打开心扉

四目相顾交汇圆融。

三世诸佛如来,

四目相顾万代证身。

化佛授记无边,

四目相顾密传心宗[21]。

在《悟道因缘》中,真源也提到“四目相顾”:

一点心灯佛眼生,

相传四目顾分明;

联芳续焰光无尽,

普付禅林授有情[22]。

真源经常使用中国晚唐沩山灵佑禅师(771-853)与其弟子香严智闲禅师(?-898)之间关于“父母未生之前”的公案。该公案说,香严禅师与师兄沩山一同师事百丈怀海禅师(720-814),香严虽博通经论,才思敏捷,但仍未悟道。百丈圆寂后,香严拜沩山为师。沩山对他说:“听说师傅在世时,你是问一答十,问十答百。现在我问你,父母未生你之前,你是什么样子”?香严茫然不知所对,他回来翻遍经书,也找不到答案。他请求沩山给他解释,沩山说:“如果我现在给你点破了,日后你一定会骂我。我说出来是我的,不是你自己的”。香严便烧掉所有的经书,告别沩山,去当一名粥饭僧。后来,他在锄地除草时无意听到瓦片击竹声而悟道[23]。“父母未生之前”公案反映了沩仰宗“无心是道”的感悟和“禅不可说”的启教原则。所谓“无心是道”就是心不粘带外物,不被外物所缚,一切听任自然,毫不着意,因缘既到便可彻悟成佛,这一感悟思想与惠能的“心即是佛”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沩山说:

夫道人之心,质直无伪,无背无面,无诈妄心。一切时中,视听寻常,更无委曲,亦不闭眼塞耳,但情不附物即得。从上诸圣,只说浊边过患,若无如许多恶觉情见想习之事,譬如秋水澄驶,清净无为,澹宫无碍。唤他作道人,亦名无事人[24]。

有僧问:“如何是道”?沩山答曰:

无心是道……今时人但直下体取不会底,正是汝心,正是汝佛。若向外得一知一解,将为禅道,且没交涉。名运粪入,不名运粪出,皑汝心田。所以道不是道[25]。

可见,沩山主张佛要用心来体验,不能从世俗的语言、逻辑、经书等外物中寻找答案。在上述公案中,香严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所以他无法悟道。

真源在其作品中阐明了自己对“父母未生之前”这一公案的理解,他说:

混沌天地未分,

父母未生我身真空;

面目形容朦胧,

寂光普照圆同太虚[26]。

显然,在真源看来,“父母未生之前”的面目就是“真空”,它混沌、朦胧,圆同太虚,很难用世俗的语言去描述,只能用心去感悟。

与“无心是道”的佛性感悟密切相关的是“禅不可说”的启教原则,既然佛在心中,就要靠个人去体悟,而不能靠别人点破。所以当香严请沩山说出答案时,沩山以“日后遭骂”为借口拒不点破。后来,香严在悟道之后也给学人设了一道“禅不可说”的禅机:

(香严)上堂:“若论此事,如人上树,口衔树枝,脚不蹋枝,手不攀枝,树下忽有人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不对他,又违他所问。若对他,又丧身失命。当恁么时作么生即得?”时有虎头招上座出众云:“树上即不问,未上树时请和尚道。”师乃呵呵大笑[27]。

这就是著名的“未上树”公案。案中,香严形象地把佛性比喻为一个口衔树枝吊在半空中的人,他正处于“危难”之际,有人编偏在此时要他回答问题,他不能开口,一开口就会从空中掉下来,一命乌呼。其蕴涵的深刻思想是“禅不可说”、“禅不可外求”,明心见性,方能成佛。真源禅师曾作一首诗来表达“禅不可说”的思想:

有说皆成谤,无言亦不容;

为君通一线,日出岭东红[28]。

他还作了两首偈《真源湛寂》来表达他对佛性的这种感悟:

天地父母未生前,

寂光圆湛是真源:

自觉觉他名曰佛,

慈悲说法利人天。

万法空花皆不实,

为度群生假立权;

了了本来无一物,

真源湛寂复还原[29]。

上偈之意是说,在天地父母未生之前,世界是寂光普照、圆圆湛湛的,它究竟是什么形状,你只能用“心”去体认,当你能悟出这个道理时,你就能成佛,就能以慈悲之心去说法,去普度众生,造福人天世界。下偈之意是说,一切法都是虚空不实的,不可能用语言来把他描述清楚,只能用心去体认,为了普度众生,不得已才假立实相。当你能了悟世界“本来无一物”的道理时,世界又回到了它的本源即“真源湛寂”,亦即世界就在你心中。由此可知,“真源”既是他的法号,同时也有“真如”、“真空”、“真源湛寂”、“佛性”等含义。

由上可见,作为拙公禅派的第三代、临济宗的第36代传人,越南真源禅师在继承拙公和尚佛心论、禅教有别等思想的同时,也吸收了中国晚唐沩仰宗的“无心是道”、“禅不可说”等思想,并用越南民族语言和诗体来表达这些思想,丰富了拙公禅派的思想内容,为中国禅宗思想在越南的传播和民族化做出了贡献。

如澄圆寂前,给弟子性泉付嘱《示寂偈》曰:“本从无为来,还从无为去;我本无来去,死生何曾累”。此偈与中国晚唐顺宗与佛光如满禅师之间的问对颇为相似:

洛京佛光如满禅师,曾住五台山金阁寺。唐顺宗问:“佛从何方来,灭向何方去。既言常住世,佛今在何处”?答曰:“佛从无为来,灭向无为去。法身等虚空,常在无心处。有念归无念,有住归无住。来为众生来,去为众生去。清净真如海,湛然体常住。智者善思惟,更勿生疑虑[30]。

由此可见,如澄亦吸收了中国晚唐禅宗的思想成分。

三、结语

拙公禅派由越南闽籍侨僧拙公和尚创立,其法脉从17世纪中叶的拙公和尚起至19世纪中叶精金、通荣止,共传承了10代,绵延近200年。其中第一、二代祖师拙公和尚和明行禅师皆系中国人,他们对该禅派的创立和培养人才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从第三代以后,主要是越南禅师发挥作用,标志着中国临济禅宗开始朝着越南化、民族化的方向发展,以适应越南的国情教情。从该禅派的思想来看,它主要以其开山祖师拙公和尚的禅学思想即“三教融合”、“禅净双运”和“心即是佛”为主,同时还吸收了中国晚唐沩仰宗的思想,表明中国唐代禅宗思想对越南佛教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标签:;  ;  ;  ;  ;  

华侨和尚与“笨拙的男性禅宗”的传承关系与思考_禅宗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