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持续发展论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事业。”对于这一开创性的事业,改革初年,西方敌对势力的预言家们曾为我们设置了一个两难的命题:中国不改革开放就要在经济上垮掉,中国改革开放就要在政治上垮掉。那么,如何才能打破这个两难的例题呢?二十年的改革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两手都要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方针,采取有力的措施,使精神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才有可能完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是人类精神文明史上一次质的飞跃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理论, 最先是由各国环境学家和生态学家组成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提出的,1987年WCED向联合国提交了《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on Future )》这一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报告指出,过去我们关心的是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而现在我们已经迫切地感到生态的压力对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重大影响。因此,面向二十一世纪,我们应注重“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发展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就从一般地考虑环境保护上升到强调把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其主要内容包括: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考虑资源再生力的适度发展、防止资源环境退化的源头治理和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发展目标等战略构想。这就不仅从横向克服了以往把人与自然相对立的错误观念,揭示了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应和谐相处的正确价值观;而且还从纵向告诫现代人,发展经济不能单纯看指标,应当既要珍惜前辈遗留下来的资源,又要顾及后代生存发展所需要的资源,自觉树立开发资源节约为本,利用资源提高效率的适度发展观念。因而可以说,这种提倡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核心,以提高资源的科技含量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为手段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无疑是人类精神文明史上一次质的飞跃。
1992年6月联合国对可持续发展理论加以了积极地肯定和推广, 在里约“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地球宪章》中明确指出:“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类最关注的问题,人类应享有健康、富有并且与自然互相和谐的生活。”同时提出在世界范围内建立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从而第一次将可持续发展由理论转向实践,使其成为了世界各国跨世纪的战略选择。我国于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和发展白皮书》实现了对联合国做出的承诺,可持续发展从此成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1995年该战略被纳入我国《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1997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又将这一战略提升为了我国跨世纪的主要战略之一,明确指出:“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保证经济上富强、政治上民主、精神上文明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成功。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可持续发展就其形成和内涵来看,是一种具有超前意识的源头治理方案,核心问题是要解决人类生存与自然资源耗竭的矛盾。而自然资源属于物质的范畴,它不具有主观能动性,不具备超前意识,而人类却有条件具备这种意识。因此,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还在于人类自身。亦即,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关键还在于提高人的根本素质。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正是通过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因此,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应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对于这一认识,我们从邓小平有关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系列广泛而深刻的论述中可以得到证实,例如:
“两手抓”论,邓小平指出:“我们的国家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注:见《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08页。)因为, “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注: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44页。 )这就体现了经济和社会共同进步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确定了精神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
“四有”新人论,邓小平指出:“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主要是使我们的各族人民都成为有理想、讲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人民。”(注:见《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 408页。)这就体现了全面提高人的根本素质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确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
“真正优势”论,邓小平指出:“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现在小学一年级的娃娃,经过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将成为开创二十一世纪大业的生力军。”(注: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20页。)这就体现了从源头抓起以促进社会持续进步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明确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
“大胆借鉴”论,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注: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3 页。)这就体现了借鉴人类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明确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
“不搞形式”论,邓小平指出:“追求表面文章,不讲实际效果、实际效率、实际速度、实际质量、实际成本的形式主义必须制止。说空话、说大话、说假话的恶习必须杜绝。”(注:见《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00页。)这就体现了建设与发展必须持之以恒、 务求实效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确定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指导方针。
“最高准则”论,邓小平指出:“思想文化教育卫生部门,都要以社会效益为一切活动的唯一准则,它们所属的企业也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 (注: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45页。)这就体现了文化教育宣传等上层建筑领域的建设一定要适应于社会经济基础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明确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最高标准。
“根本利益”论,邓小平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如果有矛盾,个人的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了人民大众的利益,一切有革命觉悟的先进分子必要时都应当牺牲自己的利益。我们要向全体人民、全体青少年努力宣传这种高尚的道德。”(注:见《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37页。)这就体现了个人利益应当服从社会整体利益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确定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
“第一生产力”论,邓小平指出:二战以来,“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注:见《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87页。)“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注: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74 页。)这就揭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应以提高资源的科技含量为主要手段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明确了发展科学技术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
等等可见,邓小平有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系列著名论断都无一不体现着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说明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仅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而且还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三、实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与途径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由科技领先、政府调控和公众参与的“三位一体”的复杂工程。那么,何以使这项“以人为本”的复杂工程得以顺利实施呢?我们不妨从体现可持续发展精神的“三项发展原则”出发,做如下探讨:
(一)遵循发展的持续性(sustainability)原则,保证精神文明建设的持久发展
发展的持续性原则,认为发展是一系列发展阶段组成的“发展链”,各阶段的发展之间同样存在着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关系,特别强调眼前的发展是未来发展的基础,强调眼前的发展要为未来的发展做准备,进而强调发展的计划性、预见性。
根据这一原则,我们可以遗憾的看到,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虽有中央提出的一整套指导思想、远近目标、建设方针,可是到了地方却多因体制不畅,成了孤军奋战的形式和过场,似乎精神文明建设只是党委和宣传教育部门的事情,而与其它行政管理部门无关。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由于没有精神文明建设的硬性指标,就通过人为的评先进、搞活动意思过去了。更有甚者,通过玩弄权术将有利可图的先进指标包给亲信,致使这一可怜的形式,在百姓眼里也成了假大空。试想,这样的“精神文明建设”怎么能够达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力度,又怎么能够达到承前启后持续发展的目的。因此,为了使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真正落到实处并得以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遵循发展的持续性原则,努力做到:
1.坚持以政府宏观调控为指南,明确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近期任务和长远目标等,确保精神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使“促进文化市场健康发展”、“大力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博采各国文化之长”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得以贯彻实施,为实现“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想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2.坚持以合理运用物质投入为基础,树立精品意识,提高精神文明建设的档次和质量,把短期的形式投入转化为长期的社会效益,把务虚转化为务实,把问题出现后才动用的末端治理转化为具有科学预见性的源头治理,使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场所都充满着文明的氛围,使人们有书睿智、有景怡情、有教寓乐,真正感受到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一样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3.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保障,针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具体内容制定明确的法律和规章制度,提高公民的文明意识,加强体制内部各成员、各部门的通力合作与相互监督,使精神文明建设成为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硬任务。目前,各企、事业单位制定并实施的“文明服务公约”、“职业道德规范”以及国家近几年出台的《教师法》《环境保护法》《高等教育法》等都无疑是精神文明制度化、规范化的一个良好开端。
(二)遵循发展的共同性(common)原则,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发展的共同性原则,强调发展的整体性、发展着的各因素之间的协调性等问题。
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主要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要使这两个方面齐头并进、协调发展,在当前对外开放、信息交流日益广泛的形势下确有相当的难度。例如,国际互联网的开通,各类信息蜂涌而至,致使我国传统的道德观念教育应接不暇,内容和方法严重滞后,一些青少年由于心理和生理的承受力严重失衡而沦落为罪犯。因此,要使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技文化建设得以协调发展,就应努力做到:
1.使宣传教育工作者首先成为德才兼备,有理想、守纪律的人,在精神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各个构成环节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例如: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做到以理服人,就得掌握各种高新传媒工具的使用方法,以及各种相关的法规,并做到严于律己、克尽职守,才有可能通过言传身教,影响受教育者成为德才兼备、品格高尚的人。
2.管理高科技传媒的法规应尽快完善,以严厉制裁通过因特网等高科技传媒散布黄色影象、窃取或扰乱他人成果的不法者,使高科技传媒真正成为精神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智力支持和强大动力。
3.通过集对分析、层次分析等科学方法,综合评定社会各领域精神文明建设各要素协调发展的状况,使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得以量化,以保证精神文明建设各要素齐头并进、协调发展。
(三)遵循发展的公平性(faimess)原则, 力争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面发展
发展的公平性原则,强调各发展主体都有平等的生存与发展的权利,强调各发展主体间的相互尊重。
目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依据这一原则,力争精神文明建设各主体都得到全面发展确有相当的难度。因为,相对计划经济来说,市场经济作为一种高效率的经济,虽然能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对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社会经济的更好发展,为精神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但同时也对精神文明建设产生着消极影响和负面效应,例如:市场经济中的等价交换原则容易滋长拜金主义,导致人情冷漠,精神空虚、行贿受贿、杀人抢劫等社会丑恶现象;市场经济奉行的竞争法则容易产生个人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导致损人利己、资源分割、画地为牢、互不协作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市场经济以追求高额利润(亦即:最大利益)为目的,容易产生钱权交易、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市场经济中的消费作用被夸大容易滋生和助长享乐主义,等等。因此,在力争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要排除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坚持发展的公平性原则,就需努力做到:
1.提倡优生优育,注重人源质量。注重源头治理、减少发展阻力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关键,因而,在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要力争各发展主体能获得平等的生存和发展权利,重要的条件之一就是要提倡优生优育、提高人源的质量。而人源质量的提高相当大的因素又取决于育龄青年受教育的程度,所以,努力提高育龄青年的素质,尤其是育龄妇女的素质,是至关重要的。要做到优生使孩子体质健康、智力良好,优育使孩子身心健康,毅志坚强。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使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得以全面发展。
2.提倡“天人合一”,树立“双赢”思想。“环境与发展双赢”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思想。根据这一思想,精神文明建设的各主体能否得以全面发展,关键还要看人与自然是否达到了和谐统一。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历来主张“天人合一”、偏重于内在超越性的道德自律原则,谋求着与西方文化以个人定位、自我中心和外在征服为核心的价值观念截然相反的普遍和谐、共同富裕、不断发展的高尚价值观。显而易见,这种价值观将有助于人与人、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有助于人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节约原生资源、避免过度消费和不道德消费。因此,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一定要弘扬这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尽快建立起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战略主导的社会、文化、科学、教育、生态、资源、环境和谐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机制,使人与自然成为亲密的朋友,并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陶冶性情、升华境界,得到全面发展。
3.提倡相互尊重,大力发展教育。发展的衡量指标是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程度,这是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准则。精神文明建设要有助于人们提高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就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九年的中小学义务教育和社会远距离教育得以普及,是人们追求平等、自强自立、相互尊重的基本条件,也是我国在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严峻形势下必须从速解决的问题。因为,一个人如果得不到受教育的机会,就不可能在体制完备的情况下参与社会的各项公平竞争;一个国家如果连起码的教育都不能保证,就谈不上科技的发展、经济的发达与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也就更谈不上参加国际综合国力的竞争。因此,在力求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要使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共同发展,大力发展科技文化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综上可见,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在享受现代工业文明的同时又付出沉重代价以后,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重新认识的成果,体现了人类精神文明史上一次质的飞跃,蕴涵着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本原则。因此,实施这一战略,不仅能引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得以可持续发展,促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大业早日实现;而且,还能进一步提高全人类的精神文明,推动整个世界走向和平发展、共同进步的新未来。
标签:可持续发展论文; 邓小平文选论文; 文明创建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资源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