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不同版本初中地理实验教科书中区域选择的比较与内容编制策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书中论文,新课程论文,教科论文,地理论文,初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修回日期:2009-02-18
区域选择和编排是地理教学研究的传统问题,同时也是难点问题。区域是区域地理教学的载体,区域选择和编排不仅影响和制约着区域地理教学的内容,同时被选区域的典型性和均衡性也会影响学生思维方式和空间观念的养成。因此,探讨区域地理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编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课程不同版本初中地理实验教科书区域选择的比较研究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一标多本。截至2007年12月,我国出版的初中地理新课程实验教科书共有7个版本,分别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湖南教育出版社(湘教版)、中国地图出版社(新世纪版)、广东人民出版社(粤教版)、商务印书馆(星球版)、山西教育出版社(晋教版)、大象出版社(大象版)。《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并没有规定必选区域(极地地区除外),只是规定区域选择必须涵盖的标准及最低限制,对区域选择的规定如下:第一,世界地理部分,教材编写者和教师必须从世界范围内选择至少1个大洲、5个地区(例如南亚)和5个国家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第二,中国地理部分,本单元至少选学我国5个不同尺度的区域。[1]
通过比较发现,上述7个版本教科书均满足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于区域选择的基本要求。具体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被选区域数量相差不大,说明各个版本都选择了典型区域进行介绍。所选区域数量最多的是湘教版(45个),最少的是新世纪版(17个)。第二,区域分布相对集中,说明各个版本教科书的所选区域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其中,7个版本教科书均选择了亚洲、南极洲、东南亚、欧洲西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俄罗斯、美国、巴西和日本9个不同规模的世界区域;选择了北京、香港、澳门和台湾4个省级区域。其他被选次数比较集中的区域是:澳大利亚6次、西亚(中东)5次、印度4次、黄土高原4次、长江流域(沿江地带、三角洲)4次、珠江三角洲4次。第三,照顾到不同规模的区域。除湘教版中国地理均以省级区域为主外,其他版本教科书均涉及了各级不同规模的区域。第四,所选区域以必修区域为主。湘教版中国地理部分以必修和选修相结合,规定北京、台湾、香港和澳门为必修区域,除此以外可选修5~8个省级区域。
二、新课程不同版本初中地理实验教科书区域编排的比较研究
一直以来,区域的编写顺序都是各国初中区域地理课程编制中讨论颇多的话题,直到现在也没有达成广泛的共识。本文把区域的编写顺序归纳为两种:其一是阶段顺序,即要么是“先世界后本国”,要么是“先本国后世界”;其二是组合顺序,即阶段顺序已经确定的情况下,进行被选区域的组合排列。
(一)区域编排的阶段顺序
在初中地理新课程实验教科书中,除新世纪版选取“先本国后世界”的编写顺序以外,其他六个版本①都采用“先世界后本国”的展开方式。
实际上,由近及远和由远及近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两种思维方式。两种方式各有所长,所以很难简单说孰优孰劣。由近及远可以循序渐进,最终由浅入深、由小及大,但容易囿于小中难求其大。由远及近可以从更广的视角理解区域的背景,但容易散于大中难得其小。
(二)区域编排的组合顺序
与区域地理的阶段顺序比较而言,区域地理的组合顺序显然要复杂得多,世界地理部分和中国地理部分还略有不同。
1.世界区域地理的组合顺序
世界地理部分区域的组合有三种情况。
第一,洲、地区、国家分别列章,在章上体现区域尺度的层次性,如星球版、湘教版、新世纪版、晋教版实验教科书(见表1)。这种区域组合的优势在于层次分明,思路清晰,结构简单,可以强化同一尺度区域的认知方法。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对于同一大洲的相关内容要在较长时间分散学习,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带来不利影响。另外,四个版本教科书均把两极地区(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列为“地区”尺度值得商榷。实际上,教科书中所涉及的地区尺度应该是比大洲小而比国家大的区域规模,而两极(极地)地区是一个比大洲尺度还要大的尺度范围,包含南极洲和北冰洋的大部分,所以本文认为将其放在大洲尺度讲可能更符合逻辑。
第二,洲、地区、国家列节,洲—地区—国家的组合为章,在节上体现区域尺度的层次性,如粤教版实验教科书(见表2)。这种区域组合的优势在于可以集中完成同一大洲三个不同尺度区域的学习,能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体会不同尺度区域的认知差别。
第三,洲、地区、国家混合排列,如人教版、大象版。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世界地理的区域组合发生了很大变化,以中国和亚洲为区域研究的中心,采用了由近到远的认知方式。尽管仍然是混合排列,但从区域数量和组合来看,更为强调认识区域方法和建立空间概念。
2.中国区域地理的组合顺序
新课程不同版本实验教科书的中国区域地理部分编写创新明显,但体现策略各有不同。
第一,突出区域尺度,如人教版、晋教版。人教版实验教科书采用“跨省—省级—省内”三级尺度进行区域组合。相比旧教材来说,总论讲得少、分区讲得多,体现了区域发展和国土整治的思路,有利于与高中的地理必修三接轨。
第二,突出区域主题,如新世纪版。新世纪版实验教科书以认识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为主题进行区域组合。
第三,强调区域分布,如湘教版。湘教版实验教科书以沿海万里行(15)、陆疆万里行(6)、黄河万里行(6)、长江万里行(7)把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域组合起来。尽管主线不同,但这种思路与1990年前的教学大纲基本相同。尽管规定了必修内容为北京、台湾、香港和澳门,但依然会遇到“全而不精”的问题。另外,这种区域分布的标准也可能会引起争论。
第四,关注乡土地理,如星球版、粤教版。上述两个版本实验教科书尽管涵盖了不同尺度的区域,但线索并不鲜明。与其他版本实验教科书比较,两者分别以安徽、珠江三角洲为案例强化乡土地理学习。
三、中学区域地理内容的编制策略
全球或全中国可以依据不同的指标体系划分出很多区域。目前,世界上共有194个国家,36个地区;中国由34个省级行政单位组成。[2]在中学阶段,学生不可能也没必要将所有不同尺度区域全部学到。因此,教材编写过程中难免会涉及区域选择、区域重组、区域整合的问题。
笔者认为,在中学区域地理内容编制过程中应着重考虑几点:1.即使课时足够也没有必要穷尽所有区域;2.应从地理科学的角度,而不是课时的角度来确定系统地理与区域地理的比重分配;3.初中地理和高中地理区域编制的原则应有差别;4.区域选择的目的是为了认知区域,而不是为了认全区域。基于以上判断和观点,区域地理内容编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体现均衡性
均衡性原则是指区域选择要很好地协调多种多样的因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位置、规模等。这里的均衡性原则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被选区域的尺度
区域地理特别强调尺度,因为不同尺度区域所包含的内容及其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对于目前来说,区域地理学主要包括全球—大洲—地区—国家,跨省—省级—省内两个系列尺度。地理课程中不仅要选择各个尺度级别的区域,同时要将这些被选区域以一条鲜明的主线进行组合。
2.被选区域的主题
地理课程中区域的选择是有目的性的,每一个被选区域都承载着一个主题。很难保障被选区域间主题不会出现交叉,因为本来区域的划分会受到人的主观意识影响,但可以保障被选区域涉及更多的主题(包括区域本质的内容,也包括人们认识区域的方法)。例如,日本和英国是两个国家尺度的区域,尽管二者之间存在着诸多的区域差异,但它们作为北半球温带地区的发达岛国,无论从位置分析、经济分析、交通分析甚至是文化分析都具有很多共同的主题。所以,受课时限制,不宜把日本和英国同时选入教材进行同一尺度区域的学习。
3.被选区域的分布
地理课程中区域选择避免形成国家中心或地区中心,既要考虑到被选区域要覆盖全球,同时也要强调被选区域要辐射全球。也就是说,以学习者所在区域为中心,向四周由近及远辐射。
4.被选区域的发展水平
地理课程中的被选区域要尽量考虑到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环境发展水平甚至是文化水平的差异,不仅要选择发展水平高的区域,同时也要照顾到发展水平低的区域。
5.被选区域的政治地位
地理课程中国家尺度和省级尺度区域选择受政治地位因素的影响很大,当然这并非没有道理,因为这样的安排能够让学生认清国际形势以及中国在世界的地位、未来发展方向和潜力。但如果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说,不仅应选择政治“大国大省”,也应该考虑政治“小国小省”。
(二)突出典型性
典型性原则主要考虑到区域的异质性特点,即与其他区域相比的显著征象和标志。典型性原则有两层含义。首先,所选主题的典型性。区域的研究主题很多,中学教材的容量无法将其全部覆盖,因此就要精选具有鲜明特征的主题。例如,人教版初中地理实验教科书在讲述“中东”时,紧密围绕“中东是长期的热点地区”这一导言,从三洲五海之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匮乏的水资源、文化差异四个主题加以阐释。其次,所选区域的典型性。典型的主题需要有典型的区域来承载,这样才能使主题更为鲜明。例如,各个版本实验教科书均选择了俄罗斯、美国、巴西和日本4个国家,选择了北京、香港、澳门和台湾4个省级区域,这说明上述区域能够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三)强调综合性
区域地理内容的选择不仅要涉及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动植物等自然地理内容,而且要包括人口、聚落、交通、旅游、工农业等人文地理的内容。此外,区域地理内容也要涵盖各种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强调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对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的综合影响,更要着重突出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等密切关联的综合性内容。因此,区域地理内容内部要素之间要具有密切的关联性和系统性,进而能够充分体现地理学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以初中地理“日本”为例,教材从“多火山、地震的岛国”、“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东西方兼容的文化”三个方面对日本进行介绍,实际上这三部分内容间具有极强的关联性,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较好地体现了地理学的综合性特征。
(四)关注探究性
探究性原则是指地理课程所选择的内容应该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提供基础,同时提供探究的空间。在区域地理内容主题选择中要强调基础性原则和探究性原则的结合。也就是说,选择的内容既要解决一些问题,又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既要提供一些材料,又不能提供全部材料。特别是在强调认识区域的方法但课时又有限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案例探究的方式学习其他区域的相关内容。例如,人教版初中地理实验教科书在“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一章中,把亚洲和北美洲的地形剖面图进行对比,旨在通过亚洲的学习,让学生掌握认识其他大洲的方法。实际上,这是一种延续学习,强调运用已学原理及问题研究中提供的材料来探究其他相关问题。
(五)考虑基础性
在以往区域地理内容编制中,因对“基础性”的理解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导致区域地理内容“难、偏、旧”,因此统一对“基础性”的认识十分必要。
基础性原则是指地理课程应该选择让所有学生在课堂时间内能完成的区域地理内容,并满足其基本发展的需要。所谓基础性原则有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区域地理内容的根本性或基本性,即反映地理学科基本结构的内容,包括区域地理位置、区域特征、区域差异、区域联系、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区域地理内容选择应该围绕上述基本概念、基本问题循序展开,进而反映地理学科的基本结构。第二,发生性或起始性,即区域地理知识体系中那些迁移力最强、迁移程度高的内容,包括区域地理成因、区域地理事物和要素间的相互联系等内容。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后继学习的准备条件,也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的基础。第三,区域地理内容的普遍性或者共同性,即较长时期内已被广泛认可或使用的地理知识。这可以说明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人们都认为这些地理知识是重要的,从而反映出这些区域地理知识的基础性。在重视基础性原则方面有几个问题值得重视。
第一,重基础并非重传统。有人认为,区域地理内容选择中的基础性就是强调传统、强调个人经验,从而否认了区域地理学的前沿发展,这是一个误区。地理科学的发展具有继承性和一贯性,也具有创新性和动态性,现代地理学的发展产生了许多新成果、新知识、新观念,这些内容需要及时反映到区域地理内容中来,以体现课程内容的时代特征。因此,夯实基础并吸收创新是区域地理内容编制的可行对策。
第二,协调区域地理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在区域地理内容选择过程中,确立地理知识广度与深度间平衡的支点是一个难题,也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只有这个问题处理好,地理教材“偏、难”的现象才会根本改观。
第三,重基础知识与技能,并非否认学生的创新发展。重基础并没有否认为学生后继学习提供相应的知识支撑和保障,相反给学生的后继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3]
(六)实现连续性
连续性原则是指初中地理和高中地理在区域地理内容安排上应体现出不同需求,要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和不同学生发展阶段的需要。
连续性原则是指区域地理课程内容“广度”范围内的水平组织原则。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广义的连续性,即全部地理课程要素要通过比较明确的逻辑主线和逻辑顺序渐进呈现。其二,狭义的连续性,即对某一地理课程要素“广度”范围内的水平组织。以初中部分地形为例,首先,在世界地理的总论中先给出地形的总体特征:地形→地形的分类→各种地理地形的特点;然后,把“地形”作为认识不同尺度区域的核心要素,通过读图、比较等方法得出该区域地形的基本特征。这样就使“地形”这一课程要素遍布于初中教材之中,给学生提供连续学习的机会,能够建立长期累积的学习效果。
实际上,区域地理内容的编制除要考虑到均衡性、典型性、综合性、基础性、探究性和连续性以外,还应该考虑到趣味性、权威性以及阶段性等问题。只有充分考虑并协调好上述因素,才能更好地选择和编排“最有价值的区域地理课程内容”,才能为学生区域地理素养养成提供重要依托和基础。
图 地形知识的连续性原则
注释:
①大象版仅查询到七年级世界地理的内容,没有查询到八年级中国地理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