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小康水平消费结构发展变化的主要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康论文,主要特征论文,消费结构论文,水平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九十年代,我国消费结构变化的总趋势是由温饱型消费结构向小康型消费结构过渡。消费结构变动的这种总趋势都表现在多种多样的具体表象之中。我国小康消费结构发展变化的主要特征是:
一、消费商品化、市场化比重迅速提高
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消费品和劳务日益丰富,消费领域不断扩大,消费也越来越商品化、市场化了。目前,这种变化的发展图象是:
(1)农民商品性消费已逐步成为主体。1978年农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中,商品性消费支出为44.84元,占生活消费支出的39.7%,非商品性消费支出为68.06元,占生活消费支出的60.3%。1988年商品性消费支出为303.97元,占67.6%,非商品性消费支出为145.64元,占32.4%。1992年商品性消费支出为374.34元,占62.2%,非商品性消费支出为227.54元,占37.8%。这表明农民商品性消费的程度在不断提高,只是由于以前农民消费商品化、市场化程度非常低,因此在改革初期商品化发展速度较快,而在改革进一步深化过程中,由于触及旧体制的本质(这是产生消费非商品化的关键),虽然消费商品化、市场化绝对量仍保护较大增长,但其发展速度有所下降。
(2)农民消费结构中,食品消费是农民消费支出的主体,不仅增长速度快,而且其商品化、市场化速度最快,衣着用品和住房一直是商品化程度较高,燃料则一直是以自给自足为主。例如食品消费,1978年商品性消费支出仅18.91元,占食品总支出的24%。1992年则达到170.83元,占45.6%。
(3)城市居民中,虽然自给性较少,但仍有一定数量的非商品化、非市场化消费,这主要通过福利性消费反映出来。福利性消费主要体现在住房、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各种津贴、物价补贴以及单位发放的实物等方面。它既有长期性,也有临时性;既有公开形式提供的,也有隐蔽形式提供的;既有“明补”的,也有“暗补”的;既有免费提供的,也有优惠价提供的,形式复杂,名目繁多,数额庞大。据有人估计,各种福利、补贴大约占工资总额的90%。这些福利、补贴大多属于非商品化、非市场化的消费。目前,正在进行的工资改革、分配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等,将大大缩小福利性消费比重,从而大大加快城市居民消费商品化、市场化进程。
近年来,我国消费商品化、市场化比重迅速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1)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市场领域不断拓展,市场机制已成为经济运行的主要机制,这为消费商品化、市场化迅速发展提供了基础。
(2)城市居民消费品供应的票证已基本取消,由市场调节。以前对消费者实行的价格补贴大多取消或由“暗补”变为“明补”。农村居民农副产品商品率大幅度提高,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农民大多已走出了自给自足的封闭式的小农经济,实现了向开放型的商品经济转化。
(3)人们生活服务业、旅游娱乐业、交通运输业、信息及邮电业迅速发展,第三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这为消费市场发展,消费领域拓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4)实行住宅体制、粮油购销体制、社会保障体制、分配体制以及消费体制的重大改革,大大促进了消费走向商品化、市场化、社会化。
但是,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多,封闭的自给自足型的小家经济又影响很深,农民市场经济观念差。而城镇居民长期处于计划体制下,消费非商品化比重相当高。因此,要彻底解决非商品化、非市场化问题,难度颇大。再加上我国市场发育程度还很差,劳务市场、房地产市场等才刚刚建立,不很规范。因此,农村和城市商品化、市场化消费比重虽然提高很快,但其发展仍是渐进性的,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二、消费结构的层次逐步提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消费需求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层次性,消费方式出现个性化,消费水平迅速提高,消费结构层次差异比较明显,这些都导致消费结构逐步提高。在向小康水平迈进过程中,消费结构的层次逐步提高主要表现在:
1、消费结构宏观类型的递进速度快。
我国消费结构类型递进存在二个特征:一是小康型消费结构与比较富裕型消费结构发展迅速。1985年达到小康水平的仅3%,1992年已达到27%左右;达到比较富裕消费水平的居民1985年极少,1992年全国已占7%左右。二是消费结构层次递进速度上,城市快于农村。1985年城市居民达到小康水平的仅为4%,1992年超过30%;1985年农村居民达到小康水平的不超过3%,1992年为20%左右。达到比较富裕消费水平的城市居民1990年为5%,1992年为10%,农村居民1990年为2.11%,1992年为4%左右。三是同一消费结构类型内部层次递进明显而且迅速提高。四是城乡居民高档耐用品消费增长快,层次递进快,这是拉动消费结构迅速提高的主动因之一。
2、享受资料、发展资料消费的比重迅速提高。
消费结构中生存资料、享受资料、发展资料的所占比重的量变,是引起消费结构层次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如果我们将消费结构的层次划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并从三种资料结构变化来考察,其结论是:低层次消费结构是以追求生存消费资料为主,主要包括简朴型消费结构和温饱Ⅰ、Ⅱ型消费结构。中层次消费结构是以追求发展消费资料为主,主要包括温饱Ⅲ型和小康型消费结构。高层次消费结构是以追求享受资料消费为主,主要包括比较富裕型和以后的富裕型消费结构。这就是说,人们首先追求的是以满足生存需要为主的消费,这时,生存资料在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很大。当生存需要基本满足后,人们又注重追求发展需要和享受需要的满足,并以追求发展需要的满足为主,这是消费结构层次的一次质的飞跃。目前,向小康迈进,正是实现这个飞跃的一个重大举措。当人们的生存需要、发展需要得到较好的满足之后,人们以追求享受需要的满足为主,这是消费结构的又一次质的腾飞。生存资料、发展资料、享受资料消费比重的变化,是消费结构层次变化的主要反映。
消费结构层次性变化,还表现在生存资料、享受资料、发展资料划分的变化和内部层次的递进。对于生存资料、享受资料、发展资料是难以准确划分的,特别是由于消费水平的迅速提高,如在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曾被视为高档布料的的确良,属享受资料,现只是一般生存资料,而过去作为生存资料的“窝窝头”,现在经过精心制作之后,已作为享受资料放上了高档宴席。这就是说,生存资料、发展资料、享受资料的类型和内部层次的递进,本身也是消费结构层次提高的重要反映。
三、消费结构由数量扩张型转为质量提高型
消费者消费从追求数量扩张向注重质量提高的转变,这是消费层次提高的一个重大变化和质量的飞跃。低层次和较低层次的消费结构,居民消费首先追求的是数量,是以满足生存需要为主,以吃饱、穿暖为主。随着消费水平的迅速提高,消费结构逐步向小康型消费结构过渡,消费结构的层次性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们消费追求的是吃好、穿好、住好、行好、玩好,人们不再是以满足生存需要为主,而是以满足发展需要和享受需要为主。消费结构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居民消费水平迅速提高。1978年全国居民消费水平为175元,1988年为635元,1992年为935元。这就是说,从1978年到1992年的14年间,居民消费水平增长760元,而1952年到1978年居民消费水平仅增长100元(1952年为76元)。消费水平如此迅速增长,这为居民消费结构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提高型转变提供了经济基础。
第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消费品不断丰富,花色、品种不断增加,消费品质量不断提高,消费的选择性不断增强。消费品工业也逐步走向以消费需求为导向,由原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逐步向市场化发展。主要耐用消费品生产,以往在地方主义作用下,盲目上马,造成一哄而上,一哄而下,洗衣机、电视机、冰箱生产企业,曾经一度达到数百家,但在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的却很少。只有质量好、价格低、服务好的产品,才能满足消费者需要。因此,消费品的日益丰富,消费品质量的迅速提高,这为消费结构由数量扩张型转向质量提高型创造了物质基础。
消费结构由数量扩张型转向质量提高型表现最突出的是食品和耐用消费品两个方面:
(1)从食物消费来考察,吃不再是仅仅为了吃饱,为了生存,而更重要的是追求吃得有营养,追求发展资料、享受资料的消费。于是,吃的档次几乎成跳跃式增加。城镇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1985年为351.72元,1988年为567.01元,1990年为693.77元,1992年为884.82元。由此可见,城镇居民食物消费支出增长速度之快,档次、质量提高之快,超过了其它任何国家。宴席档次提高速度更快,80年代中期,几百元、上千元一席,已是高档,如今高档宴席,少则成千上万,多则达几万,最高达到30多万元一席,这可能在中外宴席史上都是少见。当然,这种宴席档次盲目提高,除了反映消费质量迅速提高外,也反映了消费结构的不合理性,是不可取的。近年来保健食品、营养食品十分畅销,人们已经历了80年代初中期热衷于蜂王浆类低档保健食品,80年代后期太阳神、娃哈哈等中档保健食品畅销,发展到如今燕窝精等高档保健食品兴起。鸡、鱼、肉、鸭等已成为城乡居民一般性消费品,山珍海味已不再是望不可及。如此种种表现,都深刻地表明,消费质量迅速提高。
(2)从耐用消费品消费来考察,十几年前,黑白电视机、单缸洗衣机刚进入家庭。十年前,人们只要有一台小彩电和一台双缸洗衣机已心满意足了,如今彩电要画王,冰箱要三门,洗衣机是全自动,空调、电话广泛进入城市居民家庭,消费热点经历了黑白电视机、单缸洗衣机、录音机——彩电、冰箱、双缸洗衣机——空调,电话、录相机、多功能大屏幕彩电等三个阶段。城镇居民抽样调查表明,1985年平均每百户拥有彩电17、21台,冰箱6.58台,1992年达74.87台和52.60台。由此可见,耐用消费品消费质量提高极为迅速,消费者购买主要注意质量和满意程度。
在温饱型消费结构向小康型消费结构转变过程中,消费质量的提高不仅是表现在消费品(消费客体)质量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表现在消费主体和消费环境质量的提高,形成消费主体、消费客体、消费环境质量的同步提高和三者之间的良性循环。现代消费生活中,消费者素质和能力,消费环境质量,是十分重要的问题,以沿海已达到小康水平地区的住房消费为例,我们来考察小康型消费结构中,住房消费质量情况:第一,人们考虑的是住房质量,这不仅包括住房面积,更主要的要追求住房高质量,如房屋结构合理、适用,建筑、装修质量高,供水、供电、供气、供暖、排水、处理垃圾、门窗、阳台等系统齐备且质量好。第二,人们考虑的是住宅环境质量,人们追求的是环境优雅,装饰豪华,交通便利,空气新鲜,生活方便,附近有学校、商场、娱乐场所、休息场所、治安状况和社会秩序好,等等。第三,人们要考察消费能力,不同素质的消费者,消费能力有差别,对住宅质量和环境质量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这样,其满足程度也会有差异。
总之,小康消费结构对消费质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消费品本身质量和各消费品(包括劳务)的相互协调(缺少什么,生活就不方便);要求消费环境质量与消费者消费能力、消费品质量三者之间相互协调,从而使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获得较高水平和全方位的满足。
四、消费结构进一步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化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生产力水平提高,我国消费结构已初步改变过去计划经济下的单一化、雷同型、齐步走的状况,消费结构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化。产生多样化、多层次化,并且消费结构差别将进一步拉大的原因是:
(1)我国目前正在进行所有制改革,股份经济、集体经济、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迅速发展,形成不同分配方式,不同收入水平,不同消费水平,因此,在消费水平普遍提高的基础上,消费结构的差距将逐步提高。对于大搞“寻租”活动,从中发了大财的人,其收入极高,仅1988年我国价差、利差、汇差和其他杂项租金高达4000亿元以上。1992-1993年上半年的“房地产热”、“股票热”等中,产生的收入流失将大大超过4000亿元,这些“租金”、“收入”相当一部分通过各种不正常渠道进入个人腰包特别是进入极少数人的腰包,从而在短短一、两年时间,出了不少百万富翁、千万富翁,在内地城市流行着“十万元才起步,百万元不算富”,在沿海城市已是“十万元以下贫困户,百万元处处有,千万元户不稀奇,亿万富翁也不少”的格局。这样,形成收入水平的极度悬殊,有些大富翁们的消费往往是挥金如土。享受性和奢侈性消费比重很高,他们吃的是山珍海味,出门是“奔驰”、“林肯”,穿的是“皮尔卡丹”、“金利来”,住的是别墅或高级宾馆,常常去卡拉OK、夜总会享受;有些富翁则讲排场,相互斗富,于是万元一菜,三十万元一席便应运而生,人头马洋酒一丢就是20多瓶等等,畸型消费记录一破再破。与此同时,大多数居民消费水平仍比较低,有极少数老、少、边、穷地区居民仍吃不饱、穿不暖,这种收入分配格局,形成了多样化、多层次化的消费结构。
(2)随着工资改革的深入和企业走向市场,真正实行自负盈亏,工资档次将拉开,差距将扩大,今后十年工资高低差距将由目前的2倍左右、扩大到3-4倍,效益好的企业工资奖金收入将比严重亏损、破产企业的职工生活费收入高出多倍,这也将进一步导致消费结构差距扩大。
(3)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地区民族消费模式的差异,收入水平、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地区差异显著,形成消费结构地区间和民族间的巨大差异这也是消费结构多样化、多层化的一个主要原因。
从长期发展趋势来说,我国消费结构在由温饱型过渡阶段以及小康型的初级阶段,消费结构差异将进一步扩大,消费结构的层次化、多样化倾向进一步加强。从小康型的中、后期开始,消费结构差将逐步缩小,宏观消费结构的多样化、多层次化倾向逐步缩小,微观消费结构多样化倾向进一步加强。
五、精神文化消费将逐步引起重视
小康型消费结构,应该是合理的、较高层次的消费结构,这区别于温饱型消费结构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精神文化消费比重迅速提高,精神文化消费与物质消费同步发展,形成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良性循环。这是由精神文化消费的重要作用所决定的。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
(1)重视精神文化消费,是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客观要求。精神文化需要,主要是享受资料、发展资料的需要,一般是高层次的需要。当人们从温饱迈向小康时,不仅要求满足物质需要,更重要的是要求满足精神文化需要,这才能实现消费结构合理化,提高消费结构层次和消费质量,提高享受资料、发展资料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提高精神文化消费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
(2)重视精神文化消费,有利于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精神文化消费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对人的发展和素质的直接影响。这表现在:一发展健康的精神文化消费,能培养人们高尚的品德,正确的人生观和文明健康的消费方式,从而引导消费结构走向合理化;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健康的精神文化消费,能提高人的智力和消费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3)重视精神文化消费,大大有利于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是相互促进的,发展精神文化消费,就能提高消费的文明程度,促进社会进步和社会文明,从而大大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精神文化消费,能扩大消费领域,开拓消费市场,提高人的素质,提高知识密集型产品比重,开拓新产品、新产业、促进物质文明的发展。因此,消费是两个文明的结合点,发展精神文化消费,正是两个文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