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万德镇华龙希望小学 邮编250300
【摘 要】 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早在宋代,理学家程颐便提出,“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这一“乐学”理念,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依旧有着启示作用。
【关键词】: 小学语文;兴趣教学法 ;
语文教学尤其要尊崇“乐学”思想,注重兴趣的培养,特别是小学语文,面对的是一群刚入学的儿童,他们精力充沛,求知欲强,然而又稚气未脱、定力不足。如果教师能够顺势引导,用兴趣激发学生的热情,学习将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反之,如果不注意培养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难免会兴致减弱,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鉴于兴趣的重要性及语文学科的特点,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实践中,可以实行“兴趣教学法”。兴趣教学法,就是把兴趣作为教学的手段和动力,创新教学方式,在“课外、课前、课时、课后”各个阶段多措并举,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一、因人生趣——课外,和谐师生关系
教学从来不是一种死板的机械运动,而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学生对教师感兴趣,自然就会对其所授学科产生兴趣,是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此,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尤其不能忽视课外的环节,要注重感情的交流,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教师,要主动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做学生的益友。这样,学生就会信任教师、爱戴教师,对教师产生一种天然的兴趣和依赖,学习兴致自然也会高涨。另一方面,教师本身的综合素养和人格魅力也是增加学生好感,使其产生兴趣的关键条件,一个优秀的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丰富自己的内涵,更新自己的知识,让学生觉得可爱、可敬、可亲。
二、热情生趣——课前,调动学生激情
学习是需要兴致的,在精力集中、情绪高涨的状态下,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热情来得快去得也快等特点,就要在课前充分调动他们的情绪,昂扬士气、迸发激情,营造一个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有了热情,学生就会踊跃参与,自然就有了兴趣。在课前,可以准备一个简短的活动,放一首歌曲,讲一个故事,或者在黑板上抄录一些经典诗词、名言警句,师生一起诵读。虽然只有三五分钟时间,学生却可以投身其中,调动情绪。同时,也可让学生感悟音乐的优美,品位语言的深邃,从中摄取养料,激发其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这比简单的“起立、坐下、开始上课”等传统课前三段论效果要好的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因教生趣——课时,创新授课方式
语文教学堪比一门综合艺术,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当宛如一名艺术巨匠,能够在课堂上轻松驽驾“兴趣”这根魔棒,别开生面的进行授课,让学生乐在其中,久然自醉。
(一)导语引趣。好的导语,既能有效引出授课的内容,又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注意力,让其对课堂的内容保持兴趣。好的导语,可以是对课堂内容的总结提炼,让学生对新课有个总体认识,也可以巧设疑问,让学生保持好奇心,带着疑问去学习思索。如在讲授《孔子拜师》时,可以一上来便向学生抛出几个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了全世界十大文化名人,有达尔文、柏拉图,那大家知道排在十大名人之首的是谁吗?那就是我们中国的孔子。世界排名第一的孔子为什么还要拜师?他的老师又是谁呢?我们应该向孔子学习什么?这样的导语,既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让他们产生一连串的疑问,自然会集中精力的投入学习中。
(二)旁征添趣。小学生求知欲强,知识储备又少,如果只是照本宣科,拘泥于课文的内容,那不仅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需要,也难以让他们深刻了解文章的精髓。因此,语文教师必须能够旁征博引,尽可能的给学生展现文章的整体风貌。如在讲授《将相和》时,不能简单的罗列出“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几个事件即可,最好能将战国的时代背景、列国的地理分布与势力对比、赵国的兴起与衰落、秦国的变法与强大等,通过故事的形式,生动形象的向学生讲述。如此,学生就可更深刻的了解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真正体会到赵国当时处境的危险,以及蔺相如的刚毅与聪慧,对课文的内容也会更感兴趣。
(三)情景激趣。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对事情往往会有独特的见解。教师在教学中要加以引导,既可增进兴趣,又能开发智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个场景,让学生投身其中,假设他们是主角,遇到同样的事情,会如何处理。之后再与课文作比较,看哪一种方式更好,如此,学生的兴致会非常高涨,而且在对比的过程中也有利于思辨思维的形成。如在讲授《西门豹》时,可以让学生想象,假如你是西门豹,遇到河伯娶亲的事情,你是否会去制止?又会如何揭穿巫婆的骗局?同学们在思考回答之后,再对比课文中西门豹的做法,就会深刻体会到古人的正义与智慧。
(四)美感染趣。小学生天性好奇,喜欢一切美好的事物。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感受到视觉、听觉等多种美感的冲击,既有利于增进兴趣,也可以陶冶情操。如在讲授《富饶的西沙群岛》时,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一段西沙群岛的视频,那五光十色的海水、瑰丽无比的珊瑚、蠕动的海参、穿梭的鱼群,这些直观的画面对学生的吸引力是无与伦比的,比枯燥的读上几篇课文要有效的多。
四、实践生趣——课后,实现知行合一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学的定位,并不能仅局限于三尺讲台。尤其是语文,这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也是其他所有学科的基础。因此,课后的继续学习与实践,也是“兴趣教学法”的重要内容。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当认真寻找课堂与课后的结合点,带领学生感受自然,尝试实践,实现知行合一。比如讲完《望庐山瀑布》,便可在周末组织学生郊游,看一看真正的瀑布,讲完《农业的变化真大》,完全可以带学生去感受一下新农村的风貌。通过躬身实践,学生就会切实体会到所学知识的意义,进而萌发更大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总之,从教学实践来看,兴趣教学法可以充分调动师生两方面积极性,使教师善教、学生乐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推行兴趣教学法,既是时代的要求,更是遵循“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必须。
参考文献:
【1】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黄亢美,阅读教学要念好“三字经”[J]﹒小学语文教学通讯,2005.11。
【3】毛国锋、邱乾,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探索[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
论文作者:刘洪国
论文发表刊物:《未来教育家》2017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16
标签:学生论文; 兴趣论文; 教学法论文; 教师论文; 就会论文; 孔子论文; 课文论文; 《未来教育家》2017年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