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的流行病学分析及免疫疫苗的接种论文_宋翠萍

麻疹的流行病学分析及免疫疫苗的接种论文_宋翠萍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加格达奇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65000

【摘 要】本文目的在于提高人们对麻疹的认识,并进行及时有效的预防。我国实施计划免疫后,麻疹发病率和病死率虽已明显下降,但由于人口流动增加,部分儿童麻疹疫苗漏种或免疫失败,加之初免后随着年龄增长免疫力逐渐降低等原因,致使麻疹小规模流行还是时有发生。所以全面了解麻疹流行病学,做好免疫接种工作至关重要。

【关键词】麻疹;流行病学;疫苗接种

麻疹(measles,rubeola morbilli)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急性传染病,以发热、结膜炎、上呼吸道炎、口腔黏膜斑(Koplik斑)以及全身性红色斑丘疹为其主要特征。麻疹经呼吸道传播,广泛流行于全世界,患者多为儿童。在疫苗问世前,几乎是人人必得的疾病,死亡率很高[1]。

1流行病学

1.1传染源

急性患者为惟一传染源,无症状感染和带病毒者少见。患者从潜伏期最后1~2d至出疹后5d都有传染性,以前驱期最强,出疹后迅速减弱。传染期患者口、鼻、咽、眼结合膜分泌物、痰、尿、血液特别在白细胞内都存在病原体。值得重视的是过去一直认为亚临床型感染者几乎是没有传染性的,但近几年来从这些患者的体液中可分离出麻疹病毒,因此,这些患者被认为可能是另外一个重要的传染源。

1.2传播途径

主要经呼吸道传播,患者咳嗽、喷嚏或眼分泌物中带有病毒,并以气溶胶形式散布于周围空气中,易患者吸入或眼结合膜接触病毒即受感染。儿童也可通过密切接触污染病毒的手传播,经第三者或经衣服、用具等间接传播的机会极少。本病传染性强,易患者一旦接触病毒80%~90%发病。

1.3易患人群

在麻疹疫苗问世以前,除新生儿短时期内受母传抗体保护外,人人易患,易患者初次感染麻疹野病毒,几乎百分百表现为显性感染。自应用疫苗后,易患者表现复杂。

1.4流行特征和现状

20世纪前50年代,世界各国都有麻疹流行,其流行情况各地区无明显差别,但随着20世纪60年代麻疹疫苗的广泛应用,麻疹的流行特征发生了显著变化,其特点大致如下。

1.4.1发病率、死亡率大幅度下降

自20世纪70年代全球实施扩大免疫接种规划以前,全球每年麻疹病例达1.3亿,几乎每人都会感染麻疹,其中700万~800万人死亡。麻疹疫苗普及接种后,麻疹发病率、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但在发展中国家,麻疹仍是严重威胁儿童健康和生命的公共卫生问题[2]。

1.4.2流行周期打破或消失

使用疫苗前,麻疹在世界各地呈典型的周期性流行,城市2年一次小流行,4年一次大流行,农村1年一次小流行,5~6年一次大流行。大规模应用麻疹疫苗后,麻疹的流行周期则被打破或消失。我国自1977年以来麻疹一直呈递减趋势,至20世纪90年代则稳定在一个较低水平上。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4.3流行季节高峰延迟

疫苗前时代,麻疹发病季节高峰在冬春季,应用疫苗后,流行季节延迟约1个月。若出现麻疹暴发,发病高峰可出现在任何月份。

1.4.4患病年龄后移

疫苗前时代,患者大多为婴幼儿,8个月龄至5岁为高发年龄。疫苗时代,青少年及成人发病者增多。此外,由于人工获得与自然感染麻疹获得的免疫力的差异,8月龄以下的婴儿的发病比例有所增加。

1.4.5临床表现差异性大

临床上有的麻疹症状和体征、出疹时间、顺序及疹形都非常典型。但一部分患者的临床表现则不典型,并可见“异型”麻疹,如出血性麻疹、出血性大疱性麻疹等。

1.4.6严重合并症减少

严重的合并症指支气管肺炎、急性心衰、脑炎、喉炎等,现在已很少见。

1.4.7麻疹的亚临床型隐性感染增多

麻疹的隐性感染,指受感染者无任何麻疹的临床症状出现而实验室检测证明机体确实已被麻疹病毒感染过,即麻疹的特异血清抗体从阴性转变为阳性,或抗体水平比感染前高出4倍或4倍以上。

2疫苗接种

2.1疫苗分类

2.1.1全病毒灭活疫苗

最初采用的甲醛溶液灭活疫苗有暂时保护作用,但接种后有时有过敏反应,再次感染麻疹野病毒,则会引起罕见且严重的异型麻疹,因此各国都停止使用灭活疫苗。

2.1.2减毒活疫苗

我国于1965年自行研制出麻疹减毒活疫苗,并开始普种。目前我国初次免疫对象主要为8个月以上未患过麻疹的小儿,复种时间为7周岁。

2.1.3基因工程活疫苗

理想疫苗应具有以下特点:热稳定,廉价,安全有效,可诱导终身免疫保护,出生时或出生后早期即可接种,不需加强免疫,可与其他抗原联合免疫,无痛接种。包括重组痘苗病毒活疫苗、非复制型重组痘类病毒活疫苗、重组腺病毒活疫苗、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等。

2.2接种方法

2.2.1方法及注意事项

(1)方法

通常在麻疹流行季节前1个月完成易患者的接种。常在上臂三角肌俯着处皮下注射0.2ml,儿童与成人剂量相同。也可采用无针注射或较大儿童集体气雾免疫法,成功率可达90%以上。

(2)注意事项

有发热性疾病时应暂缓接种,病愈后应及时补种。活动性肺结核或结核菌素试验阳性者应先治疗再考虑接种。凡1个月内注射过其他病毒疫苗,或者8周内接受过输血、血制品或其他被动免疫制剂者均应推迟接种至少1个月。麻疹疫苗对于孕妇、过敏体质、免疫功能低下者或者免疫功能缺陷者均属于禁忌。

2.2.2接种反应

无论全身或者局部反应均轻微,个别接种者可在接种后5~14d有低热,同时伴有乏力、全身出稀疏皮疹,一般持续1~2d可消失。

2.2.3接种效果

接种麻疹疫苗后抗体都有上升,最早于接种后第12天可检测到相应的抗体,接种后1个月时抗体水平达到高峰,接种2个月后逐渐下降,但仍维持在一定低水平,部分儿童在接种后4~6年可消失,故接种1次疫苗不能获得终身免疫,徐建中等对2005年冬春季节江苏南通市发生163例麻疹患儿所进行的回顾性分析发现,大部分患儿均有麻疹疫苗的接种史,也提示接种1次疫苗并非终身免疫。因此,在初种后一段的时间有必要进行1次复种,国外有许多国家要求6~14岁时需进行第2针复种,以提高人群的免疫力。

3小结

目前采用麻疹减毒活疫苗是预防麻疹的重要措施,其预防效果可达90%。虽然5%~15%接种儿可发生轻微反应如发热、不适、无力等,少数在发热后还会出疹,但不会继发细菌感染,亦无神经系统合并症。国内规定初种年龄为8个月,如应用过早则存留在婴儿体内的母亲抗体将中和疫苗的免疫作用[3]。由于免疫后血清阳转率不是100%,且随时间延长免疫效应可变弱,所以4~6岁或11~12岁时,应第二次接种麻疹疫苗;进入大学的青年人要再次进行麻疹免疫。急性结核感染者如需注射麻疹疫苗应同时进行结核治疗。

参考文献:

[1]颜武书.麻疹患者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分析[J].世界临床医学,2016,10(12).

[2]马超.中国麻疹流行病学与消除麻疹免疫策略研究[J].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4.

[3]侯宏连.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及预防控制举措分析[J].养生保健指南,2016(31).

论文作者:宋翠萍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7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7

标签:;  ;  ;  ;  ;  ;  ;  ;  

麻疹的流行病学分析及免疫疫苗的接种论文_宋翠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