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妇幼保健院产科 361003)
摘要:目的 观察比较对实施介入性产前诊断的妊娠期妇女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方法 选取2016年6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接受介入性产前诊断的妊娠期妇女2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130例。对照组孕妇在接受介入诊断期间,接受医院常规的护理干预模式,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护理模式的基础上接受心理护理干预,观察比较两组孕妇在接受产前诊断前及操作期间的血压、心率等指标的变化,比较孕妇护理前后的焦虑和抑郁等心理状态,评价孕妇护理后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记录两组孕妇的诊断结果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实施不同护理干预模式后,观察组孕妇在产前诊断操作中的心率和血压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SAS、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孕妇的并发症发生率(5.38%)显著低于对照组(14.62%),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93.08%)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83.8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需要实施介入性产前诊断的妊娠期妇女开展心理护理干预,对孕妇生命体征具有改善作用,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改善孕妇心理状态,改善护患关系,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妊娠期妇女;介入性产前诊断;心理干预
介入性产前诊断是一种侵入性操作,具有一定的操作风险,给孕妇造成的巨大的心理负担。孕妇由于担心操作对胎儿的影响,往往出现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状态,影响操作的进行[1]。本文主要探讨心理干预对妊娠期妇女实施介入性产前诊断的干预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数据
选取2016年6月-2018年3月期间在我院接受介入性产前诊断的妊娠期妇女260例纳入本次研究进行分析,所有研究对象均为单胎妊娠孕妇,排除曾妊娠期间出现死胎或产下畸形或严重智力低下新生儿的孕妇。本研究经医院批准开展,纳入孕妇均知悉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孕妇例数为130例。在观察组中,孕妇年龄最小者为22岁,最大者为38岁,平均年龄为(28.65±2.36)岁;身高范围为153cm-173cm,平均身高为(166.45±3.25)cm;体重范围为48kg-75kg,平均体重为(62.15±3.75)kg;孕周范围为18w-26w,平均孕周(23.15±2.84)w。在对照组中,孕妇年龄最小者为21岁,最大者为39岁,平均年龄为(28.81±2.74)岁;身高范围为151cm-172cm,平均身高为(165.32±3.73)cm;体重范围为49kg-74kg,平均体重为(62.72±3.16)kg;孕周范围为18w-27w,平均孕周(23.56±2.92)w。两组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进行统计学比较,发现包括年龄、孕周、身高、体重等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一步比较分析。
1.2护理干预
两组研究对象均接受介入性产前诊断,对照组孕妇在接受介入诊断期间,接受医院常规的护理干预模式,包括介入手术开展前孕妇的家族遗传史、婚育史等进行调查了解,选择适宜的介入诊断的方法;保持手术室及观察室温度、湿度适宜,准备必备的手术器械及药品;手术后对孕妇感受进行询问,同时监测孕妇及胎儿的生命体征变化,对孕妇进行健康教育,告知注意事项。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护理模式的基础上接受心理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在介入性产前诊断开始前,护理人员应对孕妇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告知介入性产前诊断的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同时告知该手术应用的风险及接受手术的必要性。为预防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制定相关措施,将风险发生率降至最低。同时关注孕妇的心理状态,积极与孕妇沟通交流,介绍胎儿的情况,解答孕妇疑问,安抚其情绪,满足其心理需求。对已经产生负性心理状态的采用心理干预手段疏导排解,防止对孕妇及胎儿造成不良影响。在介入性操作时,护理人员积极与医师配合,鼓励孕妇放松,确保操作的顺利。在诊断结束后,护理人员应及时将诊断结果告知孕妇,防止孕妇在等待过程中过度担忧而产生不良情绪状态,对孕妇诊断操作后的注意事项进行指导讲解,嘱咐孕妇定期接受产检。
1.3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孕妇在接受产前诊断前及操作期间的血压、心率等指标的变化,比较孕妇护理前后的焦虑和抑郁等心理状态,评价孕妇护理后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记录两组孕妇的诊断结果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孕妇的焦虑和抑郁心理状态评估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估比较,两量表均在原始分基础上乘以1.25得到标准分,分值越高表明焦虑或抑郁症状越严重。
护理满意度评价使用我院自制的调查问卷开展,满分为100分,标化分级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三个级别,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数+满意数)/总观察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所收集的调查数据均经SPSS 22.0进行分析处理,其中对计量资料数据来说,使用均数和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两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对计数资料数据来说,使用样本量和百分比进行统计描述,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分析,检验水准定为0.05,如果P<0.05则认为组间比较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孕妇相关指标比较
在护理干预前,观察组和对照组孕妇的心率和血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不同护理干预模式后,观察组孕妇在产前诊断操作中的心率和血压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1
2.2两组孕妇心理状态比较
观察组研究对象在操作前的SAS评分为(52.98±5.58)分,操作后评分为(47.56±5.92)分,对照组研究对象操作前的SAS评分为(53.19±4.98)分,操作后评分为(50.63±4.76)分;观察组研究对象操作前的SDS评分为(56.28±6.97)分,操作后评分为(50.57±6.85)分,对照组研究对象操作前的SDS评分为(56.34±6.86)分,操作后评分为(53.22±6.96)分。两组研究对象在介入性产前诊断操作前焦虑和抑郁评分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不同护理干预,诊断操作后,两组孕妇的焦虑和抑郁评分均有明显降低,观察组研究对象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孕妇对护理的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的130例研究对象中,有46例孕妇对护理工作非常满意,有75例孕妇对护理工作满意,有9例孕妇对护理工作不满意,孕妇对护理的满意度为121/130(93.08%)。对照组的130例研究对象中,有40例孕妇对护理工作非常满意,有69例孕妇对护理工作满意,有21例孕妇对护理工作不满意,孕妇对护理的满意度为109/130(83.85%)。观察组孕妇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93.08%)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83.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两组孕妇诊断结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130例研究对象中,出现1例感染,3例出血,3例流产,共发生术后并发症7例,发生率为5.38%;对照组130例研究对象中,出现4例感染,1例羊水栓塞,8例出血,6例流产,共发生术后并发症19例,发生率为14.62%。观察组孕妇的并发症发生率(5.38%)显著低于对照组(14.62%),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2.
3讨论
在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下,许多妊娠期妇女需要接受介入性的产前诊断,但该操作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孕妇容易产生不良心理情绪状态,影响操作的进行及效果。在本研究中,对接受介入性产前诊断的孕妇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发现观察组孕妇在产前诊断操作中的心率和血压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SAS、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孕妇的并发症发生率(5.38%)显著低于对照组(14.62%),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93.08%)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83.8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对需要实施介入性产前诊断的妊娠期妇女开展心理护理干预,对孕妇生命体征具有改善作用,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改善孕妇心理状态,改善护患关系,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雪凌,周惠欢.介入性产前诊断孕妇的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8(2):1361.
论文作者:吴宝红 李融 温培琼 陈秋萍 陈惠兰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3
标签:孕妇论文; 产前诊断论文; 对照组论文; 操作论文; 心理论文; 统计学论文; 两组论文; 《航空军医》2018年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