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角度重新审视儿童从众行为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重新审视论文,角度论文,儿童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导言
从众(conformity)是近年来研究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从众的经典定义 指个人在团体中因受到团体的影响和压力,在知觉、判断及行为上倾向与团体中的多数 人一致的现象[1]。从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Sherif的“光点移动错觉”研究 到Asch的“判断线段长度”实验,这方面已经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2]。但国内从众 行为的研究刚刚兴起,对幼儿从众行为的研究更少,而且大多采用经典的从众实验范式 或问卷调查法[3]。这种适用于成人的研究方法应用于儿童被试时难免产生理解困难等 方面的问题,因此如何采用儿童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的方式进行研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 题。
文化对从众行为有显著的影响。很多跨文化的研究表明,与那些个人主义的国家相比 ,在中国这样集体主义文化浓厚的国家里,人们更关注别人的反应,因此更容易出现从 众行为,并且倾向于在与集体意见有分歧时,保留自己的喜好和意见[2,4,5]。不少 发展心理学家曾经强调教育和文化传递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这种影响 如何在儿童的有关发展中具体地表现出来,则有待于跨文化研究材料的证实。已有的研 究结果表明,中国儿童比美国儿童更容易接受社会的影响,更依赖别人的判断而不够独 立[6]。在不同文化下,儿童对行动选择、评价的依据优先次序不同,中国儿童把发展 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放在优先地位,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国儿童对“关系”的考虑越来 越占统治地位[7]。因此,从文化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出发,我们似乎应该提出一个假设 ,那就是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生活经验的积累,对“关系”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 ,他们的选择会越来越不独立,是个人喜好与同伴意见的一个微妙平衡。这就与目前很 多从众行为研究的结果相矛盾,因为在这些研究中,儿童的从众行为在整体上呈随年龄 增长而下降的趋势[6,8-10]。
本研究目的在于采用儿童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实验方法,即选择玩具图片,考察当儿 童本身的喜好与集体或好友意见发生冲突时,其从众行为随年龄和年级的增加究竟呈怎 样的发展趋势。同时也试图初步探讨文化传统的熏陶对这种发展趋势的影响。
2 方法
2.1 被试
随机选取147名儿童,有完整数据的144名,其中托班被试33名,平均年龄2岁9个月, 小班被试27名,平均年龄3岁8个月,中班被试50名,平均年龄5岁,大班被试34名,平 均年龄6岁1个月。
2.2 实验材料
根据对儿童玩具偏好的调查结果[11],从玩具网站下载三类玩具图片,分别是女孩喜 爱的芭比娃娃、男孩喜欢的模型汽车以及一般的陶瓷娃娃。通过预实验的甄选,最后选 择了9张(每类3张)用于正式实验。图片在笔记本电脑上通过Power Point呈现。
2.3 实验程序
2.3.1 预实验
随机从每个年级各选取4名被试,共16名,要求从电脑屏幕上呈现的20张玩具图片中选 出最喜欢的3张。其中呈现给男孩的图片是10张不同汽车模型照片和10张不同的陶瓷娃 娃照片,呈现给女孩的图片是10张不同的芭比娃娃照片和10张不同的陶瓷娃娃照片(与 男孩那10张相同)。根据选择结果,筛选出被选次数最多的3张芭比娃娃图片和3张汽车 模型图片,作为实验材料中受欢迎程度高的图片。由于预实验中儿童均未选择陶瓷娃娃 ,所以随机选择了3张作为实验材料中受欢迎程度低的图片。
2.3.2 正式实验
采用单独访谈的方式,在幼儿园的教室中进行实验。
实验开始前,先与被试交谈,确认被试的名字和年龄,并缓和被试的紧张情绪。接着 向被试说明:“一会儿你会看到一些图片,每次两张,你看完以后告诉我喜欢其中的哪 一张。”确定被试明白实验要求后,开始呈现图片。
实验过程中共呈现3组图片,每次一组,每组2张,包括一张受欢迎程度高的图片和一 张受欢迎程度低的图片,两张图片呈现时的左右位置随机确定。主试在每次呈现图片之 后就向被试进行说明和提问。
呈现第一组图片的时候,主试告诉被试:“这里有两张玩具的照片,我问过很多小朋 友,他们都说喜欢这个,你看你喜欢哪个?”同时用手在屏幕上指出“其他小朋友”的 选择。作为控制条件,每次所谓的“其他小朋友”的选择都是受欢迎程度低的图片。
呈现第二组图片的时候,主试告诉被试:“这里有两张玩具的照片,我问过很多女(男 )孩子,她(他)们都说喜欢这个,你看你喜欢哪个?”同时用手在屏幕上指出“其他女( 男)孩子”的选择。同样,作为控制条件,每次所谓的“其他女(男)孩子”的选择都是 受欢迎程度低的图片。
呈现第三组图片的时候,主试告诉被试:“这里有两张玩具的照片,如果和你很要好 的小朋友说喜欢这个,那你喜欢哪个?”同时用手在屏幕上指出“好朋友”的选择。同 样,作为控制条件,每次所谓的“好朋友”的选择都是受欢迎程度低的图片。
每次提问后记录被试的选择。
3 结果
根据已有的研究和预实验结果,儿童对芭比娃娃和模型汽车的偏好十分显著且可认为 是普遍性的。因此,在处理结果时,如果被试选择了受欢迎程度低的图片,则认为被试 是受到了所谓的“其他小朋友”“其他女(男)孩子”或“好朋友”的影响而改变了自己 的选择,以图保持与群体或好友的一致性,即出现了从众行为,记为1分;反之,如果 选择受欢迎程度高的图片则认为没有出现从众行为,不得分。由此可以计算得到各个年 级和不同年龄组被试在3种不同情境下从众行为的比率(见表1和表2)。
表1 各个年级被试在3种情境下的从众比率(%)
年级被试数与其他小朋友一致与同性别群体一致与好朋友一致
托班3335% 29% 24%
小班2718% 32% 25%
中班5014% 31% 41%
大班3412% 35% 56%
表2 各个年龄组被试在3种情境下的从众比率(%)
年级 被试数与其他小朋友一致与同性别群体一致与好朋友一致
4周岁以下4430% 34% 27%
4-5周岁 2825% 18% 29%
5-6周岁 4010% 33% 50%
6周岁以上32 9% 41% 44%
3.1 儿童一般从众行为的发展趋势
从表1、表2可以看出,随着年级和年龄的增长,被试在“与其他小朋友一致”的从众 比率上有显著差异,以年级为自变量时,x[2] = 7.952,df = 3,p<0.05;而以年龄 为自变量时,x[2] = 7.940,df = 3,p<0.05。从图1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加和年 级的升高,儿童与“其他小朋友”的一致性逐渐降低,与年级呈负相关,Pearson's r = -0.211,p<0.01。这表明儿童的从众比率的确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年级的升高而逐渐 减少。
3.2 与好朋友一致性的发展趋势
与一般从众行为的发展趋势相反,我们可以从表1和表2看到,各年级被试与好朋友选 择一致的比率也有显著差异,x[2] = 9.903,df = 3,p<0.05,而各年龄段被试在这 一项上则没有显著的差异,x[2] = 6.116,df = 3,p>0.05。而且从图1可以看出,随 着年级的升高,儿童与好朋友的一致性也逐渐升高,与好朋友的一致性和年级之间呈正 相关,Pearson's r = 0.250,p<0.005。也就是说,随着儿童在幼儿园学习生活时间 的增加,他们越来越多地趋向于与好朋友保持一致。
4 讨论
结果显示,儿童的一般从众行为是随着年级的增加而减少的,这与国内目前已有的关 于儿童从众行为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2,9,10]。因此可以认为本研究采用的实验方法 是有效的,同时,与过去幼儿从众研究采用的判断线段长度、道德判断题或调查问卷法 这些比较抽象、枯燥的实验方法相比,选择玩具图片更容易被儿童理解和接受。而且这 样的选择情境与儿童的生活更加接近,也许更能反映出在实际生活中,儿童从众行为的 发展趋势。
结果还显示,儿童与好朋友的一致性随年级逐渐增加,两者呈正相关,这种发展趋势 与从众行为正好相反。由于在预实验和另一项有关儿童玩具喜好调查的研究[11]中结果 均显示出所有女孩一致地选择了芭比娃娃,所有的男孩一致地选择了汽车模型图片,因 此提示这种对于玩具的偏爱比较普遍,具有一定代表性。而在正式实验中,当被告知自 己的好朋友选择陶瓷娃娃时,却有相当比例的儿童也选择了原本不受欢迎的陶瓷娃娃, 并且这种比例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升高。即使确实有某些儿童对玩具的偏好与众不同,但 这种概率在各年级之间也应该差异不大,不会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所以可推断,这 种变化趋势的原因是儿童对好朋友选择的重视程度随年级的升高而增加。如果仅仅从以 前从众研究的解释出发,那么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和社会的成熟、知识经验的丰富、 个体的独立性增强,儿童的从众行为会越来越少。然而,当儿童的参照群体是好朋友时 ,他们的从众比率却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加,这就不能单纯地用认知能力和独立性的提 高来解释了。正如之前提到的,跨文化研究发现,中国儿童把发展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 系放在优先地位,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国儿童对“关系”的考虑越来越占统治地位[7] 。而“表示友好”和“维持良好人际关系”也是少年儿童从众的重要原因之一[12]。所 以,随着儿童在幼儿园生活和学习时间的增加,社会经验的积累,以及对友谊关系认识 的加深,他们越来越重视好朋友的意见,并把与好朋友保持一致以维持良好的关系放在 重要的位置,甚至可为此改变自己的喜好。本研究的结果验证了这种文化假设,并为比 较不同文化下儿童对“关系”的认识和重视程度的发展提供了参考数据。
由此,当把文化因素考虑在内,我们发现从众行为的发展趋势不再是像原来那样简单 地随年龄和教育程度的增加而减少,而是分化出两种不同的趋势:一方面,儿童自身的 判断能力随认知能力、知识水平、独立性的发展而不断提高,对于一般的知觉和道德判 断能力也逐渐提高,因此一般性的从众行为呈现随年龄下降的趋势;另一方面,身处中 国这样一个十分重视社会人际关系的文化环境中,随着社会生活经验的增加,儿童对友 谊这种特定“关系”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并且会为了维持这种关系而改变自己的喜好 和选择,保持和朋友的一致性。这两种相反的发展趋势,清晰地反映了文化在儿童认知 和社会性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最后,在已有的从众行为研究中,有的是以年龄为自变量,有的是以教育程度为自变 量[3,8-10,12]。而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儿童的一般从众行为在以年龄或年级为自变 量的情况下都呈现下降的趋势,但儿童与好朋友选择的一致性在以年级为自变量时有明 显的发展趋势,以年龄为自变量时则没有这种趋势。与好朋友的选择趋于一致的这种趋 势是带有文化色彩的,这就提示我们,教育可能是一个重要的中介变量,它不仅是向儿 童传授知识,也将很多文化的观念潜移默化地通过集体生活影响了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 ,因此教育对于文化的传递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13]。这也为研究文化究竟是从什么阶 段、以什么方式开始影响儿童的心理和行为发展的提供了一些线索。
5 结论
随着年级的升高,儿童的一般从众行为明显减少,但与好朋友的一致性却越来越高, 两种不同的发展趋势提示了文化对儿童行为的塑造的重要作用。在中国,重视“关系” 的文化传统在儿童身上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发展起来。儿童的这两种发展趋势都以年级 为自变量,印证了教育是文化传递的重要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