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船第九设计研究院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极简主义通常被解读为一种将艺术设计或建筑减少到最基本要素的潮流。本文将具体介绍极简主义在建筑学中解释模式,极简主义的设计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日本传统艺术设计和建筑的影响。此外,风格派艺术家的作品是极简主义作品的主要来源。风格派扩展了极简主义的理念,他们用一种特定的方式来使用这些基本的线条和平面的元素。
关键词:建筑;简洁;现代美学;建筑空间
背景介绍
在建筑的话语中,除了法兰克福的生存极简主义之外,极简主义这个词在七十年代晚期才出现。专业杂志的文章和主编用这个词来形容单个或者多个建筑师在形态学方面的工作。一般大家认为极简主义建筑就是用最简单和最基本的几何形做成的建筑。极简主义建筑正式的定位主要是由理卡多•雷可瑞塔,路易斯康和安藤忠雄等早期代表人物奠定的。在八十年代,历史理论家也用这个术语来回顾现代主义建筑形态。查尔斯詹克斯在生动的评价纽约五人小组的纯粹主义和以罗西和昂格尔斯为代表的新理性主义的时候就是用这个术语的。同样的,柯蒂斯在评论北欧日耳曼体系的建筑中的冷抽象和绝对极简主义倾向时也用了这个术语。
一、第一次出现:创造一个神话
在八十年代晚期有一种新的建筑实践现象以令人惊讶的速度扩散,在理论界反映的尤其明显。这些年对于极简主义的写作不仅仅是极个别现象,而是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很明显现在一种新的热门建筑话题在悄悄形成。从那往后,关于建筑极简主义的理论产生了某些一致的学说,而且在典型的解释模式中获得一席之地。但是这种模式在不断的发扬之中受到了很多方面的质疑。好多人可能会问是否有一些专门的记者,文章或者刊物负责对建筑领域中的极简主义理论进行提升。那这种情况是从哪里开始的呢?从时间上来说,有对极简主义理论专门分析的文章是在一九八八年十二月,这一年意大利的建筑月刊《回顾》出版了名为极简作品的文章。
在这篇文章的作者之前,建筑师和威尼斯学派新理性主要代表人物格里高蒂认为一种新类型要创造一个神话需要有两个重要的方面。首先是具有一个崇高的,明确的,有代表性的名字——极简主义,或者引用麦克阿瑟的话语:用一个单词说出图片中表达的含义。另外一个就是尽可能聚集多的建筑师。对于格里高蒂,在在发现的基本依据和典型动作中,建筑的极简主义是抑制在艺术实践中过分的原形表达更广泛的趋势中的一部分。他认为《极简主义》这个期刊的目标之一就是解决这个理论的历史地位问题并对该理论影响的分析。在这些分析中,他强调六十年代以来的美国极简主义艺术和欧洲先锋与现代建筑的传统之间的范式和诗意的关系。安娜丽莎雅芳和格拉纳在处理极简主义建筑学方面的问题时主要是研究包括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地中海地区,瑞士和日本这些地区,而这也是不同作者的共识。有些极端正式的简化,减少到最简的几何形和元素缺失的形式能表达出下列的方面,首先它能表达出建筑的功能和维度,达到功能多样性和明晰表达的效果;其次它能焕发情感,保持建筑的中立;最后它能传达象征意义。材料的平实运用也是有意义的一方面。
最后,大部分《回顾》杂志的作者在某种程度上都一致认为极简主义的简约代表的是一种对阻止后现代折衷主义和装饰主义过度发展的呼唤。表面上看,几乎被遗忘和现在很难找到的米兰杂志对建筑极简主义理论的影响几乎微不足道。这个观点从《回顾》杂志中很少的文章被建筑理论家引用就能看出来。但是从现在的角度来看,我们却必须认识到在极简主义领域占主导的研究的研究方法都是在那些杂志中定义统一的。如《回顾》杂志中所登载的文章对极简主义建筑理论的鉴别,转译和批判给了这个领域很大的贡献。
二、极简主义理论的发展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大家发现极简主义理论的框架体系包括建筑形式分析,定义,分类和文化与民族背景。对于这个理论的讨论发生在意大利,西班牙和英国的大部分杂志上。与《回顾》杂志一样,《El Croquis》和《建筑设计造型》随后也刊登了相似的文章。到了九十年代中期,第一篇关于极简主义的专著终于出现了,是由蒙特内尔写的 《少就是多:建筑和其他艺术的极简主义》。
蒙特内尔在书中写了极简主义的特点:美丽的极简艺术品;严格的几何形;工艺的精准性和材料性;统一性和简单性;尺度的失真;占主导的结构形式和纯净的呈现。来自伦敦的一些设计师也对极简主义下了定义。维斯认为一个建筑的简化论者的本质要素包括简洁,线性,舒缓的颜色,极高的完成度;约翰帕森认为当一个完美和高品质的物体的所有组成部分,细节和连接体都简化到不能再简化之后,那它就达到了极简主义;皮特默里认为极简主义建筑就是对建筑中最原始的空间,光线和体块的简化。
在九十年代中期,各种媒体用展览的方式从欧洲到美国传递着这种新的形式。在美国的当代艺术馆中,由泰伦斯赖利策展的叫光的构造的展览中展示了建筑中规整的矩形元素所起得作用,同时也让我们意识到来自于正式的修辞学中的新的建筑的敏感性和可回收性。在同一年的匹兹堡,麦查多和埃尔库利组织了一次巨型建筑展,这次展览主要的展示焦点是那些看起来仿佛都是用简单的片和块,或者由那些形式意义受限制但表现力极强的巨型结构组成的建筑。尽管那两次展览都没专门强调极简主义这个专业术语,但在很多关于极简主义的专业文章中都提到了这两次展览。这些阶段性的理论成果主要是由那些对建立极简主义理论的批评的评论人士推动的。在《回顾》杂志中主要的话题仍然是历史主线,道德准则,与现代主义的关系,极简艺术和后现代主义,还有就是能产生现象学体验的极简主义空间的自我参照。
三、对消费主义的沉思
对关于日本极简主义建筑的精神性的研究主要是介绍关于神学和传统的理论专著。奥尔点出了日本极简主义的精髓之处,他认识到它是作为空寂的颂歌,作为道德上的一种鼓励,是一种对谦逊和自我意识的呼唤。英国最具影响力的极简主义建筑师约翰帕森在日本呆了四年之后才明白了侘寂的内涵。除了侘寂之外它最具魅力的地方是它倡导的空寂,纯净和类似于苦行僧修行一样有一个清静的对上帝的崇拜的空间,这也和贵格会中对新教徒倡导的一种完全甘于清贫的物质生活和丰富的精神生活的教义是一致的。约翰帕森在他的《极简主义》一书中总结了各种启发他灵感的人和事情。这里的简单,减少和精华的概念是明白极简主义本质的关键,是极简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是很多不同文化最重要的共同之处。
极简主义带有苦行的宗教和教派色彩的这种极具争议的症候主要是想表达出它通过有选择性的减少建筑学中的进程,帮助人们发现他们真实的欲望和生活根本需要的理念。从这方面来说,极简主义主要是一种抵制拜金主义的现象和一种对精神和内在追求的方向。它之所以带有这些特殊的含义是因为它被创造在特殊的背景下:一是发生在经济衰退和能源短缺的年代;二是无节制的开采自然资源,严重的破坏和污染自然环境;三是大量的消费误导和文化污染。基于这样的背景,伦敦的理论家逐步发展了一种应对这种社会现象和心理道德的理论,即不管是对建筑的过度装饰还是世界资源的过度消费,极简主义的减少是对所有消费社会受害者的治疗,是一种拯救的隐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当维斯在八十年代明白极简主义在建筑领域中是作为一种对消费主义文化的反映的时候,乔纳森格兰西也在杂志上批评那些不断鼓励大家用不需要的东西填满自己的空间的现象。在这个视觉文化完全过剩的年代,人们在拥挤和嘲杂的环境中寻找一方安静的乐土。这里的安静和嘲杂的对比在建筑里面可以看做是极简主义的精炼和消费主义的臃肿的对比。
从传统和宗教的文化向大量的商业文化转变这种观点矛盾的转变引发了大众对极简主义理论的批评。詹克斯一直很强调形而上学和经济方面的关系,因为他明白极简主义这个专业术语到了现代运动晚期转变为资产阶级贪图享乐的代名词。尽管他的格言是极简主义激发了它本身的精神性,但同时也把它自己推向了商品市场,但他也指出在大部分伦敦昂贵的商业建筑的物质性中都体现了精神性。维斯也表达了类似的怀疑,他觉得相比于自主的和有条件的简单,极简主义在设计方面和需求方面的简单是由于经济贫穷导致的。
四、现代主义:复兴、重生还是二十世纪的新风格
从理论的位置来看,其中一种说法是极简主义是现代主义风格的重复。理论家认为现代主义复兴分为两个时期:上世纪二十年代属于现代运动的英雄史诗时代,而到了六十年代则是国际式风格的顶峰。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早期的伦敦,极简主义被认为是一种无装饰,空间清晰和简单优雅的美的复兴,是对二十年代早期现代主义未完成计划的一种延续。这个话题自从开始在室内和住宅中展开,柯布西耶和阿道夫路斯作为极简主义的先驱就被大家所熟知。那种新的形式的带有严格,制约,中立和平静特征的建筑出现在八十年代下旬,乔纳森格兰西认为极简主义是新的现代主义,并在九十年代宣称它成为一种新的风格。同样詹克斯认为极简主义经历了二十年代的复兴主义,现代运动,新现代美学的过程,并认为密斯是极简主义的先驱。
在现代主义运动的节目单中明确的出现了对新一代极简主义建筑师的回应。但是,根据戈尔德哈根的研究方法,似乎很有必要表明在这个广阔的领域不同年代对形态学方面的态度之间有很值得注意的不同。在二十年代,由于廉价而又丰富的原材料,科学技术得到迅猛发展,一个简单抽象的几何形在广义上代表了与资产阶级装饰性的历史主义和传统抗争获得自由的隐喻,在工业和机器发展的基础上的社会进步越来越忠于这种隐喻。在社会内容不断变革的情况下,相比于现代主义中社会住宅项目中一直的空想,典型的现代主义或者极简主义建筑也在不断变化。格兰西认为伦敦在新现代中的极简主义仅仅是作为在更富有的阶级里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反面。之前的功利主义变成了当地资产阶级,公寓和商业空间的拥有者的一种生活方式。当乌托邦思想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消失的时候,现代主义的图像并没有幸存在重大的文献资料里,而只剩下一些物质现象。机器和工业的功能主义意识形态时代产生了支撑生存的,清晰而又冰冷和冷漠的机器空间。而极简主义用精巧的构造和高质量的触觉材料避免了给人很冷漠的印象。感知的和肢体的有序的空间体验在这被强调。在这个背景下奥尔注意到几何形的精神性是如何必须从计划到情感,从头到肢体的。
五、后现代主义:中立还是依附
很多地方的极简主义建筑被认为是从动荡的后现代中分离出来的,同时它又比八十年代过度的形式主义简洁。奥尔认为极简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是完全相反的一对,一个是贫寂,沉默和永恒的,另外一个是富饶,语义的演奏者和瞬间使用的。但实际上极简主义在建筑历史范畴内还是属于后现代的时代。因此,虽然起源有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看,但它的框架还是包含很多后现代主义消费社会的特征,首先是包含各式各样的文化,其中就有很多像低俗文化,平民论和商品文化的盲目崇拜等副产品。还有就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意识形态的缺失。就建筑而言,后现代主义被定义为由历史主义,形态主义和很容易理解的象征装饰主义发展而来的模仿古典的风格,同时它的学术思想是基于符号学,语义学,象征性和交际范式发展而来。从这些广阔的假设中,我们可以从被迫去批评包含大量消费文化的后现代中跳出来去理解极简主义。这种情况下我们准备呈现两种理论方法。
一方面,极简主义并不是抵制奢侈的视觉,而是在由象征性组成的后现代主义中尽可能多得采取中立的态度。另一种说法是极简主义不仅仅不是与后现代主义相反的,而且还是后现代主义的副产品,比如它也像后现代中的其他商品一样繁荣发展。一些理论家至少在极简主义的初始阶段没有对这种批评找到根据。他们说的是随后的堕落和庸俗化,并不接受从最先开始呈现的现代主义风格。焦点趋势集中在报章杂志是一把双刃剑。积极的一方面是极简主义由比较边缘化向一般公众推广。另外一方面,极简主义大部分表面的元素的可复制性使它很容易获得更多的听众,为了建立它本身的地位不思考这样的结果和真正的原因就变成了一个新的符号。极简主义概念的变化主要是因为它的表现的变化,它变成了消费主义文化的化身,这使它变成了一个批评的对象。贝特尼也认为在最开始的时候极简主义设计是孤单的,精英式的和最低限度的,但到了九十年代它就变成了一种趋势。
六、极简主义:荒唐误用的术语
极简主义建筑这个名字是在六十年代美国艺术批评学家为了给莫里斯和安德烈等艺术家创造形式的一种统一叫法。尽管当代的极简主义现在所呈现的趋势是在艺术,文化,舞蹈,音乐,服装设计和建筑学等方面跨学科的发展,但它在建筑学和艺术之间还是有很多问题的。建筑学话语接受了这种整体的概念叫法。因为极简主义这个专业术语在纯形式的用途上是毫无意义的,它必须去寻找一个连接的理论点。这正是福斯特在转译艺术的中立性时对于社会作为抵制那时存在的暴饮暴食的消费群体和流行文化的产品所支持的。所以两种情况都有在社会文化术语中原义的和自涉性质的推论。作为一个概念,在建筑学和艺术领域共享的极简主义理念在相对于激进的非极简类型的快速前进中通过历史层级的连接来补充,紧跟这些类型的理论框架的启程。极简主义艺术作为跨学科的主要关注点主要作用就是连接现代主义建筑和极简主义。从这个意义上讲,在连接建筑学和艺术时,极简主义主要是基于在它们中的位置,因为在二十世纪在建筑和艺术中一直就有的少就是多的趋势,导致建筑和艺术一直往简约和抽象方向发展:欧洲标新立异和现代建筑,美国的最简单主义艺术和极简主义建筑。极简艺术并不是简单的减少的概念,因为它们之间有非常重大的不同:零度的还原抽象产生了极简的意义,而原义的抽象只能创造一种对要抽象对象的字面意义上的策略。对于乌尔施普龙和约翰麦克阿瑟,艺术理论在水平层面和建筑的极简主义之间最主要的不同在于对现代主义态度的不同。现在的问题是这样的,在建筑中极简主义理论的使用会让极简主义建筑像极简主义艺术家格林伯格的形式主义一样从现代主义中决裂吗。然而极简艺术是现代主义的对立面,很明显像新现代一样极简主义建筑并没有鉴定现代主义的价值。
结语
尽管仍然没有一个恰当的定义,但是近些年来极简主义主要焦点已经集中在对于当代建筑历史与理论的回顾中了。比如普利斯汀嫩扎呈现了极简主义建筑师和他们的工作的趋势,同时他将极简主义分了很多章节来研究。首先就是材料和功效,通过测试新的材料和它们在感官方面的作用;其次就是新现代领域,对极端现代主义的形式进行简化;最后就是现象学建筑,测试建筑学本身对现象学本质的体验。解读极简主义建筑中各种模式的方法获得更接近的答案需要回答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是极简主义在它出现的时候它存在的目的是什么。很多分析都认为极简主义是对当前建筑学形式的一种批判,即对特殊社会环境的一种回应,比如对大量消费,经济衰减,物质商品文化和后现代的庸俗和平民论。为了支持这种观点,必要的历史伦理要素和宗教传统是需要的。一方面,问题还是是否所有的这些只是为了展示极简主义在任何意义下而不是只是一种复兴主义或者市场和广告宣传的产品的一种尝试。从这个意义讲,极简主义在建筑学中的解释模式可以从理想主义到去神秘化。不管在任何事件中,由于时间的距离存在,极简主义还会有很多新的解释模式的产生,而这会在未来不断的讨论中发生。
参考文献:
[1]D.斯科特,熊宁译,《极少主义与禅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2]董豫赣,《北大建筑3绘画.雕塑.文学建筑极少主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陈斌,“虚空•调子——圣•费尔南多•德•赫纳雷斯市政厅及市民中心的空间操作理念”,id+c,2008/12.
[4]郑时龄,王伟强,沙永杰,林沄编译.《S-M.A.O桑丘-玛德丽德霍斯事务所设计作品1991-2004》,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论文作者:周社农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1
标签:主义论文; 建筑论文; 现代主义论文; 艺术论文; 后现代主义论文; 理论论文; 建筑学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