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教育模式_情感教育论文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教育模式_情感教育论文

浅谈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教育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浅谈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模式论文,情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情感教育是一个与认知教育相对应的教育概念。情感教育指的是把情感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对其施以的教育力量,主要是通过语言的劝导、形象的感染和行为的影响,激起受教育者的感情共鸣,使其形成正确的思想。重视情感教育就是关注人的情感层面如何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产生新质,走向新的高度;也是关注作为人的生命机制之一的情绪机制,如何与思维机制一道发挥作用,以达到最佳的功能状态。当前,理论界有关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情感教育的论述颇多。笔者对这些论述进行了梳理,感到大多数论者更注重于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情感调动的方法、技术层面上的东西,而忽视了教育目标、内容本身所具有的情感色彩,以及教育者自身的情感活动。为此,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教育模式必须克服只讲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情感互动的二维模式,应建构起以教育内容、教育者、受教育者三位一体的情感共动的三维模式。

一、情感教育模式的界定

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既是思想、知识交流的过程,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这两条交流途径相互依存,彼此相互作用。从情感交流的角度来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自身的情感活动,运用一定的情感手段,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内容本身的情感因素来感染、影响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的思想感情与之共鸣,并得以升华,从而实现教育目标,达到积极的教育效果的过程。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于一个有人格力量的个体,如何有效地利用情感因素来组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活动,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情感教育模式。”

何谓情感教育模式?情感教育模式就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真挚感人的言语、举止、表情和情感性因素作为教育手段来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有效地控制和调动受教育者的情感活动过程,使之处于最佳活动状态。具体来说,情感教育模式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1.有情,即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情感活动。教育者的情感活动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基础。教育者的情感活动的有效进行为教育者以及教育对象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提供了驱动力量、感染力量和催化力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教育者对所从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事业的满腔炽热的感情,以及由此而迸发的教育者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执著、奉献精神,是教育者自觉以端正的态度认识、对待教育对象,积极进行教育工作的推动力量。

其二,教育者对于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所展示、所蕴涵的理想、信念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及由此而迸发出的教育者对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所蕴涵的、所展示的理想和信念的追求精神及坚定不移的信奉态度,是一种示范力量。它以“身教”的巨大感染力构成了一个有利于教育对象接受教育内容的强大“感染场”,推动教育对象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展开和良性运作,从而使教育者的教育行为成为真情的流露、真实自我的表达,而不是一种简单的照本宣科和口头信息递送。

其三,教育者对于教育对象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及由此而迸发出的对教育对象的爱护、尊重、同志式的友好态度,是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确立的前提条件,也是教育对象接受教育者及教育内容的必需的催化力量。

2.用情,即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情感因素的调动。情感因素的调动是建构情感教育模式的核心。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情感活动的双向性,决定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既不能只发挥教育者的情感因素,也不能只发挥教育对象的情感因素,而应该充分调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三方的积极有效的情感因素,并使之达到和谐结合、辩证统一,才能获得最佳的效果。

其一,以情育情,即以个体的情感“感应”出他人相应的情感。罗素曾经说过,凡是教育工作者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受教育者的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够充分地或者自由地发展。教育者的个性品格是否良好?人格是否高尚?教育者的情绪状态是否积极?教育对象是否能从教育者那儿得到积极的、愉悦的情感体验?这些将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教育者对其所从事的事业和工作对象应该抱以满腔炽热的感情,在受教育者面前表现出良好的个性和健康、稳定的思想情绪以及敬业爱岗的精神,充分发挥自己作为教育工作者的主导作用并保证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得以实现,使自己的人格力量影响得到最大限度地开发。换句话说,思想政治教育者应立足重视人格力量影响的作用,用自己高尚的人格,通过无声的语言、无形的感染对教育对象产生积极的影响,力求在引发教育对象个性的建立和发展上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给予方向性的暗示。

其二,以情动人,即以教育者的真挚情感来打动他人对个体言行的接受性。一位教育家曾说:“教育的艺术并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鼓励、唤醒、鼓舞。没有兴奋的激情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机勃勃的精神又怎么能鼓舞人呢?”教育工作者在实施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不应该冷漠地“客观主义”地向受教育者进行“填鸭式”的传授和灌输,而应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满腔热情地运用恰当的语言表情,设置一定的教学情境,以一定的教学手段去影响和感染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在身心愉快的情景中领悟理论、接受知识、感化思想、培养情趣、张扬个性,形成积极健康的道德观念和人生信仰。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有具有饱满的情绪和真挚的感情,才能真正激发受教育者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才能真正打动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乐于接受教育的内容,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才会得到提高。

其三,以境育人。“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设置一定的情境,通过一定的景象、环境和氛围来激发受教育者的情绪和智慧,做到“形真、情深、意远”的统一,达到情理交融,受教育者的“理”也就会自然地逐步转变为他们自己的认识和观念,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段。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者还要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内容本身的情感来感染、影响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的思想感情与之共鸣,并得以升华,从而实现教育目标,达到积极的教育效果。因为,知识本身的情感色彩也会加深人们对它的理解,使这种理解变得生动活泼,促进人们去感受知识同自己的某种关系,由此而产生思想政治内容、教育者、受教育者之间的三相互动的共振。

3.应情,即教育对象对教育者及其教育活动,对教育内容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的活动。积极有效的情感活动,表现为教育对象对教育者情感上的接近、尊重和信任,对其所传导的观念、规范等教育内容及其所表达的教育目的的信赖、顺从、认同、接纳与强烈的追求、实践欲望。这种情感活动的发生、进行,为教育对象形成积极的健康的心理状态,形成接受教育,提高自己思想道德境界的精神需求和信任、尊重教育者的态度,从而为教育对象积极接受教育者及其教育活动提供积极的和带有催化性质的良好氛围。这种情感活动的发生、进行,又是教育对象追求、内化、践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目的的推动力量,同时还是教育对象由知识型掌握向信念型掌握转化的必经中介。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指出的:“道德情感——这是道德信念、原则性、精神力量的血肉和心脏。没有情感的道德就变成了干枯的、苍白的语句,而这种语句只能培养出伪君子。”“只有当行为给学生带来真实感,激动着儿童,在他们心里留下愉快、兴奋、精力充沛的情感时,知识才能变成信念。”

二、运用情感教育模式应坚持的几个原则

情感教育理念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得到体现,要化为广大教育者的教育行为,情感教育模式要得到正常的运行,就应该坚持相应的教育原则,以规范教育活动,从而发挥情感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当前,我们所要坚持的原则主要有以下三个。

1.乐情原则。这是从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受教育的背景问题出发所确立的一条情感性教育原则。这里所说的受教育背景,是指受教育者受教育时的心理状态,主要是指情绪状态。所谓乐情原则,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积极创设条件让受教育者怀着“快乐——兴趣”的情绪接受教育或学习。这一原则包含两层涵义:一是乐情原则中的“乐”,既包括“快乐”又包括“兴趣”,是快乐和兴趣统一的情绪状态,其内涵比传统的“乐学”更丰富。这里的情绪状态是作为主导情绪状态提出的,并不排除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随着教育内容的展开而产生的各种情感体验。二是乐情原则中的“乐”有层次之分,它包括作为基本情绪的快乐,作为情感外显的快乐和作为情操外显的快乐三种。同样,兴趣也有不同层次,可依次由低级到高级分为有趣、乐趣和志趣。

2.冶情原则。这是从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受教育的目标问题出发所确立的一条情感性教育原则。这里所说的目标,应该与教育目标相一致。所谓冶情原则,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积极创设条件使受教育者的情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得到陶冶。这一原则包含两层涵义:一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情感的陶冶不是独立于认知教育之外的,而是寓于认知教育之中的。也就是说,在教育者进行认知教育的过程中,要利用教育中的情感资源来陶冶受教育者的情操。二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情感的陶冶不是一个笼统的、空洞的口号,而是具有实际的操作性。这主要就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创造条件促成受教育者积极情感体验的积累。也就是说,情感的陶冶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像认知教育一样,也是一个可以实实在在地加以操作的过程。

3.融情原则。这是从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受教育的环境问题出发所确立的一条情感性教育原则。这里所说的环境涉及的是教育活动的软环境,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人际情感环境。所谓融情原则,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积极创设条件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人际情感在教育过程中积极交融。这一原则包括两层涵义:一是这里所说的“教育过程”并不完全局限于课堂教育之中,也适当包括课余。这是因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人际情感是连续发展的过程,不能以课上和课后为界加以截然分割。但它的侧重点是明确的,即以课堂教育过程中的交往关系为主,以课外的交往关系为辅。二是这里所说的“积极交融”有两点内涵上的界定。其一是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人际交往的亲密性,要达到和谐、融洽的程度。当然,这并不是说,他们之间就没有冲突和矛盾。其二指这种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不是无原则的、庸庸碌碌的,而是具有明确的教育导向。也就是说,教育者在与受教育者交往过程中始终有一个清醒的头脑、一个明确的意念,那就是一切为了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

总之,这三条情感教育原则是从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受教育的三个不同的角度来规范教育者的教育行为,共同构成了情感教育原则体系。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而非断然分开、彼此孤立的。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贯彻这三条原则,既要看到它们各自所强调的不同方面,也要看到它们在贯彻时的彼此联系,才能更好地把握该原则体系。

三、运用情感教育模式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运用情感教育模式,发挥情感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还需要正确认识“感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摆正感情同其他因素的关系,跳出“感情至上”和“无情”的误区,正确处理好以下三种关系,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达到“打动人心”的目的。

1.情与物的关系。人既有精神感情需求,也有物质需求。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物质利益有关。”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切实帮助教育对象办实事、解决实际问题。以情感人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态度上,还要落实到行动上。教育对象正是从帮助他们解决具体问题和实际困难中真切地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诚心实意。尤其对那些暂时后进和思想问题比较多的人更是如此。只有对他们实施更多的帮助、更多的关心,他们才能更努力地工作。同时,又要防止和克服一味在物质利益的满足上迁就照顾、不从思想深处找根源的错误做法。

2.情与理的关系。情感教育并不排斥理论的教育与灌输。因为“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目的,没有“理”的灌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只能是一纸空文。著名教育家黄家灿认为:“理是可以治病的良药,情就是药外带着香甜味的糖皮。无情,理难以入咽;无理,情就失去了存在意义。只有两者紧密结合才能增强教育效果。”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准确把握和合理利用情感教育的特殊效应,并且善于把“人情感化”与“理性教化”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情中有理,理中蕴情,情真理切,情理交融,感情投资才不会投错方向,感情教育也就不会失之浮浅,失之偏颇。具体说来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要寓理于情,以情为基础;又要寓情于理,以理为主打。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才会使教育对象如饮甘露,如遇良师,使人们的灵与感都得到升华,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富有摄取人心的魅力。

3.情与人、情与时的关系。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需要的态度的体验。它的产生与客观事物相关,与人的认识相连。人的情感变化受社会环境、体验感受、教育程度、修养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人与人之间在情绪感情上差异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甚至对同一件事情的情绪情感也会大相径庭。思想政治教育应根据不同教育对象的情况,因人施教,分别采取信任感化、关怀感化、直接感化、间接感化等不同的感化方法,并且注意把握教育对象的情感变化,善于利用时机,用自己积极、乐观、自信、先进的情感激励和保护教育对象的积极性情感,抑制和转化消极性情感,主动激发教育对象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使教育对象的兴趣和意志得到应有的尊重,身心得以生动活泼、自由的发展。因此,依据不同人的情况掌握情感教育的时机和情感教育的程度,对成功地进行情感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标签:;  ;  ;  ;  ;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教育模式_情感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