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水井建筑群与图案装饰关系文献综述研究论文_陈慧

(四川美术学院,重庆 400000)

摘要:大水井古建筑群是湖北省恩施市白杨镇的明清古建筑群,现存有李氏宗祠,李氏庄园和高阳台李盖五庄园宅三个部分。始建于明末清初,从黄氏土司家宅到最后形成,跨越了300多年历史,历经李氏家族几代人的修建,扩展和演变才形成了这座融合中西特色又具备土家吊脚楼风采的建筑群。大水井古建筑群,是目前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鄂西传统古民居筑群,200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革期间,在“破四旧”的活动中,受到了严重破坏,建筑的呈设,家具,书画,牌匾等被抢劫一空,后该建筑由政府接手,追回群众从该建筑中拿走的物品,并对建筑做了复原。现大水井古建筑群成为了该地的一张旅游名片,为政府带来了收入,也为当地人民创造了一些就业机会。

关键词:大水井古建筑;图案装饰;学术研究

一、大水井古建筑的研究现状

关于大水井古建筑群的文献资料并不多,在CNKI中文文献网,输入“大水井”一词进行检索,有50条数据,有效文献最终17篇。研究机构以湖北高校和当地文物局居多;研究内容及层次目前基本以民俗文化为主,媒体报道多是新闻报纸,专业的学术期刊屈指可数;从涉及学科来看,以旅游、考古和地理居多,主要集中在建筑特性的本体研究。这座璀璨的建筑历经岁月洗礼,依旧形单影只的隐没在西南崇山峻岭之中,鲜有人问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这座宗族祠堂渐渐进入我们的视野。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大水井建筑学术研究的发展。从文献资料上看来,近几年逐渐有学者对它产生学术上的兴趣,但它的艺术价值、祠堂装饰及审美方向研究却是空白。

对此建筑群落进行系统田野考察在1977年6月,恩施地区文物工作队根据地委的指示,由恩施高中师生和利川线文化馆干部共47人组成的考察队,采取访谈走访,实地测量考证,资料文献查询等方式,对一些不实材料进行矫正。并于2003年由陈博整理发表于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该论文记载了大水井古建筑群几个重要修建时期以及相对应的修建部分和当时组织者即李氏族长,详细论述了现存史料与建筑及人物史实的对应关系。张枫在《湖北利川市大水井古建筑群——李氏宗祠》提出李氏宗祠是湖北现存最为完整的宗祠建筑。他指出如今在鄂西南土家族区域以及三峡地区,其为少见的明清以来的古建筑群,它代表着明清以来这一区域的建筑风格、建筑艺术、工艺特点,是中国传统土家族区域性建筑的完美结合,是宫殿建筑与“吊脚楼建筑”的艺术共振。风格特点上具有江南地区通用的营建方式,局部又使用了苏式和西式作法,但更多的是取用鄂西南地区的穿斗式吊脚楼的风格特征。其无论在建筑形式、结构布局还是装饰手法上都反映出鄂西地区宗祠建筑的特点,具有鲜明的南方木构特色,对研究我国西南地区民居及宗祠建筑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在田赤《大水井古建筑》一书中对李氏家族的宗族脉络和发展进行研究,为以后很多研究都奠定了理论和考据基础,他与陈博的切入点并不尽相同,他主要是从大的叙事性为主线来描写大水井,而陈博则更注重实证考察。从收集的文献可以看到,中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新闻传播学院中孙勇等人对大水井建筑的人文价值研究最为突出和系统,他跳出对建筑本身的分析,把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转而研究大水井背后的人文和艺术价值,研究了以李氏家族为载体的耕读文化,儒文化,宗族文化等。2016年在《大水井古建筑群的研究回顾与反思》他回顾并梳理对大水井古建筑群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对大水井古建筑群不同角度的研究(地缘角度、民族特色角度,与其他建筑群落研究进行对比分析的角度)。并提出大水井古建筑群研究目前存在四个问题:其一,研究内容偏重大水井单个或少量特征的实证性研究,整体性和系统性研究较少;其二,对理论建构与研究还有待加强;其三,研究成果仍然偏少且极不均衡。其四,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多学科综合研究还需加强。在学科上看,建筑学和民族学对大水井古建筑群的研究较多。虽然这是2016年的归纳总结的观念,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大水井古建筑的研究点和短板为今后的研究者们指明了几个大的方向。

2017年7月舒敏在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发表的《民族地区蝙蝠纹样的审美特征及文化内涵分析》一文则填补了大水井古建筑装饰纹样方面的空白。在文章中,作者挑选了该建筑中最为突出的图案---蝙蝠作为个例分析,详细介绍了该建筑蝙蝠图案的位置,创作形式及数量,还深入浅出的说明该建筑中出现蝙蝠图案的原因,在众多的图案纹样中,单独研究蝙蝠图案片面且不够深入。经过笔者实体考察,蝙蝠纹在大水井建筑中的应用还有很多值得提炼和分析的地方,可以在此基础上更深入的探讨和填充。对图案进行分类整理和分析,挖掘在这样一个巨大的家族背后到底是什么样的价值观和传世家风。视觉研究方面仍旧空白,且对于大水井古建筑群的后续发展问题也没有学者提出。研究的方向也相对单一,对这个建筑群相对立体综合,多方面的考虑较少。

三、大水井古建筑可能存在的问题

(一)地理环境原因

由于这所大水井地理位置相对偏僻,路途遥远,其路段多为山路,离利川市也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只有固定的乡村公交车可以达到柏杨镇,在这里再换乘,大约三十分钟左右沿着公路,公路都隐藏在群山峻林中,蜿蜒起伏,在进入大水井的路途中相应的指示性标志并不明显。所以即使目前大水井古建筑群被评为4A级景区,也在2001年被列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知道大水井这个景点的群体并不多。

(二)人为与自然破坏

由于被开放成为景区之后,在建筑内挂了一些现代打印的介绍物资和不属于原来的一些设施,且增加的某些装饰极具现代化,不符合该建筑传达的历史气息和时代。这些设施完全破坏了大水井整体历史感的和谐与美感。在进入大水井景区之后,无论是服务型人员还是知识性人员的工作体能与少年队伍都没有跟上,以至于对现代电脑操作和语言表达上存在很大问题,对大水井建筑本身的知识储备和了解不够深入全面;景区的管理系统可能目前看来不太完善,作为木质建筑,其保存难度较大,做好防水防潮尤为重要,在作者参观大水井的时候,刚好雨天,楼房内出现了非常明显的水痕和潮湿的水洼,不管是降雨还是地表水都会对建筑造成伤害,但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有些损害对建筑不可逆转,乱涂乱画现象在大水井的建筑上也可看见,这些都是对文物保护和管理不善所造成的伤害。

(三)学术热度较低

从1977年6月恩施高中的团队对大水井建筑进行实地考察开始至2017年年底。六十年时间里,大水井学术性研究文章非常少。在孙勇、金晶《大水井古建筑群的研究回顾与反思》,一文中所提及的研究不均衡问题仍旧没有得到大的改善,2016-2017两年间,明显情况好转,大水井古建筑群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为大水井的学术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契机,也为当地带来经济利益。在学术上,除了量的增加,对于一个建筑多维度,多方面,多角度的考察,还有待学术界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加以重视和研究。真正将大水井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落实在实物资料和文献资料中。

四、解决性方案

(一)加强宣传

当地政府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保护,投入宣传力度,应用多方位、多手段的传媒手段,引起更多人关注,加强该地区以大水井建筑群为中心的文化输入,在近几年也有相关的大水井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但都未能在大范围内产生影响,其力度太小,传播范围太窄。以2014年4月播出的电视剧《大水井风云》为例,如果不是已经知道有这样一个建筑存在,再去搜索相关的资料,很难再众多的电视剧中发现有这样一部剧,这说明在文化创意和宣传造势方面做得十分不够。

(二)增加文化的多样性

大水井古建筑群作为西南地区的民族建筑,与当地土家族,苗族的少数民族关系密切,有良好群众基础。在打造旅游景区的时候,适当融入当地少数民族文化风俗、器物文化、表演方式有助大水井古建筑的发展。随着大水井地区老一辈人逐渐去世,青壮年的外出,劳动力的大量流失,有关大水井的故事及当地传统仪式、风俗习惯逐渐消失,而“为保护而保护”的策略也导致文物保护成为负担这一被动局面。要使土家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必须在全区中形成共识,让当地人民有自觉自察和文化自信的意识,发扬该地区手工艺技艺,提高民间艺人和文化人的地位和收入。

(三)以点带面,辐射影响

大水井古建筑群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明清建筑。无论是其建筑本体的历史,家族历史,文化历史,建造工艺,装饰图案,民俗民风,民族影响,旅游开发,文物文博等多方面都有切入点,学术研究可以依赖旅游业相关资源,政府重视和政策驱动是对各项研究最有力的推动。对大水井古建筑群的关注应由点带面而发散开。如本体认识不足、开发不合理、资源浪费、人为破坏等很多现象仍旧严重。以旅游开发为例,基础设施不健全、景点文化结构单一、自然破坏和历史遗留问题、管理制度不健全、旅游人才相对缺乏等问题则制约了大水井古建筑群的旅游发展。针对这些问题政府部门应统筹规划,力求做到合理开发,避免落后的旅游设施与高速发展的旅游业形成落差现象。同时也要注重该地区的自然保护,在引进旅游的时候避免严重的不可逆转生态破坏,改变当地人生活质量的同时注重保留原有的精神内核。

(四)培养专业的人员

大水井地区的经济相对落后,地处偏远,文化教育资源也跟不上,大水井相应的文物管理和服务高素质,高学历,高觉悟的优秀人才相对局限,大水井建筑群的研究主要依靠高校学者。相对专业的讲解和服务环节,也应当培养更多的素养较高专业人员,无论是导游还是讲解,还是后备宣传设计、媒体、策划人员。政府需要出台更多有利于吸收人才的政策和渠道,这不仅是对促进大水井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发扬传播大水井地区的人文文化,让更多人更深刻的理解这座建筑背后所承载的传统精神和普世价值,进而促进大水井建筑的学术研究。

参考文献

[1]舒敏.民族地区蝙蝠纹样的审美特征及文化内涵分析——以利川大水井古建筑为例[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

[2]孙勇,金晶.大水井古建筑群的研究回顾与反思[J].美与时代:创意(上),2016(7):22-25.

[3]杨晓方,祁丽萍,孙勇.大水井地区耕读文化的传播路径研究——以李氏家族为例[J].传播与版权,2016(1):118-120.

[4]陈博.利川大水井李氏宗祠及城堡的由来[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1(1)

作者简介:陈慧(1988.11-),女,重庆市渝中区人,研究生在读,单位:四川美术学院,研究方向:设计历史与理论。

论文作者:陈慧

论文发表刊物:《新材料.新装饰》2019年1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9

标签:;  ;  ;  ;  ;  ;  ;  ;  

大水井建筑群与图案装饰关系文献综述研究论文_陈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