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环境地质学科中研究了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当前,我国环境地质问题较为严重,如土地沙漠化、水资源问题等引发的环境问题,以及城市化进程中人类活动造成的一系列地质变化,部分变化引发的环境地质灾害问题尤为显著。文章提出环境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环境地质灾害;现状;防治对策
导言: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在地形地貌上均存在一定差异,同时,地质灾害在我国各个地区均有发生,对当地社会及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针对地质灾害防治措施进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结合现有数据来看,我国最为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包含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几类,这些灾害的发生都将对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本文将首先对这几类常见的地质灾害进行介绍,并在此基础上对其成因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具体的防治策略。
1、现阶段发生频率较高的地质灾害
1.1滑坡
滑坡主要是指在重力作用下,斜坡自身的稳定性受到破坏,进而导致岩体或其他碎屑沿着一个或多个破裂滑动面向下做整体滑动的过程。相比较来说,滑坡对于当地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影响可能是毁灭性的,在相关新闻事件中,房屋被砸埋、通信设施被切断、道路出现杂物拥堵等状况并不鲜见,而这些问题的发生必然会对当地工农业生产活动的正常开展造成影响。
1.2地震
我国是世界上大陆地区地震强度最强、最密集、空间上分布最连续的国家,是世界上地震灾害程度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地处欧亚板块东南部,与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相邻,板块之间的碰撞、挤压作用较为强烈。迄今为止,我国的青藏高原和台湾地区海拔仍在上升,为地震创造了基本的成因环境。蒋溥等研究认为,地震地质灾害类别主要分地表破裂、斜坡地震失稳和基础失效三种,将我国大陆地区的地震分成华北地震区、青藏高原地震区、新疆地震区和台湾地震区四个震区。殷跃平,胡海涛以福建马尾开发区场址规划为例,对重大工程场址选择及城市规划的地质地震评价专家系统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探讨;彭荫来等从控震优势面的角度对区域稳定性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探讨;刘松玉等对地震活动时空分布的自组织特性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探讨;这些研究都是在防震减灾方面的大胆尝试。
1.3水土流失、洪水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采现象普遍存在。大规模的毁林开山,垦荒,乱砍乱伐,致使多个区域水土流失严重,长江、黄河等主要水系含沙量剧增,多个水流区段淤泥聚积,阻塞河道,淤积在水库则会影响水库效力。黄河下游河床逐年增高,两侧河堤被迫逐年加高,下游河段已经高出背水区段十几米,成了名副其实的“地上河”。西南地区长江支流金沙江和嘉陵江经过的区域,水土流失也十分严重。长江里的沙几乎有一半是来自金沙江。据专家学者估算,仅仅水土流失这一项灾害,每年带来的经济损失就高达30亿~40亿元。洪水灾害成灾区有特定的人文地质条件,除了地质构造运动造成的沉降塌陷外,还有人类不合理的工程活动、不合理的治洪工程以及潮汐能量对水土流失、洪水地质灾害产生的影响。
2、当前主要的环境地质问题分析
2.1地质环境复杂
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区域的地质环境种类不同,整体地质环境复杂、脆弱,这种状况造成环境地质灾害频发。在环境地质灾害易发区存在大量人口、城市,在城市建设、扩张过程中对环境地质平衡产生破坏,在追求发展的同时忽视了环境地质问题的影响,造成环境地质灾害容易出现,给各个地区的人们生产生活产生了严重影响。
2.2人为因素
结合现有数据来看,近年来我国的地质灾害发生频率一直处于不断上涨的状态之中,而除了自然因素所带来的影响之外,人为因素是导致地质灾害发生频次难以有效控制的主要原因。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及企业都没有将过度开发、开垦等对环境的影响重视起来,而人为的搬运、挖掘对当地的地形地貌必然会产生一定影响,进而导致地质灾害多发。例如,由于煤矿开采而引起的地面裂缝、塌陷、由于过度开垦而导致的泥石流、滑坡等。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不难发现,人为因素同样会导致地质灾害出现,如果不加以控制和管理,那么在人为因素的影响之下,地质灾害对当地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自然也会更为严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环境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及对策
3.1重视环境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体系的建设
根据环境地质勘探等手段获取的资料进行系统性的区域调查,针对重点区域的环境地质灾害勘察、监测、防治工程可行性进行细致研究,立足以防为主、防治集合的策略进行城市环境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建立时空预报、预警、防治体系。根据地质活动断裂构造与环境地质灾害的关系,规划安全地带,其确定要通过综合分析环境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地层活动等多方面的材料。坚持以重大突发地质灾害应急管理需求为导向,立足当前科学技术、装备科学、社会资源的集中整合,建立满足不同区域社会状况和公共管理需求的灾害应急处理机构,通过应用计算机、网络等新型技术,建立完善的信息共享平台,提高技术装备、理念、管理经验的分享效率,以便科学应对环境地质灾害问题。
3.2完善系统的科学技术研究防治支撑体系
借助行政和社会力量完善环境地质灾害系统的科学技术研究防治支撑体系。对于重大环境地质灾害形成的典型环境地质进行研究,努力确定其内在机理、成因模式,并建立现代化的环境地质灾害风险划分规则和系统。对环境地质灾害区域进行风险划分,通过先进手段对环境地质灾害进行监测预警,落实各项防控方法和防灾减灾技术,并及时更新各类监测、预警、防治上的标准,建立有效的模拟仿真、应急响应研究体系。针对我国环境地质灾害的特点,科学合理的进行组织应对,采取有效措施推动环境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发展进程,改变战略层面的被动,积极主动对环境地质灾害进行防治,树立主动防治的意识,为区域重点项目、工程的建设规划提供良好的环境地质服务内容,采取各类宣传教育措施提升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建立政府级别的环境地质管理体系,实现对环境地质因素的最大化利用,努力降低地质灾害风险问题的严重性。
3.3建立地质灾害应急处理机制
目前,我国综合国力强大,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不断发展,当地质灾害发生后,能及时进行灾区的应急处理。我国制定的灾害应急处理体系是以为严重地质灾害发生区居民服务为中心,采用国内先进的技术,结合现有的资金、人力等资源,逐步建立完善地质灾害灾区应急处理机制。灾害应急处理机制包括应急处理技术系统、应急处理技术装备以及网络信息平台等,在地质灾害发生后,能够快速做出应急对策,最短时间内安排工作人员抵达灾区,做好灾区救援活动,科学、高效的降低灾区居民的人身财产安全,减少损失,维系灾区社会稳定。
3.4加强地质灾害研究
针对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加强科学技术研究体系的建设显得十分重要。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科学技术支撑研究,对重大地质灾害成生的典型地质环境、内在机理和成因模式进行研判,开展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监测预警、防控方法和防灾减灾技术标准等研究,建立应急响应与模拟仿真研究体系。因此构建高效科学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需要加强科学技术研究能力作为其技术支撑保障乎段。无论是监测预警系统的开发,应急处理的实况模拟、灾害成因分析,还是后期的灾后重建和地质环境恢复重建都需要科学技术作为保障。
3.5保证工程地质环境安全
保证工程地质环境安全安全问题包括环境相关的地质信息和区域内外等因素以及存在的相关的司能性和风险性。地质环境安全性评价是为了最大限度的规划避免工程带来的地质灾害风险。为了降低地质灾害的风险性,要树立司持续发展利用地质环境的思想观念。在构建体系和利用地质环境中,时刻注意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将人类自身行为与顺应和改造自然相结合。不仅限于对工程和地质进行评价体系建设,要充分以司持续利用的眼光来发展保护地质环境的利用。综合各方面的研究,提炼出建设工程地质安全评价分析的相关要求和注意事项,建立健全的工程地质环境安全体系。规范化建设,促进地质环境的规范化开发利用。
4、结语
综上所述,在针对我国现阶段常见的地质灾害及产生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加强对环境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视程度、做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以及合理利用高新技术三方面对具体的防治策略做了论述。总的来说,地质灾害的发生是影响我国经济及社会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进一步结合当地自然环境条件及发展现状等改进针对环境地质灾害的防治办法,构建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监督、管理体系,最大程度的降低地质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所造成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闫国芹.地质灾害防治策略和地质环境应用探讨[J].价值工程,2016,35(10).
[2]张卫娟.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的有效利用探讨[J].江西建材,2016(22).
[3]陈璧瑕.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地质环境应用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6(10).
论文作者:董雅琴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2
标签:地质灾害论文; 环境论文; 地质论文; 我国论文; 体系论文; 灾害论文; 应急处理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