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培养学生自学地理能力的教学模式_地理论文

浅谈培养学生自学地理能力的教学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培养学生论文,浅谈论文,教学模式论文,地理论文,能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1984年我校确定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突破口的教改方向以来,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包括经过评选优质课、高考、会考等各项教学活动的检验与不断完善,我校地理教研组努力探索我校地理教学的特色,逐渐形成了培养学生自学地理能力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中学地理知识结构》教学训练。现试加以专题介绍如下:

一、研究并介绍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地理自学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与加强“双基”教学的统一

当前,不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还是中学教学本身的要求,都对中学地理教学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在中学阶段,面对总共十四本之多的课本、地图册和填充图册,一度出现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费力,而实际效果却不尽理想的状况。我们认为要走出这种困境,地理教法研究固然重要,而学生的学法研究更是必不可少。

地理教学中传授知识、培养技能与研究并介绍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中学地理的教与学,应该抓“理解——记忆——表述——应用”四个环节,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突破口,达到上述诸方面的统一。这从教育理论上看,是符合布卢姆关于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它可分为:知识、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等层次的阐述。我们综合归纳《中学地理知识结构》(以下简称《知识结构》),并实践一系列以《结构》为中心的教学训练,正是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

二、关于《中学地理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的归纳编排打破高、初中课本章节顺序,按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的重要问题系统归纳,以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为线索,注意从系统地理知识的高度来说明区域地理的主要特征,从掌握“双基”入手,注意总结地理事象的一般规律(即模式),并将地理的“双基”转化成分析、解决问题和综合归纳的能力,能提纲挈领地引导学生自学各种课内外地理知识。

现行《中学地理知识结构》(模式)的纲目如下:

三、围绕《知识结构》教学训练的几种模式

1.归纳法:多在新课教学中运用。例如,教师讲授中国地形基本特点时,可指导学生根据我国地形的基本特点,归纳出有关区域地形特点知识结构的要点:有哪几种地形?其中以哪一种或哪几种地形为主?地势有何特点?平均海拔和地表起伏状况如何?主要地形区的分布状况如何?有哪些突出的特殊地形,如:岩溶地形、冰川地形、火山等等。

2.演绎法:多在新课教学的总结课或复习课上运用。可先由教师启示某地理要素特征(或成因)的知识结构层次与要点,然后由学生回忆已学过的有关具体内容,按展示的知识结构层次与要点,一一作具体回答。例如:总结我国黄河中下游区气候特点时,就可在前一章《东三省》气候特点的指导性训练基础上,根据《知识结构》关于区域气候特点结构要点:所处气候带,所属气候类型,所处温度带与干湿区,季节分配与长短变化状况,冬夏气温特点,年降水量及其时空分布特点,以及灾害性天气等,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教师加以指导。

3.对照法:联系自然地理或区域地理各章节内容,或是练习、试题的解答、讲评,反复对照相应的知识结构,以达到对《知识结构》加深理解、熟练掌握、运用自如的目的。例如,联系“说明欧洲优越的内河航运条件及其成因”这一问题时,前者可根据《知识结构》中河流水系航运条件”部分的要点:水量大小、水流速度、水位季节变化大小、江面宽度、通航时效、通航里程、通过船只吨位等加以对照说明;后者可根据《知识结构》中“河流水系特点的成因”的要点:流量大小、水位季节变化与汛期、含沙量多少、结冻期长短等特点,并从流域内气候、地形、植被、地质、土壤、水系本身等因素综合分析进行对照。

4.文字内容与示意图互相转换法:诸如,“五种基本地形特点”、“气旋与反气旋”、“褶皱与断层”等的知识结构,都可形象地以示意图来表示,这样不仅可直观地体现有关的知识结构,还可有效地培养学生读图、绘图与说明问题的能力,从而突出地理学科的特点。

四、《知识结构》教学训练的强化的功能

1.由于《知识结构》打破课本章、节界限,按地理要素归纳问题,直观地表现了各地理要素特征及其成因的差异以及内在联系,因此有利于学生对地理学科知识的区域性与综合性这两大显著特点的理解。

2.学生可依据《知识结构》提纲挈领地掌握地理知识,便于系统记忆,也培养了学生自己编写具体地理问题或某章节内容知识结构的能力。

3.使学生能按《知识结构》的层次与要点,有条不紊地系统地表述地理问题。

4.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地理问题的能力,避免审题出偏差而所答非所问或无从作答。在这方面我们还归纳了“应用《知识结构》审题的一般思路”。例如,回答“在我国北方,同样受快行冷锋影响,夏季和冬、春季节天气有何不同?为什么?”这问题时,首先应明确是设问自然地理的天气问题,其次要明确是设问我国北方受快行冷锋影响时,冬、春季节和夏季的天气特点有何不同,进而设问其成因。所以,在回答时,应按有关天气的知识结构,回忆所掌握的有关知识来作答,具体为:

(1)同样受快行冷锋影响,我国北方冬、春季节常具大风或沙暴天气;而夏季常具暴雨天气。

(2)分析成因时,应抓住影响天气的因素之一——气团在我国北方活动的季节差异:夏季锋前暖气团是来自副热带洋面的Tm,其性质低层温度较高,湿度较大,气层不稳定,故一经冷气团急剧抬升,就会形成暴雨天气。冬、春季节,影响我国北方的气团主要是Pc,其源地决定了本身性质寒冷干燥。所以锋前暖气团只不过是早先到达的Pc的变性气团,其性质仍较干燥,故经势力强大的冷气团抬升,主要产生大风。又因在北方冬、春季节长时间受Pc影响,空气与地表均干燥,故不易形成沙暴天气。

5.能指导学生依据《知识结构》预习新课、复习旧课和自学课外地理知识。例如:经过《中国地理》“黄河中下游区”一章《知识结构》教学训练后,就可让学生自学其他各自然区域地理特征及其成因。又如:经过《高中地理》和《中国地理》以《知识结构》为中心的教学训练后,完全可放手让学生自己预习、分析《世界地理》各章、节的地理知识,从而把自学地理的方法交给学生,有利于完成学生的学习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全过程。

标签:;  ;  

论培养学生自学地理能力的教学模式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