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榆[1]2000年在《网络安全中身份鉴证技术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网络信息安全是关系到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用户切身利益的大事,是只能依靠我国自身力量发展的技术。其中,用户访问身份鉴证技术能够确认参与加密对话的实体的身份,防止黑客伪造身份、恶意窃听和篡改,在网络通信安全和资源访问安全方面起到重要的保护作用。 本文首先讨论了计算机网络安全标准,重点分析了OSI安全体系结构标准。其次介绍了X.500目录服务与轻量级目录存取协议,特别分析了X.500和LDAP之间的关系。然后介绍了与鉴证系统有关的RFC安全鉴证协议和CCITTX.509安全性鉴证框架协议等国际标准,重点分析了X.509证书格式、获得证书的方法、X.509强鉴证过程以及密钥和证书的管理等标准的关键部分。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基于X.509鉴证框架的集中式鉴证机关和应用此鉴证机关的客户端应用程序。鉴证机关管理系统具有用户身份鉴别、证件签发存取、数字签名等功能,客户端应用程序具有访问鉴证机关和带鉴证的安全通信等功能。
骆成刚[2]2003年在《层次化可修复密钥分配协议及其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密码学的发展为现代信息安全技术提供了有效的技术基础。任何密码系统的安全都以密钥的安全性为根本前提。传统的对称密钥系统的密钥安全主要指密钥的保密性和不被破解;公钥密码系统的密钥安全主要是指公开密钥和身份绑定的正确性。由于对称密钥必须被双方共享,因此密钥如何在分配到双方的途中保持秘密性是密钥分配协议要解决的问题。本文系统地介绍了传统密码技术和现代公钥密码技术,并在讨论两种密码技术在现代信息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分析了密码学的方向;在讨论现代信息安全服务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验证服务的目的、手段和协议,并研究了应用广泛的BAN验证逻辑;讨论了密钥分配技术。在研究验证和密钥分配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全验证的密钥分配方法。研究了密钥分配协议的可修复性问题,并具体分析了几个所谓可修复协议的不可修复性。提出一种生成不重复且不可预测的会话标识的具体方法。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鉴证的可修复密钥分配协议,并用扩展了的BAN逻辑方法进行了验证,也讨论了其可修复性。研究了层次化密钥分配模型以及基于鉴证的可修复密钥分配协议在这种模型下的扩展。 军队、政府、企业内部都是典型的层次化组织结构,我们提出的基于鉴证的层次化可修复密钥分配协议非常适宜这些系统的应用。本文以四川省人事行政部门为例,研究了这种分配体系在我国电子政务内网中的具体运用。
冷静[3]2005年在《Intranet信息安全中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Intranet的应用给企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市场反应能力,使其更具竞争力。但随之而来的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 本文首先分析了Intranet企业网的信息安全需求,总结出网络信息安全所面临的安全威胁及企业网的主要安全问题。然后针对所归纳的网络安全威胁,对访问控制技术、加密技术、身份认证技术、虚拟专用网络技术、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技术、反病毒技术七类安全技术进行了分析。 另外,结合网络安全机制五层模型对整体网络系统的安全进行分析,并针对各层的安全性提出相应的策略。 最后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具体项目实例——湖北省交通物流信息系统——进行Intranet网络安全技术的研究。在全面调研基础上,抽象出湖北省物流交通信息系统三级体系逻辑结构,并综合运用安全软、硬件设施进行安全系统结构设计,如:设置DMZ;Intranet VPN的划分;入侵检测及软、硬件防火墙的应用;数据等备份;PKI身份认证等。 在应用系统中运用安全关键技术实现:(1)基于PKI数字证书的用户身份认证,保证通信的双方的身份合法性;(2)登录安全机制,根据角色定义权限,综合采用权限分配表法和动态用户界面法,合理配置了用户权限;采用较先进的一次性登录体系,用户只需要输入一个口令,系统就能够自动识别用户的安全级别,从而使用户进入不同的应用层次。另外应用程序为数据库的直接使用者,最大限度保证系统安全;(3)口令的加密存储,选用目前较好的MD5加密算法对用户口令加密,并在对MD5算法的弱点进行分析后,提出MD5算法应用改进——MD5-app,实现口令的动态加密,增加了口令被破解的难度。(4)利用COM组件技术开发基于三层结构的Web应用系统,实现系统的易开发、易维护,同时组件封装业务和数据库连接,安全性有明显改善。 通过综合应用多种安全技术来全方位地保障Intranet的安全,保证湖北省交通物流业务网络化的安全。
曹宏举[4]2010年在《美国与瑞典政府绩效审计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审计的发展完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是与受托责任关系的发展以及其内涵和外延的扩大相适应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各国的审计理论和实务有了较大发展,在审计类型上已由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为主发展到绩效审计为主,政府审计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审计本质也发生很大变化,审计所涉及的内容也越来越宽泛,审计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显重要。但由于审计理论从世界来看不知是难以研究,还是审计实务性太强而显得理论研究的不足,主要表现在研究的人很少,发表的文章数量也少之又少。不断发展中的绩效审计实践不仅给审计理论研究,也为自身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挑战。当前世界经济不断发生变化,作为社会经济健康运行的保障手段,绩效审计必须发挥其合理而适当的作用,推动可持续发展,提高政府资源的使用效率,维护国家安全。为进一步理解政府绩效审计发展变化过程中审计本质及其职能的变化,需要重新运用审计动因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与创新等原理,对政府绩效审计的变迁、目的和本质及其作用和机制理论进行全新的深入研究,并给予新的诠释,并对审计实务予以指导。美国绩效审计是立法模式的发展者和现今的典型代表,是世界上开展绩效审计最早的国家;瑞典绩效审计原属行政型模式的典型代表,2003年7月1日已变革为立法型模式,开展绩效审计既比较早,发展也较快。美瑞两国在政府绩效审计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和有效的方法。目前,瑞典国家审计署有40%左右的审计业务属绩效审计,每年完成约60个绩效审计项目,涉及财政、教育、环境、卫生、养老、文化、外事、农业、交通、政府投资,以及公共服务与私营合作等几乎所有政府部门、行政和公共机构,并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一是节约了社会资源;二是提高了政府效能;三是提高了管理水平。美国国家审计署有90%左右的审计业务属绩效审计,在2006年,美国审计署为财政创造的价值高达510亿美元,投入产出比是1:105,即在GAO的工作上每投资1美元,就得到105美元的回报。与此同时,还出版了近1000份报告和公告,并向政府提出了2700条工作改进建议,所提出的建议中有4/5得到贯彻执行。根据GAO的文件,在协助制定法律,改善公共服务方面,GAO还带来了1300项无法以财务计算的益处。在过去的十年间提高税收1000多亿美元。本文对美国和瑞典政府绩效审计进行比较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美国和瑞典绩效审计的变迁和体制、机制变革的探讨,总结其经验和缺陷,发现新成果,为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与美国和瑞典相比,我国的政府绩效审计起步较晚,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迫切需要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理论与实务的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民主法制的不断完善,必然要求我国政府审计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绩效审计制度。在结构安排上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共八章。其中:第一部分是本文研究的基础,包括第一章到第三章;第二部分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包括第四章到第七章;第八章为第三部分,是对前文分析研究的总结,即结论和启示部分。第一章是绪论部分,包括本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研究对象和基本思路、文献综述和创新与不足。第二章是政府绩效审计的一般分析。主要评述绩效审计的内涵与目标、体制类型与地位、功能与作用、绩效审计与传统财务审计的区别与联系。第三章是绩效审计理论综述。主要阐述绩效审计动因理论,它是用来论证绩效审计产生根源的理论依据;论述制度变迁理论,它是用来论证绩效审计变迁的理论依据;对绩效审计自身理论结构及其发展趋势进行评析,为后面的论述做铺垫。第四章是美瑞政府绩效审计变迁及其影响因素比较分析。主要对美国和瑞典政府绩效审计的形成背景、发展过程与现状及其各阶段的特点和政治、经济、社会需求、法律、文化传统、技术基础等影响绩效审计变迁的环境因素绩效比较分析。通过结合实际案例的比较分析,找出两国在政府绩效审计变迁及其影响因素方面的共同点和差异。第五章是美瑞政府绩效审计体制的比较分析。主要对美国和瑞典政府绩效审计体制发展变化、审计机构设置及其职能、审计机构人事安排及其职责、审计经费来源进行比较分析。通过结合实际案例的比较分析,找出两国在政府绩效审计体制方面的共同点和差异。第六章是美瑞政府绩效审计运行机制的比较分析。主要对实施绩效审计的目标、范围、程序、技术方法、质量控制和审计报告等运作机制的主要方面进行比较分析。通过结合案例的比较,分析两国在绩效审计运作机制方面的共同特点和不同的地方。第七章是美瑞政府绩效审计功能与效果的比较分析。主要是结合具体的案例,对美瑞政府绩效审计的功能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共同的特点和不同之处;对美瑞政府绩效审计在各自国家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所最终产生的效果,如经济效果、社会效果、对外效果、维护国家安全效果等进行综合比较分析,以证明绩效审计的重要性。第八章美瑞政府绩效审计的经验、缺陷及对我国的启示。本章是本论文研究的最终成果。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针对上述各章的比较研究,总结出美瑞政府绩效审计的成功经验和缺陷,并提出自己的几点结论;第二部分是通过对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现状的分析,总结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美瑞两国政府绩效审计的成功经验和缺陷以及研究结论,提出开展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合理化建议。做到“实务上升到理论、理论指导实务,理论和实务论证相结合”的研究思路。
鲁晓成[5]2011年在《嵌入式软件保护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嵌入式系统在人类生活各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它们越来越多的被非法入侵和破坏,为国家和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有时甚至危害到国家和社会的安全。因此嵌入式系统的安全问题是一个当前急需解决的热点问题,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并设法解决。本文首先分析了嵌入式系统所面临的安全性问题及其安全需求,讨论了嵌入式系统的体系结构,提出了一种安全的嵌入式体系结构SESS, SESS能够较好的解决目前嵌入式系统面临的安全问题。给出了SESS的安全策略、设计策略等主要内容。为了对嵌入式系统进行更好的保护,本文在嵌入式软件加密、嵌入式软件水印、嵌入式软件混淆等方面提出新的方法和技术,以期解决嵌入式软件保护中的主要问题。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嵌入式系统安全体系结构由于硬件技术的逐渐成熟和公开,硬件成本不断下降,人们对如何保护产品的设计和版权的思考,转化成了对嵌入式应用软件的保护。本章对嵌入式系统面临的相关安全理论和安全问题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对嵌入式系统的体系结构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从而提出了安全的嵌入式系统体系结构,这种体系结构能够较好的解决目前嵌入式系统面临的安全问题。本文研究了安全嵌入式系统设计的安全策略、设计策略和构建安全嵌入式系统的要点。2.嵌入式软件加密技术本文重点研究了分层的基于身份的加密方案(HIBE)以及密钥隔离机制,以探索更为安全和高效的基于身份的加密方案及密钥更新方案,改进嵌入式软件保护技术。本文将利用HIBE改善基于身份的加密机制的安全性,并对HIBE的安全性加以形式化证明。研究基于身份的密钥隔离机制进行密钥更新的具体过程与算法描述。证明了基于身份的密钥隔离机制是选择密文安全的,为与HIBE加密模型融合提供可靠的前提。在研究HIBE方案和密钥隔离机制的基础之上,提出了HIKE加密模型,在该模型中解决了单个PKG负担大威胁高的问题同时能够在减少交互情况下完成密钥更新,并且支持离线更新。3.嵌入式软件水印软件水印作为软件保护的一种新技术,为保护知识产权和追踪盗版提供新的途径。本文研究了动态图软件水印的拓扑结构、编码、算法以及保护措施,根据嵌入式系统的特点,提出了一种防篡改的软件水印方案。本文提出的防篡改的软件水印具有较高的数据率,同时将代码自检测技术和代码加密相结合以增强软件水印的抗攻击性能。4.嵌入式软件混淆技术本文介绍了软件混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对几种常见软件混淆模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说明。基于软件混淆的特点和零水印的设计思想提出了基于软件混淆的零水印设计方案,其核心思想是将编码后的水印信息通过软件混淆的过程嵌入到软件体中,不增加任何冗余水印信息,从而提高软件水印的安全性。
袁文全[6]2007年在《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小企业在各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是拉动经济持续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极,而且在维持竞争性市场结构、促成经济发展活力、满足社会需求、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具有大企业无法取代的作用,进而成为政府实现经济职能、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依靠力量。这决定了政府自身需要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但是,中小企业囿于自身经济力量薄弱、社会资源匮乏等因素的限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需要政府的扶助促进自身的发展。本文立足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特定背景与现实状况,着眼于对中小企业作为弱质经济的保护与促进,提高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对中小企业法律制度的价值追求、政策目标以及制度现状进行深入剖析,试着从制度上探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需要的法律支持,以及如何建构和完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制度。全文共分七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制度问题的提出、研究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本文采用的结构安排与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中小企业概述”。首先从探讨中小企业的法律界定入手,在考察国外有关中小企业法律界定的情况及我国中小企业法律界定沿革的基础上,提出法律界定我国中小企业应遵循的原则与中小企业的法律定义,并对此检视了《中小企业促进法》界定中小企业的不足,揭示出中小企业的本质特征及其法律形态。然后,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基本状况。其中,包括其经历的发展阶段、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所处的市场弱势及其成因分析。揭示出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扶助,政府基于实现经济职能需要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不仅从政策上提供制度支持,更需要从法律上提供制度保障,以及中小企业问题的法律特殊性。第三部分“我国中小企业法律制度的价值追求”。基于第二部分中小企业的发展对法律制度的需求及政府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支持的揭示,在分析中小企业法与市场经济的内在契合性,尤其是中小企业法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阶段性发展的基础上,阐述了中小企业法的公平、安全、发展三大价值取向。然后,通过分析论证,认为我国中小企业法具有产业政策法属性。继而结合国家产业政策,论述了我国中小企业法律制度应当融入中小企业法的三大价值理念,形成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目标的新的制度价值取向。从而揭示出中小企业法律制度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推动国家产业政策实施中的重要性。第四部分“我国中小企业法律制度的政策目标”。基于对政策本身具有法律属性,获得具有法规规范的约束力,进而使其政策目标受到法律的规范和保障,以及政策和法律能够相融一体的分析,结合本文第三部分对我国中小企业法律制度价值目标取向的论述,阐释了我国中小企业法律制度作为国家中小企业政策的法律化,应当优先确立的政策目标是:规制政府在中小企业领域的经济行为、保障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促进产业公平协调持续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对各政策目标进行了详细分解。第五部分“我国中小企业法律制度的基本状况”。鉴于我国中小企业法律制度的价值目标取向及内含政策目标,对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在分析我国中小企业政策的沿革、企业立法的演进的基础上,评述了现行中小企业法律制度的内在体系及在市场准入规制、融资担保制度、产权制度、立法本身等方面存在的不足。第六部分“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制度的完善”。首先对国外中小企业法律制度安排从立法模式上进行了考察,并在对其制度评析的基础上,从中小企业法律体系、市场准入规制、信用担保制度、现代企业产权制度、服务体系法律制度等方面,系统地提出完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制度的对策建议。第七部分“结论”。简要概括本文通过研究对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制度问题形成的一些基本认识和看法。
刘雷[7]2014年在《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实现路径研究》文中提出财政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随着全球化进程进一步扩大,国际经济体系面临着新的风险,经济安全已然成为国家安全的核心,而财政安全作为国家经济安全中最主要的部分之一,成为核心中的核心。国际上,尤其是在发达国家里,关注经济安全和财政安全早已成为各国政府施政和国际组织合作的重点。早在1994年,美国克林顿政府在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首次将经济安全定位为国家安全战略的三大目标之一;1996年,俄罗斯第一次在世界上提出了“国家经济安全战略”的说法;希腊债务危机正式爆发,随之引爆整个欧盟的债务危机,继而影响全球的经济稳定,财政安全再次引起全球的关注。2013年10月,世界审计组织第二十一次大会讨论了两大议题,其中一大议题即是最高审计机关在维护财政政策的长期可持续性领域的作用。可以看出,在全球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下,经济安全中的财政安全一直备受各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关注。在国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级政府存在财政赤字已经成为常态。我国政府性债务问题近年来受到了国际社会和国内的普遍关注,最新一次的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表明:负有偿还责任的全国政府性债务高达20.6989万亿元,说明政府性债务在我国存在的普遍性和严重性,要求政府的财政安全问题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此外,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期,经济问题和社会矛盾层出不穷,金融系统风险、房地产行业风险、社会保障和社会公平等等问题一旦处理不好,最后都会转化为具有兜底责任的财政风险,影响财政安全,最终影响社会的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财政是政府实现其职能的重要手段和经济基础,因此,财政是实现国家治理的基石,同时也是国家治理目标实现的内在要求。政府审计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监督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在维护国家财政安全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这在国际社会和国内各界已达成共识。美国审计署(GAO)自1990年起持续关注高风险领域,并在《2004-2009发展规划》的战略目标中明确提出审计要“应对美国人民福利和财政安全方面面临的挑战”和“应对全球一体化的挑战和安全威胁”;其他国家的审计机关,诸如澳大利亚、瑞典等,都在日常工作中履行了维护财政安全的职责。国际审计组织第二十一次大会形成的《北京宣言》明确了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肯定最高审计机关在维护国家财政安全、促进国家良治方面的重要作用。我国国家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在审计工作的主要任务中明确指出要“关注国家财政安全、金融安全、国有资产安全……,揭示存在的风险,提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对策性建议,切实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刘家义审计长在2013年12月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指出当前要“进一步加大对经济运行中风险隐患的揭示力度,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在审计中,要关注财政的可持续性,特别是防控政府性债务风险,……。”那么,政府审计到底是如何维护财政安全,或者说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具体路径是什么,这是研究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最为核心的问题。该研究的进行将有助于促进国家治理目标的实现、有助于促进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功能的发挥和有助于深化政府审计和财政理论的研究。财政是国家的经济活动,关系到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具有基础性的重要地位。财政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审计应该并且可以在维护财政安全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是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实现路径,围绕这一核心问题,本文共分为以下七章内容:第一章,导论。本章主要分为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研究目标与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研究方法和预期创新共五个小节。本章是开篇章,总领整篇论文。第二章,文献综述。本章主要从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理论依据研究、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作用方式研究、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相关经验研究和维护财政安全的具体政府审计形式研究四个方面对现有文献进行了综述,最后对相关文献进行了评价。第三章,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理论分析框架。本章共分为财政安全内涵界定、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理论基础、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作用机理、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功能定位和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实践依据共五方面内容。其中,财政安全内涵界定是辨析安全、财政、财政安全、财政风险等基础性概念的基础上,给出财政安全的具体内涵;理论基础一节主要基于受托经济责任理论、洛克的国家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理论分析了政府审计应该要维护财政安全;作用机理一节从审计控制观出发,理论上提出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作用过程;而功能定位一节主要分析了政府审计在我国财政监督体系中的定位;第五节从历史依据、法律法规依据、现实状况三个方面分析了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实践依据第四章,财政安全要素体系构建研究——基于公共财政的理论视角。本章首先说明了构建财政安全要素体系的重要性,其次,基于公共财政论,提出了可以将所有影响财政安全的因素包括在内的财政安全六要素体系,即财政收支有效性、政府债务可控性、财政制度合理性、财政信息公开性、权力运行规范性和宏观经济平稳性,最后分析了财政安全六要素体系的具体内容。第五章,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作用的实证研究——基于审计“免疫系统”观的理论视角。本章首先阐述和分析审计的“免疫系统”观,指出政府审计可以通过发挥揭示功能、抵御功能和预防功能来维护政府财政安全。在此基础上实证检验政府审计具有的揭示功能、抵御功能和预防功能的“免疫系统”功能能否维护地方财政安全和中央财政安全。实证结果表明,整体而言,政府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得到了发挥,可以维护财政安全。第六章,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实现路径研究。本章在构建起的财政安全要素体系的基础上,提出政府审计可以通过实施税收绩效审计和公共项目绩效审计来提高财政收支有效性,通过实施政府债务审计和专项政府审计增强政府债务可控性,通过实施制度合理性审计和财政预算全程审计促进财政制度合理性,通过实施财政信息系统审计和政府信息公开审计加强财政信息公开性,通过完善经济责任审计提升权力运行的规范性以及通过实施宏观经济环境审计保障宏观经济平稳性。政府审计可以通过以上这些实现路径维护财政安全。第七章,主要研究结论、研究创新、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本章是结束章,主要是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总结论文主要研究结论,归纳论文主要的创新点,并提出论文的研究局限和未来研究方向。通过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本文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结论:(1)政府审计应该并且可以维护财政安全。本文构建的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理论分析框架指出,政府审计应该维护财政安全。基于审计“免疫系统”观,实证检验了政府审计维护地方财政安全和中央财政安全的“免疫系统”功能,得出政府审计可以维护财政安全的结论。(2)公共财政视角下,财政安全要求实现财政收支有效性、政府债务可控性、财政制度合理性、财政信息公开性、权力运行规范性和宏观经济平稳性。研究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路径问题的前提是梳理清楚影响财政安全的因素是什么,在此基础之上,才可以进一步研究在这些方面政府审计是否可以发挥作用,发挥作用的具体路径是什么。我国建立市场经济制度,与之相匹配的是公共财政模式。本文基于公共财政的视角,根据公共财政的基本要求,提出财政安全是指政府财政的运行在受到内外部风险因素的冲击下,依然能够持续稳定的状态。为了实现这一安全状态,财政需要做到财政收支有效性、政府债务可控性、财政制度合理性、财政信息公开性、权力运行规范性和宏观经济平稳性。(3)政府审计可以达到财政安全要素体系六个方面的要求,从而实现维护财政安全的目标。基于受托经济责任理论,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内涵会随着环境的发展和变化而不断丰富。在公共财政模式下,财政安全的要素内容可以包括在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丰富内涵里,换言之,产生于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政府审计可以去实现财政安全的要素要求,即政府审计可以有相应的路径去实现维护财政安全的目标。本文提出,政府审计可以通过实施税收绩效审计和公共项目绩效审计来提高财政收支有效性,通过实施政府债务审计和专项政府审计增强政府债务可控性,通过实施制度合理性审计和财政预算全程审计促进财政制度合理性,通过实施财政信息系统审计和政府信息公开审计加强财政信息公开性,通过强化经济责任审计提升权力运行的规范性以及通过宏观经济环境审计保障宏观经济平稳性,最终维护财政安全。本文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创新:(1)构建了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理论分析框架。系统研究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问题在国内外尚属前沿。国内研究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实现路径的文献相对片面,不成系统,角度各异,不利于指导政府审计发挥维护财政安全的功能作用,而国外直接研究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文献几乎没有。本文构建了一个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理论分析框架,该框架包括了基本概念界定、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理论基础、政府审计维护财政的作用机理、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功能定位以及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实践依据共五个方面的内容,从理论上解决了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关系问题。(2)基于审计“免疫系统”观,通过探索性地实证分析获得了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有价值的经验证据。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规范研究较少,现有文献主要是从理论上探讨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可行性,而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实证文献极少,本文从审计“免疫系统”观出发,用数据探索性地考察了政府审计揭示、抵御和预防的“免疫系统”功能的发挥与财政安全的关系,寻找到了政府审计可以维护财政安全的有价值的经验证据,支持了政府审计可以维护财政安全的研究结论。(3)在财政安全要素体系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政府审计有效维护财政安全的作用路径,并提出若干维护公共财政安全的新型政府审计类型。基于公共财政理论视角下构建的财政安全要素体系,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实现路径主要有:政府审计可以通过实施税收绩效审计和公共项目绩效审计来提高财政收支有效性,通过实施政府债务审计和专项政府审计增强政府债务可控性,通过实施制度合理性审计和财政预算全程审计促进财政制度合理性,通过实施财政信息系统审计和政府信息公开审计加强财政信息公开性,通过完善经济责任审计提升权力运行的规范性以及通过实施宏观经济环境审计保障宏观经济平稳性。其中,新型政府审计类型包括了税收绩效审计、制度合理性审计、财政预算全程审计、政府信息公开审计和宏观经济环境审计。
韩磊[8]2012年在《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中的政府角色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于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保证人们食用食品的安全供给,既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首要要求,也是提高我国的食品竞争力,推动国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然而,近年来层出不穷的质量危机事件令中国的老百姓对于食品安全惊恐不已,在严重损害我国消费者的身体健康的同时,更是沉重打击了消费者的信心,使中国的食品市场一直处于低谷中无法实现反弹。2004年,安徽阜阳的“假奶粉”事件震惊全国,导致了12名婴儿死亡,将近200名婴儿严重营养不良;2006年苏丹红事件令人至今心有余悸;2008年掺有三聚氰胺的三鹿奶粉事件更是给中国的奶粉市场造成重大震荡。除此之外,“人造蜂蜜”、“福寿螺”、“红心鸡蛋”、陈化粮等恶劣事件的频发令中国消费者防不胜防。如此众多的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首先反应的是行政主体在食品安全管理中的监管不力,执法不严等问题,但在深层次方面考虑这个问题,我们应该看到这些问题的频发还源于政府角色定位方面的欠缺。在保障食品安全的过程中。行政主体的角色应当如何定位更有利于实现食品安全的目标?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要求行政主体在保障食品安全中,除了行使其监管职权外,更有效的方式是提供服务,为生产企业提供服务,为消费者提供服务。拯救中国的食品安全市场,除了规范立法、加强监管、引导企业社会责任等常规措施外,树立服务思维和加强服务机制的建设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姬广永[9]2014年在《SZ市民服务中心信息系统审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倡导的以“新公共管理运动”为中心的政府革命,促使市民服务中心模式和理念在全球范围得到认可,同时现代通信技术和网络的迅猛发展和电子政务的推广使得市民服务中心得以实现。市民服务中心信息系统的关键在于建立一个安全有效的信息交换和信息共享的基础平台,只有建立安全、可靠、有效地信息系统平台,才能将为市民提供全方位高效优质的服务。因此,服务中心作为一种特殊的管理信息系统,被纳入审计范围,通过审计保证整个系统的合法性、正确性、可靠性、有效性和安全性。信息系统审计作为一种在信息时代产生的新审计模式,不仅可以检测和消除信息系统本身所固有的漏洞和存在的问题,而且还可以系统地对信息系统内部控制流程开展的一系列综合检查、评价,不仅对提高审计质量、拓宽审计领域等方面有着积极作用,而且对于企业优化业务流程、规避审计风险也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SZ市民服务中心信息系统审计项目为典型个案,通过剖析该中心信息系统审计的内容、审计的思路、方法与步骤、存在的问题及创新实践,总结有益的经验,对我国其他省市的市民服务中心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作用。在主体部分,文章结合政府信息系统审计项目的目标、内容、步骤和方法,在对SZ市民服务中心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系统结构、测试软件功能和验证业务数据,审查评价了SZ市民服务中心信息系统的真实完整性、安全可靠性和效率效果性;并针对审计结果,重点讨论了SZ市民服务中心信息系统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并对产生问题的原因和面临的困惑进行了详细剖析;最后针对SZ市民服务中心信息系统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思路。从信息系统审计的角度对市民服务中心的完善提供建议和对策,为完善我国社会主义电子政务事业提供意见和对策。
黄国桥[10]2013年在《国家审计维护金融安全功能与路径研究》文中提出世界金融发展史告诉我们,经济发展通常伴随着金融风险的形成与积聚,当金融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将严重影响到一国的金融安全。2008年起源于华尔街的“次贷危机”迅速演变为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以及2011年的欧洲债务危机再次敲响了金融安全的警钟。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身所具有的独立性、权威性和综合性等特性决定了国家审计应当而且能够在维护金融安全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现有文献较多的是对金融安全以及国家审计的独立研究,将二者关联起来进行研究的文献并不多见,特别是结合中国审计的实践,从案例的角度进行研究更是凤毛麟角。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点,立足于我国国家审计的实践,运用理论分析和案例研究的方法,比较系统地分析了影响我国金融安全的风险因素,指出国家审计存在的制度缺陷和面临的问题,全方位、多视角地提出国家审计的改进设想,以弥补系统研究国家审计维护金融安全文献的缺憾,对于中国审计而言,也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较强的实践意义。本文第一章首先简要介绍了文章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接着对国内外关于金融安全和国家审计的文献进行了回顾和总结,特别是对金融安全与国家审计的关系研究进行了梳理,然后阐释了本文的主要内容、框架结构和研究方法,最后简要地说明了本文的主要创新点。第二章分别对金融安全和国家审计的理论进行了介绍,对国家审计本质的几种学说进行了比较。第三章明确了金融安全在国家经济安全中的核心地位,全面分析国家审计维护金融安全的主要功能,包括综合性、预防性、揭示性、抵御性等功能,提出国家审计维护金融安全的实现路径,即通过预警与防范、跟踪与反馈、监督与评价、纠偏与落实、整合与创新等机制来实现。接下来的两章是现实考察和案例解析。第四章首先从各项指标初步判断我国金融运行处于“基本安全”的状态,然后系统分析了影响我国金融安全的风险因素,包括制度风险、结构风险、机构风险、创新风险、开放风险和监管风险等,其次,分析了我国国家审计维护金融安全的发展阶段和历史作用,最后,指出我国国家审计存在的制度缺陷和面临的现实问题。第五章紧密结合中国审计的实践,剖析了近年来国家审计开展的与金融安全有关的五个典型案例,既有审计发挥批判性作用,揭露重大违法违规问题的案例,又有审计发挥建设性作用,促进体制机制制度完善的案例,并对这些案例进行了总结和归纳。第六章将“免疫系统”和“国家治理”理论运用到国家审计实践,指出国家审计的基本目标是保障国家利益,维护国家安全,核心目标是维护金融安全,由于国家利益的基础是国家安全,国家利益有多大,金融安全的边界有多大,国家审计的发展空间就有多大。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然存在、国内系统性金融风险不断累积的大背景下,我国国家审计必须以维护国家金融安全为目标,进行理论和实践创新:(1)国家审计应该占据金融监管制高点,更加突出建设性作用。(2)深化与拓展国家审计的内容,提高审计的综合性,关注系统性金融风险;提高审计的宏观性,加强金融监管绩效审计;提高审计的针对性,以防范风险为审计导向。(3)变革与创新国家审计的方式,包括加强专项调查、提供咨询服务、审计关口前移、开展后续评价、发挥属地优势等。(4)提升国家审计的技术和加强人才培养,包括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大金融计算机审计力度;加强安全预警,推动完善中国金融安全网;适应安全审计要求,提高审计人员素质。最后一章为研究结论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第一,深化了对国家审计理论创新的研究。本文认为,“公共受托经济责任”论奠定了国家审计的历史基础,“免疫系统”论拓展了国家审计的时代功能,“国家治理”论则深化了国家审计的制度内涵。第二,从比较和发展的视角研究国家审计在维护金融安全中的监督地位和组织优势。一方面从比较的视角研究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审计的经验和启示,另一方面从发展的视角对我国国家审计维护金融安全进行现实考察,制度风险是影响我国金融安全的最重要因素,国家审计要占据金融监管的制高点。第三,跳出了以往关于国家审计边界论的局限,提出金融安全的边界有多大,国家审计的发展空间就有多大的新论点,并系统地提出维护金融安全审计目标下我国国家审计的改进设想。
参考文献:
[1]. 网络安全中身份鉴证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 张成榆. 大连海事大学. 2000
[2]. 层次化可修复密钥分配协议及其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D]. 骆成刚. 电子科技大学. 2003
[3]. Intranet信息安全中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 冷静. 武汉理工大学. 2005
[4]. 美国与瑞典政府绩效审计比较研究[D]. 曹宏举. 吉林大学. 2010
[5]. 嵌入式软件保护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D]. 鲁晓成. 武汉理工大学. 2011
[6]. 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制度研究[D]. 袁文全. 重庆大学. 2007
[7]. 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实现路径研究[D]. 刘雷. 西南财经大学. 2014
[8]. 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中的政府角色分析[D]. 韩磊. 山西师范大学. 2012
[9]. SZ市民服务中心信息系统审计研究[D]. 姬广永. 南京理工大学. 2014
[10]. 国家审计维护金融安全功能与路径研究[D]. 黄国桥. 武汉大学. 2013
标签:互联网技术论文; 政府审计论文; 审计质量论文; 信息安全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审计软件论文; 财政制度论文; 经济风险论文; 风险社会论文; 审计目标论文; 审计流程论文; 法律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