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泸州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 四川 泸州 646000)
(2成都中医药大学 四川 成都 611130)
【摘要】 王鸿度教授从事针灸临床、教学、科研30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临床选穴中,善于运用《黄帝内经》中基本理论为指导,选穴、配穴。
【关键词】针灸;王鸿度;选穴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06-0352-02
王鸿度教授从事针灸临床、教学、科研30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是全国第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12年笔者有幸被遴选为全国第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跟随王鸿度老师,笔者耳濡目染,略有心得,现撷取王老的临床选穴经验之点滴,以犒同道。
1.胃肠疾病用神门
王鸿度教授治疗胃肠疾病,除了常规选用足三里、中脘、内关、公孙等穴位,还选手少阴心经之原穴、输穴神门。王老认为,临床胃病患者多见焦虑,神门有镇静安神之功,有利于养血和血,宁心安神。张志聪[1]《素问?集注》云:阴阳气血,外内左右,交相贯通,故善用针者,从阴而引阳分之邪,从阳而引阴分之气。胃肠之腑病,属于胃气不降,针刺神门以治血分,从阴而引阳分之邪,有利于局部溃疡、糜烂的修复,有利于津液的转疏,痰湿的祛除。
典型病例1:胡某某,女,62岁。胃痛不适5年多,于2014年5月7日转请针灸科治疗。患者自述胃脘部夜间灼热样疼痛明显,白天自觉隐痛,轻度胃脘部胀满感,食少纳呆,自觉心下痞,左脉沉细弦,右寸脉濡,关脉沉,舌淡红苔薄白微黄腻。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诊断:胃痞针刺选用中脘、内关(双)、建里、下脘、足三里、公孙、太冲、三阴交、神门,配穴太白、期门,颈项强痛,选用颈夹脊5、6,中灸中脘、建里、神门。经治疗1疗程10天,每天1次后,夜间灼热样疼痛明显减轻。经过3个疗程治疗,疾病治愈,随访半年未复发。
本病症重在温胃健脾,疏肝理气。选择中脘建里下脘以温灸法,重在温胃,针刺中脘、足三里,中脘为胃之募穴、腑之会穴,足三里为胃之下合穴,两穴可通调腑气,和胃止痛。内关为手厥阴心包之络穴,沟通三焦,可理气降逆以止痛。神门,手少阴心经之原穴、输穴,有镇静安神之功。公孙为太阴脾经之络穴,也是八脉交会穴,为健脾补养脾之气阴。配伍肝经太冲疏肝降气,肝、脾、肾三经交会穴三阴交。期门为肝之募穴,使用扣法刺激,以疏肝理气。此处方以温中健脾,气血通调。
2.耳鸣耳聋用偏历
王老师根据《素问?口问第二十八》中论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虚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的论述,认为偏历为治疗耳鸣之要穴。偏者,斜也。历者,传也。针刺偏历,不仅补益阳明之气血,也引阳明之气血在流注于手太阴肺经,使耳之宗脉气血充盈,以消耳鸣,或通过针刺偏历,疏通阳明、太阴经气,以治疗耳聋。故王老以偏历为治疗耳鸣耳聋之要穴。
典型医案2:李某某,男,34岁。2013年4月12日初诊。7天前左耳突发性耳鸣,伴听力进行性减退。发病前一天,患者自觉身软乏力,流鼻涕、流眼泪,经自服西药感冒药治疗后,流鼻涕、流眼泪症状缓解。第二天早自觉左耳耳鸣,听力下降。到我院耳鼻咽喉科治疗。经住院治疗后耳鸣有所缓解,但听力仍未恢复。素工作压力大。齿痕舌,舌淡苔白厚腻。诊断为耳鸣伴耳聋。治疗选穴偏力、听宫、听会、翳风、风池、外关、中渚。经治疗一疗程10天后,耳鸣症状明显好转。两个疗程彻底治愈。
本患者之耳鸣、耳聋病在阳明、少阳以及手太阴肺经,重在少阳,因手少阳三焦经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足少阳胆经,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可见手足三焦经均入耳中,因此涉及三焦明显。选择三焦经之中渚、外关、翳风,使三焦气机通畅,选择耳周的听会、听宫、翳风,恢复耳周的气血。本病发作前有外感样症状,选择偏历在本案中既能疏通阳明经气,又能外散手太阴肺经之外邪,体现王老选穴精准的特点。
3.治疗中风后遗症阴阳并调
王鸿度教授认为在以补气养阳、通经活络、疏导气血总的治疗原则的指导下,通过针刺起到阴阳平衡、气血流通,体功能恢复的作用。故王老师常选择阳经和阴经的穴位相配伍,共调阴阳。常见的配穴结构为阳经为主,阴经为辅。上肢偏瘫常选择肩髃、曲池、合谷配伍内关,下肢偏瘫常选择风市、阳陵泉、足三里配伍三阴交、或太冲、或太溪,使阴阳协调,以期恢复肢体的功能。
典型医案3:张某某,男,65岁。患者突发性右侧活动不灵,肢体麻木,进而出现右侧肢体半身不遂,收入我院心脑病科住院治疗。经临床治疗,血压平稳后,请针灸科会诊。诊见右侧上下肢体不能自主抬起,言语蹇涩不清,意识正常。舌质红绛,苔白厚腻。左脉弦细数,右脉缓。CT示:左侧基底部多发性脑梗。诊断:中风。治疗:调气化痰,活血通络。针刺选穴:足三里,丰隆、阳陵泉、太冲、肩髃、合谷、内关,曲池。配伍:风市、三阴交、太溪,交替使用。平补平泻,每日1次,连续10天为一疗程。经治疗3天后,患者对针刺的感觉增强,针刺1疗程后,患者可以抬起右腿1cm左右。治疗3疗程后,能在家人帮助下,手扶栏杆行走10余分钟。
此医案中,王老师使用阳穴为主,配伍阴经穴位的方法,成功治疗中风后遗症。中风昏仆可认为是阳邪入阴扰神所致,而偏瘫为阳盛则阴病的表现。王老师选用内关为调阴之要穴,配伍其它手阳明经之穴共同调节气血阴阳。下肢的中风偏瘫,选择足三里、风市、阳陵泉等三阳穴。足三里足阳明胃经之下合穴,具有理气降逆,健脾和胃,活血通络,扶正固元至功。即风市是足少阳胆经之穴,市在《说文解字》中,谓“買賣所之也。”风市即下肢风邪聚集之处。《灵枢?刺节真邪》所谓“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2]故王鸿度教授选择风市为治疗中风偏瘫阳经穴位之一。阳陵泉,足少阳胆经之合穴,八会穴之一,是筋之所会。而中风偏瘫、半身不遂,是筋之痿废不用,选此穴以调下肢诸筋,使其恢复正常功能。
【参考文献】
[1] [金]李杲.《脾胃论》_中华传世医书(内科类) [M].人民军医电子出版社,61.
[2] [宋]史崧.《灵枢经》_中华传世医书(医经类) [M].人民军医电子出版社,125.
论文作者:石含秀1,2,王科闯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6/29
标签:针刺论文; 气血论文; 疗程论文; 阳陵泉论文; 太阴论文; 三里论文; 太冲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第6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