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缝隙护理模式在ICU呼吸衰竭有创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论文_袁静

湖南省人民医院马王堆院区 湖南长沙 410000

【摘 要】目的:探讨无缝隙护理模式在ICU呼吸衰竭有创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ICU呼吸衰竭有创机械通气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实施无缝隙护理模式,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ICU呼吸衰竭有创机械通气患者中实施无缝隙护理模式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可提高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无缝隙护理模式;呼吸衰竭;有创机械通气

呼吸衰竭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危急重症,患者需要入住ICU并行机械通气,以纠正机体的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状态,改善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而有创性机械通气需经口鼻插管或气管切开,对呼吸道有一定的创伤,容易继发肺损伤及肺部感染,并发症较多,因此对于护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无缝隙护理作为一种新型的护理管理模式,以实现护理活动的完整性和全面性为目标,自在临床应用以来便被广泛推广,本次的研究中主要分析将无缝隙护理模式在ICU呼吸衰竭有创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从2016年2月-2017年1月在我院ICU治疗的呼吸衰竭患者中选取80例应用有创机械通气者,采用SPSS17.0统计系统产生随机表,将入选病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有男23例,女17例,年龄44-80岁,平均(65.0±5.0)岁,上机时间8h-10d,平均(4.0±1.0)d;对照组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45-80岁,平均(65.0±5.5)岁,上机时间9h-10d,平均(4.0±1.2)d。两组的一般基数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动态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按时查房,遵医嘱实施各项诊疗操作等。

观察组中应用无缝隙护理模式,具体内容如下:

(1)制定无缝隙护理计划:组织ICU护理人员进行无缝隙护理培训,介绍无缝隙护理的定义,提高护理人员对无缝隙护理的认知。全体护理人员开会讨论呼吸衰竭有创机械通气患者的特点、常见护理问题、缺陷,根据ICU的情况,制定无缝隙护理计划。经分析呼吸衰竭有创机械通气患者的常见护理问题为患者及家属对病情不了解,负面情绪严重,不积极配合治疗;患者多数处于清醒状态,机械通气导致使患者产生严重的不适感,而又无法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气道管理不完善,出现相关感染;吸痰过程中处理不当容易损伤气道粘膜,造成相关并发症。

(2)无缝隙护理模式的应用:①上机前护理:全面评估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水平、家庭背景等相关资料,分析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了解负面情绪来源,对患者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另告知患者及家属目前的病情状态、应用有创机械通气的必要性和优点,提高患者和家属的认知,改善患者的配合度。②舒适度护理:IUC环境保持恒温23℃,恒湿60%,将各种医疗器械提示音调整在合理范围,减少对患者的干扰。为患者摆放舒适体位。利用非语言方式与患者交流,如打手势、图片卡、写字板等方式,了解患者的需求,并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③气道管理护理:及时清除气道中的分泌物,每台呼吸机均配置湿化装置,每日雾化1-3次,定时听诊患者的呼吸音,观察面部口唇颜色变化,有气道阻塞情况者及时吸痰。④吸痰护理:吸痰前为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吸痰时除要观察患者的痰量、痰色和性质变化外,还要注意观察心电监护和面部表情变化。在吸痰前后均予以适量的纯氧吸入,避免患者出现缺氧、窒息的情况。吸痰时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保持动作的轻柔,选择气管套管吸痰,避免对气道粘膜造成损伤。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的并发症情况,另外对比两组的护理满意度。

1.4 评价指标

使用护理满意度分级量表评价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该量表评分范围0-100分,≥90分为甲级满意,<90分、≥70分为乙级满意,<70分为丙级满意,护理满意度=甲级满意率+乙级满意率。

1.5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分析工具为SPSS17.0,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X2检验,将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前提。

2 结果

2.1 并发症情况

观察组中共发生4例并发症,包括口鼻粘膜损伤1例、声带损伤1例、呼吸机相关肺炎1例、呼吸机相关肺损伤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0.0%。对照组中口鼻粘膜损伤和声带损伤各2例,呼吸机相关肺炎4例,呼吸机相关肺损伤3例,共有11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27.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X2=4.021,P=0.045)。

2.2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7.5%和82.5%,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X2=5.000,#P=0.025。

3 讨论

呼吸衰竭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严重肺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导致机体无法正常的交换气体,发生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2]。有创机械通气是重症呼吸衰竭患者的常见治疗措施,通过人工的机械通气装置,辅助或控制患者的自主呼吸运动,促进肺内气体的交换,纠正机体的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状态。有创呼机械通气具有较好的管路密封性能,实现人机的良好配合,便于管理气道,但是需建立人工气道,且无法保留患者正常的生理功能,患者的耐受性较差,因此对于临床的护理工作要求更高[3]。

无缝隙护理模式是建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以满足患者需求为护理原则,以实现护理活动的完整性和全面性为目标,通过找出常规护理的“缝隙”,并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改进,实现“无缝隙”的护理过程,提高整体的护理质量[4]。将无缝隙护理模式应用在本院ICU呼吸衰竭有创机械通气患者中,通过进行无缝隙护理培训,增加护理人员对无缝隙护理模式的认识,保证护理活动的有效性,并分析患者的特点,找出常规的护理“缝隙”,制定“缝补”措施,使护理活动形成一个连续的、完成性的过程,从而保证有效的保证了护理质量,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从本次结果中可看出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提示无缝隙护理模式对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显著的作用,且还可提高护理满意度。综上所述,将无缝隙护理模式应用在ICU呼吸衰竭有创机械通气患者中,可有效减少并发症,并可提高护理满意度,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李良兰,曾鸣. 循证护理模式在预防有创机械通气患者非计划拔管中的应用研究[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29):3287-3289.

[2]周晓静,夏繁. 综合性护理干预对内科ICU机械通气患者VAP及治疗效果的影响[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14):1-3.

[3]秦剑剑,秦玲,陈杰. 集束化护理模式在运动神经元病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19(b12):10-12.

[4]于洁,张春梅,陈辰. 全程无缝隙护理模式在老年胶质瘤术后患者中的应用[J]. 医学临床研究,2016,33(2):407-409.

论文作者:袁静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7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4

标签:;  ;  ;  ;  ;  ;  ;  ;  

无缝隙护理模式在ICU呼吸衰竭有创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论文_袁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