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中心医院 湖南株洲 412000
【摘 要】目的:探究脑梗死与颈动脉狭窄不稳定斑块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2012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308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是否检出斑块分为对照组(正常颈动脉粥样硬化)150例及研究组(颈动脉狭窄不稳定斑块)158例,比较两组患者脑梗死发生率、颈动脉狭窄程度、IMT。结果:研究组患者脑梗死发生几率40.5%,与对照组20%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IMT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狭窄不稳定斑块与脑梗死具有者密切的关联性,经超声检查或血液流变学检查可及早阻断脑梗死病情进展并为临床诊疗工作开展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脑梗死;颈动脉狭窄;不稳定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当前临床常见病症类型,主要是由于动脉壁增厚并且丧失了原有的生物弹性,加之内膜下脂质沉积,管腔通透性下降所致的一种疾病[1]。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改善,在不良生活习惯及饮食结构影响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数量及发病几率均呈现出显著上升态势。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又被临床称之为缺血性卒中,因局部脑组织血供不足,在缺血缺氧下脑组织发生病变坏死所致[2]。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往往被检出颈动脉狭窄不稳定斑块,而关于其与脑梗死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目前临床尚未深入开展。基于此,本次研究围绕脑梗死与颈动脉狭窄不稳定斑块的关系展开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某院2012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308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21例、女性87例;年龄45岁~74岁,平均年龄(59.8±1.2)岁;临床表现:心绞痛、心律失常、呼吸困难。纳入标准:①经临床诊断确诊为动脉粥样硬化者;②无血液系统疾病或凝血功能障碍者;③同意本次研究方案者。排除标准:①严重精神障碍者;②炎症动脉病变、先天性动脉狭窄者;③免疫系统缺陷或疾病者。依据是否检出斑块分为对照组(正常颈动脉粥样硬化)150例及研究组(颈动脉狭窄不稳定斑块)15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临床表现,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采取回顾性分析法对308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临床资料展开深入系统的分析,着重收集两组患者脑梗死发生率以及颈动脉狭窄程度、IMT等资料并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予以处理。颈动脉狭窄程度的测量首先实施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随后采用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实验法(The experimental method of the North American Symptomatic Carotid Artery Intima,NASCET)予以计算。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The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IMT)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V730Pro超声仪予以扫描,探头频率8.0MHz~12.5MHz,收集资料后予以测量及评价。
1.3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观察指标为脑梗死发生率、颈动脉狭窄程度、IMT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以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脑梗死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患者脑梗死发生几率40.5%,与对照组20%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9.959,P<0.05)。
2.2两组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比较
两组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所示。
3 讨论
脑梗死是一种致残、致死率均较高的脑血管疾病,属于血管性疾病。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最为常见的致病原因及独立风险因素,在目前临床所收治的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占据了绝大多数[3]。在超声影像资料中动脉粥样硬化以斑块、血管局部狭窄或者是颈动脉内膜中膜复合体厚度增厚为主要表现[4]。目前颈动脉狭窄患者中每年约有30%以上的患者发生脑梗死,由此可见,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客观存在以及病变程度与脑梗死发病几率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5]。然而目前此方面的研究成果凤毛麟角,无法为临床提供强有力的指导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困扰了临床工作的前行与发展。所以,针对脑梗死与颈动脉狭窄不稳定斑块相关性的研究除看可以为临床提供指导依据外,还能够进一步丰富现有研究体系内容,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指导均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患者脑梗死发生几率40.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0%。在颈动脉狭窄程度比较上,研究组患者轻度32例(20.3%)、中度25例(15.8%)、重度15例(10.1%)、闭塞10例(3.6%),各项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14例(9.3%)、10例(6.7%)、5例(3.3%)、1例(0.7%),同时左侧、右侧IMT同样厚于对照组患者。由此可见,颈动脉狭窄不稳定斑块的形成、脱落将会使得颈动脉血管中脂质大量沉积,阻塞血管,颈动脉通道进一步变窄,加之血液粘稠度升高,血管壁因长期超负荷运行而变薄,一旦血液大量淤积于此,则脑血管事件发生几率随之提高。因此,本次研究建议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在超声检查发现颈动脉狭窄不稳定斑块后,应密切关注颈动脉狭窄程度、IMT变化情况,以此来明确病情进展程度,采取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来阻断病情的进一步恶化,从而降低包括脑梗死在内的脑血管事件发生几率,为患者生命安全及生活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然而,由于目前临床关于此方面的研究成果凤毛麟角,因而本次研究所得论断仍然需要临床大样本数据研究支撑,应引起临床的广泛关注。
综上所述,颈动脉狭窄不稳定斑块与脑梗死具有者密切的关联性,经超声检查或血液流变学检查可及早阻断脑梗死病情进展并为临床诊疗工作开展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石志鸿,辛颖,刘彬,等.急性脑梗死患者巨噬细胞趋化因子配体16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的关系[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0(02):119-122.
[2]朱爱其.脑梗死患者hs-CRP、血脂与颈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形态的关系[J].中国处方药,2015,11(12):108-109.
[3]任力杰,李维平,韩漫夫,等.颈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性质与脑梗死相关性分析[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4,14(05):207-209.
[4]车福友,黄永.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形成的关系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14,11(13):1978-1980.
[5]吴春芳.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硬化之间的关系探讨[J].当代医学,2015,10(03):71-72.
论文作者:朱涵静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9
标签:颈动脉论文; 狭窄论文; 患者论文; 脑梗死论文; 粥样论文; 动脉论文; 不稳定论文; 《航空军医》2016年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