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居住区的环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对居住区的环境要求从单饨的追求建筑艺术形式和追求视觉景观中走出来,开始注重居住区的绿色生态功能。生态居住区绿化是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植物配置在生态居住区绿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居民创造生态优良、景观优美、环境优雅的人居乐园。
关键词:生态居住区;植物配置;生态效
1.概述
生态居住区是以生态学的“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理论为指导,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生态技术为手段,最高效、最少量地使用资源、能源,减少对环境的冲击,营造自然、和谐、健康、舒适的人居环境,使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并达到一种稳定、平衡、有序的状态,既能满足整个居住区内部系统的生态平衡,又能保证同周边地区的协调发展。
生态居住区植物配置需满足生态性要求,生态学理论的引入,使景观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发生了重大的转变,景观设计不再只停留在一个狭小的空间,而对于居住区环境的植物配置而言,植物景观不再单纯的只是考虑植物的形态美,而要更多的从植物本身的生态习性出发,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使人与植物之间、植物与植物之间、植物与环境之间协调发展。
2.生态居住区植物配置的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
居住区是休闲放松的生活家园,植物配置要满足、符合居住区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应尽量体现出大自然的美,或优良的生态环境。生态居住区的构建最终目标是为居民提供住所的同时还能提供各种服务活动,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满足人们这一要求,必须对居民的需求和心理加以研究。良好的居住环境使人们心理处于平衡状态,心情愉悦。另外居住区不选用对人体有毒害的树种,儿童活动场所周边不选用有刺、叶片尖锐的植物,注重种植的位置的选择,以免影响室内的采光通风和其他设施的管理维护。
(2)生态原则
居住区人工植物群落的植物配置的目的与一般区域有所不同,其不仅要发挥植物的基本绿化和美化功能,还应体现居住区本身即当地的风格和特点,更要讲究生态效应[2]。居住区的各类绿地有各自的功能要求,但其主要功能是发挥生态效益,改善和保护居住区的生态环境。因此绿地的植物配置以绿为主,利用各种植物材料构成绿的机构,创造良好的生态效益。生态居住区绿化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在植物选择上应选择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的植物合理搭配,实现生态平衡(最好实现生态园林和自然因素链接的最大化,要注意避免完全依靠人为因素或园林的自身结构来实现生态平衡),有效满足净化居住环境和改善区内小气候,模拟自然生态进行布置,讲求植物的科学搭配。
(3)因地制宜的原则
居住区绿化是以满足居民生活,为生活在喧闹都市的人们营造接近自然、生态良好的温馨家园为宗旨,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用最少的投入、最简单的维护,达到设计与当地风土人情及文化氛围相融合的境界;必须根据不同的气候特点、植物自身的生长规律在植物品种选择和配置上要遵循最基本的规律,即选择适合该地生长的植物种类,以便于管理和养护。
(4)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由于植物是有生命的有机体,它会随着时间、季节、空间的变化而变化,在植物配置时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植物景观刚完工时能有景可赏,又能在若干年后仍然保持植物的稳定和美观,同时又不断发生变化,为以后的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只有绿化植物配置模式和绿地多样化,才能保证绿地景观的长期稳定和健康发展。
依靠科学的配置,建立具备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为 人们提供一个赖以生存的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生态居住区的植物配置方式
(1)季相明显,景观多样
“春意早临花争艳,夏季浓荫好乘凉,秋季多变看叶果,冬季苍翠不萧条。”这首诗指出了季节变化和对居住区植物设计的最直接要求:应保持三季有花,四季常绿[3]。居住区绿化可以根据植物的花期不同来表现植物的四季景观:春以连翘、碧桃、榆叶梅为主;夏以法桐、国槐、白蜡为主;秋以柿树、石榴、红瑞木为主;冬以雪松、云杉为主,形成春季繁花似锦,夏季绿树成荫,秋季叶色多变,冬季银装素裹,景观各异,近似自然风光,使人们在不同季节欣赏到了不同的景色。
(2)层次分明,疏密有致
在进行植物配置时,应该注重其层次的搭配,乔木、灌木、草本花卉、藤本植物有机结合,以构成多层次植物结构,通过各个层次,使空间更具自然的节奏。常绿与落叶、速生与慢长相结合,根据它们的种类和习性的相似性组成层次丰富、适合该地 自然环境条件的人工植物群落,以发挥最佳生态效益。同时,应做到疏密有致,即在宅旁活动区的绿地应为稀疏结构,使人轻松、愉快,获得充足的阳光。在一些环境死角外围密植常绿树木,以遮蔽视线,保护环境。
(3)合理的应用空间
园林绿地设计是一种多维立体空间艺术的设计,是以自然美为特征的空间环境设计,有平面构图,也有立体构图,同时又是把植物、建筑、小品等综合在一 起的造型艺术。绿化要有统一的形式,在统一的形式中再求得各个部分的变化,要充分利用对比与调和、韵律节奏、主从搭配等植物配置形式。
植物围合空间可分为开放空间(视线通透)、半开放空间(有开阔视野,有封闭视线)、完全封闭空间(四周全被遮挡)等形式。不同的地形、不同的组团绿地,应选用不同的围合空间。不同的围合空间植物配置的方式也不同。开放空间需用低矮的灌木及地被植物做为空间的限制因素,这种空间四周开敞,无隐密性。半放空间的一面或者多面部分用较高植物的封闭,限制视线的穿透。完全封闭空间的四周用大中小型植物封闭,且常绿针叶树种的比例会相对较大。所谓混合型空间,即以上几种空间的交叉使用,在植物配置中,运用乔木、灌木、地被形成多空间层次、植物丰富的空间结构。
(4)基调统一,植物多样
每一个园林都有一个主题思想,每一个园林也必须有一个视觉焦点,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园林中的主景。在这里值得一提的就是小区的主基调的问题。现代园林本身就是思想的园林、、文化的园林,我们要理解园林,就必须理解园林中主基调的作用,定了基调才能创造出居住区的园林氛围,才能表达出主题。在统一基调的基础上,树种力求丰富活泼、有变化,不同场合要具有鲜明的特色,避免种类单一,配置形式雷同。
注重植物多样性是一个模拟和创建自然生态系统的过程。园林植物配置时,要注意乔、灌、草的结合,丰富的植物群落可以增加植物的稳定性,对植物的保护也有利。不同的植物具有不同的景观效果,在保持与园林整体协调的情况下,尽可能把观花、观叶和观果植物搭配种植,例如:观花木本植物有碧桃、西府海棠等,观花草本植物有萱草、景天、鸢尾等;观叶植物有银杏,紫叶李等;观果植物有山植、柿树等,不仅要注意花、叶、果类植物在形状和色彩力一向的搭配,更要注意不同植物的季节变换。实现四季皆风悄,无时不变换的景观。
4.结束语
在生态居住区植物配置时把握好植物配置的原则、配置方式,细化每一个空间,坚持因地制宜、注重生态、以人为本、层次分明。合理的植物配置既要满足居住区的功能要求,又要按照美的规律和遵循技术准则创造出风最优美怡人的生态居住生活环境,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园林更优美,我们的居住环境更优雅。
参考文献:
[1]尹吉光.图解园林植物造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38.
[2]陈艳,牛立新,张延龙.济南市居住区植物景观分析与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6,21(3):143-146.
[3] 顾燕飞,李亚英.上海居住区景观绿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探讨[J].上海商学院学报,2006(7):37—4JD.
论文作者:仲美丽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22
标签:植物论文; 居住区论文; 生态论文; 空间论文; 园林论文; 景观论文; 绿地论文; 《基层建设》2016年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