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筑工程通过岩土勘察,为施工处理技术提供准确的数据,全面掌握建筑工程的地质情况,避免施工处理技术中出现误差或风险,由此改善建筑工程施工处理技术的环境,预防建筑工程出现地基变形或位移的情况,强调施工处理技术的稳固作用。
关键词:岩土勘察;建筑施工;处理技术
引言
为了提高城市建筑工程施工操作的稳定与安全,避免出现人为因素造成的岩土工程事故,加快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提高整个项目工程的施工质量,科学合理地实施岩土勘察以及寻找针对性的处理措施,对城市建筑工程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文章将结合本人多年的工作经验进行分析,阐述岩土勘察工程的相关内容,以及研究具体的施工处理技术。
1岩土工程勘察的内容
城市建筑工程的岩土勘察工作属于图纸设计与施工操作的前提条件。倘若工程勘探操作得不到完善,将影响后面的工程设计以及具体的施工操作,而劣质工程的问题就会暴露出来,从而印证了“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即便是整个建筑构架完美,施工质量也优良,也不可避免地遭受影响。同时,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工程项目会给地质条件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反过来不同的地质环境又会直接作用到工程建设当中。岩土工程勘察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地基岩土分层与物理力学特性。(2)地质地貌的情况。(3)地下水情况。而勘察岩土体的主要目标为了解清楚项目工程的地质环境,仔细探究岩土体存在的主要问题,客观地对建筑区域做出工程地质评价,然后进行针对性的施工处理。
1岩土工程勘察的整个流程
岩土勘察工作是建筑工程的先导部分,在实际的工作构成上大体分为三个部分,并且每个部分之间又有相互关联的内容。(1)现状地质情况的实地调查研究,分析场地的地质要素参数,把握场地的物理学性质。(2)岩土勘察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地质地貌测评部分,确认可行性评价研究的内容。(3)除了岩层自身性质以外,确认整个地下水的分布情况,包括对于水文数据的合理分析等。
1.1水文情况的勘察部分
在实际的建设条件下,水文的自身环境特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个建筑地基部分的处理方式,也深刻的影响到整个建筑沉降的过程。水文情况的勘察部分包括:(1)水文情况的实地勘察,得出相关水文测量的数据内容,获取准确的现场参数,针对复杂现状及时进行标记整理。(2)及时分析相关外业的测验数据,分析地下水对于整个建筑施工的影响程度,是否需要采取技术上的弥补措施,以及考量整个施工过程中面临的水文方面的变化,制定应对措施。(3)在可行性评估出来之后,要针对现状水文环境完善施工上的应对方式,分析项目工程的操作过程,针对性的分析水文环境问题。
1.2岩土勘察工作中的重点问题
岩土勘察过程中的准确性,对于整个建筑工程之后的地基处理部分影响巨大,因此保证对于岩土勘察工作的准确性就至关重要,一般情况下从三个部分的工作入手:(1)首先是现状地质内容的排查,对于岩土层的结构特性以及力学特性的记录,从而为之后的可行性报告提供借鉴参数。(2)分析现状岩土层中可能存在的旧河道、原有可能存在的施工残留物等,并且进行详细的标注与登记[1]。(3)对现状周边环境也需要进行合理的勘察,主要是确定周边对于现状基地的影响程度,考虑边坡的稳定性程度,如果需要维护结构那么维护结构的类型和规格需要进一步确定。
1.3评价施工场地的地质情况
根据勘察资料对施工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其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地质结构的稳定性,另一个是地质结构的优劣。通常,可以采用实例分析的方式进行地质评价,从而确保评价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地质评价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对结构的稳定性与结构的适宜性进行评价。滑坡、泥石流等现象都说明了地质结构的不稳,评价人员可以根据该地灾害发生概率和程度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经过实践实验来决定是否可在该地进行高层建筑的修建;其次,对基础处的岩土情况进行评价。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地基土评价的主要目的就是了解该处岩土是否适合基础建设,这会对工程投入和建设产生直接影响,也是明确基础修建位置的重要资料。通常,51.45m 之上为稳定土层结构,且土层面完整均匀,岩土分布平衡,即为优质地基土;最后,评价围岩分类和周围土层的可挖掘性。在岩土结构勘察完成之后,还要对该地进行挖掘,选取各个岩层的岩类样本,了解该地是否可以进行深度挖掘。
2岩土勘察工程利用的设备与技术
在岩土勘察过程中涉及到的设备与技术主要包括对于现状岩土层的取样与检验,钻土过程的开展以及在现场条件下进行的测试等。设备方面一般选用大型的钻机设备,通过自身的有效钻探,获取现状土样得到相关原始资料。在面对土层较软的现状基质中,会采取外力压入的方法进行取样,在面对较为复杂并且土层的密实度更高的情况下,岩土勘察一般采用贯入的方式获取土样。
3岩土勘察工程施工处理技术
在岩土勘察工程施工处理技术方面,很多情况下需要在建筑工地现场进行建筑效能的试验检验过程,并且与现场施工人员进行交接对位,确保技术层面上的设计内容和现状的实际工作内容进行对位核实。其中的预压试验部分是现场处理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包括侧向上的位置偏移、空隙间的水压力测验等过程,其中还有在竖向上的结构材料变化和原位十字剪切等工作。笔者通过多年的工作经验积累,分析得出以下集中施工处理技术:
3.1桩基础法
岩土勘察部分得出的相关参数,可以为之后的建筑工程技术处理部分提供重要的参照依据。在实际的施工条件下,一般采取的是桩基础法,尤其是在面对地形地质较为复杂,甚至地质极为恶劣的情况下。桩基础法主要的工作原理是增加承载桩与附加桩基,通过增强整个桩基部分的完整性和联系性,将上层结构的作用力传达到承载桩的部分,承载桩需要与下部的承载结构层或者地质中较为坚固的部分相联系,从而实现作用力的内部传导。在实际工作中桩基础法的操作水平要求较低,并且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保证传导效果,整个上层建筑物的沉降几率会降低,在水平动载与竖向荷载方面有着重要的维护作用[2]。
3.2换填垫层法
这一方法也普遍出现在一般的建筑工程项目中,尤其是在面对砂土基质的建筑环境中。换填垫层法的地基处理可以达到4-5米的效果,通过再加工的复合型的岩土基质替换掉浅层地基中刚性较弱的部分,从而形成传导上部建筑力的新的垫层部分。在防止整个基础的冻胀和均匀地基反力和沉降上有着重要的结构意义。
3.3振冲法
振冲法的作用效果是通过大型的起重机吊装振冲器,通过潜水电机的作用力,利用振冲器自身在偏心块影响下产生的巨大作用力进行振冲作业,从而改变整个下层基质的内部构成与材质配比。再配合高压水流的影响,通过搅拌的措施混合一部分的复合垫层,从而达到重新改变场地岩土基质的效果,在设计深度的要求下填充大量的复合型碎石,从而增强整个地基层的刚性强度。
3.4强夯法
对于一些湿陷性较强的土壤垫层来说,强夯法提供了一种极为有效的处理方法。湿陷性土壤垫层带来的最大影响就是土壤中的水分组成较大,会造成整个上部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同时这种沉降在地下水的影响下又很难得到把控。强夯法的作用原理就是采用大吨位的夯锤,增加重力势能的方法,将整个夯锤提升到10-40米的高度位置,之后采取自由下落增加动能的方式,对整个建筑的地基层面产生强大的冲击力,从而使一部分下层土体液化过程加快,排出一部分的土壤水体保证整个垫层的密实度,从而降低整个地基部分的沉降能力,保证上部建筑结构的力传导。
结束语
岩土勘察工作是整个建筑工程开始的先导部分,勘察确定的参数对于后期的整个结构设计、地基处理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提升岩土勘察的质量和效果,才能最大化的节约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同时能在很大程度上排除安全上的一部分隐患。科学合理的制定整个岩土勘察部分的工作流程,制定严格的审查规范,多次复查与核实,才能全面保证整个过程中的质量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峰文. 建筑工程岩土勘察和施工处理技术[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3(32).
[2]陈志达, 刘雷, 陈志华. 建筑工程岩土勘察和施工处理技术[J].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7(14).
作者简介:曾永龙,成都,身份证号:513221198105120415
论文作者:曾永龙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6
标签:岩土论文; 地质论文; 地基论文; 水文论文; 结构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技术论文; 《防护工程》2018年第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