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第二医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56
【摘 要】目的:分析中老年心血管患者临床上的特点与预防的措施。方法:以我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间收治的100例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回顾性分析的方法,结合病人的具体病情及其临床上的特点,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对患者进行临床实践上的指导,并对照同期没有进行干预的100例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恢复情况,做好记录与统计工作。结果:进行多项性综合干预的措施后,100例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在临床上的表现,如血压值、心情状况、睡眠状况等方面都要好于干预前的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采取综合性的预防措施可以有效地改善中老年心血管患者的一些临床症状,缓解患者忧郁狂躁的情绪,能够增强患者的免疫力,预防猝死、心律失常以及心脏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非常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中老年心血管疾病;临床分析;综合防治
随着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老年人的患病几率日益升高,尤其是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中老年群体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在最近几年中,我院每年诊断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人数不断增加。中老年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患病原因是患者的心脏与心血管等出现病变导致病情发作,通过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临床分析,详细了解该病的临床症状,为患者的后期治疗提供可靠资料,并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可以提高老年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能有效降低该病的死亡率,保障我国中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本研究以我院2009年5月—2012年5月间收治的100例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中老年心血管患者临床上的特点与预防的措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以我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间收治的100例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组100例患者中,男性80例,女性20例,男女比例为4:1;患者年龄最小的61岁,年龄最大的82岁,平均年龄为68.3岁;患者病程最短的为1年,最长的有22年。本组100例患者在心功能上的控制,都符合我国医学会制定适应症的范围。这些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就诊时都有一定程度上的呼吸困难、眩晕、闹困以及心慌等症状,病情严重的患者还有气促以及胸痛等表现。在这100例患者中,有40例患者为原发性高血压,20例患者为冠心病,20例患者为高脂血症,10例患者为糖尿病,有些患者可能同时患有两、三种疾病。
1.2治疗方法
实施治疗前,医护人员应为这些患者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治疗、护理方案,最好可以制定一个表格,表格内容包括患者的性别、疾病的种类、病程以及年龄等,治疗后应当进行有效地预防干预性措施。对于这100例患者,可以从健康教育、常规治疗、饮食护理、心理疏导等方面进行干预治疗,然后对比分析患者治疗前后的状况,总结老年心血管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防措施。
1.2.1健康教育,加强宣传工作
医院应定期组织讲座,请科室主任给患者进行集体授课,讲解心血管病的知识,包括病因、发病情况、临床特点和一般治疗,并向患者讲解按时服药的重要性,让患者了解自己的疾病状况,积极配台治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2常规治疗
所有患者每日监侧血压,根据患者不同的症状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例如:冠心病给予常规的扩管、控制血压、营养心肌治疗,高血压则根据类型给予不同的降压药或联合降压药治疗糖尿病定期监侧血糖,并口服降糖药或肌注胰岛素进行治疗。对于高血压并且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可以使用ACEI或钙离子拮抗剂,如果有心肌梗死病史,则要给予p受体拮抗剂。
1.2.3饮食护理
中老年心血管患者的饮食应当以素食为主,鼓励患者多食用一些易消化、低脂肪类,同时鼓励患者戒烟戒酒,增加运动量,保持心情平静。
1.3疗效判定
3个月为一个疗程,要对患者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的血压值的变化、睡眠、心情、头脑清醒的变化情况进行有效地统计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使用汉密顿的抑
郁量表以及睡眠情况上的评分调查进行有效地分析综合。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详细的分析与统计,为了加强可信度,本次研究每组之间数据的比较也使用t来进行检验,试验数据均为平均值,P <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这100例老年心血管病人进行多项综合性干预措施之后,其临床表现,包括血压值、心情状况、睡眠状况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等方面都要好于干预前的指标,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临床上采用多项综合性的积极干预措施后,中老年心血管患者在临床上的症状改善、睡眠以及心情恢复效果上都要好于干预之前,在临床治愈期间,很多中老年心血管患者一般患有多种疾病,例如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这些病变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因此在治疗期间应当防止患者出现血压急速下降或位置性低血压等情况,使用降压性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之后还要注意患者低血糖、低脂肪、低胆固醇以及低盐上发生变化。在临床实践中可以发现,中老年心血管疾病与抑郁症的“共病”现象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神经生物学因素,又有社会心理学因素,本次研究采取了多项综合性预防措施,有效减少了这些情形的发生。在接诊中老年患者时,医护工作人员一般要先查清患者的病史,仔细观察患者的病症、体征等,尤其重点关注老年患者出现的一些不典型的表现,例如难以解释的头晕、呕吐、腹泻等,应当先进行心电图检查,尽量避免误诊清醒的发生,抓住最佳抢救患者时机。在治疗期间,医护人员还要防止病人服用一些不恰当的降糖、降压性药物进行治疗,这样会造成患者不断出现低血糖、低血压的情况,进而加重病情。
预防中老年心血管病,首先要改变生活方式,要坚持低脂膳食,且饮食多样化,保持体内酸碱平衡。其次要调整性格、调整心情,减少引发情绪急躁、压力的应激反应源头。还要科学认识对待药物的副作用,学会和医生进行沟通。很多患者不愿意接受早期治疗或不能坚持治疗的重要原因是害怕药物副作用,但是像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都是需要长期坚持治疗才能有效控制病情和防止反复的。由于中老年心血管病的诱发因素有很多,因此预防不是单一的进行,而要采取综合的预防措施,对于伴有失眠或抑郁的患者,必须配合心理治疗才能治愈。
参考文献:
[1]秦忠文.100例老年心血管患者临床与预防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3.20(9):26-27.
[2]吴秋霞,何丽瑜,刘育慧,等.影响老年高血压患者睡眠质量因素的调查与对策[J].现代临床护理.2012.11(1):33-34.
论文作者:赵颜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6月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7
标签:患者论文; 中老年论文; 心血管疾病论文; 心血管论文; 高血压论文; 老年论文; 措施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6月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