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课程实施中个人知识的生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程论文,知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0186(2010)07-0009-05
个人知识(personal knowledge)又称为缄默知识、内隐知识(tacit knowledge),这个词最早由M.波兰尼1958年在其代表作《个人知识》一书中提出来的。波兰尼把知识分为明确知识和默会知识。他说:“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说成知识的东西,像用书面语言、图表或数学公式表达出的知识,仅仅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而不能系统阐述出来的知识,例如,我们对正在做的某事所具有的知识,是知识的另一种形式。如果我们称前一种知识为言传的(explicit)知识,后一种则为意会的(tacit)知识。”[1]他主要分析了科学知识、技能中的个人的、默会的成分,或科学知识的个人特征与默会特点,以向客观主义科学观发起挑战。笔者认为,个人知识是识知活动中隐而不显的那些知识,个人知识涉及诸如识知活动、技能操作、个人体验等领域,是这些活动中难以明确表达的知识成分。它不仅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知识形态,而且也是一切知识共有的基本特征。个人知识对公共知识的掌握、个性的发展、人格的健全和创造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个人知识的性质
(一)从知识内容看,个人知识是内隐的、整体的、独特的知识
内隐性。个人知识为个体识知、行动的一部分,潜藏于个人意识深处,它是缄默的、朦胧的,隐而不显,难以言传,个人只能“附带地觉知”。与明确的公共知识不同,它不是与个体分离的,而是与个体经验紧密相连,与个人的整个生命体验融为一体,难以系统地外化、阐述。人类除了言述的、由概念、术语、公式构成的名言领域,还存在一个巨大的由经验、直觉、体验构成的非名言领域,而且这个非名言的领域比名言领域大得多,正如波兰尼所说,我们知道的比我们说出的东西要多。
整体性。个人知识具有整体性,它如同一个格式塔或完形,当我们力图加以分析并用语言表达时,其整体性就遭到破坏。它难以分析,有意识地觉知分析可能破坏整体行动,使行动难以顺利进行甚至瓦解。在行为本身与行为的言述之间存在一个巨大的鸿沟,语言与形式逻辑难以发挥其作用。机器操作的学习有别于学习物理学知识,“技术和科学这两类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是互不相干的……事实上,我们对这样一件东西所获得的详细知识越多,我们的注意力就越是分散,就越看不清它到底是什么。”[2]机器的操作不是物理学化学知识的简单运用,它还需要足够的默会。
独特性。由于主体间经验方式的差异,面对同一对象、事物、活动,不同个体拥有不同的理解、领会,他们所获得的知识总是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异。在此意义上讲,各种知识(无论自然知识还是技术知识、社会知识、人文知识等)都有不同程度的个人系数,都与个人的经验背景相关,不可尽述。科学知识的“个人参与”,技能操作的“附带觉知”、艺术创作中的“艺术风格”,表征了个人的独特性与差异性,是个人知识的内容与特征表现。
此外,个人知识还具有客观性。个人知识、默会知识是内隐的、独特的,人们常常将它等同于主观知识。对于主观主义的责难,波兰尼通过严格区分个体的(the personal)和主观的(the subjective),作了有力的回应。在波兰尼看来,和主观心理状态之局限于一己的、私人的感受不同,个体知识是认识者以高度的责任心(responsibility),带着普遍的意图(universal intent),在接触外部实在(external reality)的基础上获得的认识成果。可见,“个体的”不同于“主观的”关键在于前者包含了普遍的、外在的维度,个人知识不是个人臆想的产物,而有其客观的规定。
(二)从知识形式看,个人知识依赖于经验概括、默会理解,它难以言述,存在于主体活动之中
1.个人知识的探究形式
经验的归纳。个人知识的获得不是借助某种前提的演绎推理,而是长期思考、实践、探索的产物,是尝试、练习、体验的结果,是实践经验与个人感悟的归纳、整合。骑自行车的知识不是物理力学知识的简单推演与运用,只有经过反复练习,不断尝试,在错误中积累经验,方可熟练,最后达于自动化,内隐到下意识之中,成为个人的知识。同理,游泳知识的获得主要是在游泳中积累、内化,而不是阅读游泳知识的书籍。个人知识是经验探究的产物。
默会的思维。个人知识“存于内心”(indwelling),难以意识察觉。它默默地进行、隐性地存在于个体行动之中。它与行动思维、理智直观联系颇为密切。在波兰尼看来,默会思维、默会认识本质上是一种理解力(understanding),是一种领会把握经验,重组经验,以期实现对它的理智控制的能力。在发生学意义上讲,人类心灵的默会能力可能早于逻辑名言,而且在人类认识的各个层次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当然,人类的默会能力又常常以一定言述为基础,因为,文字、图表、公式为我们不断地从新的观点重组个人经验提供了各种机会,言述符号促进了我们的默会能力的提高。“我们的缄默的能力(mute abilities),正是在我们的名言能力(articulate powers)的运用过程中持续增长的”。[3]
2.个人知识的表达形式
个人知识的表达有两种形式:非言述形式与言述形式。
非言述的表达。随着知识形式化程度的提高,知识的陈述愈来愈精确,但也愈来愈远离个人经验。当逻辑推导占据统治地位时,不属于或难以归并到逻辑中的东西则被排除在外。笔者认为,个人知识客观存在,它更多地通过诸如行动、演示、直观等非言述的方式加以表达,非言述表达方式有:行为演示,让学习者观摩、体会;图画示意,给人们提供理解它的线索;活动观摩,观察能工巧匠的操作,感受其个人知识的存在;捕捉言述中的部分线索,把握伴随言语行为的声音、表情、语气、停顿等成分,领会个人知识的精妙。
言述的表达。个人知识难以言传、分析,它是内隐的、主体化了的知识,很难有效而明白无误地交流传递,传达者与接受者之间存在着较大的障碍,常常言不尽意,词不达意。但理解本身却必须通过艰难的个人洞察行为才能取得,而个人洞察行为的结果又必须借助一定程度的言述。个人知识可以部分地言述表达,通过言说者的模拟、描绘、譬喻,将个人知识或多或少地加以传达。例如,作家们在长期的创造过程中形成了关于写作的个人知识,可以通过他们有关写作的策略、体会、感受等方式部分言说;行家里手的言传,讲述操作要领、注意事项。
3.个人知识的存在方式
如前所述,个人知识生成的基本方式是默会思维,它具有内隐、非逻辑、朦胧、模糊等特点,难以为本人所觉察,但它确实存在,并对个人的行动与创造发生深刻影响。默会思维难以言传,它常常积淀在活动产品之中。换言之,个人活动的产品凝结了创作者的个人智慧,包含创造者的思想、情感、智慧,承载着个人那些难以言传的知识、技艺,尽管产品中个人知识的成分难以进行分析、辨别,但面对个人化产品,我们能约略感受到其内在力量。个人知识还存在于创作者个人的感受、体验之中,个人在创作过程中的信托、专注、投入本身也是个人知识有机的组成部分,正是个人的寄托、信念、专注、投入,才为个人知识的形成创造必要的知识前提和心理基础。个人知识还存在于个人的活动、行动过程之中,隐含在动作、操作之中,表现为技能的娴熟、技艺的高超,且动态地存在,运动过程本身就是个人知识的一种表达。
二、个人知识在课程实施中的生成机制
课程实施条件下个人知识的生成有别于自然环境下个人知识的形成,前者是在教学干预下的知识生成,后者是生活经验的积累。关于个人知识的形成过程,人们提出了多种观点,一些论者从个人知识与显性知识的交互关系来展开分析,将个人知识置于公共的显性的知识的背景上加以探讨。如日本学者野中次郎、竹内广孝概括了默认知识与明确知识的四种转换模式:社会化、外在化、合并、内在化。[4]我国也有学者将其划分为:联合化、内在化、社会化、外部化。[5]有的从课程实施过程师生间、生生间的知识共享即知识管理角度进行分析,认为个人知识的学习需要经过三个阶段:外在化、组织化和内化。[6]笔者认为,课程实施中个人知识的建构具有下述特征:首先,它奠基于师生日常生活实践和活动参与,离开了日常生活实践的丰厚土壤,师生个人知识的生成就无从谈起,课程实施中个人知识的形成是日常生活实践经验的继续与发展。同时,课程实施中师生个人知识的生成过程又是在与公共知识、显性知识的相互激荡中生成、提升、加速的,个人知识的生成与公共知识的掌握相伴而生,从而区别于日常生活中自然状态下个人知识的形成。第三,个人知识具有很浓的经验色彩与个人成分,其形成离不开活动、实践与亲历。因此,课程实施中个人知识的生成机制可通过下列简图加以表示:
外化表达。外化表达即从个体知识库(包括明确知识与默会知识)中提取或部分提取个人知识,通过言语、表情、动作、图画、表演、制作等多种方式加以外化、展示,将难以言说的东西以不同方式进行“言说”。
交流讨论。即围绕某项任务或某个问题充分交流各自的个人经验或识见,通过互动、对话、讨论,师生间、生生间彼此交流,共享思考、感受与经验,相互激励、感染、触发,从他人的个人知识中获得识见、智慧,开展个人知识的横向交流。
活动体验。个人知识产生于活动、生活、学习中的体验、经验与洞察,学生要取得个人知识的丰富与提升又必须借助课程实施中的活动、实践,最后要回到活动、实践之中。这里的活动体验形式多样,目的在于体验他人的体验,感受他人的感受,复演知识发生历程,为反思内化做准备。
反思内化。经过个人知识的外化、交流、体验,纳入了新的知识元素,旧的知识平衡被打破,前个人知识获得丰富、拓展,改变了知识的原生状态,新的知识生态有待建立。通过对新经验进行反思,可以促进新旧经验、知识的交融,实现个人知识与个人知识、个人知识与公共知识的链接,将个人知识内化到个体知识库之中,从而完成个人知识的更新与生成。在此基础上,循环演进,螺旋上升。
在个人知识的生成过程中,公共知识自始至终在发挥作用,每一环节均有公共知识的参与,正是公共知识的参与,个人知识才得以表达、理解、传播、生成、提升,而个人知识的提取、交流、丰富、拓展、内化,又加速了公共知识的掌握、理解与建构,公共知识由此融入个体知识库中,成为个体知识的有机组成部分,增加个体知识的丰富性与深刻性。
三、个人知识生成的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个人知识
如前所述,学生的个人知识潜藏于个人意识深处,隐而不彰,个人知识的激发与利用依赖特定的教学情境。紧张、焦虑、压抑的氛围不利于个人知识的生成,只有在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之中,学生潜在的个人知识才可能被激活、被编码、被提取,才能由蛰伏状态转入运行状态。因此,课程实施过程中个人知识的生成,首先要营造积极、活跃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敢于表达,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将单向的知识传授变成一种师生双方、生生多方共同交流、联合丰富学习经验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公共知识得以理解与重建,个人知识得以释放与丰富,实现公共知识与个人知识的交融。如何创设教学情境,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为我们树立了典范,她采用多种方式创设、优化教学情境: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以图画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表演体会情境、以语言描绘情境。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激活了先前的个人知识,为个人知识的运用、丰富、拓展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促进了公共知识的多元创造和个性化把握。
(二)鼓励表达,外化学生的个人知识
个人知识存于内心,难以言述。但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对个人知识进行适当编码,通过言语、表情、图像、声音、数字、动作、操作等言述方式与非言述方式部分表达与呈现。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也为个人经验、个人知识多样化的表达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对于不同智能优势的学生可以采用适合他们的特点的个人化学习方式、表达方式,开发其个人知识,促进他们对公共知识的个性化理解。例如,关于光合作用学习的个人知识的表达可以采取多种形式。[7]
·语言表达:请你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光合作用,以口头或者书面的形式均可。
·逻辑数学表达:用科学原则、定理或法则来概括光合作用的过程。
·空间表达:请快速勾画出光合作用过程的草图。
·身体运动表达:创编一个哑剧或者以表演的形式来演示光合作用。
·音乐表达:如果光合作用是一首乐曲,你觉得它会像什么或者像哪首歌?
·人际关系表达:光合作用让你想起自己生活中的什么东西?叶绿素的转换作用和你的同伴交往在哪些方面是相似的?
·内省表达:用几句话描述一下关于你自身经历变化的个人感受。
·自然表达:比较三种不同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你可以运用图片、艺术形式、写作或者其他适当的方式来表现它们的相同或者不同之处。
(三)对话交流,促进个人知识的共享
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个人知识的生成不同于日常生活与劳动实践中个人知识的自发形成,它是在一定人际互动中的主动建构。个人知识的内隐性、难以觉察的特征可能使个人囿于经验,局限于个人的狭小天地。尽管个人知识难以言传、传播,但它还是可以部分地被编码,通过数字化、程序化、定义分类和师徒交流等方式,促进个人知识的传播和交流。[8]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展开言语交流、对话讨论,运用图片、表格、角色扮演、活动展示,将各自内隐的个人知识外显化、外在化,表达各自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理解与体验,展示自己的思考与感受,彼此启发,相互触动,促进个人知识的共享。如一位小学教师在教《我爱我家》时,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小组合作收集家庭感人故事,用相机或摄像机记录下来,并制作成主题鲜明的小影片,在全班展示,促进了个人知识的交流与共享。
第一组的代表用苹果机播放了他们制作的影片,伴随着轻柔的音乐,大屏幕上展现了一个漂亮的家,配上深情的解说,让大家了解到这个温馨的生活环境和优越的学习环境都是父母辛劳换来的,也体会到孩子对父母的感激和热爱。……接下来的小组,有的拍摄了一次有意义的生日晚会,展现令人羡慕的天伦之乐;有的将自己出生到现在的经典照片编辑成影片,展示自己的成长历程,感激父母、亲人对自己的无私付出和关心;有的放映父母几年如一日陪自己学习练琴的影片;还有的拍摄父母辛苦的一天,并配上音乐和字幕,提出引人思考的问题:妈妈这么辛苦,我该怎样去为她减轻辛劳呢?[9]
(四)亲历体验,感悟个人知识的魅力
个人知识是一种精神领会和理智直觉,它产生于、发展于个体的亲历活动之中,诸如产生劳动、认知活动、科学探究、技能操作、人际交往。与游离于具体个人的概念化、符号化的明确知识(波普尔称为“世界3”)不同,个人知识始终与个体的生命体验融为一体,是个体生命的一部分,具有难以言说的丰富蕴涵。尽管个人知识通过各种方式可以部分外化、展现、交流,甚至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加以处理、储存和传播,为更多的人所共享,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诗句)。他人的知识只有与自己的躬行实践与亲历感受结合起来,才能成为自己的个人知识。因此,课程实施过程中个人知识的生成,除了表达、交流,还必须组织相应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会、领悟,从而真正融入个体的知识世界,成为个体的精神财富。亲历体验活动有:观察体验、动手操作、模仿练习、问题探究、合作交往,等等,通过多种亲历的实践活动,领悟他人的个人知识的真谛,并在此过程中生成、建构新的个人知识。
(五)自主反思,提高个人默会思维能力
波兰尼研究显示,个人知识建立在默会思维之上。笔者认为,默会思维不是一种独立的思维类型,它实际上是多种思维类型的综合,是基于动作思维上的集形象思维、动作思维和直觉思维于一体的深度反思。在某种程度上说,默会能力并非仅为成人所具有,婴儿甚或动物也具有一定的默会能力。默会思维可能更多地在名言的范围内进行,借助个体的反思,可以提高个体的默会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课程实施中,为了提升个人知识的水平,除了个人知识的表达与外化、交流与共享,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经验与活动进行必要的回顾与反思,检讨成败得失,总结经验教训,借助反思、回溯、检讨,提高学生对自我经验的批判能力与洞察能力,促进个人知识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