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正事业兴
◎刘岩丽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良好的家风是开启人生幸福之路、家庭兴旺之门、事业成功之基的保障。事关国民素质教养,事关社会根基稳固,事关国家长治久安。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家风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是一种潜在无形的力量,是一种无言的教育;家风是整个社会风尚的“晴雨表“和“风向标”。良好的家风能给社会传递好风尚、传播好声音、传承好传统。
大幅降低关税总水平,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稳步扩大金融业开放,持续推进服务业开放,举办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一带一路”成为广受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仅仅2018年这一年,世界就收获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开放的“重大利好”。
中华民族是一个特别注重家风建设的民族,形成了系列注重家教、家训、家规、家范的伦理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虽微,家风虽小,却关乎整个民族、整个国家、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我国历代圣贤志士都把规范家风作为立家之本、举家之根、兴家之策。诸葛亮一生清正廉洁,“蓄财无余,妾无副服”。对子侄要求极严,与其他将领子弟一样服兵役、出苦差,子侄们都能“外不负国,内不改父志”,世称“三世忠贞”。东汉时,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拒贿的杨震,“人遗子孙以财,我遗子孙以清白”。后代子孙大多在朝为官,个个清正廉洁,被誉为“清白世家”。宋代包拯,铁面无私,廉洁爱民,晚年为晚辈留下遗训:“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教育子女自力更生:“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是好汉。”诸如此类,无不彰显着良好家风的深厚积淀,闪烁着良好家风的思想光芒。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是社会风气的根本。历史和实践证明,家风关系党风、连着政风、影响民风,良好家风是营造党风政风民风的基石。我们党历来重视家风建设,无数革命先辈,不仅自身清正廉洁,同时言传身教,严格要求子女,培育优良的家风。毛泽东十分关爱子女,但是严格要求,从不为子女谋职位、搞特殊,甚至把毛岸英送到朝鲜战场。朱德规定,儿女们上班、孙子们上学,一律不得用自己的车子接送。他认为,车子是党和国家分配的工作用车,不是私人财产,不能让其他人享有特权。陈毅写给女儿的诗:“汝是党之子,革命是吾风。汝是无产者,勤俭是吾宗……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罗荣桓临终时嘱咐老伴林月琴:“我死之后,分给我的房子,你和孩子们不要再住了,搬到一般房子里去,不要特殊。”陈云教育子女极其严格,必须读好书,做好人。在这些无产阶级革命家身上,注重用好家风教育子女和家庭成员的故事不胜枚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好的家风是一种示范、一种精神,是社会的共同精神财富,昭示人、引导人、熏陶人。一个良好家风的建立和形成,关键在家长。每位家长都应担负起传承家风的责任,率先垂范,教育和带动家庭成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讲道德、知荣辱、懂礼节、守规矩、品德高尚的人。家风虽是一家一户的风气,却是民风社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影响良好世风民风的形成,起到匡世风、淳民风、正党风、清政风的作用。大量事实证明,党员干部有好的家风,行政执法、经济管理和公共服务才可能有好的行业风气。一名领导干部如果连自己、配偶及子女都管不好,那也管不好一个部门、一个单位、一个地区。近年来,查处的白恩培、苏荣、刘铁男等腐败典型,将家人串联成利益共同体,频频上演以权谋私的戏码,严重带坏了政风。而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等先进典型,始终坚持以廉为家、以简持家,始终坚持掌权自省、用权自律,始终坚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用一生诠释了人民公仆爱民为民的情怀,成为广大党员干部执政为民的楷模。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员干部家风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党员干部个人及其家庭在意识形态教育和行为管理面临的风险与考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和严峻。党员干部要带头扫净门庭、涵养家风,更好地淳化风俗,聚集起社会巨大的正能量,汇聚成积极文明向上的主流价值观。秉承和发扬良好家风,就要让正能量随“风”潜入每个家庭成员的内心,真正感受生命的跳动,感受价值的升华,从而唤醒价值认同,做到行动自觉。
家风不是一阵风,而是一个家庭的风尚和习惯。家风的影响,关乎一生。家风的好坏,直接影响做人做事态度和为人处世伦理,甚至决定个人的发展、家庭的祸福乃至社会的兴衰。纯正家风需要以上率下,转变作风也需以上率下。领导干部改作风,尤需从家庭做起,从家风严起,为广大人民群众做好榜样。以好家风促党风带政风正民风,大力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营造党风正、政风清、家风好、民风淳的社会生态环境。
北京师范大学与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庆市江北区人民政府协同共建“重庆市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旨在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创生具有区域特色的教师教育经验,打破教师教育主体相互隔绝的态势,实现教师培养与专业发展相互融通。
标签:事业成功论文; 家风论文; 精神内核论文; 人生幸福论文; 国民素质论文; 长治久安论文; 家庭论文; 社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