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急性脑梗塞;溶栓治疗;综合护理;神经功能;效果分析
前言
作为临床较为多见的一种干预模式,将综合护理模式应用于急性脑梗塞溶栓治疗中,能够提升病症治疗效果,以此改善神经功能分数[1]。针对于此,文章将2018年5月到2019年6月期间接收的82例急性脑梗塞患者纳入研究中,评定其综合护理模式的有效性。
1 对象和方法
1.1 基本数据
在2018.5至2019.6,我院接收急性脑梗塞患者82例,根据计算机表法的形式均分为观察组(n=41)和对照组(n=41)。入选依据临床诊断确诊为急性脑梗塞[2]。排除标准:①精神障碍;②肝肾功能障碍。
观察组中,男女比例为28:13,年龄区间41-76岁,年龄均值(53.63±10.1)岁。对照组中,男女比例为29:12,年龄区间40-75岁,年龄均值(53.60±10.25)岁。基线资料对比,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均予以溶栓治疗,初始剂量为0.9mg/kg。对照组行基础干预,如为患者叩背翻身,每120分钟1次。强化褥疮以及肺炎的预防管理。
观察组行综合干预,①溶栓前干预,急性脑梗塞患者护理中,护理人员应配合医师对患者筛选,以此对时间窗进行控制。②溶栓中护理,遵医嘱用药,同时对静脉溶栓药物需要现配合现应用,采用总药量的10%静脉推注。③溶栓后干预,治疗后1-3日予以患者血样采集,记录患者是否出现皮肤黏膜出血情况,患者血压稳定后,护理人员应鼓励患者下床运动,以此促进肢体恢复。
1.3 观察标准
采用FMA进行运动功能评分[3],同时记录Barthel分数。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记录本次研究数据,两组干预前后FMA以及Barthel分数对比纳入(均数±标准差)处理。行t检验,组间p<0.05判定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FMA评分分析
进行干预前两组FMA评分对比无差异性(p<0.05),干预后,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表1。
表1:两组干预前后FMA分数对比(分)
2.2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Barthel分数对比
干预前,观察组(36.52±12.22)分和对照组(36.94±11.66)分对比,无统计学意义t=0.1592,p=0.8739。干预后,观察组(54.45±12.81)分和对照组(39.45±13.51)分对比t=5.1589,p=0.0001。
3 讨论
作为老年患者最为多见的病症,在老龄化社会不断提升下,急性脑梗塞发病率逐年提升。如果不及时对脑梗塞患者进行干预,将导致多种并发症发生,从而危害患者预后生活。当前对急性脑梗塞患者多采用溶栓治疗,但同时在整个治疗流程中,护理效果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因此这就需要护理人员把握溶栓治疗的最佳时间,不仅能够掌握基本护理技能,还需要通过患者心理以及社会等方面提高重视程度,以此对神经功能改善。
本文数据中,进行干预前两组FMA评分对比无差异性(p<0.05),干预后,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Barthel分数对比,干预前,观察组(36.52±12.22)分和对照组(36.94±11.66)分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54.45±12.81)分和对照组(39.45±13.51)分对比p<0.05。
综合上述结论证实,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急性脑梗塞溶栓治疗中的有效性可行,有效改善神经功能评分。
参考文献:
[1] 屈莉.护理对静脉溶栓治疗青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程度、行为饮食习惯及二级预防依从性的影响[J].血栓与止血学,2017,23(5):892-894.
[2] 王耀辉,张重阳,孙伟, 等.基于急救医疗服务的院前干预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门-针时间的影响[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8,30(7):667-670.
[3] 包品,宫玉霞.心房颤动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神经功能和预后的影响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7,25(9):25-28.
论文作者:李元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15
标签:患者论文; 对照组论文; 溶栓论文; 统计学论文; 脑梗塞论文; 评分论文; 分数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