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企业集群的产生条件与形成机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集群论文,机制论文,条件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80X(2002)10-0020-07
一、企业集群的产生条件
企业集群,是指经营同一行业的大量企业在地理空间上聚集在一起。严格地说,企业集群和产业群(Industry Cluster)的含义是有差异的。企业集群有地理接近的要求,而产业群可以是地理接近型的,也可以是地理分散型的,甚至跨越了国界。如考察加拿大的汽车产业群,就必须和美国联系起来。尤其是成立北美自由贸易区以后,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的许多产业群应该看成是一个区域集团整体。在东亚地区,随着区域内部贸易投资联系的不断加深和产业链的转移,这种区域集团内的产业群也正在形成。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所研究的主要是指国家层次或者一国内部较大区域层次的产业群。如荷兰的花卉产业群、丹麦的农业与食品加工产业群、日本的办公设备产业群,都是国家级产业群的例子。美国加州的葡萄酒产业群,是区域层次的产业群。把地理接近作为企业集群定义的一个关键特征,笔者认为这是比较符合发展中国家企业集群的实际状况的。我国的企业集群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目前在沿海地区比较集中。各地名称叫法不统一,如广东称为专业镇,浙江称为特色工业园区。依据广东省科技厅的初步调查,广东省传统产业领域比较成熟的企业集群就接近60个。广东的“四小龙”——南海、顺德、中山、东莞都是典型的集群经济。如顺德以“两家一花”,即家电企业群、花卉企业群和家具企业群作为全市经济的支撑,这些企业群之间已按照产业价值链进行分工。企业集群的产生需要具备一定的经济与社会历史条件,其中经济条件包括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
1.集群产生的供给条件
(1)集群产品存在技术可分性。企业集群产生的第一个必要条件是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劳动分工高度深化,存在大量工序型企业和中间产品交易市场。如浙江温州苍南县金乡镇是一个专门生产铝制标牌和微章的专业镇。铝制品的生产,可分解成溶铝、轧铝、写字、刻模、晒板、打锤、钻孔、镀黄、点漆、穿别针、打号码等10多道工序。该企业群的点漆、打锤、镀黄等工序各有上百家企业。产品价值链条越长,技术上进行工序分解的可能性越大,垂直方向的劳动分工有可能加长。这样才有可能吸引众多的企业聚集在一起。再以浙江诸暨大塘镇袜业企业群为例,织袜、缝头、印染等工序分别由不同企业完成,整个生产过程被分成10道环节,整个企业群形成10个大部门,包括1000家原料生产企业、400多家原料销售商、近8000家袜子生产厂、100家定型厂、300家包装厂、200家机械配件供应商、600家袜子营销商和100家联托运服务企业。这种技术可分性,降低了创办企业的资本要求,使一家一户承担某个特定的工序成为可能。集群产品是否存在技术可分性,是企业集群产生的第一个必要条件。
(2)集群产品存在丰富的产品差异化机会。企业集群产生的第二个必要条件是最终产品发生产品差异化的潜力比较大。所谓产品差异化,包括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产品差异化。水平方向的产品差异化指品种、规格、款式、造型、色彩、所用原材料、等级、品牌等方面的不同;垂直方向的差异化是指同种产品内在质量的不同。集群产品差异化的潜力主要体现在水平方向上,即产品差异化主要发生在产品外观形态方面,而不是在产品的实质功能和效率方面。这种产品差异化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产品的精心设计获得。高设计强度是集群产品的一个典型特征。意大利萨梭罗地区的瓷砖集群为了刺激消费需求,聘请著名设计师来设计瓷砖。因为消费者对瓷砖的评价中,美感占25%,造形技术占24%,价格占21%,品牌占16%,设计师占14%。产品外观设计是瓷砖差异化的主要来源(Porter,2002)。众多的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在地理上的接近,如果没有足够的产品差异化空间,这些企业彼此之间将陷入恶性价格竞争的陷阱。
(3)集群产品的低运输成本。企业集群产生的第三个必要条件是最终产品的低运输成本。低运输成本才能保证最终产品的可贸易性。从供给与需求相配比的要求看,企业集群采取集中生产方式,开拓占领市场只能通过贸易途径,包括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如果运输成本太高,集中生产是不经济的。人们在讨论温州集群经济模式时,把它总结为小商品大市场。不起眼的小商品,如钮扣、微章,之所以能够创造大市场,关键原因是小商品的运输成本非常低。从理论上讲,运输成本越低,这种商品就越具备贸易性,集群式集中生产所辐射的市场半径就越远。
(4)企业竞争环境的动态多变与速度经济性。具备了以上三个必要条件后,集群不一定就会产生,还需要其他的供给条件和需求条件的配合。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对时间和空间的控制特征将决定产业组织和生产组织的形式(Schoenberger,1990)。无论何种企业,为了取得竞争胜利,对时间和空间的控制都是至关重要的。时间和空间的控制是与企业所处竞争环境的稳定性密切相关的。如果竞争环境相对稳定,则企业可以通过控制产品开发和生产组织的时间来换取企业在空间扩张上的灵活性,即企业对产品生产的组织在空间上可以分散进行。传统的寡头垄断行业大都属于这种情形。相反,如果企业所处竞争环境动态多变,对产品的速度经济性要求非常高,因协调、沟通以及信息反馈的因素,企业的生产组织必须在地理空间上相互接近。企业集群是速度经济的像征。大量生产同类产品的中小企业聚集在一起,无论是价格竞争还是非价格竞争,都是异常的激烈。一个新产品、新款式的推出,会即刻遭到同行的模仿和跟进。在集群这种竞争环境下,跑得比对手更快才能赢得市场。企业集群经营的大多是一些传统型小商品行业,如五金、纺织服装、陶瓷、家具、食品、音乐器具、机械配件等。这些行业技术门槛不高,市场需求变化快、产品生命周期短,适合多品种、小批量生产。速度成为企业的首要竞争战略。集群内部生产中间产品的企业和专业服务机构大都具备专业化的互补能力,以及彼此之间采取网络协调模式,使速度经济要求得以实现。
(5)技术创新的网络性与知识的缄默性。按照技术创新的组织特点,技术创新可分为发明家型、试验室型以及创新网络型(Steinle,Schiele,2002)。发明家型的创新是一种个体行为,这要求发明家个人具有超常的能力。实验室型是科层组织内部的集体合作创新行为,这要求企业组织达到一定规模以后才能承受起技术创新的沉没成本。创新网络是指众多企业和机构相互合作进行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创新网络的目标是利用不同组织的资源和差异化的技术能力。企业集群以中小企业为主体,因资源的限制,单个中小企业难以实现创新功能的内部化,企业集群这种产业组织形式可以把众多中小企业联合起来实现创新功能的集体内部化。集群内部劳动分工的细密本身就是一个近距离创新网络;同类企业的聚集,有利于远距离的创新机构与集群形成技术联盟,或开展产学研合作。企业集群为产业创新网络的缔结提供了平台。如南海金沙镇是一个专业生产小五金的中小企业群,过去这些小企业自身缺乏模具开发能力。在镇政府的组织下,和华中科技大学合作成立模具开发中心,并办起了华南五金电子商务网站。
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早期阶段,技术知识、产品生产的诀窍往往是缄默型(Tacit Knowledge)的,这也要求企业聚集在一起,便于近距离模仿和学习,获取知识外溢(Knowledge Spillover)效果。如果产品走向成熟和标准化,技术知识被编码化成可以远距离传递的信息,则企业地理聚集的动力将大大减弱。
2.集群产生的需求条件
企业集群形成的需求条件一直是集群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笔者认为,单纯从供给方面寻找集群产生的原因是不够的。企业供给的目标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企业集群这种产业组织形式是和产品的需求特点相配比的。因此,必须从消费者行为方面寻找集群产品的具体需求特点。
(1)集群产品的时装性(Fashion)与艺术性。集群产品的时装性,是指产品的外观形态设计,如造型、色彩、风格、规格、使用材料等的变化以及由此给消费者带来的主观心理感受,远远超过产品的内在功能和效率特征。产品的时装性使产品的市场需求面临周期性的变化,这正如女性的裙装从超短裙到拖地裙发生周而复始的变化一样。产品的时装性,一方面反映了消费需求的高度个性化,另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群体的相互模仿以及用口传方式(Word of Mouth)进行信息沟通的重要性。产品的时装性为集群企业的产品差异化创造了机会,而且这种差异化的潜力是没有止尽的。集群产品的时装性使市场需求的变动极为迅速,市场经常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这种需求状况使任何一家企业都无法长久垄断和控制市场。不停的创新和对市场的快速反应才能赢得市场。有些集群生产的产品本身就是艺术品。如意大利北部Lombardy地区的吉他、琵琶制造企业群。该集群因成立一家吉他、琵琶国际艺术学院而复兴。该集群发展的理念是,每一件乐器都是一件艺术品,只有那些“艺术家型的企业家”方可生产出来(Di Tommaso,Rubini,2002)。
(2)消费者对于集群产品的消费行为呈现易变性和上瘾性(Addicted)。对于一些消费品,消费者有求新求变的消费心理。对于同一种商品的多次反复消费,消费者往往希望变换口味。而且,一些消费品带给消费者的主要是精神方面的享受和视觉感观效果,以及与其他商品的配套效果(Bianchi,2002)。比如购买一件女装,需要考虑自己的身高、肤色、气质甚至居住、办公环境等。通过消费这些产品会提高消费者的生产效率。随着消费经验的积累,消费者对该种商品将产生上瘾的消费行为。比如听音乐,听得越多,欣赏音乐的水平也跟着提高,则消费者乐此不疲,将购买更多的音乐唱片。市场上新的唱片一出来会刺激消费者的强烈购买欲望。如果产品缺乏新奇和变化,消费者是很难保持其长久消费兴趣的。集群产品往往都具有以上这些消费行为特点。
(3)营销信息沟通的口传性。笔者在对广东江门市蓬江区摩托车集群实地调查中得到的一个经验规律是,距离集群越远,则该集群的知名度越高。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与营销信息沟通的口传性相关的。在企业集群成长的早期阶段,集群企业主要依靠当地的专业市场从事产品的批发和零售。现代营销手段,如广告、品牌、建立远距离营销网络,还没有在集群中使用。远距离的消费者大都无法实地考察企业集群,他们只能从贸易商或者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中得到关于集群产品的有关信息。口传增加了集群整体的知名度,有利于集群产品开拓远方的市场。
(4)集群中的企业可以获取多方面的需求利益。正是集群产品的独特消费需求特征,处于集群中的企业可以获取多方面的需求利益。这包括容易被消费者发现,获取顾客和订单;能够利用现存的营销渠道和集体品牌,节省营销成本;获取市场需求变动的最新信息,节省市场信息调查成本。对消费者而言,集群使消费者在作购买决策时可以货比三家,增加了消费者的挑选机会,减少了搜寻成本。互补产品的存在,也有利于吸引买者。相对孤立的中小企业,处于集群环境中的中小企业更容易获得生存和成长机会。需求信息的反馈、与顾客的互动交流沟通也有利于企业准确把握市场,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
(5)本地市场的支持以及挑剔顾客的存在。集群的产生往往是因为本地市场需求强大,而且具有超前性。本地的高级顾客迫使企业精益求精。广东顺德、中山家具企业群的产生是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化、房地产业的兴起对家具所产生的强劲需求分不开的。
3.集群产生的社会文化与历史条件
企业集群是一个社会经济概念。丰富的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本使集群内部的经济关系具有很强的社会嵌入性(Social Embeddedness)。运行良好的集群往往存在共同的文化传统、行为规则和价值观。这种社会文化环境氛围促使集群内部形成一种相互信赖关系,大大减少了交易费用,使企业家之间的协调与沟通容易进行,企业之间的深度劳动分工得以执行。集群还有着共同的历史,或拥有某种传统。如南海西瞧山的布匹企业群有上百年的纺纱织布的历史;顺德陈村镇的花卉企业群具有上千年的种花卖花历史。浙江温州人的经商传统,使他们能够迅速抓住改革开放初期小商品短缺所带来的机遇,由此形成大量的小商品生产企业群。
二、企业集群的形成机理:聚集网络外部化
对于企业集群的形成机理,马歇尔(1991)认为是外部经济,克鲁格蔓(1991)认为是递增报酬。笔者认为,这两种解释都是静态性质的,对企业集群形成过程的解释是缺乏的。这里借助于网络外部化(Network Externality)这一重要概念来解释集群的形成过程。网络外部化,也称为网络效应,是西方产业组织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的,主要用来分析信息技术与网络产品的需求特点,如有线通信、无线通信、互联网、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等。近年来在西方主要的经济学管理类学术期刊上关于网络外部化的讨论日益增加,因为网络外部化被视为新经济的一个主要特征。具体来讲,网络外部化有两重含义。一是直接的网络外部化。对于许多信息产品的消费,消费者的需求存在相互依赖性。消费者使用一种产品将直接增加使用同种产品消费者的效用。随着该种产品用户的增加,选择购买同种产品就越具备吸引力,从而会出现“赢者通吃”的结局,即该产品市场由一家企业垄断供给。消费者在做购买决策时,首先会看已有的用户人数与规模。因为只有具备一定的用户基数(Installed Base),厂商才能获得规模经济,提供有利可图的服务。二是间接的网络外部化,指与最终产品配套的互补产品的需求同样具有网络效应(夏皮罗、瓦里安,2000)。最终产品的用户基数越大,则互补产品的生产厂家将更愿意提供与之兼容的配套产品。这样,购买该最终产品的用户将获得更多的消费利益。
企业集群的形成过程,其实质也是一个网络外部化的过程。只不过这里的网络外部化不是体现在产品需求上,而是体现在企业的区位决策上。假定因某种偶然或历史或社会关系的原因,生产最终产品的企业A已经决定在区位1进行生产。接下来生产同种最终产品的企业B在作区位决策时,可以选择区位1或其他生产区位。如果它选择区位1,则可以获得聚集利益;如果选择其他区位,则是孤立生产,无法获得聚集利益。假定企业B预期区位1将来能够发展起来并将具备较强的聚集经济效应,则它将选择区位1作为生产区位。这样随着每一个新的最终产品企业的进驻区位1,一方面使区位1的所有企业享受到越来越多的聚集利益,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加强了该区位对潜在新进入者的吸引力,包括生产互补产品的企业。在生产区位竞争中,网络效应使集群最终在区位1形成。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最先进驻区位1的企业或少数几家企业将扮演网络发起人(Network Founder)或庄家(Market Maker)的角色。因为它们的表现和势力将影响后续企业的区位预期形成。如果他们不能够给潜在新进入者足够的信心,则区位1的聚集速度将减慢。根据笔者对广东中山市古镇灯饰企业群的实地调研,在该集群形成过程中,1995年是该集群企业数量扩展最快的一年,不少温州企业家来到当地办灯饰厂。当地企业家形容当年企业的聚集过程如同蝗虫筑巢一般。其实这是网络效应在起作用。当地商会会长认为,本地的少数几个规模大一点的企业是维护和稳定灯饰企业群的核心。这证明了集群中庄家的存在。
网络效应不但在吸引新企业进入集群过程中起作用,而且在企业集群孵化形成过程中也很重要。这些最先进驻区位1的企业往往扮演了孵化器(Incubator)的角色。最先进驻的企业为何扮演孵化器角色,原因有体制方面的,也有社会方面的。如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充当集群孵化器,就是体制和管理机制方面的原因。在这些企业里面工作的员工在掌握了必要的技术知识和生产经验以后,觉得自己的好的想法(Idea)难以在现有的管理架构中实施,于是选择离开现有企业,去创立自己的企业。根据笔者的实地调查,广东江门市蓬江区摩托车集群的形成是和一家国有摩托车贸易公司作为孵化器分不开的。南海盐步镇是我国最大的女性内衣生产基地,有60多家企业、6000多台衣车,2万多就业人员。全国10大内衣品牌中有7大品牌属于该企业群。1979年底香港黛丽斯胸围集团在盐步设厂,这家港资企业扮演孵化器角色不断为该企业群培养内衣业管理和技术人才,由此带动该企业群的形成。社会方面的原因,指社会网络与地缘因素使示范者——模仿者机制发生作用。领先创业企业家扮演示范者角色,其他新进入者通过模仿获得新建企业必要的技能与知识。浙江建立在家庭工业基础的许多企业集群就是通过一人带一家、一家带一村、一村带一乡形成的。企业集群本身是一个天然的孵化器。
无论最先进驻的企业扮演庄家角色还是孵化器角色,集群要获得自我持续成长能力,集群企业的数量必须达到某种最低临界规模(Critical Mass)。过了临界规模以后,新企业进入集群的速度将加快,正反馈机制开始起作用,集群将进入起飞阶段并很快达到饱和。网络效应作用下企业集群的形成过程如图1所示的“S”形曲线。
图1 正反馈、良性循环与集群形成
网络效应是一把双刃剑。如果网络效应产生良性循环,则集群形成;反之,产生恶性循环,则将导致集群的毁灭。比如,在集群成长的初期,有两个生产相同产品的集群发生区位竞争,或者集群自身因市场需求的突然衰退陷入过渡竞争状态,网络效应作用下集群将可能陷入恶性循环,并加速集群的毁灭。如浙江永康保温杯集群在1995年的大起大落,就是由于集群内部保温杯生产企业竞相偷工减料质量出现恶性循环所造成的(仇保兴,1999)。这种过度竞争导致集群成长逆转现象在我国不少处于成长初期的集群中普遍存在。质量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柠檬市场”效应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网络效应所产生的恶性循环。为了生存减少亏损或变现退出,集群中的企业相互模仿降低质量和价格。这种恶性竞争行为在集群中的迅速蔓延,使整个集群的信誉扫地,集群最终趋向解体。这一过程可用图2表示。
图2 网络效应、恶性循环与集群解体
三、地方公共产品的供给与发展企业集群的政策
企业集群的形成是和地方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密不可分的。地方公共产品的范围很广,不仅包括道路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还包括专业市场建设、集体品牌的创造、设立共同的技术创新机构、教育培训机构、产品质量检测设施、采购中心、物流中心、举办交易会展览会等完善企业集群功能方面的建设。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是引发网络效应良性循环的重要因素。在发展中国家,整个社会基础设施的平均水平比较低,这更刺激了企业的集群化趋势。因为只有企业聚集起来,基础设施才能得到更有效的供给和解决。我们观察到,现实中的企业集群往往和最低的行政管理层次结合在一起。如我国的企业群大多和乡镇政府结合在一起,笔者认为这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除了社会方面的原因外,地方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这些企业家型的乡镇政府,发展经济的愿望比较强烈,从自身的成本收益考虑,有动力和资源去从事企业集群所需公共产品的生产。这说明地方政府在企业集群形成发展过程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当然,除了政府部门的资源与支持外,地方公共产品的供给也需要集群中企业的参与。企业之间的联合与合作是解决企业群所需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的重要途径。地方政府应该扶持集群成立行业协会或领导型龙头企业,使其成为集群集体利益的代表。
那么,中央政府和省市政府在企业集群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应该起何种作用呢?这需要重新思考传统的产业政策。传统产业政策是建立在大的寡头垄断企业行为分析基础上的,政策的核心有两点。一是管制,以防止大企业垄断市场对消费者带来的不利影响;二是政府选择特定的目标产业进行重点扶持,包括制定进口保护和限制外国直接投资措施。无论是管制还是扶持都是以大企业为对象。企业集群是一种地方化的产业组织形式,企业的主体是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因此,传统产业政策在这里难以凑效。一个企业群所生产的产品占全国市场的份额超过50%甚至更高,从形式上看,这也是一种垄断。但是这种集群式垄断,和单个企业垄断不同,它是建立在集群内部激烈的竞争基础上,对消费者不产生任何福利损害。因此,政府没有必要加以管制。相反,政府政策的重点应该是鼓励创业与创新,扶持和创造一个有利于企业家创业、中小企业生存和成长的环境。传统的产业政策对中小企业的作用重视不够。
如何扶持中小企业?中小企业量多面广,扶持单个的中小企业不是一个有效率的方法。扶持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企业集群将更为有效。问题是如何扶持?谁来扶持?新的产业组织形式需要新的产业组织政策与之协调。产业组织的区域化趋势,使省市政府和地方政府在企业集群发展过程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如广东省科技厅的专业镇创新计划、浙江省的特色工业园区计划,都是省级政府扶持企业群发展制定的具体政策措施。
中央政府应该担当起企业集群宏观管理者的角色。这包括制定全国性的企业集群发展计划,建立起全国的企业集群地理分布图和数据库,设计专门的企业群绩效统计指标体系,在技术创新、融资担保、土地管理与城市规划、开拓国际市场、行业专门人才培养等方面制定专门的企业集群支持政策。此外,对一些典型的企业集群,可以实行重点扶持政策,以发挥其在全国和区域经济中的示范效应。
各级政府对企业集群的扶持,应贯彻看得见的原则,即扶持那些处于萌芽状态或已经形成的集群,而不是从零开始人为地去创造一个集群。已经出现的集群,表明它初步通过了市场的检验。在实践中,对于萌芽状态的集群,我们可以使用上面所指出的那些集群产生条件,对其能否成长为集群的潜力进行评估。如果符合集群产生所需要的需求条件、供给条件和其他条件,则应制定专门的优惠政策、建立良好基础设施等,吸引外地外资企业进入集群,使集群迅速达到临界规模,在正反馈机制作用下发展为一个具备自我生长能力的集群。
对于已经形成的成熟型企业集群,政府支持政策的重点是帮助其实现升级改造,使企业群具备持续的增长潜力。在供给方面,各级政府应帮助集群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具有专门技能的人力资源,促进企业群的空间聚集。各级政府应该成为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的推动者。在需求方面,我国加入WTO以后,政府应大力推进企业群开拓国际市场。同时,在反倾销方面,政府、集群行业协会、企业应相互合作,积极应诉。如今年温州打火机集群针对欧盟的反倾销指控,在外经贸部门的协作下积极应诉,取得了比较积极的进展。在国际合作上,应加强我国企业集群和意大利等发达国家同类企业群的合作,以学习它们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在组织建设上,应大力促进企业、企业与机构之间信赖与合作关系的建立,以及集群内部龙头企业的形成。外部经济只是企业集群获取竞争优势的一个方面,合作与集体行动是应付危机实现集群持续成长的更为重要的组织措施。
标签:外部经济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集群效应论文; 产品差异化论文; 集群技术论文; 区位因素论文; 区位理论论文; 企业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