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风险管理的套期保值方法_汇率风险论文

汇率风险管理的套期保值方法_汇率风险论文

汇率风险管理的套期保值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汇率论文,风险管理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国内金融市场逐步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这种发展趋势也在加速,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伴随而来的是国际金融风险的增加,而首当其冲的就是汇率风险。但是,由于近年来人民币汇率长期处于所谓的“超稳定”状态,国内有关经济主体普遍汇率风险意识淡薄,对汇率风险缺乏有效管理。因此,汇率问题以及汇率风险的管理问题已经成为当前需要深入研究的理论问题,也已成为当前需要全面解决的现实问题。

—、汇率风险的管理方法

从是否利用金融衍生工具的角度,可将汇率风险的管理方法归纳为两种类型。一种为不利用金融工具的汇率风险管理方法,如选用有利的合同货币、为控制汇率风险而在合同中加列保护性条款、提前或推迟收付外币、外币收入-支出配对管理,以及即期外汇交易,等等,这类方法相关的理论研究已相当成熟,而且我国出口公司为数不多的汇率风险管理操作也往往采用这类方法,当然,如运用恰当,避险效果也不错;另一种为利用金融衍生工具的汇率风险管理方法,因其在西方国家实践中卓有成效,因而成为理论研究的重点领域。利用金融衍生工具管理汇率风险,现在一般就称为套期保值,虽然套期保值在狭义上只指对冲交易,而在广义上则是金融风险管理的同义词。

二、金融衍生工具的种类

对于出口公司来说,容易接受的是传统的避险方法,但是,随着汇率风险的剧增,传统方法越来越显现局限性,而金融工具市场的发展,也为先进方法的采用提供了可能性。

金融衍生工具的价值依赖于某种基础金融资产,主要品种有远期、期货、期权和互换四种。例如,基于汇率的衍生工具远期外汇合约、货币期货合约、货币期权合约和货币互换合约都可用来管理汇率风险。但是,我国的货币衍生工具市场发育尚不成熟,1997年,中国银行才在国内最早开办人民币远期结售汇业务,而中国工商银行等另外三家国有商业银行则是在2003年4月1日,在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的大背景下,才正式获准办理该业务。至于其他货币衍生工具品种的开办,则依然没有明确的时间表。

远期结售汇在国际上是最常见的一种规避汇率波动风险的金融工具,一般是由银行与客户签订远期结售汇合约,约定将来办理结汇或售汇的外币币种、金额、汇率和期限,在到期日外汇收入或支出发生时,再按照远期结售汇合同约定的币种、金额、汇率办理结汇或售汇。在利用远期结售汇业务来规避汇率风险方面,国内企业的相关意识还很差。但这次人民币升值压力起了一个很好的推广作用。2003年春以来,由于“汇市异动,人民币远期结售汇激增”,据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在汇市大幅波动的情况下,该行仅3月份的人民币远期结售汇业务量就较前月猛增了近30%,其中非美元币种的结售汇量增长“神速”(朱江滨,2003)。

远期合约是最基本和最常用的金融衍生产品,理论上已经证明期货和互换等可以表示为远期的推广或组合(Hull,2000)。我们认为,现有的远期结售汇业务已经能很好地满足我国企业的基本避险需求。而且,工行、农行、建行这三家银行此次推出的远期结售汇业务在交易内容上已经有所放宽,在期限结构上也进行了一些调整。例如,目前远期结售汇业务不仅可以用于贸易项下和非贸易项下的收支,还可以用于偿还自身的境内外汇贷款和经国家外汇管理局登记的境外借款,而后两项则是资本项目下的内容。另外,远期结售汇的期限设有7天、20天和1个月、2个月至12个月14个期限,而此前该业务的期限最长为6个月。同时,远期结售汇业务也可以采取择期交易的方式。可以预见,中国企业越走向国际化,就越会感到汇率对业务的影响,远期结售汇业务的市场前景也就会越好。

三、如何运用交叉套期保值规避汇率风险

应用单一的远期、期货、期权和互换等基本的金融衍生工具只是现代金融风险管理的初级阶段。国外先进企业往往针对自身的风险状况,采用多种工具或其组合,甚至“量身定做”新的金融衍生工具。考虑我国的现实国情和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趋势,我们介绍一种交叉套期保值技术,在当前人民币升值压力的背景下,也应该有应用的价值。

我国公司出口合同一般以美元、日元和欧元等主要国际货币计价,而这些货币之间存在发达的期货市场。这种期货市场相对于人民币而言是交叉货币期货市场。在交叉货币期货市场,我国出口公司可以使用一种相关货币的期货合约来对某一给定的汇率风险暴露进行保值,这就是交叉套期保值。

还是以出口公司为例。假设公司在2003年2月25日,预期在6月中旬收回出口货款2500万日元。当日日元对人民币汇率为7.0666元/100日元,公司按此汇率水平核算,可得合意的利润,即它对6月中旬收回货款人民币2500×7.0666/100=176.6650万元表示满意。我们进一步假设当时仅有的中国银行的远期结售汇业务,也因为事实上存在的种种限制条件而不便于利用,能利用的是在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的国际货币市场(IMM)交易的货币期货。由于公司感受到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担心日元对人民币在其风险暴露期间贬值从而给自己带来损失,它决定进行交叉套期保值操作。

国际货币市场的日元期货的交割月为3、6、9和12月份,最后交易日为交割月的第三个星期三之前的第二个工作日,即在这四个月份的中旬。每一合约交割的金额为1250万日元。由于交割月份中的期货价格非常不稳定,实践中,当套期保值的到期日与某一交割月份一致时,通常选择随后交割月份的期货合约,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避免实际的交割。因此,公司在2月25日卖出2张9月份日元期货合约。当6月中旬收到日元货款时,公司平仓其期货合约。已知2月25日的9月份期货价格为每日元0.8592美分,当期货平仓时(6月18日)现货和期货的价格分别为每日元0.8446和0.8507美分,即当台约平仓时基差为-0.0061。则公司收到货歉总额为2500×(0.8592-00061)/100=21.3275万美元,采用即期交易换回人民币21.3275×8.2768=176.5235万元,与2月份的预期值相差无几,未完全消除的风险是一种与美元相联系的残余风险,是由于人民币与日元之间缺乏直接的货币期货市场、日元与美元之间期货市场存在基差风险等原因造成的。6月18日日元对人民币的即期汇率为6.9906元/100日元,如果不进行上述交叉套期保值操作,公司将只能收回人民币2500×6.9906/100=174.7650万元。可以看出,由于人民币汇率在避险期间果然升值,公司通过日元与美元的货币期货进行交叉套期保值,有效地规避了其汇率风险。即使考虑交易费用,这样的交叉套期保值也基本上能满足风险管理的需要。

这里引出一个有关风险管理观念的问题。如果人民币汇率在公司避险期间不升反降,则上述交叉套期保值操作很显然使公司失去一个获利机会,那么,套期保值还有价值吗?答案取决于公司志在保值还是投机。一般认为,套期保值者(风险厌恶者)的风险管理目标是使风险最小化,即现货头寸和期货头寸合在一起的利润的变动的幅度(方差)最小化。按这种思想,如果公司完全锁定了期末利润,则实现了完美的套期保值。而即使公司通过套期保值获取了额外的利润,也被视为没有完全消除其汇率风险。简言之,套期保值者的目标是锁定期末利润,任何期末利润的波动性都视为风险,这也是它与投机者的本质区别所在前者关注消除风险,后者甘冒风险追求利益。

标签:;  ;  ;  ;  ;  ;  ;  ;  ;  ;  ;  ;  

汇率风险管理的套期保值方法_汇率风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