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孩子的情绪专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绪论文,孩子论文,专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哪些是孩子的情绪问题
表现1:愤怒、发脾气、生气
有些孩子,当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会哭闹,发脾气,比如,父母原本和孩子约好周末带他去游乐园玩,但临时有事,不得不延期,当告诉他这一消息时,孩子的第一反应就是哭,边哭边喊:“不行!不行!我就要去!”还有,我们经常在商场里、超市里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孩子使劲拉着妈妈的手要买这个买那个,妈妈不同意,他便会躺在地上打滚,或拽着妈妈使劲地哭,一边哭一边喊:“我要,我就要!”无论妈妈怎么说,怎么劝都不听。这通常使妈妈很尴尬,要么赶紧给孩子买了,要么就是又拉又拽地把孩子拖走。
有的孩子在家和在幼儿园的情绪表现不一致,比如有些父母管教严厉的孩子在家表现很乖,但是在幼儿园却是另外一个样子,在老师进行集体活动的时候大喊大叫,对同伴还会有攻击性行为。
表现2:恐惧、害怕
一般来说,4~5岁的孩子会怕黑,怕分离、怕怪兽……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有些父母会对孩子说:“再不听话,就让怪兽来把你带走。”这样的说教也许会让孩子暂时听话,但这样的语言带有恐吓的性质,让孩子屈服于压力和恐惧下,孩子的内心和精神状态是紧张、害怕和焦虑的,久而久之会影响孩子身心健康。
表现3:退缩、压抑
有的孩子很安静,平时话很少,心里有什么事情很少和爸爸妈妈说,即使自己伤心、难过了,也只是藏在心里。比如:在幼儿园被某个小朋友欺负了;今天由于哪方面做得不够好被老师批评了;自己和小朋友比赛输了,等等,回到家里自己心里感觉很委屈、很难过,便一个人躲在房间里哭,爸爸妈妈问“怎么了”,孩子却一言不发,这常常让爸爸妈妈感到又心疼又着急,不知该怎么办。
二、父母对孩子情绪认识两大误区
误区1.认为孩子爱哭闹、情绪波动大等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正常的表现。
父母没有认识到这些都是孩子情绪发展中的正常表现,而自己表现出惊慌、过分焦虑和紧张,这些负面情绪本身更会感染孩子。
其实,父母要意识到孩子是有个体差异的,每个孩子的情绪问题和情绪表达方式都不一样,要尊重和接纳孩子。
另外父母要知道情绪是可以调节的。随着孩子的成长、经验的增加,情绪调节能力也会越来越强,而父母不仅是孩子情绪的安慰者和支持者,也是指导者和教育者,要帮助孩子进行情绪调节。
误区2.以成人为中心,忽视孩子的情绪感受。
不能很好地理解孩子的情绪特别是负面情绪,认为孩子哭闹没什么,意识不到情绪对孩子身心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更没有意识到作为父母需要帮助孩子理解、表达和调节情绪。比如,孩子哭了,有的家长可能会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甚至还会厌烦孩子哭:“有什么好哭的?再哭就要打你了。”还有的家长觉得孩子不能表现出负面的情绪,会制止孩子负面情绪的表达和宣泄,比如说:“不许哭,好孩子是不哭的。”
三、孩子为什么会出现情绪问题
●孩子自身的原因
1.孩子神经系统中兴奋因素占优势,容易导致他们为一些小事而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又不能约束自己,从而产生冲动行为。
2.孩子常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自我意识过强,容易生气,爱唱反调,故意引起别人注意或是依赖成人等。孩子还会将负面情绪视为一种武器或力量,借以达到目的或是扩张权限。他们会以哭闹、打人、赖地、丢东西等情绪行为来表达他们的不满或想达到某种目的。
3.受幼儿能力发展水平限制,比如因语言表达不清楚,别人听不懂他所要表达的意思;表现不好时,孩子会认为他自己太笨、不会做而感到挫败,将不愉快的事情归因为自己的不乖。
4.幼儿身体不适或受到压力时,如生病、饥饿、疲劳或是压力大,如面对新环境、被要求做没有把握的事、感觉自己比同伴差、表现不好被批评指责时,会容易出现负面情绪。
5.受遗传因素影响,孩子的气质、性格先天存在着差异。有的孩子天生脾气暴躁;而有的孩子就比较内向、安静。
●亲子关系和父母教养方式
亲子关系的好坏对于孩子的情绪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亲子关系不和谐,可能会给孩子情绪带来意想不到的困难,甚至会导致他长大成人后情绪控制能力低下。
父母的教养态度、教养行为也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发展。溺爱型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只要孩子一哭闹,就马上满足一切要求,使孩子养成了通过哭闹来达到目的的习惯,所以孩子娇生惯养,导致任性、暴躁、容易冲动的性格。专制型家长认为孩子一定要听话,当孩子有不良情绪出现时,就一味地训斥、责骂,给孩子带来焦虑不安、自卑、胆小、恐惧等不良情绪。孩子若常常受到父母打骂,也会形成暴躁性格,不能控制自己。
另外,孩子发脾气也是对父母的警告:如果年幼的孩子频繁发脾气,说明你对他的约束也许太多了,妨碍了他的正常成长。所以父母不要任意侵犯孩子的私人空间,剥夺他们的自由。但在需要的时候,父母也要给孩子的行为设限。
●父母的个性、夫妻关系、交往模式和家庭情感氛围
父母的榜样力量是强大的。如果平时父母能够表现出积极的情绪,开朗乐观、积极向上,善于处理自己的情绪,特别是在生气或伤心时能较好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那么孩子也会照着父母的样子去做。但如果平时父母一感到愤怒、不满,就不停地抱怨、大发脾气等,这种表现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
父母是家庭情感氛围的创造者,如果父母互敬互爱、和睦相处,那么也有利于孩子形成积极情绪,成为快乐、友好的人。孩子生活在温馨的家庭氛围中,得到了关心爱护,获得爱和尊重的体验,从而心情愉快,产生主动向上的积极情感。如果父母经常争吵,家庭关系紧张,幼儿极易产生焦虑不安、自卑、恐惧等不良情绪。
四、爸爸妈妈的行动方案
●理解并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
首先要分析孩子负面情绪的由来,一般情况下,孩子越小引起他负面情绪的原因越简单、直接,如饿了、渴了、想睡了等。随着年龄的增大,孩子的负面情绪开始出现了一些社会化的要素,如要求得不到满足时的宣泄和斗争。父母要能正确理解孩子负面情绪的由来,针对不同原因进行有针对性的安慰和指导。
其次要体谅孩子的负面情绪,如果孩子是正常负面情绪的表达,父母要做的首先是理解而不是抱怨或制止,比如对孩子说:“宝宝哭了,心理好难受啊!”而不是用:“又哭了,怎么这么烦呢,就不能坚强一点啊?”越试图驱赶孩子的不快,孩子在这种不快的感觉中就陷得越深,相反,若越能坦然接受孩子的这些情绪,孩子反而越容易忘掉这些烦恼和不快。
父母要善于感受、察觉孩子的情绪。看到孩子流泪时,能感受到孩子的悲伤;看到孩子生气时,也能感受到孩子的挫败与愤怒。能容忍孩子的坏脾气,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情绪控制能力忽强忽弱,他的哭闹和不停发问都显示出他们的情绪缺乏安全感。父母要弄清孩子发脾气的原因,让自己成为孩子心灵的避风港。
具体做法:当孩子无理取闹或因不合理要求未被满足而哭闹时,父母可以走过去,用轻柔和同情的语气说:“你是不是很不开心?看见你这样,我的心里也不舒服。”一开始,孩子可能会拒绝你的关怀,你可以走开,一会儿再回来,仍然用同样的方式跟他说话。用这种方式向孩子表明,你对事情的立场是坚定的,但在情绪方面,你愿意和他分享,因为你理解和在乎他的感受。用这样的方式,慢慢改变孩子的情绪模式,使他逐渐学会用更有效的方法来处理同样的问题。父母可以看着孩子,对孩子说:我非常爱你,但是这个事情不能这样做,我不喜欢。孩子就会感到,父母是爱我的,只是不喜欢我做这个事情,他就不会对自己丧失信心。
●教会孩子用语言等其他可接受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并且让孩子知道在不同的场合用合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
父母要允许孩子自由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只有消极的情绪被宣泄出来了,才会产生积极的情绪。让年幼的孩子抑制自己的情感,将导致他们无法正确认识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父母要教孩子学会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多花时间与孩子进行交流。让孩子逐渐习惯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通过诸如:跺脚、拍桌子、扔东西、大喊大叫或沉默等不良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父母还要教给孩子一些除语言之外的其他表达情绪的方式,如:画画、舞蹈、游戏等;鼓励孩子以不伤害自己或别人的方式表达感受。捶枕头、砸旧纸盒、揉搓橡皮泥、喊叫、投飞镖等活动都会使愤怒的孩子平静下来。特别是绘画,父母看着放心并且孩子做起来效果也很好。
另外,父母应作出表率,不刻意隐藏自己的真实情感,主动和孩子交流自己的情感体验。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有情绪,关键是要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比如,父母在家里可以给孩子设一个“出气角”,与孩子约定,在外面无论多不开心都不能随意发作,但可以等回家后,在“出气角”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尽情宣泄。当孩子在“出气角”宣泄情绪时,父母尽量不要打扰他,除非孩子觉得有人陪他聊聊更好。“出气角”可以是一个宽大的沙发,或是几块软垫子,最好用帘子与其他空间隔开。还可以放些旧的毛绒玩具、画笔、小哑铃、图书等,让孩子自由选择习惯的发泄方式,如拍打毛绒玩具、胡乱涂鸦、做运动、读喜欢的书等。
具体做法:比如,当孩子与心爱的事物分手时或是心爱的玩具不小心被弄坏或丢失了,孩子会伤心不已。此时,父母应该肯定和接受他的情绪:“我看到你这么伤心,一定是因为你非常喜欢这件玩具。来,坐在我身边,跟我说说你现在心里的感受。”引导孩子说出内心的感受后,再向他做一些必要的解释,帮他明白:①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总有别离的一天。②因此,和它在一起的时候,应该好好地对待它,珍惜和它在一起的乐趣。③在它离去后,把美好的记忆好好保存起来,让它在心里陪伴自己过好以后的每一天。
●教会孩子调节自己的情绪,培养积极情感
当孩子出现负面情绪的时候,例如妒忌、生气等,父母要保持冷静、给予理解。父母可以采取冷处理的方法,让孩子先宣泄,或者扮演倾听者的角色,等他渐渐平静下来,再和他一起找出不良情绪的缘由,帮助孩子认识发脾气并不能解决问题,而且会伤害别人,帮助孩子学会应该怎样做才有效。还可以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例如:唱歌、听音乐、画画、下棋、运动、散步等,帮助孩子找到合理的情绪宣泄方式,当孩子学会了如何控制不良情绪,他将会体验到恢复愉快心情的感觉。
父母可以教给孩子一些控制情绪的方法。如教孩子在想要发怒时默数1、2、3、4……或默念“我不发火,我能管住自己”,这样做能暂时缓冲孩子的情绪,不做冲动的事情。
●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孩子人生情感习得的启蒙学校,父母对孩子的情感有着长远而深刻的影响。如果父母能互敬互爱,善于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中就能获得爱和尊重的体验,从而心情愉快,产生积极的情感。
在家庭中营造良好的气氛,让孩子感受到爱,多与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这样孩子才能放松自己,情感才会得到宣泄。当孩子闹情绪时,父母应该先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充分尊重和理解孩子表达其情绪的需要,才能抚慰孩子。要及时和孩子进行互动,比如在饭后带孩子走走,或者给孩子讲故事等。
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首先,父母要在孩子面前保持理智,遇事冷静,作出表率,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引导孩子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用积极的方式评价自己和他人所做的事情。
●角色扮演
父母可以在孩子进行角色游戏时,鼓励和引导孩子表演多种情绪,如:假装愤怒、高兴、害怕,这些都能够加深他们对不同情绪的理解,增加情绪的外在表达能力。
情绪辅导四部曲
第1步:察觉、了解孩子的情绪,肯定和分享孩子的感受
直截了当地说出你看到的在孩子脸上流露出的情绪,例如:“宝贝,你看上去很伤心啊。”或者,“你看起来不太高兴。”是向孩子表达:我注意到你有这个情绪,并且我接受有这个情绪的你。父母须明白,孩子的情绪是有原因的。对孩子来说,那些原因都很重要。尝试换到孩子的角度,你会更容易接受孩子的情绪。
第2步:协助孩子表达情绪,教会孩子主动调节自己的情绪
孩子对情绪的认识不多,要他们正确表达内心的感受是比较困难的。爸爸妈妈平时就要注意教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例如:“那让你觉得担心,对吗?”或者,“你觉得被人冤枉了,很愤怒,是吗?”孩子表达得越准确,就越能处理好情绪。如果孩子急于说出事情的内容、谁对谁错,爸爸妈妈可以先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例如:“原来是这些使你这样不开心。来,先告诉我你心里的感觉怎样。”“哦,怪不得你有这样的反应呢!现在你心里觉得怎样?”当孩子努力地说出情绪时,要耐心,不要打断他。随着孩子的讲述,爸爸妈妈会发现孩子的面部表情、身体语言、说话速度、音调、音量和语气等都变得舒缓了。待孩子的情绪稍微平静下来后,就可以继续引导他说出事情的细节了。
第3步:为孩子的行为设定限制
告诉孩子什么是可以理解或接受的,什么是不合适和不能接受的。比如孩子打人、骂人或摔玩具,在了解这些行为背后的情绪并帮他描述感觉后,应当使孩子明白,某些行为是不合适的,而且是不被容忍的,例如:“亮亮拿走你的游戏机,你很生气,妈妈明白你的感觉。但是你打他就不对了。你想,你打了他,现在他也想打你,以后你俩就不能做朋友了,对吗?”
第4步:共同策划、讨论出更具建设性的问题解决方法
引导孩子找出恰当的方法来处理负面情绪。先问孩子他想得到些什么,比如,心爱的玩具不被别人拿走或是有机会坐在汽车前座。与孩子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他自己想办法,帮助他作出最好的选择,鼓励他自己解决问题。例如:“如果重新来过,除了打他,你能想到其他方法吗?”“下次发生同样的情况时,怎么做会更好?”和孩子讨论:为了避免不如意的情况再次出现,可以采取哪些预防措施。例如:“刚才亮亮走过来的时候,你怎么跟他说,他就不会拿走你的游戏机?”“为了避免你不在的时候别人拿走你的游戏机,你可以想出哪些办法?”如果必要,你不妨以愉快的态度参与,与孩子一起解决问题。
帮助孩子克服消极情绪的行动指南
关键词:聆听
如果我们真正用心倾听孩子,他们就会向我们倾诉,孩子需要的是理解和同情。对于一个正在伤心的孩子,听到“我知道你很伤心”比受到逼问“出什么事了?为什么”等要舒心得多。
关键词:表达
例如:“这一定让你很懊恼吧?”当孩子听到可以描述他内心感受的词语时,会感到安慰,因为有人认可了他的内心感受。
关键词:认同
简单的“噢”、“嗯”、“我知道了”,这样的词语伴以关心的态度会引导孩子去分析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还有可能自己找出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满足
例如:“我真希望我现在就可以给你做个香蕉船。”有时爸爸妈妈理解孩子多么想要某件东西,就会使现实变得更加容易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