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园林工程公司 天津 300074
摘要:海绵城市建设成为大多数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为了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需求挑选正确的海绵城市建设方法。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是城市开展的重要内容,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园林绿化建设对城市的生态环境有极大影响。而杰出的生态环境可以提升城市空气质量,降低人们患病的可能性。在海绵城市理念中,园林绿化工作属于根底建设项目,对城市建设与开展有重要作用。文章通过对园林绿洲中海绵城市运用与主张进行分析,提升城市建设水平。
关键词:园林绿化;海绵城市建设;思考
我国城市建设历经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绩,但是这种粗放式的建设模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逆转的破坏,同时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针对生态环境恶化这一问题,国内相关专家积极展开研究,并在政府部门引领下相继提出生态城市、园林城市、低碳城市、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等城市建设概念。
1 海绵城市简介
海绵城市顾名思义就是城市像“海绵”,是一种雨水使用方法,在应对自然灾害和环境变化时有很好的弹性,以生态优先等原则促进雨水使用和保护生态环境。
海绵城市是一种适应自然规律的技术,能够对自然资源进行有效使用,在促进城市发展的同时,也能很好地维护城市生态环境。给城市居民带来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所以海绵城市极具开展前景,值得推行。
2 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过程中,我国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在应对城市内涝以及水污染等问题上的弊端不断显露。在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中,城市排水主要依靠工程管道、管渠等基础工程设施,对于城市的防洪规划和排水工程规划相对滞后,对雨水资源的再利用意识薄弱。这种粗放式的建设模式忽视了自然的力量,不可避免的带来了诸如城市内涝、水资源污染、水生态破坏等水资源问题。纵观过去几十年城市建设相关规划编制,我国各大城市普遍缺少对城市雨洪控制利用的专项规划,仅在城市排水、防洪、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规划中对雨水问题有所涉及。同时,在进行城市排水规划编制时没有确定雨水的资源地位,主要以排放为主,涉及雨水再次利用的部分少之又少。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正是在这一系列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种城市建设思路,通过国际上已有的成功案例借鉴,结合我国国情解决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3 海绵城市与城市园林绿化
随着景色园林绿化生态学的发展以及生态天然观念的提出,城市化建设同天然的联系在科学技术的大力发展支撑下得到了有效处理。在生态体系循环中水循环是根本动力,动植物要生长,物质能力的转换,水循环是前提条件,只要正常的水循环才能推进生态体系的正常运转。在城市化前很多暴露的土壤能够涵水、渗水,使降水顺畅进入地下水体系,达到水循环,但在城市化建设中,硬质化的道路、建筑减少了暴露土壤面积,降水无法顺畅进入地下水体系,阻碍了水循环。降水只能汇集成地表径流造成城市内涝。如果城市园林规划合理,建设到位,那么动植物就会和人类共同生活在城市中,达到人与天然的调和相处。海绵城市需要与合理的园林规划相结合,只要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城市园林绿化为城市生态带来的天然净化效果,逐步形成完整稳定的城市生态体系。海绵城市本质上是城市园林绿化中的一种雨水使用技术,二者联系密切,不可分割。
4 加强园林绿化中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原则
4.1 注重生态优先
修复水生态是建设海绵城市的首要前提。要严格实施蓝线控制,保护、恢复和扩大原有的河流、湖泊等自然水体,开展河湖水系整治,充分利用自然的排水系统,实现积存、渗透、净化的自然性,因地制宜地建设雨水收集调蓄设施。通过管理和科学技术的手段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在海绵城市理念推广及应用的过程中坚持生态优先,在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城市建设,让城市建设在环境的现有基础上“顺势而为”,从而让城市与自然和谐相处。
4.2 做好引领规划
“海绵城市”建设是针对城市水的问题而产生的,但要想实现有效的径流控制需要从形成雨水汇流的源头着手。涉及城市建设的诸多方面,这就需要一个整体的规划指导和协调。既要协调各部门以及各专业规划对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关系,又要将“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进行分解,落实到各个层级。做好相应的规划引领工作,能够有效提高“海绵”技术的推广应用效率。
5 园林绿化中海绵城市的建设
5.1 规划绿地的层次
绿地层次规划是园林规划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工作,这部分工作承载着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思想。海绵城市建设中,“渗、滞、储、净、用、排”等原则,都需要利用园林绿化建设才能够实现。而在园林绿化建设中,绿色植被的数量越多,越能够提高留蓄雨水的能力,使得海绵体发挥出更好的效果。基于此,我们就需要对绿地的层次进行规划,这样才能够利用好其空间层次上的蓄水调解作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通常情况下,将园林绿地分为3个层次:
5.1.1冠层滞留
园林绿化中树木的冠层能够滞留雨水,从而提高蓄水的效果。因此,在绿化建设中,要尽可能提高乔木的覆盖率。根据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乔木的覆盖率需要大于70%。需要培养乔木细密的叶片,借此提高雨水的滞留量。
5.1.2表土疏渗
园林绿化工程的表土状态,能够直接关系到海绵城市的建设效果。表土疏渗的流量以及速率也直接决定了雨水疏渗的实际状态,因此,必须保证表土疏渗的状态,从而降低地面上过度堆积的雨水。这部分工作可以通过增加地表植被层次来完成,达到固定城市雨水的效果。
5.1.3根际滞留
在园林绿化建设中,要保证植物根部具备一定的活力,构建起良好的根际环境,这对于协调城市内的雨水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5.2 园林的生态铺装
以往的城市规划在“使雨水尽快远离城市”这一传统的防水思路指导下,造就了大面积的封闭式不透水硬质铺装,使得许多城镇建成区的天然土壤植被的可渗透性遭到破坏,生态环境发生损害性变化。透水性铺装利用铺装材料本身的大孔隙率或铺装形式上的多孔结构,使得雨水能够顺利下渗到基层土壤,在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方面有着积极作用,被称为“生态铺装”。生态铺装有收集雨水、减少热导、保护城市生态的作用,也是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体现。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做的就是保证生态铺装能够呈现出海绵体的特性,以吸纳雨水,从而解决大雨地表径流的问题。如在威远县清溪湿地公园建设中,广泛采用透水混凝土铺装、透水砖铺装、保水性铺装等生态型铺装系统,有效缓解传统不透水硬地面对城市热环境的负面影响。
5.3 屋顶绿化设计
屋顶绿化设计在园林绿化以及海绵城市建设中都有体现,其对海绵城市的建设工作起到了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园林绿化建设中,屋顶绿化设计主要体现在建筑工程的角度,但各地还是应结合自身的实际状况,并且按照一定的标准完成屋顶绿化设计。在实际设计中,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首先,植被层截水,植被层截水设计是屋顶绿化设计的重要内容,如果植被层厚度能够达到10cm,就能够截留住2~5mm深的雨水。其次,土壤层截水,屋顶的土壤基质以及空隙如果能够达到10cm,就能够截流5~10mm的雨水。如果能够在屋顶绿化中设计结构性的蓄水层,用此作为容器,就能够实现20~35mm的截水量。这对于保证屋顶绿化中植物的生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也可以创新这部分雨水的利用方式。
6 海绵城市技术在园林绿化中的具体应用
6.1 兴建下沉绿地
当前,我国大多城市在建设绿地过程中,其绿地高度基本高于路面,而且经过条石切割道路和绿化带,这对雨水的吸收使用带来一定影响。海绵城市要求具有良好的吸水性,城市要好像海绵相同,兴修下沉绿地在我国城市园林绿化中现已得到了一定的推行和使用,而且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下沉绿地能够提升蓄水容积,进而起到净水以及蓄水的效果,通常情况下,将其建设成生物停留、湿地以及湿塘等设备。例如华侨大学,其对生态修正和水系维护进行了有效探索,而且构成了全校园掩盖的海绵体系,真正实现热岛缓解、水体不黑臭、大雨不洪涝、小雨不积水的目标。因为我国南边区域降水量较大,雨水资源相对丰厚,使用雨水能够充沛处理城市的用水问题,因而,海绵城市技术愈加适用于南边城市。
6.2 屋顶绿化
房顶绿化也能够称为绿色房顶,其依据房顶负载以及栽培物需要,明确土壤深度,当时,房顶绿化现已成为我国城市园林绿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全新的观念和绿化方式。房顶绿化可以对城市空气进行净化,减少屋面径流的污染和总量,满意当时社会节能减排的理念,其归于海绵城市技术中的基本技术。
6.3 园林植草沟
在园林绿化中,能够经过栽培草沟实现绿化效果,其归于一种在地表水沟中栽培绿色植物的方法,使用水沟还能够实现净化水、收集水以及排水功能。城市排水体系要与植草沟彼此关联,进而在旱季中能够起到排水效果,经过植被还能够起到蓄水效果,对城市避免洪涝灾害起到重要效果。例如我国厦门市,其雨水樽、植草沟、生物停留带、雨水花园等设计现已全面实现,对城市排水。蓄水以及雨水使用发挥了积极效果。
6.4 生物滞留带
其作用是提升雨水的控制程度,而且使用园林中的植被和土壤净化雨水、改造径流,进而构成管理区,经过土壤、植被、水洼区以及隔离带对雨水进行过滤,再将其返回到水资源中。例如我国厦门祥露小学,其经过建设植草沟以及生物停留带的方式对雨水进行净化,探究出海绵城市的新建设思路,为海绵城市在我国的推行起到重要的参阅效果。
7 结束语:
因为城市具有绿洲的局限性,在园林绿化改建提高中建设海绵城市,需求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因地制宜,综合规划,采用适当的施工技术方法和材料,将由原有绿洲绿化改建的透水铺装、下凹式绿洲和植草沟等海绵系统浸透到每个绿化建设中,在减少建筑面积的前提下增加绿洲比例,同时,根据需要适当建设地下集水管网,增强雨水收集利用,促进雨水的积存、浸透、净化和使用。
参考文献:
[1]本刊讯.全国海绵城市建设技术交流会在京召开[J].中国住宅设施,2016(Z3):11.
[2]焦明龙.“海绵城市”技术在道路与广场上应用的论述与思考[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6(12):164-167+20.
[3].全国海绵城市建设技术交流会在京召开[J].招标采购管理,2016(11):68.
[4]刘衡.“海绵城市”设计在沙咀湿地公园工程实践中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2016(38):226-228.
[5]陈蓉娜.海绵城市技术在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中的应用[D].湖南农业大学,2016.
[6]唐晓会.海绵城市技术在重庆山地城市建设中的应用[J].重庆建筑,2015,14(12):62-63.
[7]车生泉,谢长坤,陈丹,于冰沁.海绵城市理论与技术发展沿革及构建途径[J].中国园林,2015,31(06):11-15.
[8]畅言.刘波:海绵城市技术是中国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的起点[N].中华建筑报,2015-03-20(005).
论文作者:张延静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3
标签:城市论文; 海绵论文; 雨水论文; 城市建设论文; 园林绿化论文; 生态论文; 植被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3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