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凤芹(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皇城中心卫生院 255400)
摘要:心肌梗死是因持续且严重的心肌缺血所引起的部分心肌急性缺血性坏死。死亡率发病率再发病的前几小时最高,而每天上午的6-11时是冠心病患者发病率死亡率最高的危险时段,病人突然出现突然心绞痛加剧、不缓解、虚脱、出汗、脉快而弱,以持续性心前区压榨性疼痛为特征,服用相关药物后症状不能缓解,同时伴有心电图动态改变及心肌酶增高,患者发病时露出焦虑、恐惧,有濒死感。因此对心肌梗死紧急护理措施是直接影响患者生命的应急治疗,细致的病情观察,准确及时的治疗,心理强化护理将是决定能否及时挽救患者生命。
关键词:心肌梗死,紧急护理,措施【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3-0283-01
引言:心肌梗死又叫心肌梗塞,是冠状动脉闭塞,血流中断,使部分心肌因严重的持久性缺血而发生局部坏死。急性心梗死具有发病速度快,变化迅速,受环境影响大等特征,死亡率通常在发病后24 小时内最高,死亡原因大多由于心律失常,是内科最危险的急诊之一。及时的抢救救治,科学合理的应急护理是救治成功的关键。
下面笔者将就临床护理救治心肌梗死的应急护理措施实施及体会探讨如下。
一、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1 针对心肌梗死易发人群严密观察患者入院后应当给予连续的进行心电图、血压和呼吸的检测,必要时候还应当检测血流动力变化一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保证各项仪器随时处于良好的备用状态,密切观察病情,是及时准确做出治疗措施的重要客观依据。急诊护理护士应当对心肌梗死常见并发症有着充分认识,针对患者的心电图变化,能够做到正确识别各种心律失常图形。监测人员必须以为病人生命安全极端负责的态度进行工作,再不打扰病人休息的情况下,不能放过任何有价值的监测情况。
二、基础护理2.1 早期吸氧病人入院后应在最初的2-3 天,间断或持续的通过鼻管或者面罩进行吸氧。通过早期吸氧改善心肌缺氧,减轻心脏负担,控制心肌梗死的范围与速度。对待记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接诊后一般无特殊情况都应当立即进行吸氧,急性期的氧流量一般以4-6L/ml 为科学合理的。待疼痛减轻或者消失后应当适当减少氧流量,检查患者的吸氧状况效果。
2.2 立即建立静脉通道对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患者入院后应当尽快建立静脉通道, 通过外周或中心静脉置入静脉套管针开放静脉是急诊医护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快速而有效开放静脉,保证将药物和液体注入体内并使药物迅速吸收和分布,利于紧急、快速、抢救用药,利于心脏复苏及溶栓治疗,维持血压稳定。但同时应当注意静脉输入液体用量与速度,防止增加心脏负担。
2.3 抢救用药与急救器材发现病患出现心肌梗死的先兆症状,首先病人应立刻卧床,保持安静,避免精神过度紧张,舌下含服硝酸甘油【1】。疼痛感是心肌梗死最早也是最为突出的症状,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大多胸前疼痛难忍,情绪焦虑紧张,甚至出现濒死感。医护人员应当按照医嘱为患者服下止痛药剂,镇痛药,一般用药间隔为4-6h,在使用抗凝溶栓药物时候,要注意密切监测患者血压变化,二便颜色和出凝血时间。【2】梗死先兆得到及时处理的病人,有的可免于急性心肌梗死,有的即使发生心肌梗死,梗死范围也较小,症状较轻,并发症少,易于康复,存活率明显提高。
2.4 日常护理休息与环境有条件的患者应置于单人抢救室或心血管监护室给予床边心电、呼吸、血压的监测,尤其在前24h 内必须连续监测,室内应配备必要的抢救设备和用物,如氧气装置吸引装置、人工呼吸机、急救车,各种抢救机械包以及除颤器、起搏器等。患者应当避免不必要的活动,并限制探视,防止情绪波动,从第二周开始,可扶患者坐起、病情稳定患者可逐步离床,在室内缓步走动,对有并发症者应适当延长卧床休息时间。【3】2.4.1 饮食护理吃易消化、产气少,含适量维生素的食物如青菜、水果和豆制品等,每天保持必需的热量和营养,少食多餐,避免因过饱而加重心脏负担,忌烟、酒。少吃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肥肉和巧克力等,有心功能不全和高血压者应限制钠盐的摄入。同时正确记录出入水量。
2.4.2 排便护理由于卧床休息,肠蠕动减慢,病人容易发生便秘,首先应向病人宣传便秘和用力排便的危害性,加强饮食护理,保持大便通畅。指导和训练定期在床上排便的习惯。尽量消除病人的过度紧张和恐惧心理,以免影响排便,必要时遵医嘱服用缓泻剂【4】。
三、心理护理病人一旦发病,心理变化复杂,思想负担重,可直接影响治疗和康复。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至关重要。
1.医护人员语言要和蔼可亲,举止大方,严禁在病人面前讲刺激性语言,不可将过喜、过悲的事情告诉病人。
2.帮助进入监护室的病人尽快适应环境,稳定情绪,消除紧张、恐惧的心理。
3.向病人客观的讲解病情的演变,鼓励病人活动并在活动方式和活动量上给予指导,帮助改变病人不良的生活方式,在病人活动时医护人员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四、并发症的护理4.1 心律失常 对于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在发病的3-7 天及其容易发生心律失常,导致心脏骤停死亡,因此已经处于恶性心律失常中、晚期患者,必须做好心电监护工作,准备好心脏起搏、抗心律失常药物等,确保充分控制心律失常病症,保证患者心脏正常【5】。
4.2 心源性休克 心源性休克经常发生在患者发病一周内,常常因广泛性心急坏死,导致排血量降低,心肌收缩和减弱引起心源性休克,临床护理应当密切监测。
通过仔细观察病人的病情,根据不同时期、不同个体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合理安排饮食,使用适量的止痛镇静药物,医护人员帮助患者正确认识本疾病,做好康复指导,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护理,将有效地提高心肌梗死病人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1] 刘正纯,袁素娥;两种氧疗方法对心力衰竭患者氧疗依从性的影响[J];当代护士;2004 年08 期[2] 沈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缺氧性损伤及其吸氧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3 年10 期[3] 胡永梅,刘喜梅,王丽娟;冠心病患者发生突发事件的分析与预防[J];现代护理;2005 年05 期[4] 叶德琴,刘贤珍;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氧疗知识认知状况调查[J];护理学杂志;2004 年11 期[5] 马维红,尹庆兰,栗敏;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分期健康教育[J];护理研究;2004 年04 期
论文作者:张凤芹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5年7月第1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24
标签:心肌梗死论文; 患者论文; 病人论文; 心律失常论文; 静脉论文; 心肌论文; 病情论文; 《医师在线》2015年7月第13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