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基础教育的国际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础教育论文,论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世界一体化格局的逐步形成,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趋势。虽然对教育国际化的理论关注和实践探索最初更多地聚焦于高等教育,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基础教育国际化逐渐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基础教育国际化也在快速推进。特别是2005年以来,有关国际交流合作的相关法律法规更加完善,涉及的内容更加明确,为基础教育国际化提供了政策依据,提出了新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从地区教育发展的实际出发,制定了旨在促进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管理规定,引导当地中小学教育机构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化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一、我国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基本模式
根据基础教育国际化的不同主体、程度和途径,可以归结为若干不同的模式。我国基础教育国际化模式主要集中在合作办学、师生互访、联合举办活动等方面。需要指出的是,中外合作办学仍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模式。
(一)合作办学模式
近年来,合作办学在基础教育领域获得了快速发展。该模式指双方在办学上进行深入合作,涉及教学、管理的各个层面。办学实体在管理体制、人才培养的理念、教学手段、教材、师资等各方面的国际化程度较高。教育模式具有典型的中西结合的特点。这类学校的主办人一般以外国机构、企业或个人为主,直接在国内投资或寻找适当的合作伙伴共同办学。例如,大连枫叶国际学校就是典型的中外合作、实施中西结合的教育模式。该学校创办于1995年,是经辽宁省政府和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政府批准创办的一所普通高中,采用中加两国教材,实施中两结合的教育,高中学历得到两国政府承认。办学以来,数届毕业生全部直接升入英语国家大学一年级学习。全国类似的学校已有数十家,如北京中加学校(中加合作)、东北育才外国语学校(中日合作)、苏州枫华高中(中加合作)、北京爱迪国际学校(中澳合作)、上海长乐—霍尔姆斯高级中学(中澳合作)、北京王府学校(中英合作)、天津中日大明学校(中日合作)、天津英华国际学校(多方合作)等。随着教育的进一步对外开放,这类学校有日益增多的趋势。目前合作办学的外方主要是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的一些教育机构。国内的合作方有公办学校,也有民办学校。有些民办学校为了增强自己的吸引力,也纷纷寻找合作机会,通过中外合作、重组来提高办学的竞争力。
(二)扩展国际业务模式
该模式主要是指国内的部分中小学为满足在华外籍人士子女接受教育的需要,通过设立相关的国际班、国际部的方式,来招生外国学生的一项办学举措。与第一种模式相比,该种模式的办学主体是国内的中小学,而且在外籍师资聘用、教材设计、办学特色定位、学校管理等方面具有完全的自主权。这些学校一般处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城市,一定数量的外籍工作人员子女是这类学校模式得以可能的基础。在北京,2008年共有85所中小学可以接收外国学生来学习。在上海,则出现了一些规模较大的国际学校。如上海中学国际部现在有600多个学生,大多是亚裔,1995年获得国际文凭组织的认可,学生所获得的高中文凭可以国际通用,而且已经达到大多数国家的大学预科水平。该中学的国际化特点非常明显。如每个班级都是25人以下的小班;让每个学生自己制定个性化课表,实行走班学习;多元化课程,让亚裔学生在毕业的时候能掌握母语、英语、汉语三种语言。同时,强调中国文化熏陶和中文教育,中文教育每周8到9个课时,能让外国学生的中文水平在一两年内达到一定层次。中国文化的熏陶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定期到名胜古迹旅游,学习书法和绘画等各种活动都渗透了中国特色。近年来,该中学在国际化方面的做法已经在上海基础教育中得到推广。采取这种模式体现了我国部分中小学在国际化过程中“走出去”的主动出击思路,在办学上既保持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又紧密结合国际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引领着我国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潮流,这对于扩大我国教育在国际上的影响具有重要作用。
(三)项目合作与交流模式
这种模式一般通过聘请国外教师来校教学,本校教师去国外学习和借鉴国的教学经验,学生去国外短期学习、参观等手段,来实现教学与国际接轨的方法。合作双方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在教师专业发展,学生交流,语言培训等领域设立相关的短期交流项目来促进双方的了解。这种模式是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小学所进行的教育国际化尝试。综合目前的有关实践,中小学在这方面主要开展的国际交流方式有以下几种。
1.短期考察访问。这种方式主要由校长、教师来实施,一般吸收学生及学生家长参加。通常就某一专题进行专项考察,也可以是内容广泛的一般性访问,主要目的在于实现中外学校之间的一般性了解。
2.夏(冬)令营及短期培训。这种交往以学生为主,由学校有组织地进行。也吸收学生家长参加,可以兼顾娱乐性及知识性,每次活动的内容有所侧重。时间一般为两到六周,一般在寒暑假期间进行。
3.国际竞赛、比赛。这类活动除个别领队、教练外,全部由学生参加。学科比赛、科技比赛、艺术比赛一般不超过10人,由具有参赛资格的学生参加。体育比赛视比赛的具体运动项目而定,最多可达数十人。
4.双边、多边的国际会议。从与会人员看,这类活动既包括老师、校长,也包括教育官员、教育科研人员,甚至学生;从会议形式看既包括学术会议,也包括专题论坛及专题研讨会;从会议内容看,既包括教育教学的经验交流,也包括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交流,甚至也可以包括青年学生对和平、发展、文化、环境等问题的认识的交流。
5.学生交换。学生交换指的是一方的学生到对方学校随班就读半年以上的活动。在北京,每年有数百名学生到欧美各国去随班就读,就读的对象多数是母语为英语的国家。由于教学语言的限制,一些有条件的学校每年也接受部分外籍中小学生来华学习。
6.教师交换。教师交换指的是一方教师(包括校长等管理人员)到对方学校工作及进修。一般由接待方解决外来教师的食宿、交通费用,也有提供相当于接待方教师工资水平的费用的。中方接待学校一般均能提供高于中方教师工资的接待经费。
7.建立校际友好关系。主要指双方建立了比较固定的双边交流关系。其特点是以协议方式确定关系,交流的内容广泛,有定期活动。
与其他模式相比,这种模式在数量上具有绝对的优势,为各类中小学所广泛采用。这种模式对合作本身和合作双方没有太多的要求,合作的方式灵活,而且易于操作,容易推广。但不足是该模式的实际成效有待进一步提高。如教师、学生短期的互访和学习的成效不高,对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了解难以深入,一些项目的质量难以保证。另外,这种模式受学校办学经费、学生家庭经济条件、政府支持力度等外在因素的影响比较大,不同学校采用该模式的国际化发展方式也不均衡。对此,教育行政部门需要更好地发挥相关的管理职能,着力进行合理的引导。
(四)境外教育消费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指中小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直接到国外接受教育。近年来我国留学生低龄化的趋势是很好的证明。这种境外消费模式的主体是有一定经济条件的家庭,一般由父母来为子女选择留学的国家和机构,通过专门的留学中介机构来实现。留学的国家主要有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等。国内某留学中介机构的调查显示,2009年,到海外读高中的学生增长迅速,约22%。近几年来,18岁以下的小留学生已占到中国留学生总数的一半以上。2008年,中国学生在澳大利亚各类院校中为注册总数达到12.77万,其中在英语语言课程中的注册总数为3.15万,在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中的注册总数为2.55万,在中学课程中的注册总数为1.37万。目前,在英国接受中小学教育的留学生数已经超过1万,而且每年以超过10%的比例增加。
境外消费模式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它是一种家庭自主进行选择的投资行为,市场的力量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这种模式反映了部分社会群体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也折射出了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中存在的不足,是推动我国基础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力量。从教育行政部门出台的有关政策来看,政府对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出国留学的行为并不鼓励,但也没有进行强制性的干预。可以预计,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这种以家庭为单位来进行教育选择的方式,将进一步推动基础教育跨境消费的发展。
(五)专业研修模式
这一模式主要是针对基础教育的行政管理人员、校长和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专门设立的教育培训项目。这些培训项目一般由国内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教育类的社会中介机构、非盈利性的研究机构来组织实施。合作方一般为国外的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和教育研究机构。合作双方根据研修对象的需要,共同确定研修的内容,在国外进行专题性的学习、参观和考察。例如国内某省教育厅委托美国某大学开办的教育管理者高级研修班,某学会组织的中国基础教育管理高级研修班,还包括国内一些大学设立的中外合作研修项目等等。专业研修模式的特点是针对性强,时间比较短,研修人员能够通过理论学习,参观和实地考察等方式,能够在短期迅速了解发达国家在办学、人才培养理念、管理体制、课程实施等各个方面的先进做法,有利于开阔基础教育管理者和教师的眼界。但缺点是国外的合作机构良莠不齐,部分国内的组织单位带有明显的盈利倾向,一些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组织的出国研修项目,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带有明显“福利”性质,很少有教师能够参与这种层次较高的专业学习活动。另外,一些研修的内容并不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学员对学习内容的理解难以深入,很难做到学以致用。最后,研修的成果也难以进行评价,事实上不少研修项目的成效都很不理想。
二、我国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基本特征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国际化发展势头较快,呈现出以下基本特点和问题。
(一)形式多样,数量较多,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特别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各种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层出不穷,出国留学的人数猛增,中小学独立开展的国际交流活动明显增多,部分基础较好的学校开始积极拓展国际业务,扩大办学的影响力。中外合作办学呈现加速发展的势头,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地区的对外合作办学数量大幅上升,中西部地区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也开始起步。从总体上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层次有所提高,合作形式也日益多样化。在此过程中,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引进了境外教育机构的办学理念、先进的管理模式、教材、师资和教学方法。同时通过赴境外合作学校学习与进修,使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中小学校长有机会了解、学习和掌握国外的教学与管理理念与方法,拓宽了视野,更新了观念。教师、学生互动交流更是促进了师资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但是应当看到,与高等教育相比,基础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的质量并不高,真正深入的合作不多,大部分项目停留在交流、相互了解的层面。其中的原因包括:中小学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的能力比较弱;缺少足够的经费支持;社会机构组织的相关活动又带有明显的盈利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偷工减料”等等。因而,在基础教育领域,教育行政部门尤其应当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在项目、经费和管理上给与中小学必要的支持,对社会上的相关机构加强监督,合理引导家庭的教育消费,使各利益相关者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我国基础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二)政府在国际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由于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各方面的原因,在基础教育阶段,大部分中小学并不具备独立开展国际交流的条件和能力,这是基础教育领域的国际化程度远远落后于高等教育领域的主要原因。以上所谈到的各种模式,教育行政部门在其中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政府一方面负责制定、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实施宏观层面的管理、监督和引导,同时承担着不少具体的国际化工作。很多国际化的项目一般是由教育行政部门出面洽谈,确立合作的基本框架,然后交给部分中小学来实施。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领域的开放是非常有限度的,除了境外教育消费外,政府在大多数国际化模式中的影响力都非常强,中小学自主开展国际化交流设立了一定的限制,但这些限制在目前来看是必要的,这根本上是由我国教育管理体制和基础教育发展的实际所决定的。
(三)对国际化理念的认识水平有待提升
教育国际化近年来成为一个流行的话语,得到了很多教育管理者的认同,并在办学过程中付诸实践。然而,不少实践领域的管理者对国际化的理解层次还不深入,其开展的有关实践活动还处于初级的水平,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基础教育国际化的进程。教育的国际化并非请几个外籍教师任教,引进几套原版教材就能实现的。国际上认同的国际化学校的标准是:国际化的教育理念支撑、生源所属国家和地区要达到一定数量、以英语授课和课程与国际接轨等等。但不管标准如何,国际化的实践不能使基础教育迷失本土化的自我生长方向,不能偏离文化传统的精神家园。因此笔者认为,教育国际化的真谛,不是教育在形式乃至内容方面符合某种“潮流”或具有某些通用的国际性,而是教育接受某些体现新的时代精神因而具有更大更多合理性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制度。在国际化的实践中,我国的基础教育不仅需要“引进来”,更需要“走出去”,把我国优秀的教育理念、管理制度和教学方式推向世界,这在基础教育阶段是完全可能的,因为与其他层次的教育相比,我国基础教育在世界上被认可的程度更高。总之,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应坚守民族的、本土的阵地,以此来进行国际化的方针、路线和具体项目的设计。
(四)地区、学校、合作对象之间的非均衡发展
这个特点主要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非均衡发展所导致的。我国教育领域国际化的非均衡发展,主要表现在地区、学校、合作对象等方面。以对外合作办学为例,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全国共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712个,与1995年初相比,增加了9倍多,覆盖了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从地域分布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相对集中在经济、文化较发达的东部沿海省份及大中城市。办学机构和项目数位居前10位的有:上海、北京、山东、江苏、辽宁、浙江、天津(31)、陕西、广东、湖北等省市,符合这些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迫切需求。从合作对象国别和地区分布看,外方合作者主要来自经济发达、科技及教育先进的国家和地区。排名前10名的是: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香港、新加坡、英国、台湾、法国、德国、韩国等。从办学层次分布看,学历教育机构占多数,有372个。其中,初中2个、高中40个、职业学校69个、中等专业学校36个、大学专科层次82个、大学本科层次69个、研究生层次74个,非学历教育机构313个,幼儿园27个。另外,不同类别、级别的学校在国际化方面的发展也不均衡。从总体上看,一些办学经费充足、以国际化作为特色定位的民办学校、重点中学和高中有着明显的优势。而大部分中小学由于经费、师资、生源等各方面的原因,还没有融入国际化的潮流。
(五)社会中介机构、商业机构是重要的推动力量,政府部门需要加强监管
在我国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过程中,社会中介机构和部分盈利性的商业机构是伴随着海外留学市场的发展而成长、成熟起来的。目前,全国各类从事教育国际服务的中介机构数以千计,类型多样,有外方机构开设的办事处、行业组织下属的产业机构和民间资本独立注册的公司,这些组织的主要业务集中在办理出国留学、引进外方教育资源、直接投资办学、教育管理咨询和开设各类短期的出国培训项目等领域,直接的服务对象包括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中小学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为推动我国基础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很多组织基本上都是以盈利为目的,其资质及其开展相关业务的水平受到了不少质疑。以市场上的留学中介机构为例,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是这些机构的一大特点。留学中介机构虽然在数量上很多,但在服务质量上却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为了规范市场上的留学中介机构,教育部每年都会定期对这些留学中介服务机构的资质进行审核,并通过其涉外监管信息网予以公布。截至2009年7月,全国共计仅有401家自费留学中介机构获得教育部相关的资格认定书。可见,绝大部分的留学中介机构并没有得到权威的认可。目前,加强对社会上各类开展跨国教育业务的机构进行监管,是教育行政部门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
三、我国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一)从国家战略的高度进一步推动基础教育的国际化
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政府及教育部门制定和研究相关的法规条文,推进双边和多边的教育合作与交流,构建了教育资源流动的制度环境,取得了很大成绩。面对教育国际化的机遇和挑战我国政府将调整完善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内容与形式,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鼓励基础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进行有利于教育资源合理高效流动的宏观调控。逐步改变我国教育开放在世界教育服务贸易格局中“世界最大的国际教育服务进口国”的地位,积极扭转教育逆差,从教育服务贸易的大国转为教育服务贸易的强国,构筑教育开放安全防护体系,促进我国经济社会以及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教育资源的配置更加国际化,中小学将在国际化办学维度上展开竞争
此处的教育资源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有丰富的内涵。主体包括教育理念、办学经费、课程设置、教材、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等多种办学所需的要素。可以预计,在未来的几年中,国外的教育集团、教育机构、投资基金将以前所未有的规模进入我国巨大的教育市场,它们以雄厚的资金、先进的理念、国际化的课程和师资等方面的优势来与我国中小学进行各种形式的竞争,我国中小学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这对我国中小学的办学水平将是一次全面的、综合性的检验。对这一挑战的应对策略,绝不仅仅是“与国际接轨”就可以概括的,而是涉及到了基础教育管理体制、人才培养理念、师资队伍建设、课程等各个方面的改革。这一点,尤其需要引起教育行政部门、研究者和具体办学者的关注。
(三)教育行政部门将不断加强对国际教育资源的监管
近年来,随着大量国际教育资源的引入,教育质量引起了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各类机构、家长的普遍关注。目前,我国尤其迫切需要加强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质量评估。一些省市的教育行政部门已经开始建立与国际评估或认证机构的合作关系,同时与国内的专业教育评估机构、教育研究机构进行合作,发挥专家的优势,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进行定期的专业性评估。一些社会中介组织、行业组织也开始进入评估领域。可以预计,在未来的几年里,各级各类机构和组织将通力合作,强化评估活动,以对质量参差不齐的国外教育资源流入及办学经营活动进行行业规范。
(四)中小学将逐步成为基础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主体
目前,政府部门在基础教育的国际化领域发展着主导作用。但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国际教育贸易的增长、市场机制在教育领域的引入以及我国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中小学将日益成为国际交流的主体。这并不意味着政府不再重视基础教育的国际交流,而是表明政府影响教育交流的方式将会发生变化。政府的作用是通过立法、政策等途径进行宏观指导,在操作中则以中小学校为主,学校成为基础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主体,教育国际化将成为衡量一所学校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相应地,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将会转变现有的职能,循序渐进地退出具体的业务领域,转而发挥监督、引导与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功能,为基础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提供更加有利的政策环境。在这个过程中,中小学的国际化交流与合作能力将不断提高。
(五)学生作为自然人以及教师的流动趋势将更加明显
从学生来看,以自费出国留学为主要方式的教育跨境消费将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家庭将有经济条件把子女送出国接受基础教育。教育跨境消费是学生的个人行为,相对而言开放度较大,其中市场的力量在其中发挥了主导作用,政府部门在其中主要发挥着规范行业服务的作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流出,将对我国中小学的办学理念、办学水平和质量带来一定的影响。同时,国外中小学生到国内接受基础教育的数量也会不断增长,同样会对我国中小学的国际化办学水平带来新的挑战。从教师来看,在国内从教的外籍教师人数将不断上升,以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上海为例,近两年来聘请的外国专家、外籍教师达到数千人,超过前五年总和的二倍。目前,聘请教师的学校和教育机构也扩展到双语类中小学、高级中学、社会力量办学单位、中外合作办学和国际学校。另外,国内部分中小学教师和高校毕业生也以各种形式开始进入国外的中文教育等市场,从事与教学相关的工作。
国际化是当前世界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国际化必将对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改革产生重要的影响。为此,我们首先要在人才培养的定位上突出国际化的培养目标,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全球相互依赖的意识,增进国际间的理解;而且要培养学生将来在国际社会环境中生活、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其次,重视外语教学。第三,在教育内容上要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注重国际精神的培养。第四,进一步扩大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学习别国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扩大本国教育资源,培养国际化人才。总之,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将以不同的方式来顺应教育国际化的历史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