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士学位及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名称推定语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位论文,语境论文,名称论文,高等职业教育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158(2014)31-0020-06 2014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提出要研究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学位制度。在《决定》的附件“重点任务分工及进度安排表”中,含有“研究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学位制度”的内容,其中的第2项工作任务明确了:将由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及各省级人民政府于2015年6月底前出台具体措施。由此可见,高等职业教育学位问题已经提上了政府的议事日程,多年来高等职业教育悬而未决的学位问题得到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势在必行。高等职业教育学位究竟以何名称命名,则需要从学位语境、逻辑和实践效应等角度进行探究。 一、诸种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名称的推定语境 近年来,学术界与民间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学位的名称一直有不同提法,作为学位名称,取某一片面之意,显然是难以有说服力的,应从宏观角度出发,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总体特征进行把握,方能有高屋建瓴的絜矩呈现。笔者选取几种较有代表性的提法,从特定语境的角度逐一推断,对其特征以及欠缺不妥之处进行论证,以期明晰。 (一)“副学士”的学士从属性凸显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名称,目前国内提的最早也是最多的当属“副学士”学位。“副学士”学位(Associate's Degree)是一种源自美国高等教育的初级学位,一般分为文科副学士(Associate of Arts,简称A.A.)及理科副学士(Associate of Science,简称A.S.)。副学士学位在美国其实质只是转学学位,学生一般需在社区学院或专科学院修读两年,通常并不需要通过论文考核这一关,只是证明学生已经完成学士学位前两年的学业,具有到学院(college)或者大学(university)继续攻读学位课程的资格。副学士只是一种从属于学士的资格学位,并不具有独立身份。我国若采取“副学士”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学位名称,第一印象即是辅助性的,而且与学术学位关系较为紧密,有违我国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指向。同时,若以“副学士”称之,则脱不了学科、学术的窠臼,易走上压缩本科的老路。 虽然,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均以副学士学位称之,但大陆地区却不应贸然采用。为快速增加具有大专学历人口在地区受教育人口中的比例,2000年香港引进副学士学位,作为学位架构的第四级。2004年,台湾地区修改《专科学校法》,引入副学士学位制度,将其授予技职教育体系的二年制专科学校以及五年制专科学校的毕业生。我国大陆地区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数已经占整个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所以不存在为增加受教育人口比例而直接引用美国的副学士学位作为激励的问题。但是,正因为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在世界范围内遥遥领先,所以授予其毕业生学位是职业教育大国应有的要求。而给予其一个恰如其分且属原创的学位名称,是职业教育大国挖掘具有自己文化底蕴的创新性的工作。如果仅照搬副学士学位的名称,不仅有懒政之嫌,更有文化上的自信缺失之憾。中国自古有对“名”的看重,所以一再有“正名”之说。学位名称所包含的意蕴,本是对修完相应学业学生达到一定水平的肯定,自然是一种荣誉。如果在荣誉中还有“副”加以修饰,那说明还有“转正”的可能,本是好意,但考虑到获得高等职业教育学位的学生,由于个人职业规划的倾向以及国家职业教育政策的导向,大部分毕业生是要走上工作岗位的,与其如此,不如一开始就定一个相对独立、且提纲挈领地涵盖高等职业教育内涵的学位名称更为妥当。 (二)“技士”(“艺士”等)的语义窄化 2008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政协委员彭志敏提议,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应该像本科毕业生一样得到公正的待遇,获得与之相应的学位。另有委员则建议可以用“技士”作为这一学位称号。“技士”,凸显了职业教育崇尚一技之长,并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联系起来。但再去深挖“技士”背后的内涵,似乎难以深入探讨。突出技术并无不可,但是总是少了一些人文气息在其中,因为学位的授予对象是学生,所以从人的角度出发来思考学位名称才能切入到问题的实质。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也有新的定位,即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在技术技能人才背后,支撑人才培养目标的是对人才的职业素养、职业伦理道德的强调。“技士”在语义上窄化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综合素养,所以不宜作为学位名称。 若用“艺士”作为学位名称,在清朝周亮工《书影》(卷一)中有云:“有荐艺士於显贵者,其人固平易,显贵虽礼之,然未尝问其所长”,倒是可以说明“艺士”指有才能、技艺的人。另外,章炳麟在《訄书·订孔》中言及“老庄之为一家,亦犹输墨皆为艺士,其攻守则正相反,二子亦不可并论也”,正是以“艺士”称公输班(鲁班)与墨子。众所周知,鲁班以木工见长,称为“艺士”是专指其作为木匠之师而言;而称墨子为“艺士”,也是因其善于设计制造军事器械,可能更胜公输班而言。然而“艺士”还有另外一层更为深入人心的意思,即是从事文学、艺术相关工作的人。如我国学科划分中就有文艺学,而在希腊神话中还有九位文艺女神,其中最为大众津津乐道的是艺术女神缪斯(Muses)等。由此可见,“艺士”在我国文献以及当下较为大众接受的语境中,一般指工匠或者文艺工作者。若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名称,则显得过于狭窄,不能从总体上统领。在对学位定名之时,应该从文化视角寻找一个能够纲举目张的上位概念,来统领类似技士、艺士等下位概念。学位名称本来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具有开放性,不应有刚出现不久又再面临着被淘汰的可能性存在。所以商定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名称,其包容性应足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目标变化的要求。 (三)“能士”(“术士”等)的歧义误读 有学者提议以“能士”学位命名,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恰恰是一种有能之士,但也不免让人调侃为“你是能士你来干”,或者认为给高等职业教育设置学位本身就是一种“逞能”的表现。当然这些纯属偏见。但偏见之中也有一些发人深省的地方,这又岂是高等职业教育及其毕业生所能承受的反讽。再者,“能”字本义为“熊”,易让人误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四肢发达”的人。联想到现在流行的网络用语“熊孩子”,调皮捣蛋的意味尽在其中。尽管“能”字后来用作形容词,具有褒义倾向,但本身在大众口语中带有的歧义色彩也使其不适合作为学位名称。 至于“术士”,有观点认为取“技术”的“术”与“学术”的“术”,正好将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建立关联。乍听之下,似乎言之有理;但若仔细思量,“术士”免不了有江湖术士简称的嫌疑,让人自然联想到“走江湖卖艺的”,容易引起误读,破坏了学位名称的神圣性。另外,“术士”是网络游戏《魔兽世界》中的十一大职业之一。“术士”,也被称作黑暗法师,即致力于追求灭世的力量,甚至不惜将灵魂献给黑暗的一种职业。江湖气息过浓以及网络游戏中负能量角色的定位,在情感上难以为大众接受,有违原本需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形象、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初衷。这在学位名称设计之初,不得不加以考虑。 综上,这些提法反映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学位问题已经从专家学者、研究机构进入大众视野,这不是人为刻意造就的局面,而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以及取得的成绩引发的社会关注效应。规模迅速扩大、质量已有显著提高,但大众对职业教育的消费需求也日益从注重习得实际技能转移到重视技术技能与社会尊重同时获得的阶段。此时,授予一个适合的学位,需要从全局把握。既要兼顾高等职业教育特点,也要考虑实践的可行性以及名称本身背后的文化底蕴。学位授予本身是严肃而神圣的,既是对毕业生修业水平的综合考量,也是对授予单位人才培养质量的肯定。 二、工士学位的逻辑思辨 从以上的分析推断中可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学位需要一个能够出新脱颖而又符合职业教育特色的名称。然而,一个合适的名称,不是一时灵感忽现便可以草定的,更何况牵涉到学位的正名,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工士学位作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名称是否具有可行性,虽不能以绝对口吻妄下论断,但却可以从文献典籍中进行探究、从定名原则中寻找依据、从国外经验中抽丝剥茧,进行一一论证。 (一)字词溯源的探究 词典、文献中的“工”。“工”在造字六书中属于象形字,甲骨文字形即像工具的形状。其本义为“工匠的曲尺”。东晋许慎《说文解字》中,将工单列为一部,作为540部之一。“曰,工,巧饰也。象人有规矩也。凡工之属皆从工。”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引用《小雅·毛传》之说,“凡善其事曰工。”从善其事称之为工这一点来说,正好契合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与培养目标。《甲骨文字典》中引用我国甲骨文研究的“拓荒者”之一李孝定关于“工”的释义提到一点,“李孝定谓,《说文》:‘工,巧饰也,像人有规矩也。’因疑工乃象矩形。规矩为工具,故引申其义为工作,为事功,为工巧,为能事。”[1]此处可见,“工”指向了“工作”这一概念,与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原则相合,且包括了“巧”、“能”语义中褒义的一面。在《康熙字典》中对工的解释有,作为形容词是精、精巧之意;作为动词是善于、擅长之意。《新华字典》中,作为名词有技术和技术修养之意,如“工夫”即有本领、造诣的含义在其中;从事体力或脑力劳动,如“工作”就是取此意。另外,古代对从事各种技艺的劳动者的总称也曾用“工”字专指,如在《论语·卫灵公》第10章中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其中“工”即是此意。 典籍书名中的“工”。《考工记》又称《周礼·考工记》,是我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作为齐国政府制订的一套指导、监督和评价官府手工业生产工作的技术制度,[2]《考工记》开宗明义即言,“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百工”对于国家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其中对“工”的理解甚是独到,“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这是对持续创新使之提高工效的赞美,也是对保持传统优良工艺的颂扬。在关于《决定》的解读中,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强调职业教育要强化技术技能积累作用,这将有助于扭转当前很多传统技能和技艺失传的局面,使高素质劳动者的优秀基因不断传承延续下去。[3]隔着时空的对话,其思想却是一脉相承,现代职业教育同样强调“工”的这一传承性。被李约瑟博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记载了明朝中叶以前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天工开物》的书名取自《尚书·皋陶谟》“天工人其代之”及《易·系辞》“开物成务”,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五金》中称《天工开物》是“盖人巧造成异物也”。巧造,即是天工。由此可见,“工”在中国人的心中不只是人的事情,天(大自然)也会参与其中,其实这是对劳动的赞美,对技术与功夫(原本写作“工夫”,后演变为“功夫”)的肯定。从《考工记》到《天工开物》,皆以“工”字作为书名,使“工”字在中正平和之意上,更兼点石成金之功效,若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名称则较为妥帖。 (二)工士学位的定名原则 借用翻译的信、达、雅原则。“信达雅”三原则在我国被奉为翻译的圭臬,语出严复翻译赫胥黎《天演论》的“译例言”——“译事三难:信、达、雅。”“信”,即是翻译时要忠实于原文的语言风格;“达”,即是翻译中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要做到通顺畅达;“雅”,这一要求就比较高了,强调译文词语选择要得体,简明优雅。例如“副学士”学位即是从“Associate's Degree”中直译过来,可谓做到了“信”与“达”,当然不是所有的翻译都需要遵守“雅”这一原则,但是作为学位名称的翻译,“雅”是至关重要的。如“Bachelor's Degree,Master's Degree,Doctor's Degree”在我国学位体系中对应的是“学士、硕士、博士”。“学、硕、博”,翻译中也避免了直译,并结合了我国文献古籍以及历代宫廷惯用名称来定名。如“博士”,在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在汉武帝时置“五经博士”;至于“学士”,在古代乃是指在国学读书的学生,另外,也会使人联想到《论语·学而》的开篇之言——学而时习之。用时下较为流行的话说就是“高端大气上档次,低调奢华有内涵”。由此,采用工士学位作为与“Associate's Degree”对应的译文,更为适宜,同时也遵从了学位体系翻译字数的一致性:工士—学士—硕士—博士。值得一提的是把汉语语境的工士学位转译为英语时,可采用“Skilled Degree”(显明职业教育对技术技能的尊重),以示与英文语境中的“Associate's Degree”本非同一概念,其间融入了中国本土的文化内涵。 合用“工”与“士”的搭配原则。“士”,在《说文解字》中的阐释为“事也。数始于一,终于十。孔子曰:‘推十合一爲士。’”士,即是胜任其事之人。能够从众多事物中推演归纳出一个根本道理的人,也可称之为“士”。这与“工”字“凡善其事者曰工”不谋而合,正相匹配。“工”、“士”合称,作为工士学位名称出现,不是一味强调逻辑上的推理能力,而恰恰要突出的是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技能迁移与技术创新的特点。此外,“士”字本身具有读书人的含义,《论语·泰伯》第7章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工”凸显了职业性,与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原则相适应。“士”强调的是读书人应该秉持耐心与毅力,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工”与“士”的结合,正是体现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工士学位名称定位较高,不是奢谈,而是为了提高高等职业人才培养质量,从而使之能够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优质服务,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同时,不能望文生义把工士理解为仅适用于工科专业。只要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达到一定水平,擅长、善于从事某个专业或职业,不论是理工科专业还是人文社科专业,都可适用于工士学位,这也正是“工”与“士”结合原则的包容性与开放性。 (三)他山之石的攻玉理念 借鉴英国基础学位做法,增强我国职业教育的吸引力。2003年1月,英国政府发布《高等教育的未来》白皮书,把扩大基础学位作为高等教育增长的一个途径。基础学位的详细实施计划——《基础学位——满足高水平技能的需要》(Foundation Degrees:Meeting the Need for Higher Level Skills)于同年10月发布。基础学位制度的建立,标志着英国政府从制度层面确立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工士名称的提出,正是希望有一个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层次的专属学位,以此来给予高等职业教育学生一个正确的导向,使之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参照美国四级学位体系,构建我国职业教育学位制度。美国以副学士(协士)—学士—硕士—博士作为高等教育的四级学位体系,这是一条贯通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桥梁。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纽带是课程学分互认,这为我国建立职业教育学位制度打开了思路。作为高等教育中的高等职业教育,可以形成自下而上的“工士—学士—硕士—博士”独立学位体系,提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内部层次,在学位标准设定中,既尊重独立的职业教育专业学位体系对工士学位毕业生的要求,也兼顾学术学位对工士学位的标准要求。两个学位体系各自平行发展,且相互可以交叉,二者互相承认,并行不悖。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这一点在法律上已得到确认,但在人们的观念中却总是被边缘化的一个特殊类型,这与高等职业教育只有学历没有学位,被遗忘在学位体系之外不无关系。此种事实的造成既有特定的历史原因,也有职业教育自身的原因。改革开放之后,我国职业教育经过1978-1998年的发展起飞阶段、1999-2002年的发展回落阶段、2003-2010年的发展机遇阶段,目前正处于2011-2020年发展创新阶段。[4]高等职业教育如今已积累了30多年的发展经验。作为其载体的高等职业院校,也慢慢从关注规模扩张转移到注重提升院校品牌形象上来,着力挖掘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文底蕴,就显得日益迫切。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学位以何名谓之才能更好地体现其特色,成为工士学位实践过程中反复思量的重点内容之一。最初的动机也可以称之为目的,是通过工士所蕴含的人文与技术技能之美彰显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也许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正因为如此,所以才需要从理念上进行建构与引领,使之朝着所期待的方向发展。 三、工士学位的实践效应 2014年3月,笔者在《湖北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战略研究》咨询报告中建议,在湖北省有条件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试点工士学位制度,该报告得到湖北省委主要领导人的肯定性批示。2014年6月20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将工士学位的理念付诸实践,使得工士学位进入大众视野,并成为2014年毕业季的热议话题。至此,工士学位的探索实现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实践层面的突破,代表着源自民间智慧的实践创新。 (一)媒体的喝彩点赞与争议反思 此次工士学位试水行为首先引起了媒体的高度关注。来自平面媒体的报道加上网络媒体的转载,让“1103名学生穿上‘工士’学位服”迅速进入大众视阈。以《中国青年报》6月21日头版《湖北职院毕业生穿上‘工士’学位服》发端,随后《光明日报》、《新华每日电讯》等多家报纸纷纷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也转载了该消息。《人民日报》(海外版)、《新民晚报》(美国版)、美国华文媒体侨报网、美国中文网等也作了相关报道。立体媒体电视新闻的播报,让工士学位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湖北卫视率先对此进行了报道,紧随其后,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CCTV2)等央视频道对工士学位进行了报道。湖北卫视、河北卫视、辽宁卫视等地方卫视也在第一时间对此消息进行了播报。 《中国教育报》7月8日职教周刊以整版组稿的形式讨论工士学位是否应该被国家学位制度采纳,并讨论了针对工士学位实践的争论与创新。工士学位体现了工学结合的思想,有利于贯彻科学发展观,把单纯技术目的的教育转变为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发展的教育,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5]当然在众多支持的声音中也不乏争议之声。对于关注或者研究职业教育的有识之士,他们给予的意见与建议,不论是正面的支持还是反面的警醒,都是值得静坐思考的。从各方关注的回馈中,可以直观感受到授予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工士学位,是增加职业教育吸引力、激发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学习动力的有为之举。 (二)高等职业院校的深情呼唤与忧患意识 对于高等职业院校来说,工士学位的尝试,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高等职业院校校长们跃跃欲试,希望自己所在院校成为下一个试点。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原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俞仲文认为“湖北做了一个很好的试验,这件事的顶层设计国家早就应该做。现在的高等职业教育差不多已是宽进宽出,湖北职业技术学院试图通过学位证书和毕业证书的‘剪刀差’给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一个科学的评价。”[6]类似支持的声音给工士学位的第一次实践予以肯定,也使工士学位从理论走向实践有了一个事半功倍的开始。 高等职业教育生源质量内部差异较大,单凭一张毕业证书难以对其三年学业质量进行科学评价。在被问到为何要推行工士学位之时,湖北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万由祥的回答朴实而又真诚,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现状描述一语中的。他说:“我觉得在颁发毕业证书之外,再颁发学位证书,能增加一层激励,激发学生内生的学习动力,增添学生对专业与技能的成就感、荣誉感、自豪感、归属感。”不是所有毕业生都能获得学位,2014年毕业生中取得工士学位的比例只有62%。严格控制一定的比例,使之具有导向与激励作用。在学位这一层面上,不能将就着降低标准。学位的含金量,是由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培养学校、学生、家长共同的认可度来决定的。目前,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是以“三证四合格”①为标准并考虑一些特殊情况来颁发证书的,之后会对这一批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并逐步建立更加科学的评价制度,对毕业生是否真正善于、擅长所从事的专业领域进行评估。接下来要做的事还很多,这个民间样本能否在下一个毕业季得以继续完善,还需要多方努力与推进。 (三)研究者的审慎评价与谨慎倡议 工士学位一经实践,即受到各界专家、学者诸多公开评价。但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肯定并支持这一尝试,他认为工士学位可在决策层面探索,更希望教育部门能结合湖北这一尝试推进学位授予体系改革。此外,授予工士学位,对于建立职业教育“立交桥”,打通学生的流通渠道是非常有价值的探索。[7]在国外给高等职业教育学生颁发学位并非稀有之事,这些经验我们是可以借鉴的,但要结合国内的本土特色进行创造,避免直接套用的不适应乱象出现。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观潮节目评论员丁兆林,在接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关于工士学位试水行为采访时说,“我们如果能够创造出自己的、更符合我们现有需求的称号的话,反倒是中国的一种独创。毕竟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情况不太一样,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应该让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职业技术教育中来,当然职业技术不一定要生搬硬套学术那一套体系,它可以有自己的一套体系,就像德国,走学术体系和走职业技术体系,完全是两条不同的路。” 198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1981年国务院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至此,我国正式建立了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三级学位制度中,本科教育对应学士学位,研究生教育对应硕士、博士学位。而三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则成了沧海遗珠,当时的认识是职业教育不需要学位,但是这次国务院颁发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研究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学位制度”,说明对职业教育及其学位历史遗留问题的认识也是日益更新的。目前,是否要设立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已经不再是需要讨论的问题,讨论的重心应该转移到如何设计合理的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上来。针对此次工士学位实践,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邢晖认为,当前的重点是怎样建立科学的职业教育学位制度,包括学位授予权的审定、学位攻读者的培养、学位的授予、与高级学位的衔接和学位评价等多方面内容。而这,也正是湖北这个样本最有意义之所在。[8]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理念建构,彰显学位标准本土内涵,健全评定体制机制,立法保障学位授予标准等,都是工士学位实施后需要进一步在理论与实践中不断完善的重点。 给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一个名副其实的学位,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务实探索。湖北实施工士学位的教育改革,既是武汉城市圈综合教育改革国家试验区的先行先试,也是职教人勇于担当、希望有所作为的实践精神的体现。我们亦可以安于现状或者直接照搬美国等国家的副学士学位,这样或许可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但同时也会多了一个复制之名。故不论是与诸多学位名称相较而言,还是从彰显中华文化内涵的角度以及实践层面探索的影响和社会认可的程度,站在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结点上,赋予高等职业教育学位一个合宜的名称,工士学位实属首选。 ①“三证”:1.取得对应专业执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中级以上证书,因政策原因未设置职业技能证书或在校期间不能参加对应专业执业资格考试的专业,则必须通过学校其他方面的替代性考试。2.取得湖北省英语应用能力考试三级证书或全国大学生英语等级考试四级及以上证书。3.取得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以上证书。 “四合格”:1.思想道德素质考核合格,完成学校规定的素质教育学分(38学分)。2.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专门知识与专业技能,在弹性修业年限内修完本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综合学分绩点合格(2.2)。3.毕业论文(设计、报告、毕业制作等)考核合格。4.顶岗实习(跟岗实习)考核或取得“企业工作经历证书”。我国工贸学位与高等职业教育学位推定语境研究_高等职业教育论文
我国工贸学位与高等职业教育学位推定语境研究_高等职业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