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复习课教学案例与评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电解质论文,课教学论文,案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课题提出
我于2007年12月份面向泰州市开设了一节观摩课,选择的课题是高三一轮复习课“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为什么选择这一课题,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因为此部分内容是新增内容,增加的目的、作用如何,值得关注;二是因为在平时的教学中,有不少教师挖得较深,甚至把大学内容搬至高中课堂,即对此部分内容的深、广度应如何把握,值得关注;三是我想通过这一节课把自己对《考试说明》中这部分知识的理解与同行进行交流,以期共同提高。
二、教学策略
1.“读”——《考试说明》让学生读
考试说明》中明确指出了对此部分内容的具体要求,包括对知识与技能的要求,让学生阅读《考试说明》中这部分内容标准,既可以让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具体要求做到心中有数,不至于在复习时对该部分知识点捉摸不透,同时亦可以培养学生仔细阅读、仔细推敲、仔细思考的好习惯,以便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以及对问题是否超纲做出判断的能力。
2.“讲”——思维方法让学生讲
本节课有很多问题以及习题与实际相联系,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应给学生一个机会,不要越俎代庖,要让他们讲思维方法,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了解学生思维的批判性,让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产生影响,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在解题中理清概念、升华基本理论、独辟蹊径。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思维的发散性。
3.“思”——扩展联系让学生思
为什么在新教材中增加此部分内容?沉淀的溶解平衡与前面所学的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有什么联系?有什么相同点与区别?沉淀的生成、转化、溶解在日常生活以及工业生产中有哪些具体的应用?所有这些问题都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因为思考是进行有效复习、获取知识的最有效措施,通过思考同化同类知识从而形成有效的知识块,使普遍的知识规律化,零碎的知识系统化。
三、复习流程
[板书]1.解析考试说明
[投影]考试说明:了解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教学要求:知道难溶物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及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过程;知道沉淀转化的本质;知道沉淀溶解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学生阅读找出关键词并思考分析,做到心中有数。
[教师]从考试说明来看,对这部分知识的要求是“了解”,是知识与技能的最低要求,因此可以预测即使高考涉及此部分内容,也应该不会太难,更何况这是一节新增内容,最多停留在了解溶度积常数概念层次;增加本块内容的目的既是对前面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的完善,让我们知道溶液中离子反应的实质,又加强对沉淀转化实质的理解;另外从学以致用的角度分析,高考题中涉及此部分的内容将会与生产、生活相联系(如除杂、提纯等)。
[板书]2.探析考查方式
[板书]第一,考查沉淀溶解平衡的特点。
[设疑]沉淀溶解平衡的特点是什么?如何证明它是一种动态平衡?
[讨论]沉淀溶解平衡的特点是:逆、动、等、定、变。向硫酸铜饱和溶液中加入一块一定质量的不规则形状的胆矾晶体,一段时间后取出称量,结果质量不变。
[设疑]外界哪些条件的变化会影响溶解平衡呢?
[学生归纳]温度:一般温度升高,溶解平衡右移(氢氧化钙除外);同离子效应:在电解质饱和溶液中,加入含有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时,物质的溶解会被抑制;浓度:当平衡体系中离子浓度降低(升高)时,平衡向沉淀溶解(沉淀生成)的方向移动;其他因素:调节溶液的pH、形成配合物、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等。
[师生活动]观察图片获得两个信息:一是沉淀转化的方向:一般是向着溶解度小的物质方向转化,或者说对于沉淀类型相同的物质,一般是向着减小的方向进行;二是要更新观念:两种盐要能够反应,不一定需要两种盐都要可溶,例如:AgCl+KI=AgI+KCl
[投影图片]工业废水的处理流程图。
[师生活动]观察流程图,目的是想让学生了解沉淀反应的应用:沉淀的转化。
[思考与交流]以你现有的经验,判断沉淀能否生成可以从哪些方面考虑?能否通过生成沉淀的方法使要除去的离子全部除去?如何尽可能多地除去?(目的是强调沉淀反应的应用:沉淀的生成。)
[投影图片]化学法除锅炉水垢的流程图。
[师生活动]师生共同分析化学法除锅炉水垢流程图,加深理解沉淀反应的应用:沉淀的溶解。
[讨论交流]天然的晶体叫重晶石,你能设法将其转化成可溶性钡盐吗?
[过渡]沉淀反应除应用在工业上,它还应用在解释日常生活和一些自然现象上。
[情景对话]解释原因:吃糖后不刷牙容易形成蛀牙、滴水穿石、滴水成石。
3.赏析高考试题
附图 示意图
3种钙盐溶解度随溶液pH的变化如附图所示(图中纵坐标是钙离子浓度的对数),回答下列问题:
(3)方法B中,如果溶液滴加过快,制得的产物不纯,其原因是__。
(4)图中所示3种钙盐在人体中最稳定的存在形式是__(填化学式)。
(5)糖黏附在牙齿上,在酶的作用下产生酸性物质,易造成龋齿。结合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分析其原因。
四、课后点评及反思
1.专家点评
本节课成功之一:改变了以往高三复习课的复习模式,做到了几点关注,例如关注了2008年江苏考试说明,关注了试验区高考试卷的动态,关注了江苏高考化学试卷的走势等等,提高了高三复习课堂的有效性;成功之二:整个课堂都能够注意到紧扣课本与考试说明,同时注重联系生活生产实际,使学生感到化学复习课仍然充满着新鲜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成功之三:整个课堂充满了浓厚的讨论气氛,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发挥了师生参与、生生参与的协作精神。
2.课后反思
反思这节复习课,在教学理念上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关注到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能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教学策略,例如在化学法除锅炉水垢的过程中,原要求学生讨论氯化铵溶液为什么能使氢氧化镁溶解,后由于时间和学生能力问题,调整为有兴趣的学生课后去实验室开展探究活动;在教学方式上改变了“满堂灌”,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关注到了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充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