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峰 裘朝晖
1.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浙江 杭州 310012
【摘 要】居住郊区化是城市化后期居住区位变化的一种必然趋势,西方发达国家郊区化现象出现较早,对郊区化的研究目前已经取得了比较大的成果,并形成了一定的理论体系。本文通过收集阅读发达国家居住郊区化研究方面的文献资料,对其中的主要理论与方法进行了理论回顾和研究综述。
【关键词】居住郊区化;理论与方法
Abstract:House suburbanization is a kind of necessary tendency of city’s rresidencial space in the last stage of urbanization.Through paper reading of the house suburbanization study abroad,this article reviews systemly the main thoeries and methods in this region and outlooks the aspect that should be deeply studied in future.
Key word:house suburbanization;thoeries and methods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由于城市中心区地租昂贵、人口稠密、交通拥挤、环境恶劣等所形成的巨大推动力,促使市中心人口外迁,形成了相对中心区而言的居住郊区化现象[1]。西方发达国家因为郊区化现象出现较早,到目前已经完成了包括居住郊区化在内的郊区化过程,因此,对郊区化的研究基本上是与其发展历程同步的,目前已经取得了比较大的成果,并形成了一定的理论体系。本文阅读了大量的国内外居住郊区化研究方面的文献资料,对其中的主要理论与方法进行了理论回顾和研究综述,以期归纳和建构较为详细、系统的理论基础,为我国的居住郊区化提供理论指导。
居住郊区化作为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多种学科领域,各学科的学者分别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出发,对城市的居住空间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并在研究理论和方法上形成了许多学派。
1地理学派
地理学派多从空间的角度研究住宅建设的区位和空间组织与规划等问题。最早且最有代表性的学说是德国经济学家杜能的农业区位论,他在《孤立国》中阐明了市场距离对于农业生产集约程度和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以及土地利用方式的区位所存在的客观规律性和优势区位的相对性。该学说对日后城市圈层似的发展和扩张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配置城市郊区(腹地)产业、合理利用地土地、促进城乡一体化提供了有价值的构思。该理论认为距离的接近性和地价负担能力是居住空间结构形成的主要机制[2]。
德国经济学家韦伯是工业区位论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三条工业区位的基本法则:运输区位法则、劳动区位法则和集聚或分散法则。韦伯的工业区位论一直是西方区域科学和工业布局的基本理论,他提出的投资效益分析是工业区位论的出发点,他认为运费、劳动力费和集聚或分散因素是决定工业区位的关键因素[3]。今天城市空间结构中普遍采用的工业成组布局和最佳区位论正是起源于其区位理论。
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了中心地理论[4]。它主要研究了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分布原则,研究的起点是商业和服务业的经济活动区位及其特点,并从空间的角度阐述了居民点空间分布的土地等级体系的形成。另外廖什的市场区位论可以与中心地理论相提并论,先进之处在于设计了一套因素变动分析的动态区位模式,更接近于现实[5]。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空间相互作用模式、各种规划模式、网络和扩散理论、系统论及运筹学思想与方法的应用使区位论获得了迅速发展,战后区位理论的发展主要是由美国学者推动的,研究了区域总体均衡及影响要素,为空间经济学特别是区域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6]。
2 建筑与规划学派
建筑与规划学派着重研究居住形态的变化,多从景观和土地配置的角度进行研究,住区规划是该学派研究的特色。
1898年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了基于分散主义的城市建设模式一一田园城市,把高效率、高度活跃的城市生活和环境清新、美丽如画的乡村田园风光结合起来,建立了包括单个田园城市和田园城市群体组合两部分的同心圆“行星体系”结构,即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四周围绕小的田园城市。田园城市划分为中心区、居住区、工业仓库地带以及铁路地带,并建有图书馆、博物馆、教堂、学校、医院等服务配套设施,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居住生活空间。在田园城市理论的影响下,20世纪初期西方国家的城市居住郊区化现象初见端倪[7]。
二战结束后,英国提出了用“卫星城”的规划思想来进行战后的城市重建[8],即“从城市区域的角度出发,通过开发城市远郊地区的新城分散大城市压力”。这个理论起源于阿伯克比在1940年完成的大伦敦规划,该规划的主导思想是分散人口、工业和就业,通过在农业区建立新城以吸引内城分散出来的人口和工业。到70年代中期,英国已经先后建立了33个新城,这些新城大大分散了内城的人口。卫星城模式成为国外郊区化的主要发展模式,随着该模式的进一步发展和演化,对于分散大城市过于集聚的功能和人口,优化城市空间结构、解决环境问题、协调城市功能起到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但是,上述两种模式遵循现代主义的严格功能分区原则,破坏了传统社区内部的有机联系,进一步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分化与隔离,使人们难以获得起初所向往的郊区生活的安定感和归属感,在此背景下,新城市主义理论应运而生。新城市主义是90年代发展起来的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它以消费者便利购物为出发点,变以往的市场最佳为社会最佳,并采用集约、复合用地的思想。新城市主义有两个模型:一是公交主导的发展单元(TOD),即以公交站点为中心布局商业服务设施,扇状辐射小区;二是社区中心、邻里中心模型(TND),即商业服务设施布局于居住小区的中心,在交通干道的框架内通过次级道路网络连接居民区。实践证明TND模式可以提高土地价值,方便居民生活,增加小区的社会性和人际交往[9]。
3 生态学派
生态学派注重人类居住区中人同支持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最早始于1920年代的芝加哥学派[10]。该学派利用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对人类居住空间的演变进行研究,认为人、生物与支持环境己经成为一个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城市发展的重心已经从绝对的人类中心模式向人与自然合一的生态中心模式转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他们把城市居住空间的变化看成是一种生态竞争过程,并把城市居住空间的演变模式概括为同心圈模式,扇形模式和多核心模式[11]。
同心圈模式是美国社会学者伯吉斯1925年提出的[12],他认为城市以不同功能用地围绕单一核心、有规律地向外以同心圆的方式扩展,将城市的地域结构划分为中央商务区(CBD)、居住区和通勤区三个同心圈地带。扇形模式是美国城市经济学者霍伊特在1939年提出的。他认为城市地域的扩展是由以中心商业区为中心的许多扇形组成的,每个扇形区都是一个特殊的功能区,综合考虑了由交通和区位共同影响下的不同程度的可进入性[13]。多核心模式是由美国地理学者哈里斯和乌尔曼1945年提出的[14],这一理论并不排斥同心圈和扇形模式的存在,认为城市是由若干个不连续的地域所组成的,这些地域分别围绕不同的核心形成和发展,并分别有对应的城市次中心。
在上述理论和模型研究的基础上,许多学者进一步发展了该学派,1947年R.E.迪肯森在同心圈理论的基础上,将历史的发展与地带的结构加以综合,进一步提出了三地带理论[15],即城市地域结构从市中心向外发展按中央地带、中间地带和外缘地带或郊区地带的顺序排列,开创了城市边缘区(即所谓中间地带)研究的先河。1975年L.H.洛斯乌姆在《城市边缘区和城市影响区》一文中提出了由城市核心区、城市边缘区和城市影响区构成的区域城市模式[13]。1981年穆勒在研究日益郊区化的大都市地区后,对哈里斯和乌尔曼的多核心理论作了进一步的扩展,建立了大都市空间结构模式[16]。该理论认为,在大都市地区,除衰落中的中心城市外,在外郊区正在形成若干个小城市,它们根据自然环境、区域交通网络、经济活动的内部区域化,形成各自特定的城市地域,再由这些特定的城市地域组合成大都市地区[17]。进行类似分析的学者还有Simmons,Johnston,Morgan等。
4社会学派
早在19世纪中叶,西方一些社会学家就开始了住宅的社会学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以“住宅的社会问题”为题;70年代后,则以“住宅的社会学问题”为题,形成了以美国城市为代表的区位冲突理论和以英国城市为代表的城市管理理论。区位冲突理论认为住宅的空间结构是由不同的利益群体、组织(开发商、地主、房产开发机构、金融机构和邻里组织)和政府之间的冲突形成的[18]。城市管理理论在划分住房阶级的基础上,提出将住户特征和住房特征相结合来研究城市的居住空间分异,指出了城市住房的供给和分配者对城市住房市场的影响[19]。此外,住宅建设与宏观社会经济的相互关系、住宅需求预测、城市郊区居住区的居住社会生活问题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等也是社会学派一直在关注和研究的。其中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居住空间扩展布局要以提高城市经济效益为前提,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追求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存。
5行为学派
行为学派主要探讨了居民住房选择的过程及其空间取向,最早可以追溯到W KirK和D Lowenthal的关于决策过程的区位行为分析[20],认为在住宅区位选择过程中应加强人的行为与现象环境之间关系的研究。1965年Wolpert提出了地点效用和行动空间两个概念[21],Brown and Moore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迁居行为模式[22],将迁居过程看作寻找新住宅的决策和迁居决策两个阶段,进一步丰富了该理论。该理论把家庭当作独立的决策单位,将住房供给和分配作为一个已知变量,并假设迁居者具有同质性,认为居民迁居的需求是内外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部压力指随着家庭收入增加和社会经济地位提高对住房产生的新需求与期望;外部压力主要是由住房本身的变化(如年久失修、设备老化)、居住环境变化以及邻里社区关系的变化等所引起的居住变动。内部压力和外部压力共同形成一定的迁居压力水平,当这个压力水平达到一定的门槛值时,居民就会因忍受不了压力而采取各种应对措施,其中之一就是选择新的住房进行迁居,如果迁居条件不成熟,居民只能积极采取措施改变现有住房和环境,或者降低对住房的期望标准而消极适应现有居住状况,W Michelson对多伦多迁居住户的研究是行为学派的一个实证研究[23]。行为学派的不足之处在于在分析居民住房选择行为过程中,过分重视个体的行为,忽视团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过于简化了个人感知与环境的关系。
此外,还有利用新古典经济学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城市居住空间和郊区化进行研究的新古典经济学派和马克思主义学派等。
参考文献:
[1] 郝娟.西欧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7
[2] 约翰?冯?杜能(德).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3]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生院城乡建设经济系编.城市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4] 张敦富.区域经济学原理[M].中国轻土业出版社,1999
[5] 安虎森,郝寿义.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6] 徐梅.当代西方区域经济理论评析[J].经济评论,2002,3:74-77
[7] 阿尔伯斯G(德).吴唯佳译.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概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8] 赵和生.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9] 戴晓晖.新城市主义的区域发展模式—Peter Calthorpe的《下一代美国大都市地区:生态、社区和美国之梦》读后感[J].城市规划汇刊,2000,5:77-78
[10] Park R.E.Human Ecology [J].American of Sociology,1936,(13):1-15
[11] 刘旺,张文忠.国内外城市居住空间的回顾与展望[J].人文地理.2004,19(3):6-11
[12] Bugess E.W.& Mckenize.The growth of the city in R.E.Park[M].The Cit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3] 许学强,朱剑如.现代城市地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土业出版社,1988
[14] Harries C.D.& Ullman E.L.The nature of cities[J].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1945,(242):7-17
[15] Dickinson R.E.City Region and Regionalism.London,LK:K.Paul,Trench,Trubner
[16] Muller P.D.Contemporary Suburban America[M].Englewood Cliffs N.J.,1981
[17] 顾朝林,甄峰,张京祥.集聚与扩散——城市空间结构新论[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138-139
[18] Young K.Urban politics:an overview[R].Essays on the study of urban politics,London:Macmillan,1975
[19] Rex J.& Moore R.Race,Communty and Conflict[M].Oxford Press,1967
[20] Kirk W.Problems of geography [J].Geography,1963,(48):357-371
[21] Wolpert.The decision process in spatial context [J].Annals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1965,(54):159-169
[22] Brown & Moore.The intra-urban migration process:a perspective [J].Geograficka Annaler,1970,(52B):1-13
[23] Michelson W.Environmental choice,human behavior and residential satisfaction[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7
论文作者:王云峰,裘朝晖
论文发表刊物:《低碳地产》2016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1
标签:城市论文; 区位论文; 学派论文; 理论论文; 模式论文; 空间结构论文; 提出了论文; 《低碳地产》2016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