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老工业基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研究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业基地论文,经济增长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为了加速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经济工作方面,我们必须实现在经济体制上实现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在经济增长方式上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这两个转变是对经济工作的总要求,在实施两个转变中,体现在一个企业、一个部门和一个中心城市中,它有着不同的特点和所应遵循的客观的要求,同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行业转变增长方式相比,中心城市特别是老工业基地城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更为复杂,更为重要,影响更为广泛。因此,中心城市的党委和政府,特别是象吉林市这样老工业基地的党委和政府,在抓好企业和行业微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同时,还要认真研究区域性的经济如何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特别是要把老工业基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大事抓好。
一、老工业基地的基础特点和比较优势
老工业基地,一般是指国家“一五”期间重点投资建设的工业城市。以吉林市为例,“一五”期间,在国家安排的156项重点建设工程中,吉林市就有7项。经过40多年的建设,目前吉林市已形成了以大企业为依托,以化工、电力、冶金、机械、电子、汽车等为骨干的工业体系。到1995年全市拥有工业固定资产(原值)300亿元,大约占全省固定资产1/3左右;拥有工业企业2673户,其中大中型企业116户。在116户大中型企业中依据省统计局和省经贸委排列的全省50强中有26户。全市工业增加值占市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左右,工业上缴利税占全地区财政收入的80%左右。因此,加快实现老工业基地“两个根本性转变”尽快把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发展搞上去,不仅具有经济意义,而且还有政治意义。
同新兴工业城市相比较,老工业基地谓之“老”,除了因其工业发展历史长以外,更重要的是在经济增长方式方面还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一是资产存量大,但设备比较陈旧。如吉林市虽然工业固定资产已达到300亿,但据统计,市属以上工业企业技术装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仅占4.5%,处于国内先进水平的仅占17.5%,而处于国内一般水平和落后水平的则占78%,远不适应市场经济竞争和发展的要求;二是职工人数较多,但劳动生产率比较低。劳动效率比较低,既有工艺落后的原因,也有用工制度造成冗员的缘故;三是传统产业比重大,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企业比重小。传统产业占主要地位,这是历史形成的。由于传统产业比重大,虽然改革开放以来,老工业基地努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但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的比重同新兴工业城市相比,结构相对落后;四是门类齐全,但产业和企业关联度不够。过去,吉林市老工业基地的产业和企业基本上是根据全国整体目标创立的,着眼于全国布点、配套,工业链条在地域上呈全国分布,在组织上以条条管理为主,条块分割的管理格局不仅阻碍着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而且也制约着产业创新和企业组织结构创新;五是企业数目多,但规模和组织形式不科学,不合理。一方面很多企业创办初期,由于财力不足,未达到合理的规模。另一方面,由于受“一大二公”的影响,不该统的企业反到集中起来,导致该大的没有大起来,该小的又没有活起来。
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老工业基地多年来在总体发展上,一是投入产出效率低,经济质量差,产品在市场上没有竞争能力。很多企业不是不想改变现状,而是受客观条件制约,力不从心;二是物质消耗高,资源浪费大,很多企业呈现为一种原始掠夺式的生产方式,很难产生出理想的经济效益;三是投资使用分散,有限财力、物力攥不成拳头,经济运行缺乏“聚合效应”和“聚合速度”;四是工艺设备老化出现的“跑、冒、滴、漏”,造成很多企业污染环境严重,破坏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和平衡。使老工业基地目前遇到了市场竞争的严峻考验。一方面在老工业基地内部,传统的全民企业、集体企业受到了个体私营、合资企业的挑战。另一方面在老工业基地外部,又受到了以乡镇企业和三资企业为主体的新兴工业地区的挑战。竞争的结果是多数老工业基地陷于被动和困境,“东北现象”正在演变为“全国国有经济现象”,这种现象直接表现为大型骨干企业的领导地位发生动摇(如吉林铁合金厂、吉林炭素厂在全国同行业中的作用正在下降),众多的中小企业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之中。显然,加快老工业基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尽快扭转被动局面,不仅非常重要,而且相当紧迫。
老工业基地增长方式如何实现转变,方向是明确的,就是要按照中央提出的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型转变。客观地分析老工业基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条件,我们不仅要看到现实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同时,也要看到老工业基地内在转化的有利因素。同新兴工业地区相比,首先,老工业基地具有投资环境的优势。经过长期的建设和发展,老工业基地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配套的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体系,发展大规模的集约化生产,不需要注入更多资金来进行大规模的基本建设。其次,具有投资效益优势。老工业基地一般都集聚了大量的生产要素,在发展问题上,可以节省资金,缩短周期,尽快见效,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吉林化纤股份有限公司,近几年投资几亿元进行技术改造,使企业得到长足发展。如果建设这样一个新厂,恐怕投资十几亿元也难以达到目前的生产规模。再次,具有管理基础优势。老工业基地老企业多,国有大中型企业多,长期以来形成了一整套科学的管理制度、管理手段和管理办法,具有良好的管理基础和管理经验,这些管理基础和管理经验绝大多数是同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最后,具有人才优势。老工业基地在长期的发展和建设中,聚集、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和企业家人才,产业工人队伍精,劳动力素质高。这些都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可缺少的关键要素。这些内在的有利因素,决定了老工业基地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仅必要,而且可能。虽然,老工业基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矛盾较多,困难较大,但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方针、政策,解放思想,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创造性地工作,老工业基地一定会通过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脱胎换骨,重振声威,加快发展,继续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中坚和骨干作用。
二、吉林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总体思路和主攻方向
党中央提出经济工作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针对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总要求,老工业基地必须从实际出发,走出一条与新兴工业地区经济发展不同的路子。
作为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一部分,所有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的共同前提都是:必须坚持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针,以开放为先导,以改革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政策为准绳,走集约化经营的路子,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提高生产要素率,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从吉林市的现实特点出发,推进老工业基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我们总的想法和思路是:立足于利用好现有基础,正确处理好上新项目与对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的关系,把着眼点放在主要依靠现有企业的资产存量,通过改革、改组、改造增加生产能力,满足市场的需求;以推动产业技术进步为重点,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狠抓资源的节约和合理利用,努力降低能源、原材料消耗,节约资源,减少浪费,提高资源和资金的利用效率;按照社会化大生产与合理经济规模的要求,优化企业组织结构,组织专业化协作,发展企业集团,实现规模经营,进一步推动整个工业经济由主要依靠外延扩大再生产向主要依靠内涵扩大再生产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由初级加工、低附加值向精深细加工、高附加值转变,由“小而全”、“大而全”向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转变,进而实现高度优化、合理的企业结构、企业组织结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全面提高经济素质,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
按照上述思路,加快实现老工业基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吉林市情况看,需要认真把握好以下四个环节:
第一,以科技进步为先导,狠抓老企业的工艺设备改造,大力推广现代化管理技术,紧密围绕“三高一低”(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低消耗),重新构筑和夯实老工业基地的微观经济基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本质上来说,最根本的要求就是要实现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的质的飞跃。只有实现技术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有可能,只有多数企业,特别是骨干核心企业在工艺技术、工装设备和管理上发生了质的进步,老工业基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会变为现实。加强技术进步,吉林市的想法是,“九五”期间,除了要按规划上一批新项目外,重点是要抓好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企业,到2000年,地方工业的技术装备基本上达到国际八十年代末水平,个别骨干行业和骨干企业达到国际九十年代初水平。
第二,以资本运营为手段,加快生产要素重组,通过盘活资产存量、优化资源配置,使生产方式尽快由资产高占用、低产出,转到少占用、多产出的发展轨道上来。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效率低,效益差,技术装备落后,固然是一个重要因素,但在总体上资产占用不合理,资源配置不科学,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而且,目前由于停产半停产企业的增多,闲置资产的问题也越来越加突出。我们理解,追求集约的生产方式,决不是单纯追求生产资本的高占用量,而是要通过技术密集的发展方式,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的投入产出比,创造出比分散经营和粗放经营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和企业经济效益。解决目前经济增长过程中资产占用和运用不合理的问题,我们的初步想法是,通过组建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加强国有资产运营来解决。加强国有资产运营后,将更有利于搞活企业同搞活行业结合起来,把搞活微观经济同搞活宏观经济结合起来。
第三,按不同生产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客观规律,确定和构筑科学合理的生产规模和生产方式。这里所说的“科学合理”具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效率高、效益好;另一方面是符合生产要求,具有合理的“度”。根据现代工业生产发展的未来趋势,生产方式依据不同生产内容,正在向不同方向演化。对于基础原材料工业、重化工、机械、冶金、电力等行业,今后发展的方向依然是向规模经济迈进。作为吉林市来说,根据现有的经济结构特点,发展集约经济在一段时间内,主要任务之一也就是把发展规模经济、追求规模效益作为一个重要的奋斗目标。对于日用消费品生产来说,由于其花色品种多,市场变化快,国外很多地方在生产方式上,并不是追求规模大,而是依据其必须灵活的特点要求,努力发展科技含量比较高的“小巨人”企业,靠大公司的组织形式把分散的生产企业相互联结起来,这种趋势也就是我们现在对国有企业正在做的“抓大放小”。目前在“抓大”方面,吉林市的主要做法是:择优扶强,保重点,壮骨干,并计划以化纤、造纸、制药等骨干企业为核心,发展一批企业集团。在“放小”方面,我们的主要做法是:通过产权制度改革,通过出售、租赁、转制等途径,使一批小企业活起来。我们理解:“抓大”和“放小”同发展集约化生产不是矛盾的,而是统一的,“抓大”可以发展集约经济,“放小”也可以实现微型经济集约化生产,“小巨人”企业的真经,也就在于应用高技术,实行微型集约化生产。企业规模存在大中小,这是生产特点和生产分工决定的。任何一个社会,工业现代化任何一个发展阶段都改变不了大中小企业并存的发展格局。所以,对众多小企业来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其方向并不是求“大”而是应求“高”(效率、效益、质量高)求“精”(产品精),各级政府在小企业改革中,要注意把“放小”同求“高”求“精”结合起来,并要认真研究和探索小企业群体发展方式的可能和途径。抓好小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地方工业,特别是对县区工业和乡镇工业更有现实的意义和经济意义。所以我们在抓集约化经营的过程中要注意防止出现对集约经济的错误理解,不能把集约型的生产方式仅仅理解为就是发展规模经济。
第四,积极组织区域内的工业协作和配套,拉长产业链,努力形成区域内的群体效应和群体优势。过去,在计划体制下,由于条块分割,部门割据,老工业基地虽然企业比较多,但由于多为独自为战,相互之间关联度较差,不但增加了许多不应有的劳动消耗和物力、运力的浪费,而且,严重的制约了各部门、各行业、各企业的发展,这是一个很大的潜力。从区域角度研究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转变发展追求门类齐全的观念,而要把发展的方式转到依托骨干企业,发展壮大支柱和优势行业上来。许多实践都证明,具有高度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的企业群体,要比同样数量“大而全”、“小而全”的分散企业生产,能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和更高的效率,能产生出更高的竞争能力和形成更强的经济实力。从吉林市的情况看,以30万吨乙烯工程为例,在区域内开发深加工项目,发展企业集团,不论对企业还是对全市来说,都要比把项目放到区域外更有经济价值。所以,在全市范围内,加强区域内的协作配套,决不是经济工作中可以忽略的一件小事,而是区域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过程中必须做好的一篇大文章。
三、推进老工业基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过程中
需要注意解决好的几个问题
老工业基地做为一种区域经济,它同企业、行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差别之一,就是要更具有系统性。这种系统性要求老工业基地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更要注意从整体上考虑问题,从系统内部各相关因素之间来把握运作。实践与理论不同,理论研究只要把老工业基地经济增长转变方式,抽象出来就可以推理、演绎,而在实践上则还需要注意和解决好以下几个关键性问题。
1、提高认识,不断的克服和破除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方面的思想障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靠人,特别是靠负责经济工作的各级领导人员去推动。因此,各级领导人员的思想认识如何,对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快慢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提高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当前应当在全社会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大力加强集约经营意识,破除传统的重投入轻产出、重速度轻效益、重数量轻质量、重生产轻营销、重外延轻内涵、重资产实物形态管理轻价值形态管理的陈旧观念,在组织实施“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长期规划及日常经济工作中,都要认真全面地、积极地体现集约经营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真正把集约经营的思想和方式方法推行开来。
2、深化改革,通过改革解决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中遇到的体制障碍和机制障碍。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不但涉及生产力要素的重新组合,而且也关系到原有生产关系和管理体制的调整和重组。因此,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同时,必须将其与推进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一道进行。实现两个转变,管理体制的转变是增长方式转变的前提和手段,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管理体制转变的目的和着眼点。做为一个系统工程,推进两个转变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既不能把二者分割开来,也不能将二者对立起来。
3、加强宏观调控,切实解决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金投向问题。经济增长方式与资金投向和资金实际投入有直接关系。资金投放过于分散,或资金投入政策的重点放在支持扩大生产能力而不是技术改造上,就必然导致经济增长粗放经营或追求通过外延扩大再生产。为推动整个经济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型转变,在今后在资金投放政策上应重点向技术改造倾斜,向高科技含量、附加值高的项目倾斜,向规模经济项目倾斜,在资金投入能力有限的情况下,要更好地把有限资金投到刀刃上,投在关键上。
4、正确把握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过程中解决富余职工的安置问题。企业富余人员多,这是当前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过程中普遍遇到的一个难题,而且,越是技术进步,生产越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发展,这个矛盾就越突出,越尖锐。它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保持社会稳定的一个政治问题。解决这个矛盾,一是要坚持“效率优先”原则;二是要通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下岗人员在生产和生活方面得到妥善安置。也就是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一级政府、一级领导,必须始终抓好技术进步和安置富余人员两个方面,没有配套改革,没有统筹安排,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也就缺乏必要和成熟的条件。
5、注意经济增长与市场需求和资源供给的关系,按照市场需求,抓好技术开发同资源开发的有机结合,将经济增长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确定什么样的产业结构,选择哪些行业作为地区的骨干行业和支柱产业,各产业在发展中达到何种规模和程度,在客观上都要受到市场需求和资源供给水平的制约,而这种制约对区域经济的增长方式的确定又有着直接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的风险程度同计划经济相比高得多,因此,在发展集约经济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把握好各阶段的“度”,一定要着眼于保持长期、协调、快速、健康的发展,否则,离开了客观环境和客观条件,孤立地上项目、上规模、上水平,就必然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造成经济发展的大起大落,不但收效低,而且损失大。
6、老工业基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需要国家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老工业基地与新兴工业地区不同,由于多年矛盾和问题的积累,老工业基地在总体上负担和负债过重,目前单靠自身努力、很难尽快实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目标。扶持老工业基走出困境,尽快走上转轨的发展轨道,从国家来讲,主要应当给予两个方面的支持:一是加大技改投入,通过建立老工业基地更新技术改造专项资金,提高老工业基地在结构调整中的能力和手段。具体做法:可以由国家投放低息技术改造专项贷款;按财政隶属关系通过退库方式对所属企业实行技改资本金投入;由各级政府实行技改贷款贴息,企业只负责还本;也可以实行利税承包,靠企业自我积累,以解决自我发展问题。二是减轻债务负担,使老工业基地在转轨和竞争当中轻装上阵。具体做法:可以按财政隶属关系,通过退库办法,对全局具有重要意义的项目实行以税还贷;也可以通过政府贴息的办法,使企业减轻技改过程中出现的利息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