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刘一凤的教育思想_生活教育论文

论刘一凤的教育思想_生活教育论文

试论刘皑风的教育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思想论文,刘皑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13X(2003)06-0024-05

一、生平和教育实践活动

刘皑风(1908年—2002年)原名翰臣,河北省任丘县(今任丘市)角口村人。1915年至1926年,刘皑风在小学和中学读书。1926年,考入北平师范大学后,接受了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影响。1930年于北平师范大学毕业,先后在察哈尔省第二师范、河北省立第三中学、青岛市立女中任语文教员。1931年“九一八”事变,刘皑风对国民党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深为不满,他以学校为阵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组织学生出墙报,写文章,激发其“教育救国”思想。

“七七事变”后,参加抗日救国工作。1938年2月,刘皑风参加河北游击军第五路军,任政治部民运科科长,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动农民群众和在乡知识青年参加抗日斗争。1938年9月,刘皑风担任冀中行署教育科督学主任。这期间他认真总结游击区开展与坚持抗日教育和反对敌伪奴化教育的斗争经验,推广分组教学、小先生制、抗日两面小学以及“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1942年,任冀中行署教育科科长,并当选为晋察冀边区特约参议员。

1943年2月,刘皑风出席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当选为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委员,兼任教育处处长。在党的领导下和教育处的同志一道为边区政府拟定了一系列教育法规。如《关于开展冬学运动的指示》、《关于整顿小学加强儿童生产教育的指示》、《边区小学教师服务暂行规程》、《关于加强游击区小学的领导、打击与争取敌伪小学的指示》、《关于研究与试办“民办公助”小学的指示》、《关于抗日军人、干部子弟及沦陷区学生入学优待办法的决定》等。对促进边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发挥了指导作用。

1946年7月,刘皑风经中共中央北方分局批准为中共正式党员,1948年8月,华北人民政府成立时,刘皑风任教育部副部长(兼机关党总支委员)。这个时期教育工作的任务,除指导老解放区学校克服游击作风,向正规化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外,工作重点转向了接管和改造新解放城镇的学校,团结教育新解放区广大教师,肃清敌伪奴化教育的影响。为了阐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教育方针政策,解除新解放区教师的疑虑,提高工作积极性,刘皑风在报刊上发表一系列文章,介绍老解放区的先进经验。如:《新民主主义的文教方针政策》、《论文化统一战线》、《加强群众教育,全力支援自卫战争》、《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教师——在晋察冀解放区》等,推动了新解放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皑风长期在中央教育部门担任领导工作。1949年10月,成立教育部,刘皑风任教育部办公厅主任、党组成员兼机关党总支书记。当时,教育部面临着改革旧教育、建设新教育的繁重任务。为贯彻《共同纲领》关于教育方针的规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指示,他协助部长先后召开了全国第一次教育会议、高等教育会议、工农教育会议、中等教育会议、中等技术教育会议、初等教育会议、民族教育会议、工业院校院校长会议、农林院校院校长会议、工农速成中学工作会议等一系列各级各类教育会议,明确了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方针和任务、学制、课程、领导关系以及加强政治思想教育等措施。从而初步完成了对新中国教育工作的全面部署,为进一步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打下了初步基础。

1952年11月,成立高等教育部,刘皑风任高等教育部副部长、党组成员,长期分工主管计划、财务、基建、仪器设备、生产供应等方面的工作(还曾兼任国家计划委员会文教局局长)。为适应发展国民经济的需要,他协助部长对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组建独立的工业学院,统筹规划全国高校的本科专业设置,在拟定教育事业发展计划时,他强调处理好需要和可能、数量和质量的关系,主张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也要兼顾数量,从而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他在主持拟定高等教育和中等专业教育第一个五年发展计划(草案)的工作中,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为了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工作方针,刘皑风在研究指导教学改革、拟定有关的教学计划、组织编审教材、培训师资、调整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以及参与拟定各级各类学校的工作条例等方面,尽心竭力,丰富了社会主义教育经验。他一贯重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贯彻落实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看作是改革旧教育、建设社会主义新教育的中心问题。在推动工厂、农场办学校,学校办工厂、农场;中小学以教学为主,适当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工科、农科中等专业学校和职业学校,试行半工半读;高等学校试行以教学为主的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20世纪50-60年代,刘皑风率领我国教育代表团先后到苏联、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阿联酋、坦桑尼亚、罗马尼亚、南斯拉夫等国进行友好访问,考察各国的教育工作情况,并向他们介绍我国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教育事业发展的成就。他还多次向各国驻华使节和来华专家介绍我国的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成就,对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做了大量工作。

文化大革命期间,刘皑风被打成走资派遭到迫害。1972年9月恢复工作,任国务院科教组成员、教育部负责人。1979年2月至1982年4月,任教育部顾问。

刘皑风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本文仅就他在革命根据地从事教育领导工作时的主要思想主张作一论述。

二、论儿童教育

刘皑风认为,要普及教育,必须树立平等的教育观,无论男女、长幼、贫富、贵贱,均有平等享受教育的权利,对儿童教育问题尤其应该特别关注。刘皑风在担任晋察冀边区教育处处长时,非常重视儿童教育工作。对儿童进行教育,提高其文化水准和民族意识,对于进行革命战争和建设边区具有重要作用。在对待儿童的教育问题上,刘皑风明确指出,一定要采取民主的方法,要尊重儿童的人格,绝对不能用体罚的办法来对待儿童。他指出:“体罚教育是封建统治思想在教育方法上的反映,这种教育方法,是封建家庭家长对儿童教育的方法。”[1]他说,由于体罚的实施,就使教师与儿童的关系变成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教师要求儿童处处听自己的话,要“少年老成”;儿童认为“守规矩”是为了教师,对教师采取了阳奉阴违的态度。可见,在体罚教育下,儿童对教师不是发自内心的爱戴,而是表面上的害怕。体罚用得越多,彼此的关系就越恶劣。它产生的恶果,就是摧残了儿童天真活泼的朝气和自尊心,培养了儿童的奴性和盲从。就会把活孩子训练成死孩子,使儿童萎靡不振,失去了创造性和积极性。

刘皑风主张用民主教育来代替体罚。他指出,体罚是反民主的,反大众的,反科学的,也是违背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的,所以在儿童教育中必须彻底地废除体罚。但是在废除体罚后,教师在儿童教育中绝不能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而是要积极地想办法,运用民主教育方法建立儿童自觉的纪律。他说:“教育两个字的意义是积极的,不是消极的,所以教育方式主要是启发、诱导,向正确的方向发展。”[1]在儿童教育中,刘皑风主张学校应该成为儿童的乐园,而不应使儿童对学校产生害怕的心理,教师不要高高在上,做儿童的“皇上”,而是应该成为儿童的导师和朋友。当儿童犯了错误时,一是要具体了解儿童犯错误的根源,以便对症下药;二是对儿童不要轻易地打击,要利用儿童好胜、竞争和积极创造的心理,多奖励少批评;三是要以身作则,教师在检查儿童所犯错误的时候,首先就要检查自己;四是要走群众路线,使儿童自己管理自己。事实上也只有这样做了,才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

民主教育是一种顺乎历史潮流的进步的教育思想,它反映了时代对教育的要求,反映了教育发展的趋势。刘皑风主张在进行儿童教育时采用民主教育的方法,说明他的教育思想和时代前进的脉博是完全一致的。

三、论小学生生活指导

所谓小学生的“生活指导”,广义地说,应包括指导小学生的全部生活,即从小学生的日常饮食起居、学习,到个人和集体在学校、家庭和社会里的各种活动,教师都负有指导的责任。狭义地说,主要是指教师应指导小学生的课外活动、集体活动和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小学生生活指导的总目标,是培养建设新民主主义新中国的新公民。因为这个目标过于原则和抽象,小学教师执行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刘皑风在担任晋察冀边区教育处长时,具体地提出了六项小学生生活指导目标,这就是:

1.培养整洁卫生习惯和愉快活泼的精神。这就要求指导学生注意清洁卫生,防止发生疾病。养成爱好运动和按时作息、有规律生活的习惯,并指导学生的文化娱乐活动,发扬学生天真活泼的精神。

2.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勤俭朴素的作风。这就要求指导学生养成重视劳动和尊重劳动群众的习惯;指导学生参加生产,增进生产知能;养成爱惜物资、节俭朴实的作风。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发扬刻苦耐劳、克服困难的精神。

3.培养待人接物的优良习惯。这就要求指导学生养成尊重长辈、有礼有节的习惯,养成正确的男女观念和和蔼大方的态度。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养成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别人信实少欺的精神。

4.培养科学的、求实进取的精神。这就要求启发学生自由思考问题,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和研究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明辨是非,追求真理的精神,指导学生反对封建迷信思想。

5.培养民主生活的习惯和大众化的作风。这就要求指导学生的团体活动,发展他们的自治能力,使小学生能够服从组织纪律,养成亲密团结互助友爱的精神。同时还应指导学生养成大公无私和反抗压迫的精神,养成关心群众和勇于为大众服务的精神。

6.培养正确的政治思想,加强民族意识。这就要求指导学生坚定爱国家爱民族的意志,发扬坚决勇敢的精神;增强学生爱护民主政府、拥护人民军队的观念;启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向学生指出为实现新民主主义新中国而努力的方向[1]。

为了实现上述生活指导目标,刘皑风提出各地小学除建立必要的生活制度,包括上晨操和课间操,开展课外活动和救亡日活动,领导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召开周会和生活检讨会等,还可以举行中心训练周,如在教学秩序紊乱的学校,可举行“遵守纪律周”;在学生不太注意清洁卫生、生病学生太多的学校,可举行“清洁卫生周”。在不同的中心训练周里,可以提出不同的具体行动口号。例如,在“遵守纪律周”可以提出:每天按时到校,按时上课下课,上课时专心听讲,集合站队时安静迅速,开会时遵守会场纪律等口号。在“清洁卫生周”可以提出:每天洗手洗脸,每天把教室和院子都打扫干净,衣服要常洗,被褥要常晒,饭前饭后不做激烈活动,大小便一定要到厕所里去,指甲要常剪等口号。刘皑风说:“行动口号的提出,一次不可提得太多,估计绝大多数的同学都能做到才好。口号拟定后要在周会上向全体同学报告说明讨论通过。”[3]

刘皑风关于对小学生进行生活指导的思想,体现了他要求教师教书又教人,对学生全面负责的思想。他要求教师应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增强学生的自理能力、自治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通过生活指导,应使学生能够自觉地抵制各种不良倾向,学会独立生活的本领。刘皑风认为,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长本领的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教师在进行生活指导时,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学生愉快地学习,健康地成长。

刘皑风对小学生进行生活指导的思想,在当前也是有现实意义的。现在我们在对小学生进行生活指导时,要比刘皑风当年在革命根据地时提出的目标和内容丰富得多。因此,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确定新的小学生生活指导目标和增加新的生活指导内容。特别是对于独生子女,更应注意培养他们的独立、乐群、容忍和创造的精神。

四、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学生接受教育无疑是为了求知识。知识不仅来源于书本,而且也来源于实践。特别是生产实践更是知识的重要来源。但是正如刘皑风所指出的,自从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正式的教育开始与生产劳动分了家,也就是脱离了劳动群众”[3]。于是,在校读书的学生受教育的程度越高,就越鄙视生产劳动和劳动人民。就是农民的子弟读了几年书后,也会“鄙弃家庭如羊圈猪窝,无处站脚;诅咒父母是蠢婆笨汉,没话可说;视田间生活同牛马生活,于是溜之大吉”。很显然,把学生培养成鄙视生产劳动和劳动人民的人的学校教育,是不适合建设新民主主义新中国需要的。革命根据地创建以后,在恢复和发展学校教育的同时,也对它进行了改造。这种改造正如刘皑风所说,是“重新创造出了一套更完整更正常的民族、民主、大众、科学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就是这种正规化的主要因素之一”[3]。革命根据地学校的特点之一,就是要开展生产教育,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从小就树立起劳动观点,认识到劳动是光荣的,也才能使学生在学校学到生产知识和从事生产劳动的本领。尤其重要的是,只有开展生产教育,才能使根据地在极端困难的战争环境里坚持办学,并且使根据地教育有所发展。

在革命根据地怎样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呢?刘皑风认真总结了晋察冀边区从1943年以来开展生产教育的经验,在《加强边区儿童的生产教育》和《国民教育怎样和生产结合起来》这两篇文章中指出,首先要通过各科教学和“精神讲话”启发学生重视生产,培养学生勇于为大众服务及互助合作的美德,指导学生参加实际的生产工作,把教学内容和生产结合起来,教会学生一些生产知识和生产技能,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其次是要按年龄、性别把学生组织起来,分为若干小组,让学生在“生产日”里集中起来进行生产,在生产过程中彼此观摩竞赛,互相帮助,这样既能增加学生的生产兴趣,也能提高生产效率。生产收入既可以补贴学校经费的不足,也可以给学生购买课本和学习用具,减轻学生家长的负担。第三,要求学生一定要参加家庭劳动,帮助家长从事生产工作。为了便于学生参加家庭的农业生产,学校应根据不同对象和不同季节,变更教学时间,随着农忙农闲灵活地采用整日制、半日制、早午制以及班级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事实证明,这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做法,有利于贫困农村普及教育。

晋察冀边区从1943年开始普遍实行小学生产教育。经过几年的实践,刘皑风指出:“生产教育是适合群众需要,为群众所拥护的。”[4]由于开展生产教育,实行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就可以把更多的学龄儿童吸收进学校里来读书。学生在学校既长知识,又不脱离生产劳动;家长既不需要花钱送孩子读书,孩子读书后还能多帮助家庭劳动。像这样的教育,“是培养新公民新知识分子必由的途径”[4]。

五、论小学教师

刘皑风认为,在创办和发展革命根据地教育的过程中,小学教师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小学教师,“散处在边区的各个角落,看护着、教育着全边区人民的儿女,是很辛苦的”。特别是游击区的教师们,“从敌伪的刺刀下面,从敌伪奴化的氛围里,抢救着成百成千的儿童”[5],这种生活自然是很紧张、很残酷的。也正是由于有了广大小学教师的辛勤努力,才使根据地的教育能够开展起来和坚持下去。

但是,从当时的情况看,小学教师在根据地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还比较低。为了改变小学教师的经济地位,刘皑风建议,边区政府应“在照顾人民负担能力的原则下,尽量改善教师的待遇”[5]。不过因为当时是在战时,理应集中一切力量包括物质力量在内去消灭敌人,所以小学教师的生活还不能从根本上好转。因此,刘皑风告诉小学教师要“熬过这一段黎明前黑暗的路程,人民生活好转的时候,教师的生活是会得到进一步改善的”[5]。他还提出教师今后可以实行“年功加俸”,并且一定要把抗战时期的工作年限折算进去。刘皑风这里讲的“年功加俸”,也就是“教龄补贴”。在提高小学教师社会地位的问题上,刘皑风指出,除了政府要大力号召群众尊重教师,号召儿童爱戴教师外,教师本人应该“在思想上、行动上作群众的模范。如果不能给群众解决任何困难问题,是没有人会尊敬我们的”[5]。因此,教师为了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就必须认真求进步,把教育工作做得更好,帮助群众解决更多的问题,这样才能在群众中树立起威信,真正地使教师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为了搞好根据地的教育事业,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文化业务水平。刘皑风认为,提高教师政治水平的基本办法是教师自身要加强理论学习。为此,一定要建立教师学习制度,至少要保证教师每天要有两个小时的学习时间,要定期开学习讨论会,定期作学习总结和进行测验,使教师能够按照规定完成学习计划。至于提高教师文化业务水平,任务是更加艰巨的。这除了必需建立短期师范学校和短期师训班,抽调教师轮流受训外,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在实践中学习。刘皑风说:“当前边区这个光明进步的社会,就是最好的学校。在一起工作的同志,广大的群众和儿童,都是很好的先生。‘教育阵地’和其他的报纸刊物,都是很好的教材。”[5]刘皑风还指出,只要小学教师本着“教学相长”的精神,在和群众接触的过程中,在处理儿童问题的过程中虚心研讨,都会在文化知识和业务能力方面有所提高。应该说,把从工作中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的心得加以系统化,这是更实用的,也是更宝贵的。

在刘皑风的教育思想中,除了论儿童教育、小学生生活指导、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生产教育和小学教师外,在小学教育改革、小学教学方法、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等方面都有很深刻的论述。实践证明,刘皑风的教育思想,不仅在当时是正确的,而且具有前瞻性,对于今天教育事业的发展,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标签:;  

论刘一凤的教育思想_生活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