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保护理念与基于新价值观的学科发展_档案管理论文

档案保护理念与基于新价值观的学科发展_档案管理论文

基于新价值观的档案保护理念与学科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观论文,学科论文,理念论文,档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档案保护技术作为一门研究档案载体和信息变化规律性,实施科学保护的文理相交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实施档案保护是其根本任务。随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推进,档案学科的最新动态发展、档案信息与载体的多元化拓展与丰富,使档案保护学科的研究目标与内涵在内容、范畴、规模、体系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档案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集体记忆”,其脆弱性和不可替代性特征,以及正在遭到破坏或消失的威胁,迫切需要以一种有效的方式实施抢救与保护。面对更广泛的社会需求、更普及的价值体现、更多样化的信息存储与利用途径,更迫切的科学保护与管理,档案保护学科必然以一种新科学发展观的思维和理念,开拓学科方向,提升信息安全与档案保护的学科层次和技术水平。因此,完善档案保护学科的理论体系,这是学科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与任务。

一、新价值观指导下档案保护学科研究的必然性与迫切性

信息时代使档案工作的社会需求扩大化,档案的遗产特性和多样化的利用途径也使档案保护的内容更加丰富,由此增强了工作的难度和复杂性。在观念、管理与技术支撑等方面必然有诸多的挑战与困难,档案学研究的视野和档案工作的目标应当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拓展。目前,对档案(文献)的遗产意义和价值研究不深入、不透彻:加上环境、社会和经济发展诸因素的制约,特别是存在档案保护与利用中技术、管理和工作上的缺失和遗漏,影响其原生状态保护的开展,在社会对档案更普遍性价值的迫切需要的背景下,以一种新的为社会广泛认同的价值观来适应现代社会对档案的要求就是一种发展的、必然的选择。

(一)档案的文化遗产属性,使档案的价值取向更加社会化

档案是人类社会的信息资源与知识载体,其中一些珍贵档案文献更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是华夏文明的历史见证,维系中华民族文明的根脉,因其具有重要的价值与内涵,而成为一种具有文献作用和文化价值的人类的文化遗产。

按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文化遗产有三大类;(1)文物;(2)建筑群;(3)遗址。其中文物包括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两大类。在可移动文物中,有一类是文献遗产,“是全人类以文献形式保存与收集的记忆,记载了人类社会的重大变革、人类的重大发现和重大成果,是历史赋予全世界的、当代人和后代的文化资产。”

1978年11月2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通过《关于保护可移动文化遗产的建议》,认为,文化遗产除包括不可移动的文化物体外,还包括文献形态的可移动物品,即作为记录和传递知识、思想的文献遗产,如具有特殊意义的文件、档案、……录音录像带、机读记录、……并将文献遗产称为世界记忆。

档案文献遗产中直接记载着许多文化现象,反映出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共处方式、价值观体系、传统和信仰,帮助人们观察和了解文化的功能,使价值观的内核,通过各种档案文献的资源利用,得到较为全面的认知,并在更深的层面上表现文化的内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文化”定义为:“文化是某个社会或某个社会群体特有的精神与物质、智力与情感方面的不同特点的总和,除文学和艺术外,文化还包括生活方式、共处的方式、价值观体系、传统和信仰。”可见,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播迁大多是以文献为渠道。因此,档案文献遗产真实、完整地长久保存和无障碍地传承,对于人类文明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时代发展对学科思维转变的诉求,保护理念的拓展

档案工作的社会性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双重趋向,使档案保护涉及的知识内容不断扩充,学科范围的不断拓宽,在信息化建设与技术管理中产生一些缺陷与不足,成为学科研究和发展的挑战和困难。主要是: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今时代,各种新型档案载体与记录材料不断出现,变化的途径与方式制约其寿命的延长,如何采取科学方法加以保护,有待于深入研究。其多元化材料形式、信息存取的多种形式,扩大了档案保护的内容和目标,从而提出了知识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必然需求。

数字技术与信息资源的不断应用,更新了档案保护的原有理念,扩大了档案保护的研究范畴,使档案工作要求和安全保护目标更加明确和具体,从档案载体的传统保护,扩展为档案信息的安全性保障,从技术层面上完整地确保档案及信息的安全性。“大保护”的观念成为档案保护的目标,并借助于主客观共存的思想,从观念性、技术性、管理性和操作性多个层次确保档案实体、信息内容和运行环境的和谐统一性。

档案功能和社会价值的扩展,使档案保护与利用方式变得更加复杂化、多样化。保护的视野不再只关注于静态的库房保管,而是更加注重于形成档案的过程与条件、档案的利用方式与信息的时空传递,使得档案保护的环节扩大化。

二、面临的发展困境与档案保护的挑战

(一)档案利用中材料损坏与信息的变化,促进学科研究的深入

档案具有原始性、唯一性和凭证性特点,对社会活动和档案工作有重要的作用,档案的损坏与老化是制约档案价值和使用期限的根本问题。

档案老化具体表现为载体与记录材料的变化。档案损坏与老化有两种形式:一是材料自身运动引起的老化,这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自然过程;二是环境因素影响下的过早(非自然)老化,这是档案保护的根本出发点。

1、档案材料的老化与变质

档案在运行的各个环节中,由于其材料不同和所处环境差异,会发生不同形式的变化。纸质档案中纸张发黄变脆,粘结成砖,直至化为粉絮;字迹的褪变、洇化扩散;胶片档案的脆化和形变、乳剂层的霉变、黑白影像的泛黄及彩色影像的衰褪;磁性材料的脆化及变形,磁粉脱落、磁层霉变、磁轨迹紊乱与噪声与复印效应干扰;光盘档案盘体结构变化,坑槽存储介质变劣、数字代码序列紊乱、出现较高的误码率与错码率等都影响信息的正常检读取,从而降低了档案的使用价值。

2、档案信息的稳定性、原真性下降

信息载体变化引起信息的不稳定和读取困难。表现为:信息载体的不稳定和信息的变化不断彰现。磁光盘存取数据时高速旋转,特定状态下的高强光照射,盘体受到离心力、自重力及内部机械应力的作用,空气氧化、酸腐蚀和电磁场腐蚀,以及不适宜的高湿高温作用,使信息记录层、盘体保护层、金属铝反射层腐蚀及层状结构破坏,从而导致信息检读时光轴错位与偏离,信息不能再现。

(二)涉及载体、信息、利用环境等的信息安全问题,引发学科的拓展

数字信息技术在提高了档案工作的效率的同时,引发了信息的真实性、保密性、长久存取性,以及管理统一性问题。要有效地开展档案管理活动,就必须保证档案的完好,保障档案信息的安全。

档案信息由于受材料、环境、设备、软件的作用,加上计算机病毒侵害、黑客攻击,以及不合法用户的干扰,产生的信息再现障碍,这种损坏和改变都会降低其作用

与价值,或者提供不完整的内容,或者提供不准确、甚至是错误的信息,从而制约档案凭证效能的发挥。

检读设备的不正常及软硬件环境的不匹配,数据序列紊乱,出现较高的信息误码率,以及信息存取设备设施的故障、传播途径的失密,使信息发生变化和丢失。此外,档案利用中电磁泄露与电磁波干扰、介质剩磁效应的泄密隐患、档案信息系统设计中的预置陷阱、软件环境和网络通信的安全隐患等,使档案信息产生泄密与安全漏洞问题。

(三)档案材料老化的原因与规律分析,未来研究的学科取向

从宏观上看,其根本原因是:(1)思想观念重视不够,档案人员专业素质不高,档案保护技能偏低;(2)档案管理标准制定后,执行不力,存在不少的漏洞和死角;(3)缺乏系统、完备的档案管理标准化体系,部分内容还没有纳入规范化管理体制,对新领域、新学科内容研究不深、不透,存在不少的盲区和理论空白点;(4)缺乏执行档案管理标准的相配套的约束机制和奖惩办法,造成档案部门贯彻执行不坚决,影响档案管理标准与技术规范的发挥效率。

微观层面上的具体表现为:(1)档案选材的随意性。未能保证档案的耐久性所必需的优质原材料,更多采取就地取材,采取方便性原则,加之各类档案材料的技术标准和选择指标的欠缺和不完善,难以确保档案质量和耐久性。(2)档案利用与保存环境条件的不适宜。在不适宜光、热、潮湿、磁电场、氧化物、大气污染物及有害虫霉等环境条件下进行档案的利用和处理,从而造成对档案材料的破坏。不适宜的环境是档案非自然老化的促进剂和加速器,对档案的破坏极大。(3)规范化管理程度不高。档案从原件收集、整理、保存、利用到展览的各个运行轨迹,没有严格按照相关技术标准进行规范操作,部分馆(库)中,档案人员由于不熟悉相关技术标准,未能对利用者进行利用的正确指导,使人为损毁现象时有发生,对各种灾害缺乏完备的应急措施和抢救手段,降低了档案利用价值。(4)流通环节操作不当。档案人员在档案接收、整理、保管及利用等活动中处理不当,对馆藏档案的管理不善,采用不当的保护措施等,也都会导致档案的损坏。

三、档案保护学科发展理念的新思考

(一)档案的动态保护理念

档案保护是贯穿于档案管理的全过程,从档案的形成、整理鉴定、入库保管,到利用服务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实施档案的有效管理和科学保护,因此在与档案生命周期对应的形成、保管与利用过程相对应的动态运行过程中,档案保护的理念与操作也必然是全过程的,表现为动态的行为。

在以传统档案保护理念,强调档案库房保护与管理的基础上,全方位地延伸档案保护的触角,拓展保护的工作视野,既关注于档案库房的静态保护,又将工作前移,做好档案形成的前端监督,以及档案利用的后程指导,确保档案载体与信息的有效的存储和长期的读取,更好地体现档案的价值。

(二)档案的整体性“大保护”思想

档案保护工作涉及档案管理的方方面面,其中既有人的因素,也有物的因素,还有环境的因素。档案载体与信息的长期有效的存取是决定于相关的很多层面工作,是一个有关统一体的问题——体现“整体性”思想。

档案的整体性保护中的“整体性”,首先是观念层面的认识调整和改变;其次是管理层面中的各项法规、制度的完善与执行,第三是技术层面标准和规范的制订与实施,以及操作规程中的程序与运行相关联。这种“整体性”是内心世界的精神、西方后现代哲学思维,以及档案本体与环境的和谐共存相适应。档案整体性保护的目标是使档案的主体、客体表现出最有效地应对环境的适应性。在物质的性能、人的操作、标准规范的指导、技术方法与设备设施的保障、环境的制约等多个层面的控制上实现传统保护方向的转型、新利用方式的拓展,从而确保档案的实体材料、数字信息和扩展利用途径的安全性和原真性,发挥档案的价值。

(三)档案整体性保护的需求

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作用下,相当一部分世界文献遗产已经遭到了破坏或已经消失,因此档案(及遗产)的保护与管理十分必要和迫切。

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搞好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档案保护”,将档案保护与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相并列,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的战略远见。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一五”(2006~2010年)规划中,提出了当前科学研究的主要任务,要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相互渗透,加大“我国文化遗产及价值”的研究,使得确保我国档案文献遗产的原真性,防止和减缓档案文献遗产的损坏,成为国家重大的发展课题。

1992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国际档案理事会(ICA)的国际性的“世界记忆工程”——《世界记忆名录》,作为《世界遗产名录》项目的延伸。关注的文献遗产,主要包括手稿、图书馆和档案馆保存的任何载体的珍贵文献,以及口述历史的记录。旨在对世界范围内正在逐渐老化、损毁、消失的人类记录进行抢救和保护,从而使人类的记忆更加完整。“世界记忆工程”有四个目标,它们不仅同等重要,而且互为补充:(1)保护;(2)利用;(3)产品的销售;(4)认识。并建立了“世界记忆工程”三个数据库:(1)“失去的记忆”数据库;(2)“濒危的记忆”数据库;(3)“目前的活动”数据库。

国家档案局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活动,确定、保护、管理和利用中国档案文献遗产。2000年正式启动了“遗产工程”,制定出《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总计划》;并于2002年3月8日和2003年10月8日评定出二批共83件组档案文献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财政部和相关部委对档案的保护给予高度的关注和支持,不断加大财政投入,用于档案保护与抢救的设备购置、载体修复和条件改善,2007年有4.5亿元国家财政拨款专项用于珍贵档案的抢救。

四、档案保护学科的发展趋向研究

(一)档案保护的宗旨和指导思想

保护文献遗产,以体现其价值为重要目标。首先,通过这种文明发展的载体,使得现代人和后人通过浏览和观赏遗产,获得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发展的不可缺少的依据。其次,研究其价值,并通过合适的渠道,向大众宣传和讲解,达到普遍教育的目的。再次,通过更多的方式与途径,为大众提供方便,使更多的民众和群体了解我国历史进程,激发人民的热情、民族的自尊心和强烈的爱国情感。

实施档案保护的过程中,应类同于文化遗产的保护。第一,尽可能保持其历史原貌,避免对文献遗产做重大的改动;第二,防止和减缓文献遗产的自然老化,最大限度地延长其使用寿命;第三,强化文献遗产的保管与利用,慎重进行科学修复与加固的保护处理。

(二)提高档案人员的认识,强化档案的保护意识

档案保护工作,涉及档案利用、管理和保存多个环节,每个层次都面临档案损坏的可能。首先,要强化政府职能部门和管理部门的档案保护意识。宣传档案的遗产价值和重要作用,使档案工作成为政府机关的一项重要工作,得到政府、社会基金和企业社团的重视和经费支持。其次,增强广大市民的档案意识。多用史实和典型事例,宣传档案的重要性,增强市民(利用者)保护档案、文明利用档案的自觉性和责任感。第三,加强档案人员的综合素质,强化档案相关部门的保护意识。建立与健全系统规范的教育培训体制,普及档案的使用与保护知识,使档案人员具备较强素质,符合档案管理中科学保护档案的要求。

档案人员应熟悉档案管理的相关规定和档案保护的技术标准,努力改变现有不符合科学规范的工作方式和习惯做法,从档案材料选择、保存环境控制和档案利用服务过程等方面严抠细究,消除档案损坏的各种隐患,把档案保护工作纳入科学、规范管理的轨道,提高档案保护工作效率。

(三)建立和完善档案技术规范和标准,强化信息安全和档案规范化管理

目前国家档案局及相关部门已制订了一系列档案保护的技术标准,规范档案选材,严格存贮环境及设备使用等。但现有的档案管理标准还不能覆盖所有部门及环节,需要进一步完善档案保护的标准体系。因此,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纸张、胶片及磁光盘等材料的变化规律,研究环境因素对档案作用的机理,合理确定保护档案的客观指标,库房建筑、环境因素控制、有害生物的鉴定与控制等标准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档案信息安全是档案工作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在这个领域还缺乏相应的技术标准,由于其档案信息的特殊性,其变化规律完全不同于过去任何一种档案材料,因此迫切寻找适合数字化档案信息的管理与保护方法,建立和健全规范的电子档案利用、存储和保管的规章制度和技术标准,减轻各种降低信息稳定性和利用价值因素的影响,使电子档案的真实性和原始性得到充分体现,使数字化档案信息保护工作扎实有效地进行。

(四)加强档案管理力度,落实各项法规和制度,实现“依法治档”

加强档案管理力度,落实各项法规和制度,使档案保护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通过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考核、评估和检查,不断改进和完善档案管理的技术标准和约束制度,有目的地挖掘和发现档案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课题研究和项目攻关,通过科研机构、高校和档案部门多方面、多途径的协作,不断地解决档案工作中的难题,填补档案学科的理论空白,建立健全一系列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和保护技术规范,将档案形成、鉴定归档、分类排列、保存方式、保管条件、使用及流通等过程,用科学标准和规范确定下来,从而使档案从产生、流通、管理与保护等都得到科学、有序、规范的管理。

依法治档,加强档案的法规化建设和保护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努力提高执行档案管理标准的能力。在执行相关标准,需要采用相应的物理、化学及生物方法,如冷冻技术、缺氧技术、辐射技术进行杀虫灭菌;运用现代设备和技术改进库房环境;通过缩微复制技术、光盘信息技术提高档案的利用效率,使原件处于适宜环境中保存,达到保存档案的标准条件。

(五)建立适应时代变革的档案保护的学科新体系

1、提升档案保护的学科研究新思维,增强对档案工作的指导

档案保护的学科发展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吸收我国传统的、丰富的档案保护经验,借鉴国外先进的理念与技术,形成符合国情的档案保护新方法、新技术,以文化遗产的新思维,借助《世界记忆工程》和《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等工程促进档案保护技术学科的研究,总体提高档案人员素质和技术水平,通过任职教育、专题讲座、学术研讨和交流的形式,提高普及教育的水平与效果。通过调研、考察和学术交流等互动,依托信息网络平台,强化管理功能,提升档案保护学科理论对档案工作的指导作用和适应能力。

2、深化与创新档案保护的科学研究,形成档案信息安全保护的体系

提高思想认识,研究档案信息的运行规律,总体设计服务于实际的档案信息运行模式;发挥网络信息安全屏障作用;提高档案人员综合素质,加强信息安全技术保障和信息安全形势的分析预测。构建信息化条件下档案信息的安全模式。从信息安全的总体规划制定、关键设施分布性、柔韧性,以及防病毒与黑客技术,制定高强度的安全协议和多级信息安全措施,提高信息系统的整体安全性。

3、主动适应信息时代的社会需求,完成新时期学科的转型与发展

强化档案保护技术学科的创新发展,使档案保护在内容、观念和目标上发生拓展与深化,更加主动地适应档案保护在需求社会化和信息数字化两个层面的变革和拓展,有针对性地满足档案信息化建设和档案工作的需要,更加突出档案的全程管理,从档案信息形成的前端运行、中间环节的库房保管,以及传输与利用的后程管理等实现整体性保护。改变由注重原始凭证作用的保管式静态保护的单一模式,发挥好档案信息的动态式服务功能,确保档案信息的原真性、安全性与稳定性。

在学科转变和拓宽研究方向的同时,更加主动贴近档案工作实际,加强档案的法规化建设和保护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努力提高执行档案标准的能力,实现依法治档。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进一步深化学科的转型发展,克服困难与矛盾,开创学科发展的新局面。

标签:;  ;  ;  ;  ;  ;  ;  

档案保护理念与基于新价值观的学科发展_档案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