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探民族地区思想道德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道德建设论文,规律论文,民族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它在提高人的素质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决定着人们行动的目的和方向。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四有”新人,就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努力搞好民族地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各族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对于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民族地区由于其地理条件、经济状况、文化传统、历史因素、民族习俗等客观条件特殊,使思想道德建设处于一种特殊的环境之中。因而,民族地区思想道德建设,与其它地区相比较,既有其共同性,又有其特殊性。认真研究和切实掌握这种特殊性,探寻民族地区思想道德建设的前提。本文试就民族地区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特点和特殊规律问题作些初步探讨。
民族地区的特殊环境给思想道德建设带来了哪些基本特点呢?根据我们的调查研究,可概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基本特点:
(一)民族地区的自然条件,使思想道德建设呈现相应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占全国总面积的64.3%,而少数民族人口却仅占全国总人口的8.04%。形成了民族地区地广人稀的状况。民族地区大多位于祖国的西南、西北地区。 在我国西部地区有民族自治地方117个,占全国民族自治地方的75%,少数民族人口有4800万,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72%。民族地区大都地理环境复杂,自然条件差,人口居住分散、山河阻隔、交通不便,相互缺乏经常联系。科学文化不发展,现代通讯工具比较缺乏,信息比较闭塞,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难以及时传达和贯彻落实。这些都制约着人们组织观念、纪律观念、集体主义观念的增强,影响人们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又由于不同民族所处的环境条件不同,生活习惯和活动方式不同,接受教育的程度也不同。这种状况决定了民族地区思想道德建设,在坚持统一原则和要求的前提下,其工作方式、方法和途径,以及着力点和步骤上,都应该注意相应性,从不同地区、不同条件出发,因地制宜,灵活地开展工作。
(二)民族地区多民族杂处共居的状况,使思想道德建设呈现多方位性和多层次性的特点。我国各少数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政治制度的变革,经济文化的交流,婚姻、亲缘关系的往来,逐步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局面。各少数民族基本上没有单一的民族聚居区,多是几个民族杂居或交错聚居。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的这种特点,一方面,反映了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谁也离不开谁”的密切关系,有利于各民族之间互相交往、互相学习、互相支援,共同进步和发展。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各民族所处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和历史境遇不同,各民族之间语言文字、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心理状态、宗教信仰不同,因而各民族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和复杂的关系。不同民族出身的人们,不但在政治进步、思想觉悟、组织程度等方面呈现出层次性特点,而且在结合方式、活动方式、道德规范等方面还呈现出多维性的特点。因而,民族地区思想道德建设也应与之相适应,注意多层次性和多方位性,不能用一个标尺要求,不能搞“一刀切”,必须从不同层次的实际出发,采取多种方式来开展思想道德建设。
(三)民族地区社会变革的跨越性和意识形态的多样性,使思想道德建设呈现不平衡性和多端性的特点。我国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在解放前处于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处在前资本主义的封建农奴制或奴隶制阶段,有的少数民族甚至还处在原始公社的末期。新中国成立后,这些少数民族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从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一跃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历史性的社会进步,为各少数民族的发展和繁荣开辟了广阔的新天地。经过建国近五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各少数民族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人们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但是,也不能不看到这些地区还没有完全消除如马克思所说的:“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0 页)这就必然使民族地区思想道德建设遇到跨越社会阶段所带来的许多矛盾和滞后因素。首先,由于各少数民族脱胎出来的不同社会母体的差异性很大,历史变革的跨越程度有的小、有的大,因而“时代差”效应极为明显,表现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状态。在这个基础上,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也必然呈现明显的不平衡性特点。在开展思想道德建设时,必须承认这种跨越程度的差别,有先有后、有快有慢,不能搞“齐步走”。其次,由于历史变革的跨越性,又带来了意识形态的多样性。在民族地区虽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已经占主导地位,但历史遗留下来的封建主义意识形态、奴隶制意识形态、原始社会意识形态的残余,都还以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程度上残存着,表现出多种意识形态并存的状况。如有些地区宗法观念、宗族观念、特权观念、神权观念、等级观念等等,还有较广泛的社会基础,强烈地影响和束缚着人们,包括一些党员、干部也不能摆脱这种影响的束缚。这就造成了人们的思想基础不同、进步起点不一、觉悟高低不等的状况。因而,民族地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从这种多端性的特点出发,在工作重点和起点上区别对待。
(四)民族地区各民族风俗习惯的独特性和互补性,使思想道德建设呈现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点。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其反映本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传统和心理特征的风俗习惯,形成本民族的传统道德规范。这种独特的民族风俗习惯和传统道德规范,一旦遭到歧视或否定,就容易激起民族矛盾,影响平等的民族关系的巩固和发展,进而危害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社会稳定。根据马克思主义观点,只要民族存在,民族特征和民族风俗习惯就将长期存在,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周恩来同志指出:“在民族地区处理任何事情都要考虑到民族问题”。(《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第326 页)民族地区思想道德建设也不例外。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始终注重民族性,尊重民族特点和民族风俗习惯,发扬各民族优秀道德传统,这是民族地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严格掌握的一个重要原则。但同时还要看到,随着各民族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和婚姻、亲缘关系往来的增多,各民族之间在风俗习惯方面的相互影响、相互吸收也在不断扩大。各民族之间不仅在经济文化上具有互补性,而且在风俗习惯和思想道德方面也具有互补性。有些原本属于某一民族的风俗习惯和行为规范,逐渐被同居一地的其他一些民族所接受和吸纳,成为这个地区各民族人们所共同恪守的准则进而变成地区的特点。因此,民族地区思想道德建设,在制定政策,提出要求时,不仅要注重民族特点,还要注意不同地域的特点。
(五)民族地区科学文化的相对落后性和宗教信仰的民族性,使思想道德建设呈现过程性和复杂性的特点。由于历史的特殊原因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科学文化比较落后,旧传统观念比较根深蒂固,是边疆民族地区长期存在的一个突出特点。在全国人口四分之一的文盲和半文盲中,有三分之二是在民族地区,特别是在农牧民中文盲半文盲的比重更大。广大农牧民具有诚实、纯朴、勤劳、勇敢的优秀品格,对社会主义有着深厚的情感,但是,由于科学文化比较落后,受一些旧的传统观念的束缚,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现代文明成果比较慢,不少农牧民在社会主义观念上,感性的认识比较多,理性的认识比较少,朴素的自发意识比较多,科学的现代意识比较少。这就必然制约着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素质的不断提高,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艰巨过程,使思想道德建设呈现一定的过程性。同时,民族地区一般又是多宗教地区。宗教在民族地区有着比较广泛的社会基础和影响。我国少数民族几乎都信仰宗教,其中有20多个少数民族基本上是全民信仰宗教。在民族地区宗教具有明显的群众性、民族性的特点,给思想道德建设带来一定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主要表现在宗教问题同民族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民族问题中有宗教问题,宗教问题又往往以民族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宗教问题不仅成为关系到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问题,而且成为关系到各民族的团结问题。在民族地区宗教意识和某些礼仪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与民族的风俗习惯紧密交织,某些原本属于宗教的内容和形式,经过长期历史演变,已成为民族风俗习惯的一部分。在社会生活中不容易把民族传统习惯和宗教活动分开。如何妥善地处理宗教问题和民族问题的关系,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政策问题,在思想道德建设中必须慎重对待,不能简单从事。
从上述特点我们可以看到,民族地区思想道德建设和人们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总是同民族和民族问题紧密相联系着,当我们正确地对待和处理了民族和民族问题时,思想道德建设和人们思想道德素质就得到健康发展;而如果不是正确地对待和处理民族和民族问题时,思想道德建设和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就受到损害,这就是民族地区思想道德建设的特殊规律。因此,民族地区思想道德建设和人们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都必须遵循这一特殊规律来制定目标、任务、内容和要求。根据这一特殊规律,在实际工作中要处理好五个方面的关系:(1 )要正确处理原则性与民族性的关系。民族地区思想道德建设,既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原则性;又要充分研究和掌握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民族环境中所形成的民族思想文化、生活方式、传统习俗和心理特征等民族特点,灵活制定具体方针政策,使思想道德建设的统一原则通过民族形式加以贯彻和实现。(2 )要正确处理不同民族的差异性与结合性的关系。民族地区思想道德建设,既要充分尊重不同民族的差别,提出符合不同民族特点的具体要求和措施;又要充分注意各民族间的结合,正确地引导各民族间经济、思想、文化的相互交流,在互相学习中增进各民族间的情感,达到各民族团结互助和共同进步。(3 )要正确处理先进性和广泛性的关系。民族地区思想道德建设同全国一样,应当在全社会认真提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但是,由于民族地区历史上所造成的科学文化教育的相对落后,在一些地区封建迷信、神权观念、宗教意识以及其它陈规陋俗还有较广泛的影响,制约着人们思想道德素质的迅速提高。因此,在民族地区思想道德建设中,在坚持思想建设先进性的同时,要从民族地区群众思想觉悟程度的实际出发,既积极引导和鼓励各族人民群众移风易俗,树立先进的思想道德观念;又要尊重少数民族所享有的保持和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自由,分层次采取不同步骤,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逐步达到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先进性目标。(4)要正确处理民族地区的地域性与开放性的关系。 民族地区思想道德建设,既要立足于民族地区的特殊性要求,又要注意思想道德建设的开放性和融合性。任何民族在自身的发展繁荣过程中,都应该积极借鉴、吸收、融合其他民族优秀文明成果。民族地区思想道德建设,既要立足于实际,又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只有面向世界,开拓视野,才能吸收先进的文明成果;只有面向现代化,具有现代化的思想意识,才能有先进的高起点和高标准;只有面向未来,开拓进取,才能承前启后开辟新局面,使思想道德建设既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全面推进民族地区思想道德建设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