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空间规划本身涵盖了多层次的规划要素以及规划内容,同时也要体现应有的规划针对性。面对现阶段的城市建设转型趋向,有关部门针对原有的城市总体规划就要尝试予以灵活的转变,从而保证当前拟定的城市空间规划能够真正适应整体转型趋势。文章主要分析转型背景下的城市建成区空间规划演进趋势。
关键词:转型背景;城市建成区;空间规划;演进趋势
随着改革开放深化发展和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大规模短期快建形成的城市建成区也出现千城一面、演进困难、环境失衡、风貌破坏等问题。在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背景下,以增量扩张为导向的空间规划模式已然无法适应城市建成区的建设,更不足以实现新形势下的提质要求。因此,城市建成区作为国家发展和物质空间的主要载体,空间规划的转型研究尤为迫切。
一、城市空间规划在进入转型期后的新特征
首先是迅速增多的城市外来人口。在现阶段的城市建设中,外来人口之所以会迅速融入城市,其中根源应当在于城镇化建设以及城乡一体化。由于受到上述要素引发的城市建设影响,以至于目前较多城市都在承受着日益增大的外来人口涌入压力。在此状态下,外来人口本身具备相对较低的自身生存技能与较低的文化素质,但是此类人口同时也具备突显的人口流动性特征。因此可见,当前城市规划应当能够涵盖妥善治理并且全面服务上述外来人口的相关规划内容。
其次是城市社会日益表现为极化现象。城市社会如果呈现较为显著的极化现象,那么由此将会引发多种多样的潜在问题。具体而言,城市极化现象很可能扩大了原有的城市贫富差异,其中包含了居住环境、人口收入条件以及其他领域的极化现象。城市规划如果没有关注上述的社会极化现象,那么将会引发极化趋势的扩大,甚至埋下深层次的矛盾。因此可见,城市极化现象有必要被纳入现存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并且紧密结合城市人口的真实现状来加以妥善治理。
第三是同一化的城市规划模式。城市规划应当能够紧密结合当前现存的城市特色,唯有如此才能够拟定具有吸引力的独特城市规划。但是从现状来看,很多城市规划都呈现趋同性的状态,其中根源就在于忽视了针对城市自身特色的适当保留,而是单纯倾向于进行模仿城市规划。由于欠缺应有的城市规划特色,以至于现存的城市规划很难真正吻合城市自身具备的各项特征,同时也缺乏城市建设的魅力与吸引力。
城市规划本身包含了较多层次的相关规划内容,因此面对当前阶段的全新转型趋势,作为规划部门就要实现针对当前规划内容的全面优化,确保现有的规划内容能够涵盖经济层次、城市文化层次、城市生态层次与其他层次的各项规划要素。在目前看来,关于整体上的城市规划就要致力于综合性的转型,据此才合利用现有的城市土地、限定城市规模以及保持优良的城市生态等。因此在进入当前转型期的基础上,针对城市规划就需要更多侧重于城市分区,并且针对多层次的规划细节都要予以考量。然而截至目前,有关部门在拟定全新的城市规划时并没能经历全方位的前期规划调查。在此状态下,现有的城市规划并没能涵盖全方位的规划内容。为了实现针对现有城市规划的整体转型,那么就需要重构现有的城市生态,并且依照全新的城市文化规则以及社会规则来增添全新的城市规划内涵。
二、转型背景下的城市建成区空间规划演进趋势分析
由于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模式的独特性,本身没有直接借鉴的理论实践成果,初期又受苏联规划理念影响很深,国内理论实践的过程更像是不断试错完善的动态交互过程。从空间问题出现开始,规划研究开始不断延展,包括城市设计、历史街区、风貌整治、城市更新、旧城改造等研究开始出现,随着进入转型发展关键时期,城市化的发展开始由增量外延扩张向存量内涵演进转变。随着转型进一步推进,近年海绵城市、城市双修等内容的提出,丰富了中国式城市建成区空间规划的理论实践内涵,空间规划也从二维土地配置转为三维空间管控。考虑到我国城市发展与政策依赖性较强,理论实践需要结合政策落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一)政府主导模式
该模式为自上而下的空间规划模式,带有极强的工具属性和国家层面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计划经济开始就是指导我国城市发展的最主要模式。过于依赖国家层面的空间规划无法做到面面俱到,抓大放小和大建快上的空间规划导致全国建设的趋同。增量发展下形成的规划体系不能很好匹配城市建成区发展需要,改革开放初期均是城市重建导向。随着目前经济发展的深入和城市问题的出现,如何提升城市建成区空间规划的匹配度成为转型的关键。理论实践开始有意识地向改造和更新导向等方面转变。
(二)市场主导模式
该模式从改革开放以后开始出现,是以房地产开发和消费导向为推动的空间规划模式,对于城市建成区的理论实践表现为旧区改造导向和旧区更新导向。大部分情况下该模式均需要依托政策实现,一方面,由于法定规划体系的不完善,在缺少普适性政策引导的情况下极易出现盲目跟风和空间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依托非法定规划的运作也导致无序失控的局面,发展意图经常性的出现落实困难或者偏离。近年来开始向促进经济优化发展、参与获利和注重于长期收益的空间规划模式转变
(三)协商式规划模式
该模式有意识的考虑城市建成区内部各利益主体的诉求,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属于旧区更新和城市复兴导向。强调规划过程中多类型的公众参与以及各方利益的协商和平衡,表现为小规模尺度研究和公共空间类的实践。该模式虽然能够较好调和矛盾和实现空间演进,但是由于诉求多元化和规模尺度较小的原因,演进过程中也存在诉求矛盾冲突无法调和、小尺度更新后的叠加谬误以及协调周期较长的问题。
三、转型背景下城市建成区空间规划的转型方向
先提取出城市建成区空间规划需要关注的主要方面,主要分为物质空间管控、历史文化、产权经济、制度政治、自然环境、基础设施、人本感受、非物质空间影响等内容。依据主要关注面的不同对国内外理论实践进行交融比对。可以得出,不同规划导向和模式虽然各关注要素均有涉及,但是结合度不是很好。而且主要关注要素集中于物质空间、历史、环境、基础设施部分,在产权、制度、人本感受、非物质空间的影响方面相对薄弱。不同导向和模式的空间规划均有不同程度的侧重关注点,无法整体兼顾。作为城市建成区,本身就是一个完成度很高的空间形态,只有全面性的考量才能达到良好的提质效果。因此,笔者认为城市建成区空间规划就需要加强规划的完整性,弥补各关注要素的联接不足。首先,侧重“基本面”的全要素分析。补强对产权要素、人本感受、非物质空间影响等部分的分析,运用新技术手段深入分析建成区空间的演进规律其次,强化“技术面”的全尺度考虑。全面考虑并不意味着要面面俱到的全部设计,而是基于城市建成区空间分析从技术层面进行革新,以实现管控内容到空间建设的转译最后,重视“规则面”的全环节贯通,建成区的产权要素需要规范的政策来保障,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才能形成良好的空间演进环境来保障规划实施和利益协调。
综上所述,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千城一面和风貌趋同是城市化发展的规律性结果。对于快速建成的城市建成区空间,还需要不断提高完善质量,这是一个长期的演进过程,需要构建适宜空间长期演进的稳定环境和成长机制。从而不断推动城市空间规划更加科学和完善,更好的推动城市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亚洲,刘松龄.构建事权明晰的空间规划体系:日本的经验与启示[J/OL].国际城市规划2019
[2]廖建昌.城市建设中城市规划的作用研究[J].智能城市,2019,5(03)
[3]曾丹.探究转型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转型[J].中国住宅设施,2019(01)
[4]卢英华.空间规划体系下城市总体规划作用的研究[J].绿色环保建材,2019(01)
论文作者:罗冲,李银凤,俸玉婷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0
标签:城市论文; 空间规划论文; 建成区论文; 城市规划论文; 模式论文; 空间论文; 导向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