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艺术到译书
◎文/《三联生活周刊》
20世纪初,新思潮不断涌现,大师成群而来。每个人物恰似一颗耀眼的星辰,共同照亮了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天空。本书选取了蔡元培、胡适、梁漱溟、沈从文、钱锺书、傅雷等各个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大师级人物,重新回溯他们的生命历程,回望那个波澜壮阔、吐故纳新的大时代。阅读他们的人生,让我们对于生命意义的感知,对于人生边界的拓展,能够多一重理解、多一份开阔。
如果只有一个稀释度平板上的菌落数落在计数范围内,直接计算两个平板菌落数的平均数,再除以稀释因子,得到每克中菌落总数结果,按公式(1)计算。
《中国群星闪耀时》
《三联生活周刊》编著 李鸿谷 主编
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孟鲁司特钠咀嚼片治疗,沙美特罗替卡松结合糠酸莫米松治疗方法与对照组患者一致,采用孟鲁司特钠咀嚼片(四川大冢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164828)口服,1次/d,每次5mg,持续治疗30d。
钱锺书和杨绛40年代在上海居住时期,和傅雷多有往来。杨绛在回忆文章中说:“我很羡慕傅雷的书斋。因为书斋的布置,对他的工作具备一切方便。经常要用的工具书,伸手就够得到,不用站起身。沿墙的书橱里,排列着满满的书可供参考……”书斋里有个宽大的写字台,烟灰缸总是放在右前方,两个砚台则放在左前方,中间是印着斋号“疾风迅雷楼”字样的直行稿纸,左边是法文原著,右边是法汉辞典。他一个人,几十年,这样井然有序地工作。
2019.3
定价:49.80元
对于翻译家傅雷,你了解多少?如果你没有读过《贝多芬传》《伏尔泰传》,也许会读过《约翰·克利斯朵夫》或者《巴尔扎克全集》。它们的译者都是傅雷。“江声浩荡,自屋后升起”,这是傅雷译本《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开篇,优美契阔,一句即为经典。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以及半个世纪以后人文阅读热情重新高涨的八九十年代,傅雷和他的译著,像一束不息的火,安静又热烈,点燃了几代读者。
而更多的人,是从《傅雷家书》中,认识了这位孤独的中国知识分子,执着的中国式父亲。这本小书,是傅雷夫妇在1954年到1966年,和他们长子、知名钢琴家傅聪的通信结集,自1981年出版,至今已经37年,仍然长销不衰。它是一部最好的艺术修养读物,也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看到,一颗高贵的灵魂,就算遭受磨难,其真实的光也不能被湮灭。
“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这句话,既是傅雷的墓志铭,也是他一生的缩影。在傅雷的“赤子世界”里,包容的是他和那些像他一样“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的灵魂,探索的是如何生、如何死、如何爱,又如何以自己的一生,去向文学、艺术和音乐寻求人世最深邃的美的问题。
在文学翻译界,傅雷创造出了大量优秀的译本,卓然大家,让人不免猜想,他是不是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受中西方文化的熏陶,熟谙多种语言?其实并非如此。从小学到大学,再到留学法国,傅雷都不是学霸,他甚至因为顽劣,从来没有得过一张正式的毕业文凭。
1908年,傅雷出生在江苏省南汇县(今属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镇傅家宅。他原名傅怒安,15岁后改名雷,以怒安为字。在他祖父一辈,傅家还是当地大户,有几百亩地,三十几间房。傅雷的父亲名叫傅鹏,是镇上一所女子中学的老师。他虽然继承了全部家族财产,却根本守不住它。傅雷不到4岁,父亲傅鹏就被人陷害入狱,后来得了肺痨,24岁就去世了。
傅雷题赠罗曼·罗兰的照片(1934年2月)
傅雷的母亲李欲振却很了不起。她是个家庭妇女,不识字,但非常有见识,族里发生纠纷,往往请她来做公断。丈夫死后,傅母以家中佃租生活,维系小康。为了让唯一的儿子能有出息,傅母带着傅雷、奶妈、账房、佣人,从闭塞的乡下搬到十几里外有“小上海”之称的周浦镇。傅雷7岁由私塾启蒙,11岁被送入小学,但仅仅读了一个学期,就又被母亲送到上海,接受更好、更新式的教育。小学、中学、大学,他的母亲凭着见识和胆量,一路将他带到更广阔的新世界。
1927年的一个冬日,在湿冷的浦江码头,19岁的傅雷告别母亲和亲友,和几百名旅客一起,登上了法航公司的邮轮。傅雷买的三等舱票,里面只有两个中国旅客。傅雷赴法那年不到20岁,在浦江码头告别家国的时候,他对自己将在异国度过的5年,是抱有期待的。他在船上发过一封家信,信中写道:我数年来的颓废生活,应该告一段落了。到巴黎后,很偶然中,他读到《贝多芬传》,以他自己的回忆,当时“读罢不禁大哭,如受神光烛照,顿获新生之力,自此奇迹般突然振作”。
从美专辞职后,傅雷在上海正式开始了他职业翻译的生涯。傅雷热爱译书,其实始于初从巴黎回国之后,他译过一本不太有名的法文书,名叫《夏洛外传》。夏洛,是喜剧明星卓别林在银幕上创造的一个小人物,法国记者菲列伯·苏卜又把这个虚构角色写入了他的“幻想人物列传”。因为深受书中人物感动,傅雷执意将它译入中国。译书成稿之后,出版却总是碰壁,直到1933年,傅雷才以“自己出版社”的名义,自费出版了它。傅雷真正由出版社正式印行,被读者熟悉的第一本译著,还是《贝多芬传》。《贝多芬传》和它的作者罗曼·罗兰,对傅雷一生影响可谓重大。
经过一个月的海上航行,傅雷终于抵达了法国南部的马赛港。在邮轮上,傅雷的法语和英语程度都还很有限,没办法与人交流。他虽然在上海的大学念过英语,因不常用,都忘记了。到法国后,傅雷寄宿在一个老太太家里,法国房东待他很好,每天教他发音和对话。傅雷又另请了一位法文教师,教他语法和读本。刻苦带来了回报。第二年夏季过后,他顺利地考入巴黎大学文科,主修文艺理论。
傅雷的法语到底进步有多迅猛呢?有这样一件事可以作为观照。1929年3月,当时在国内很风光的上海艺专校长刘海粟,偕夫人到巴黎游学,一年前还不能与人用法语交谈的傅雷,这时候已经可以给刘海粟夫妇教授法语了,并且在一些正式场合帮他们做翻译。此时距傅雷到法国刚刚一年出头。
由于调查是采用半开放的思维导图式问卷,每个调查对象填写的各级子项内容不相同,甚至针对同一内容给出的评价要素名称也不相同。要想得到能被调查对象认可的教师专业发展评价要素,就必须对调查数据进行必要的整理和归纳,具体操作流程如下。(1)合并同类项。将名称相近的评价要素归于同一评价范畴。(2)为调查对象填写的评价要素的等级赋值。其中,a为100分,b为80分,c为60分。(3)将各级分值乘以相应的人数后,再取平均值。这一平均值称为“认可度”。(4)对数据进行归类和排序。
那个时期在巴黎求学的,还有未来的名诗人梁宗岱、美学家朱光潜,散文家孙福熙以及他的二哥、文学编辑孙伏园等。这几个人都和刘海粟要好,傅雷因此常和他们一起,到刘海粟夫妇下榻的旅馆里聚会,有时也陪着刘海粟去卢浮宫临摹画作。正是在这些亲密的相处中,刘海粟发现,傅雷虽然不是学美术的,却有极为出色的艺术鉴赏力,于是向傅雷建议:“你不要搞创作了,还是潜心研究美术理论和美术史吧,你一定可以成为出色的学者。”
1930年,傅雷写了第一篇寄回国内发表的美术评论《论塞尚》。虽然这只是一篇通过资料梳理,来向中国读者介绍著名法国画家的文章,22岁的傅雷却很有自己的见地。他写道:要了解塞尚的伟大,先要知道他是时代的人物。而所谓时代的人物,是“永久的人物+当代的人物+未来的人物”,也就是说,当经得起时间的淘洗。视伟大的艺术家为时代人物的代表,这个观点,傅雷一生守护。
傅雷对艺术这种宗教般的热忱从哪里来?如果回到20世纪的前20年,就会发现,他其实是时代风气影响下的进步青年。幼年傅雷随母亲离开老家到上海的时间,正是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中国近代的先进思想者,从晚清康有为开始,都对美术的重要性有一种急迫的误读。康有为曾偏激地认为,“一切工商之品,文明之具,皆赖画之发明”。“五四运动”后,陈独秀也提出“美术革命”,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这些先进人物既从社会发展和国家强大的角度来看待美术的意义,同时也接受蔡元培所倡导的思想,“以美育代宗教”。青少年时期的傅雷,顽劣不好学习,总是拿不到一纸毕业证,但他在上海一路接受到的,都是当时中国最好的西式教育,深受新文化思想的熏陶。他一生对美术和音乐所抱持的态度,正是来自这种时代氛围。
1931年8月中旬,傅雷与刘海粟搭乘同一条船,从巴黎回国。一个月后,他们到达上海,而那个日子十分特殊,正是“九一八事变”发生之日,对此,傅雷一生刻骨铭心。回国之后,23岁的傅雷被刘海粟聘为上海美专的办公室主任,同时,他也为学生开设了四门课程,美术史、艺术论、名画家传和法语。当时的上海美专和刘海粟,都深得蔡元培重视,学校的教授名册里面有张大千、黄宾虹、贺天健、潘玉良等诸多名人,傅雷刚回国就出任办公室主任,在人看来也算起步不凡。可是,他在美专只待了两年就辞职了。
[法]奥古斯特 罗丹 著
傅雷为什么会跟关系亲密,并且也很看重他的刘海粟分道扬镳?最直接的原因是为友人冲冠一怒。傅雷正直、刚烈又过于暴躁的性格,在这件事上初见端倪。画家张弦是傅雷在巴黎就熟识的朋友,回国后也受聘于上海美专,因为贫穷且多病,1933年夏天不幸病逝。傅雷伤心难抑,觉得刘海粟待人过于刻薄,愤然请辞。多年后的1957年,傅雷在《自述》中解释这次辞职的原因,说:“某某某待我个人极好,但却待他人刻薄,办学纯是商店作风,我非常看不惯。”傅雷和刘海粟在巴黎虽然亲密,回国后又为他撰写过《刘海粟论》,但因为艺术观点和为人方式的差异,日渐疏远。张弦死后,他公开和刘海粟绝交十几年,直到50年代才稍有往来。
实验现象:在pH4.4的酸雨侵袭下,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紫色迅速褪去,用红墨水染色后,细胞核着上红色。在pH5.0的酸雨侵袭下,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紫色缓慢褪去,用红墨水染色后,细胞核未着上红色。
今天的法国文坛,罗曼·罗兰的地位已经有限。但“一战”前后,他是与茨威格齐名的作家,也是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他那种理想主义的写作正流行于欧洲文坛。傅雷先后翻译了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和《米开朗琪罗传》,他取名为“三巨人传”。这位法国大作家的英雄浪漫主义,如艳阳、如风暴,对于年轻的傅雷,以及傅雷未来的全部人生态度,都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傅雷在法国(1930年)
罗曼·罗兰在《贝多芬传》中有一段这样的描述:“缺乏宏伟业绩的物质主义压抑着思想,世界在斤斤计较和卖身投靠的利己主义中毁灭。世界已奄奄一息。要打开窗子。要让新鲜的空气进来。要呼吸英雄们的精神。”傅雷觉得,他“在其中认出自己”。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国内混战、外族入侵,年轻人对个人命运、民族存亡皆感彷徨。傅雷期望自己的译书对苦恼中的青年朋友有所裨益。在写于1942年3月的《贝多芬传·译者序》中,傅雷写道:“唯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难;唯有看到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承担残酷的命运;唯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他还说:“现在荫翳遮蔽了整个天空,我们比任何时都更需要精神的支持,比任何时更需要坚忍、奋斗,敢于向神明挑战的大勇主义。”
此后,傅雷又翻译了罗曼·罗兰的“长河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一至四卷,它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塑造了无数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的世界观。它对中国几代读者的魅力也深远而恒久。《约翰·克利斯朵夫》第一卷1937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一年,全面抗日战争正式打响。长夜漫漫,傅雷思考的是人在这样的环境下怎样才能战胜自我,战胜敌人,他在这部小说中汲取到了力量。主人公克利斯朵夫正是罗曼·罗兰塑造的“今日的贝多芬”。傅雷说:“它不只是一部小说,而是人类一部伟大的史诗。它所描绘歌咏的不是人类在物质方面而是精神方面所经历的艰险,不是征服外界而是征服内界的战绩。它是千万生灵的一面镜子,是古今中外英雄圣哲的一部历险记,是贝多芬式的一阕大交响乐。”傅雷的译者序言有火一般的诗意,“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绝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
《约翰·克利斯朵夫》二至四卷出版于1941年,这时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傅雷希望读者能在读了这本书后燃起希望,“在绝望中再生”。作家叶永烈在80年AI写作傅雷和傅聪的报告文学时,采访过很多亲历者,其中上海一位学者讲到自己名字的由来,就是在年轻时读了傅雷翻译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激情之下,把自己的名字都改了,改成“约翰”的中文谐音,就这样用了一辈子。
结合岗位练兵实际情况,组织相关人员成立流程管理小组,明确规定流程的编、审、发各环节管理以及流程的应用、考核细节,对各科队岗位大练兵效果进行考评,要求各科队通过班前会、日常培训、微信和QQ平台等形式组织职工自主或集中学习练兵流程。同时在练兵结束后,召开座谈会,要求消防队员根据使用流程的实际情况不断对现有流程进行优化和补充,形成了“学习—应用—改进—修订、补充”的长效、循环机制,丰富了流程内容,增强了流程的实用性。
《罗丹艺术论》
吕坤的《实政录》也收录了公犊资料。卷二《养民之道》“小民生计”子目附有“山东劝栽种语”,“积贮仓庾”子目附有“救命会劝语”。这是吕坤施政时所发布的公文告示,附于书中。魏丕信称吕坤的《实政录》“可能是公犊这种形式的创始者”[27]。王世茂的《新刻精纂详注仕途悬镜》同样含有告示、文移、判语等公犊[32](P133)。晚明官箴书开创的公犊形式对清代官箴书的结构与内容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傅雷 译
6)当层结稳定度强出现急流和转子时,因急流两侧风的垂直切变很大,导致该处可能出现飞机颠簸现象,该现象通常出现在大气高层和中层;此两处分别接近喷气和螺旋桨飞机的巡航高度,故在航空飞行保障中对此必须加以重视。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17.9
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一定,企业需要面对更为复杂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环境,数量更多,质量更高,实力更强的竞争对手会以更快速度进入国内市场。面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强烈需求和政府执行更严厉的环境资源宏观经济政策,企业特别是中国的企业经营者,要想在这种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生存和发展,必须坚持中国新时代营销观念,积极参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竞争,大力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市场营销观念,转换发展方式,促进产业迈向高质量,迈向中高端,抢抓机遇,迎接挑战,在已经到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取得新一轮的竞争优势,才能无愧于新时代,真正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脊梁和重要贡献者。
定价:16.80元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
傅雷 著
2019.3
现代出版社
作为全球领先的工业服务供应商之一,利戴工业技术服务在过去五十多年中足迹遍布全球四大洲。利戴工业技术服务(上海)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拥有1600多名员工,在全国20多个城市,50多个服务基地为制造业合作伙伴提供一体化工业技术服务。服务范围涵盖生产设备维修维护,技术设施管理及运营,技术清洁与预防性维护,生产制造支持,电气与机械安装,拆卸/安装及搬迁,自动化整体解决方案等各个方面。
“教学”主要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创新能力,以及教学成果的社会影响。有关评价要素包括:在各级教学成果评比、教学大赛中获得的成绩,教改课题,教学质量评价(大数据反映的教师所任教班级学科成绩的变化、教师教学情况等);各级示范课、展示课等。其中,“教改课题”的认可度为中上等(事后访谈得知,有不少调查对象将该项列入了科研类),其他各评价要素的认可度都为高。
定价:98.00元
现代出版社
在离开美术界之后,傅雷为什么会选择走上职业翻译的道路?作家楼适夷在论及这一话题时,说过这样一段话:“傅雷艺术造诣是极为深厚的,对无论古今中外的文学、绘画、音乐的各个领域,都有极渊博的知识。他青年时代在法国学习的专科是艺术理论,回国以来曾从事过美术考古和美术教学的工作,但时间都非常短促,总是与流俗的气氛格格不能相入,无法与人共事,每次都在半途中绝裾而去,不能展其所长,于是最后给自己选择了闭门译述的事业。”
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下去,直到解放后,在上海文化界,傅雷成了仅有的两个不要国家养活的人之一,另一个人是作家巴金。从上海美专辞职后,傅雷从此寓居上海家中,足不出户,专心译书。据多年跟随他家的保姆说,傅雷每天早上8点起床,9点到12点半工作,下午2点又坐到书桌前,晚上7点才吃晚饭。晚间看书、写信至夜深。除去1939年曾短暂地赴昆明,在南迁后的“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待了两个月,他这一生没有再到任何机构出任过公职。解放后,清华大学校长吴晗曾通过钱锺书、杨绛邀请傅雷教授法语,傅雷推诿说自己只想教美术史,拒绝了。他宁可靠自己翻译书的稿费生活,做一个独立的人。
杨绛还提到一个细节很有意思。在上海时,她和钱锺书有次陪傅雷去招待一位法国朋友,钱锺书注意到,傅雷名片背面有一小行法文:Critique d'Art,意思是美术批评家。从这段回忆可见,在傅雷心里,美术始终占据重要的地位,可谓精神的归宿。傅雷任教美专的时间很短,但在此期间,他曾编译两本教材《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和《罗丹艺术论》,至今,它们仍是艺术学徒的入门读本。但这两本书,从手稿到出版,相隔了将近半个世纪,中间又有怎样曲折的故事?
傅雷的次子傅敏回忆,在1966年前,父亲从没有向他和哥哥傅聪提起过这两本教材。傅敏推测,父亲一向对人对己都要求高,而这两部稿子他也许并不满意,所以一直束之高阁。直到20世纪80年代,傅雷已经去世近二十年,《罗丹艺术论》被刘海粟的一个学生在刘家一大堆旧东西里翻出来,它是一套油印讲义,学生用正楷抄下来送给傅敏,才有后来出版的《罗丹艺术论》。
医院文化对外是医院的一种形象,对内是一种向心力,更是医院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手段。[1]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给医院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对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院作为江南大学直属附属医院,创造了一个医学人文的交流平台,医院在文化传承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对人文医师队伍建设和职业道德修养起到了良好的价值导向作用。探讨医院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两者相互的关系,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更有力地促进医院整体工作的顺利开展,突现医院竞争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是医院思想政治工作者管理工作的重要构成部分。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则是傅敏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一堆傅雷书稿中发现,还是傅雷当年亲手装订的。傅敏拿到手稿后,把它交给了父亲的好友、画家庞薰琹先生,请他来决定是否有出版的价值。1985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了《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庞薰琹为它写了一篇很长的序言,他评价说,这本书“不单是分析了一些绘画、雕塑作品,同时接触到哲学、文学、音乐、社会经济、历史背景”,这也是它至今受到读者喜爱的原因,因为这本书就像一个文艺复兴时期的博雅之士,给人丰富和优美的精神享受。
有人说,傅雷的译作“是他灵魂的小影”。傅雷也说,他回看自己从前的译文,自问最能传神的要数罗曼·罗兰,最重要的原因是“气质相近”。那么,这相近的,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气质?在翻译《夏洛外传》的时候,25岁的傅雷曾在译者序中用这样的语句,向读者勾勒了他所钟爱的人物:
一个现世所仅有的天真未凿,童心犹在的真人。
2.2 患者手术参数及近远期并发症情况 所有患者出院后纳入定期随访,随访至12个月时,改良全盆底重建组累计失访12例,失访率7.4%;骶骨固定组累计失访9例,失访率10.2%。围手术期参数方面,与改良全盆底重建组相比,骶骨固定术组手术出血量、尿管留置时间及子宫切除比例更低。远期并发症方面,骶骨固定术组出现慢性疼痛的比例(40.9%)要显著高于改良全盆底重建组(2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改良全盆底重建组有2例患者出现了网片侵蚀。两组除外术前术后TVL无显著改变外,其他解剖位点(Aa、Ap、Ba、Bp、C、Pb、Gh)改变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他是一个孤独者。
是世间最微贱的生物,最高贵的英雄。
这不妨也可以看作是傅雷对理想自我的勾勒,或者说,是他最认同的人性:天真,孤独,高贵,英雄。
标签:《贝多芬传》论文; 约翰·克利斯朵夫论文; 刘海粟论文; 《三联生活周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