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科技创新战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技创新论文,西部地区论文,战略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 —1154(2001)02—0024—03
一、西部地区仅靠资源优势不能支持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在改革开放初期,东中西部地区占全国GDP的比重分别为52%、 31%、17%,西部地区人均GDP水平高于福建,其中青海省人均GDP甚至高于广东。但到1998年,东中西部地占全国GDP的比重变化为61.46%、23.74%、14.8%,广东、浙江和福建的人均GDP已经相当于西部各省人均GDP的1.7倍至3.5倍,上海的人均GDP 2000年甚至达到4800美元, 西部省份除新疆达到6435元外,其他地区人均不到4500元。不仅西部地区人均GDP与东部地区的差距正在逐步扩大, 而且东西部地区工业产值差距拉大,吸引外资的差距加大,人均收入差距增加。
而西部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西部地区水资源极为丰富,拥有可开发的水电资源2亿多千瓦,约占全国的2/3。 煤炭资源的探明储量约占全国1/5以上,石油、天然气储量约占全国的1/4以上,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100多种。四川省的钒、钳矿的探明储量居世界首位, 甘肃省金州镍矿的镍储量占全国的2/3以上。云南的铅锌储量居全国第一,铜、锡居第二位,磷矿质量和磷、硫储量以及地理位置上的搭配是独一无二的。新疆的白云母,宁夏的石膏和煤炭,贵州的汞矿,陕西的铂矿,青海的钾盐等都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西部面积占到全国的57%,有7.8亿亩可利用的土地,占全国的70%,林地占全国的36%, 草地占全国的55.9%。同时,西部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四川的熊猫,云南的昆明世博园,广西的桂林山水,贵州的黄果树瀑布,陕西的西安古城,内蒙古的大草原,敦煌莫高窟的神秘,丝绸之路的辉煌,都曾让世人惊叹西部的神奇。
在人才方面,西部也拥有较为丰富的人力资源。广西是全国的教育大省之一。成都、西安、兰州等大中城市高校林立,科研机构众多,人才济济。
过去几十年里,经济发展主要是量的扩张,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土地、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优势。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利用传统产业大力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并且西部地区人口稀少,因此,在改革开放初期,西部地区的人均GDP 可以超过东部某些省份。然而事实是很残酷的,西部地区掠夺性开发自然资源,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长期以来,西部地区成为东部沿海地区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产品结构单一,技术水平低,产业结构不合理,过分依赖资源开发,西部本身的比较优势无法弥补竞争劣势带来的损失。面向新世纪,经济建设主要依靠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由量的扩张转变到质的增长,现在经济发展主要依靠人才和资金优势,依靠科技创新不断提高竞争力。因此,仅靠资源优势并不能支持西部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如何把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市场观念十分重要,西部不应有什么资源就开发什么资源,而应是有什么市场开发什么资源。开拓市场是企业的职能,政府只能引导、宣传、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进行科技创新,进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竞争能力强的产业组织是获得经济优势的基础,而产业组织要依靠不断地科技创新保持其旺盛的竞争力。
二、西部地区科技创新的“三维战略”
影响区域科技创新成功的因素有很多,如资金、人才队伍、技术现状、产业结构、中介服务体系、机制和体制等,可以把这些因素通通归纳为区域环境。为了突出人才资源和产业结构对区域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我们特意把人力资源和产业结构独立出来。区域环境、产业结构和人力资源对区域科技进步的影响可以用一个多元函数模型表示:
T=F(d[,1]E,d[,2]P,d[,3]H)
其中:T表示区域科技进步,E表示区域环境,P表示产业结构,H表示人力资源,F表示函数关系。 考虑到各因素对技术进步的影响程度不同,分别赋予不同的权重系数d[,1],d[,2],d[,3],一般来说,d[,3]>d[,1]>d[,2]。但各区域的具体情况不同,甚至同一区域不同时期的情况也可能不同。
科技创新的多元函数模型可用下列三维坐标系表示:
附图:西部科技创新的“三维战略”立体模型
图中:X——代表区域环境;Y——代表特色产业;Z ——代表人力资源
由“三维战略”模型可知:只有当区域环境、产业结构和人力资源协调发展时,才能达到预定的科技进步目标A。若人力资源开发落后,则科技进步只能达到B(B<A);若人力资源超前开发, 由于区域环境和产业结构的影响,造成人力资源过剩。若人力资源的才能得不到充分发挥,会造成人才流失现象,从而增加了该区域科技进步的投入成本。
西部应结合实际打“特色牌”,根据科技创新影响因素的“三维战略”模型,制定具有西部特色的科技创新“三维战略”。“三维战略”包括区域环境战略、特色产业战略、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同时,在执行科技创新“三维战略”时,西部地区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使具有西部特色的区域环境、特色产业和人力资源开发协调发展。
1.区域环境战略
区域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方面。东西部都可以通过增加有形投入来改善硬环境,但软环境具有地区文化特色,不宜模仿。东西部的区域环境差异主要体现在市场环境和人文环境,而市场环境和人文环境恰恰持久地支撑着科技经济的发展。西部地区在建设区域环境时,必须提高西部人的整体市场意识,形成宽松的市场环境。
2.特色产业战略
特色就是旗帜,特色就是品牌,特色就是优势,特色就是创新,特色就是竞争力,特色就是生产力,就是最终取胜的希望。因此,西部地区应立足国内国外两个大市场,合理选择优势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形成地方特色产业集群。
发挥资源优势,用高科技来改造和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大力发展具有西部特色的生态农林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副产品和特色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西部地区是三江源头,但存在着严重的生态问题:土地沙漠化及草原退化,水土流失严重,森林植被遭到破坏。因此,西部大开发中,必须开展植被造林、防沙治沙、兴修水利和城市绿化等生态建设。从而引起生态科技的发展,如良种选优(属于现代生物技术)和快速造林技术等。
西部地区中药资源十分丰富,且积累了独具特色的中药制作经验和传统技艺,几千年的临床实践总结出无数成效卓著的老大夫验方及民间验方。况且西部还有以大专院校和专业研究机构为主的科研体系,有一定的制药工业基础和较强竞争实力的中药企业。因此,西部应发展独具特色的中药产业。
西部地区是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因此可以充分挖掘西部区域内部的人文资源,经营具有民族特色的食品、医药和农牧产品如茶叶、毛皮及其制品,以及服饰、地毯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制品,以此带动一些皮毛加工及民族工艺品加工等民族手工业和小型乡镇企业的发展。
将西部独特的高原气候和地形地貌组合,发展适合当地工程技术和训练基地的产业。例如在沙漠、高原地区修铁路和公路,艰难的条件将促使施工组织进行科技创新。昆明设立的“海埂国家体育训练基地”,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高原训练基地。
大力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积极培育西部民族地区体育旅游市场。民族体育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也是滋生许多现代竞技项目的沃土。体育文化可以借助强大的经济杠杆向生产力欠发达地区渗透,如民族摔跤、射箭、赛马、登山、漂流探险、幽谷探险等,吸引大批旅游者,由旅游业带动联动产业的发展。
3.人力资源开发战略
人的因素始终是影响科技进步的首要因素,因此区域经济的竞争最终体现为人才的竞争。制定适合西部实际的开发战略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目标是,充分挖掘本地人才潜能,大力开展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专门技能培训、岗位应知应会知识培训、不同层次的学历教育等,包括培训本地人才和吸引外部人才两方面。
西部大部分地区属于高原、沙漠地带,经济、生产、通讯交通等各方面都比较落后,不利于吸引外部人才流入,并且西部地区人口分布稀疏,因此,西部地区必须在教育培训方式上进行创新,通过适合西部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手段,积极发展能立即产生效应的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来培养以本地人才为主的各类人力资源。例如,可通过远程教育、数字图书馆、网络教育等方式和发达地区、名牌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充分利用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为西部人才开发服务。同时,也可以通过和大专院校、研究院所合作共建人才培训基地、科学研究基地以及义务教育实习班等方式,形成中西部联合的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态势。
西部地区以培养本地人才为主的同时,也要采取适合西部情况的人才竞争策略来吸引发达地区的各类人才。东部发达地区有吸引人才的“资本”,如高收入、好待遇、好的工作环境和股权期权等。而落后的西部地区目前处于开发初期,普遍经济实力脆弱,如果也用“待遇、收入、环境”来同东部地区抗衡,显然有较大困难,也不利于调动西部当地现有人才的积极性。吸引人才到西部建功立业,必须依靠生机勃勃的创业感召力和心情舒畅的创业政策环境,以及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弘扬奉献精神,形成尊重人才,大胆使用人才的强大精神激励和建设新西部的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