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家审计的未来发展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未来发展论文,策略论文,我国论文,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在审计范畴方面,围绕国家治理,关注政府责任,进一步完善“3+1”审计业务格局,拓展效益审计和环境审计,积极探索行政效能审计和政策评估,关注政府部门内部控制
(一)围绕国家治理,关注政府责任,践行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完善“3+1”审计业务格局
国家治理的目标是追求善治,和谐社会是善治的外在表现和最高境界,善治的目的就是通过良性的国家治理行为来实现社会和谐。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的工作中心开始转向谋求建立民主、富裕、和谐、文明的四位一体的治国理念。审计应该在推进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为实现和谐社会贡献力量。政府受托责任简称政府责任,是国家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对政府责任履行过程的监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环节。通过国家审计可以强化政府责任意识。国家审计必须关注政府责任,并在建立“责任政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国家审计内容要随着政府责任的发展而发展。政府受托责任分为两个层次,首先是社会公众作为终极委托人对政府的权力委托责任,其次是对政府的资源委托的责任(包括受托资源的财务责任、管理责任和报告责任)。政府受托责任可以分为权力受托责任和资源受托责任,后者因为前者而存在。国家审计的发展与公共受托资源责任的发展密切相关。政府责任从内容上看可以包括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从层次上来看可以包括合规性程序责任和绩效性结果责任。审计机关要围绕上述内容开展审计工作,在关注公共资源的同时必须关注权力运行;在开展合规性审计的同时必须向效益审计发展。国家审计必须关注新时期政府责任的变化,围绕政府责任,为构建“四位一体,”的国家治理服务。
科学发展观是国家治理的指导思想,更是国家审计发展的指导思想。围绕科学发展观,要树立审计服务观,进一步充实“3+1”审计业务格局的内涵,体现国家审计的前瞻性和建设性功能。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新任审计长刘家义一再强调审计的本质是国家经济运行的“免疫系统”,如果“免疫系统”不健全,就会产生严重后果。现阶段审计工作的一个工作重点是“揭示重大体制性障碍,促进建立健全富有活力的体制和运行机制”。当前审计尤其要关注财政安全、金融安全、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安全、民生安全和环境安全,防范其中的风险。“审计工作作为国家的‘免疫系统’,有责任更早地感受风险,有责任更准确地发现问题,有责任提出调动国家资源和能力去解决问题、抵御‘病害’的建议。审计工作的重点是切断‘火源’,而不是只顾‘救火’”。
财政审计,要加强审计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为促进民主和法治建设服务;强化对制度、管理的审计,为公共财政建设和预算管理改革服务;关注转移支付和三农资金的使用,为区域协调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关注“民心工程”,关注科教、文化、卫生、就业、社保、救灾等社会事业资金使用的安全和效益,体现“以人为本”;加大环境审计力度,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通过专项审计调查,关注财政风险,探索政策评估,为宏观决策提供服务;探索政府会计报表审计,大力发展政府部门内部审计,为解除政府受托责任服务。金融审计和企业审计应关注国有控股金融机构资金的“风险、管理、效益”,建立科学政绩观指导下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完善重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新路子,为经济安全和信息安全服务,提高国家经济“免疫”能力。党政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应逐步开展各级党委书记的经济责任审计,加大省部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试点力度,重在防范,形成权力制衡机制,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促进树立科学政绩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建立科学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探索任中审计,将合规性审计、效益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当然,“3+1”审计业务格局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与时俱进。
(二)拓展效益审计和环境审计,结合专项审计调查,探索行政效能审计和政策评估,关注政府部门内部控制
为建设廉洁、高效、节约型政府,维护金融安全,转变企业的增长方式,在财政、金融和企业审计领域加大效益审计力度。按照效益审计过程中对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关注程度,效益审计大致可以分为完全脱离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效益审计和以财政财务收支为基础与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紧密相关的效益审计。受审计法的限制,目前我国开展的效益审计多为第二种类型,效益审计的重点是重大违法违规案件、因盲目决策造成的重大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单纯追求速度而片面提供优惠政策造成国家和人民利益受到损害的三大领域。但从长远看来,考虑到监督政府受托管理责任的要求,未来的国家审计必将以第一种效益审计类型为主。目前,我国政府效益审计的发展极不平衡,对于一些经济特区或经济较发达、公众民主意识较强的地区,第一种类型的效益审计将得到快速发展。在效益审计标准方面,除关注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外,还将关注安全性、质量性、环保性、公平性。
为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必须加大环境审计力度。环境审计是受托责任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科学发展观在审计领域的重要体现。目前我国环境审计主要集中在生态(生活)建设审计和环境污染治理审计两个方面。未来几年,环境审计将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展重点环境保护区域、重大环境保护项目、重大建设项目环境审计。应探索环境管理系统审计、废物管理审计,对高污染、高能耗国有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计,从关注结果治理转向关注过程治理,建立环境审计工作协调机制,加强环境审计法规建设,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审计模式。环境审计将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重点将涵盖所有环保主体,将兼顾资源管理与人口质量,并向可持续发展审计转变。
国家审计是独立性的、高层次的监督系统,应加大专项审计调查的力度,充分体现国家审计的宏观调控功能。专项审计调查是国家审计人员利用自身特长为政府提供的增值服务。审计机关一般围绕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法规执行情况、国家重大经济决策措施落实情况、国家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情况、国家宏观调控的重大经济活动事项、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发展情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关经济问题、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利益问题以及国家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等开展专项审计调查。随着效益审计受托责任观向决策有用观的发展,围绕专项审计调查,国家审计应进一步探索政策评估和行政效能审计,以进一步改善政府的受托责任。
目前,我国政府行政效率低下,政府内部控制不足难逃其咎。国家审计人员应充分发挥内部控制专家的特长,开展政府部门内部控制评估,为善治的国家治理奠定基础。随着政府部门内部审计的发展,审计人员将加大政府内部控制审计力度。
二、在“人、法、技”方面,进一步提高审计队伍素质,积极推进审计文化建设,强化审计法规建设,大力推广审计信息化,实现以技强审、人才兴审和依法治审
(一)通过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强化督导,制订人员终身培训和学习体系等措施培养和强化创新审计职业思维,加强审计文化建设,大力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实现审计人员的职业化
1.做好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强化督导工作
合理编制人力资本战略规划,围绕规划制订具体计划,明确审计人员数量、知识、技术和能力需求,以确保审计机关能够雇佣、留住或聘请到适当数量的并能完成审计任务能力要求的员工。开发并实施一个旨在识别和获得具有必要技术和能力职工的框架,适当实行业务外包和聘请专家制度,以弥补审计人员数量的不足,提高审计机关吸引、留住、激励和奖励高技能、复合型、能力强的人才的能力。设计审计人员培训和发展计划,提供审计人员继续学习的机会和途径,使得职工能够根据其能力水平、职务级别、研究方向和授课方式选择适当的课程。实施知识共享和知识传播战略,鉴于审计知识的隐性属性,要提高职工对相关信息的共享程度,利用审计管理系统传播审计专家经验,推动专家经验的交流和共享。
督导的内容主要包括:充分指导审计人员的工作,及时解决遇到的重大业务难题,及时复核审计证据和审计工作底稿,提供有效的审计现场业务培训等。督导的主要环节包括:根据审计人员的工作水平和能力分派工作;设定和传达每个审计人员的预期工作;检查审计人员个人工作进展;进行阶段性指导,提供反馈意见;观察和评价审计人员的工作表现;记录督导和复核情况。有督导责任的人员除审计小组组长外,也包括审计机关内部有关机构、审计业务部门负责人甚至审计机关领导。类似的主要机构包括审计机关负责审计质量检查的法制机构和负责审计人员考评和管理的人事部门。他们可以直接督导审计小组成员的工作,也可以通过审计业务部门的负责人间接督导其工作。
2.培养和强化创新审计职业思维,建立审计人员终身培训和学习体系
效益审计是我国政府审计未来发展的重点。与合规性审计强调严谨的逻辑思维不同,效益审计强调创新审计职业思维。效益审计项目复杂多样,审计标准难以确定,审计程序和方法缺乏规范。不论是问题导向的效益审计还是结果导向的效益审计,都必须强调多项思维和逆向思维,要能够克服思维定势。强调侧向思维,充分利用“他山之石”,当然也要强调联想思维。要培养和创新上述审计职业思维,改变审计人员的选拔标准和录用模式,定期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同时改进审计小组组成方式,优化知识结构和思维结构,强化知识的转移和传播。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审计人才作为一种专家型人才,必须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健全审计职业教育体系,要建立审计师资队伍体系、审计教学大纲体系、审计培训教材体系和网络培训体系。必须把审计组织建设成学习型组织,建立以工作为目的,以岗位为平台的终身自主学习机制。
3.加强审计文化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的凝聚力
国家审计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审计文化建设。广义的审计文化一般包括审计物质文化、审计制度文化和审计精神文化,狭义的审计文化主要指审计精神文化,它一般包括审计价值观、审计职业道德和工作作风等要素。审计组织应该以“提高人、塑造人、完善人”为出发点,以塑造审计群体的价值观为落脚点,大力加强具有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审计文化建设,打造一支战斗力强、凝聚力强的审计队伍。
4.改革审计人员管理体制,实现审计人员职业化
强化审计人员的绩效考核,重点考核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和工作潜力。对工作业绩既要考核工作数量又要考核工作质量。在考虑客观因素的情况下根据工作性质对审计人员的工作能力进行考核,对一般审计人员应该侧重于理解能力和业务能力的考核,对技术骨干则着重考核他们的业务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管理骨干应该强调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的考核。从工作积极性、工作热情、责任感和自主开发等方面考核审计人员的工作态度。通过考试、测验、面谈、观察业绩表现来考察审计人员的工作潜力。
(二)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审计法规和审计准则,加快审计指南建设,实现审计法制化
1、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审计法
按照职责法定的原则在审计法中明确审计职责,规范审计工作目标,明确审计在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作用,在预算管理、公共财政和经济安全中的作用,明确审计机关监督政府责任履行的职责。对审计法实施条例进行修订。
2.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审计准则
进一步完善国家审计准则,启动审计指南的制定工作。借鉴国外审计准则,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效益审计准则、环境审计准则等。
(三)综合运用多种审计方法,加快“金审工程”建设,完善数据式审计模式,推广审计信息化
借鉴独立审计的研究成果,综合运用抽样审计、内部控制测评、风险评估等审计方法,探索信息化条件下多维分析等审计方法。
根据目前审计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广义的审计信息化包括审计对象的信息化和审计技术的信息化,狭义的审计信息化主要指审计技术的信息化,包括审计作业信息化和审计管理信息化。从现场或非现场的角度来分,审计作业信息化一般包括现场审计实施系统(AO)和联网审计两部分。审计管理信息化主要的内容就是审计项目管理信息化,目前审计署开发的审计管理系统(OA)基本达到了审计项目管理信息化的要求。
审计署现场审计实施系统(AO)创造性地提出了数据式审计模式,指出数据式系统基础审计模式是未来审计模式,该模式对审计理论、审计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进一步完善相应的理论和方法。审计署“金审工程”一期项目基本实现了审计署及特派办的审计作业信息化和审计管理信息化,下一步应重点加强审计信息化在省厅和市县级审计机关的应用,在推广应用中进一步完善审计信息化。
三、在审计管理方面,进一步整合审计资源,科学制订审计计划,建立战略质量管理体系,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机关的功能和效率,实现审计管理科学化
科学化是审计工作追求的目标,也是实现审计目标的有效手段,更是衡量审计工作水平的重要标准。审计科学化具体包括审计管理科学化、审计行为科学化以及审计技术与方法的科学化。审计管理科学化是审计科学化的重要内容。
(一)从人力、信息和技术方法方面进一步整合审计资源,以解决人力资源瓶颈问题,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高审计透明度,促进审计方式方法的多样化
审计资源是可以为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掌握、并在审计工作中发挥作用的一切要素的总称。审计资源具有稀缺性和可开发性,整合审计资源可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是实现审计科学化的重要途径。从构成要素来看,审计资源包括审计力量资源(包括人、财、物,核心是人力资源)、审计信息资源和审计技术方法资源。整合审计资源的目的是在提高各构成要素自身效能的基础上,实现要素组合的最佳结构效益。
审计人员是审计力量资源中最重要、最活跃的资源,而目前国家审计发展中最突出的矛盾就是工作量繁多而人力资源缺乏。整合审计力量资源,一方面可以通过选拔录用和培训来提高审计人员的组合效率,以“一专多能”为目标建立多层次复合型人才结构,实现不同层次审计机关在学历结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的合理化;另一方面,还应该协调机构的设置,解决机构之间职能重叠交叉问题,解决不同机构审计任务忙闲不一的问题,对重大审计项目组建“团队型”审计组;另外,我们还应该充分认识到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在职责目标上的一致性,在审计程序、审计方法上具有一定程度的同质性;要充分利用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资源,充分利用社会人才资源,针对不同目的成立不同层次的专家咨询机构,尤其是效益审计项目咨询委员会和环境审计咨询专家组,建立审计专家咨询制度,缓解审计人力资源的瓶颈问题。
整合审计信息资源的核心要求是建立审计信息数据库,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金审工程不仅要建立审计署和地方审计机关资源共享的安全信息网络系统,还要依托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平台连接全国审计机关和重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专用网,同时要建立国家审计数据中心,所有这些为实现审计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坚实基础。在审计信息成果开发方面,应进一步提高审计成果在宏观层次的应用,合理选择和使用审计信息披露的方式,在审计公告制的基础上建立审计信息披露机制,在为宏观调控服务原则指导下建立审计信息反馈机制,提高审计成果的利用层次和水平。
国家审计透明度体现在审计结果的透明和审计程序的透明两个方面。审计结果往往通过审计结果公告来反映,这是外界了解审计工作成效与被审计单位工作情况最主要的信息来源,审计结果体现了审计系统与审计工作人员的努力,也会暴露审计工作中的不足。审计结果公开使国家审计接受社会监督,增强了国家审计抵御风险的能力;从审计程序上看,审计结果是审计程序的必然结果,程序透明,审计结果才容易被接受。审计程序具体体现在审计准则之中,因此我们还必须将审计透明工作扩展到审计程序上来,制订、完善和大力宣传审计准则。审计程序是控制审计质量,维护审计权威性的重要环节,如果审计程序不能接受外界的监督,那么审计质量和权威性就会大打折扣。
审计公告的范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对被审计单位公开,主要是审计举报及监督电话公开,不能只对被审计单位的领导和有关职能科室公开,应该在被审计单位发布审计公告或审计公报、召开职工大会等形式进行公开,让被审计单位广大群众都知道。二是对有关主管部门公开,可以采用走访、召开座谈会及抄送审计文书等多种方式进行。三是对社会公众的公开,主要是指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审计项目,如人民群众特别关心的乱收费、乱罚款、救灾经费等项目的审计结果和群众举报的重大违法违纪事项查处结果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公开。对社会公开的途径主要通过电视、广播、报刊、新闻发布会等新闻媒体以及互联网进行公开;另外就是在每年的两会上宣读审计工作报告。
审计技术方法资源包括审计方法、审计组织方式和审计技术手段三个层次。审计方法、审计组织方式与审计技术手段三者密切相连,不能相互割裂。现代审计应该是信息化环境下采用现代审计方法和组织方式的完美组合。要进一步探索如何按照先进的审计方法设计审计软件,如何在计算机审计环境下更加有效地运用各种先进的审计方法和组织方式。继续完善现场审计实施系统和审计管理系统,探索联网审计。研究信息化环境下数据式系统基础审计模式下审计方法和审计方式的变化,实现三者的有效组合。
(二)健全审计规划管理,编制中长期审计计划,科学制定审计方案
审计计划在审计管理体系中处于“龙头”地位。广义的审计计划包括中长期审计计划、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和具体项目的审计工作方案与审计实施方案。审计机关应探索编制中长期审计计划,可以以五年期作为长期计划,以三年期作为中期计划。在编制长期计划的基础上编制中期滚动项目计划,在中期计划完成1年或2年后,在对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估,在此基础上制订下一个中期计划,使两个中期计划能较早衔接,出现问题能及时解决。
审计机关的审计项目既有法定授权审计项目(如法律授权的预算执行审计项目),又有组织人事、纪检监察部门委托的项目(如经济责任审计),同时又有自选项目(如效益审计项目)。在编制审计项目计划时,对授权和委托的项目必须遵循“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原则,始终围绕党和政府的工作中心。对效益审计项目的立项还应该按照一定的标准识别潜在的被审计项目,建立效益审计项目库,按照重要性、增值潜力、审计主体能力等因素进行风险排序,确定立项项目,纳入年度审计项目计划。
审计方案作为实施审计的事前规划,可以优化审计资源的配置。审计小组在编制审计方案尤其是审计实施方案时,能否科学合理地规划审计时间、人员和经费等成本构成要素,直接影响审计效率。在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时,审计组长或主审要利用现代项目管理的知识和理念,用工作分解结构法(WBS),将预测的直接成本进行第二次分解,按工作量自上而下逐步分解至每个审计步骤、每位审计人员。在时间安排上,要根据项目要求完成的最后期限,采用现代项目管理的关键路线法,制定可行的进度计划,要对现场取证、写审计日记和工作底稿、中期汇报、业务会议、分析证据和底稿、报告初稿、报告征求意见等工作所耗费的时间及各审计事项的最迟开始时间、最早结束时间等做出具体安排;在人员安排上,必须合理搭配有不同专长的各类人员,明确完成任务需要什么样的人,各类人的具体人数;在经费的安排上,要编制审计外勤经费预算等。
信息化条件下,审计人员应在充分了解被审单位计算机系统的前提下,准确把握计算机系统产生的与审计相关的数据情况,准确确定所需数据的类型、采集数据的方式,在此基础上制订科学的审计方案。
(三)建立审计战略质量管理体系,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国家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机关的功能和效率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它直接关系到审计人员发现和报告错弊、漏洞或差异的联合概率。审计人员发现错弊、漏洞或差异的概率取决于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审计人员报告错弊、漏洞或差异的概率取决于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因此,提高审计质量一定要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有效降低审计机关的专业风险和职业道德风险。
在实践中审计质量可以具体体现审计人员素质(专业和道德水平)和审计过程质量,最终体现为审计报告质量。因此除大力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外,必须实行全面审计质量管理,降低国家审计的风险,进一步修订完善和推广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体系。近期应明确各环节审计质量责任,建立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和审计处理救济制度。
一般来说,质量管理模式经历了质量检查阶段、质量控制阶段、质量保证阶段和战略质量管理阶段,其中战略质量管理是质量管理的高级阶段。目前,质量控制模式仍是我国审计机关审计质量管理的主流模式,一些审计机关进行了审计质量保证的探索,开展了质量认证活动;总体来看,质量管理的手段和方法尚未形成体系,多层次的复核仍为主要管理手段。审计质量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是审计战略质量管理,将审计质量和审计机关的战略相结合,通过制定战略目标,建立控制系统、保证质量要素等措施,来改进审计质量,提高服务对象的满意度,从而实现审计价值最大化。
在提高审计质量的同时,应加强审计成本的管理,尤其是信息化环境下审计成本的管理,为建设廉洁的国家审计机关作出贡献。
标签:环境审计论文; 国家审计论文; 审计计划论文; 审计质量论文; 审计准则论文; 会计与审计论文; 审计职业论文; 审计软件论文; 审计目标论文; 信息化管理论文; 管理审计论文; 治理理论论文; 项目风险论文; 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论文; 管理风险论文; 工作管理论文; 经济论文; 政府信息化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