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专业化研究的策略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班主任论文,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班主任专业化”概念的提出,一些学校和班主任纷纷参与到相关研究中,期待以研究为突破点,拉动学校班主任队伍建设,提高班主任的育人能力。然而,如何通过研究提升班主任的专业水平,怎样开展相关研究等问题,常常制约着研究的开展。为何研究、研究什么、怎样研究等一系列问题,成为班主任专业化研究中的基础性思考。只有不断理解研究本质,采取有效的研究策略和方法,才能有助于教育实践的不断优化,进而让班主任专业化的研究过程成为教育者明确教育价值、践行教育追求的提升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现实动力。
一、超越“想研究”:增强班主任参与研究的实践意识
研究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离不开研究者对于班主任日常活动的教育实践本质的充分关注。让教育工作者具有“成为研究者”的身份认同感和责任意识,就要明确教育所蕴含的实践本质,使班主任专业化研究作为对教育工作本质意义的坚守,基于实践,回归实践,体现出研究的意向性、主体性、情境性、整体性等特点。
研究的意向性,强调了班主任专业化研究本身,就是作为一种教育活动的存在,具有教育活动特有的、有目的地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特征,从研究一开始就将活动直接指向了班主任作为“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的职业角色,充盈着对学生健康成长及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强烈追求。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表达的,实践“是一种德性而不是一种技艺”,“是一种同善恶相关的、合乎逻各斯的、求真的实践品质”(1)(逻各斯是欧洲古代和中世纪常用的哲学概念,亚里士多德用这个词语表示事物的定义或公式,具有事物本质的意思)。因此在研究活动中,研究者应将这种意向性贯穿在研究的始终。具体到研究的实际操作,应将不断关照人的发展作为研究最核心、最基本的追求与目标。
研究的主体性强调了研究本身是研究者与诸多因素之间的自觉对话过程,需要重视研究者的主体存在,将教师作为主体给予关怀,体现对其认识、思维、能力、行动在教育中不断获得发展的动态关注。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指出,教育“使一个人能干并有远见,能处理好他的事务,并对事务专心致志。这是一种善良的天性、心灵的努力和经验结合的产物”(2)。因此教师参与研究,本身就是对教师主体的关照和尊重。
研究的情境性,强调研究活动不能脱离具体情境和真实的教育生活,而要融入教师日常教育工作中;研究教育,不是“被压瘪了的存在”(3),而是深入到教育实践中去追寻。关注实际情境中的各种关系、场景、活动、载体等,是研究者所体验到的研究的真实过程,也需要在研究中得到重视和考察。
研究的整体性,强调了研究过程是多种影响整体发生、不可分割的系统。当考察一个教育现象时,应当充分理解其自身的完整性。尽管解释、分析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展开,但是教育本身的浑然一体让各要素之间的边界难以清晰,需要保持研究对象的整体感和关联性。因此,在研究中,教师可以从不同的维度展开去,又需要回到活动本身,进而让研究的全过程、多因素全息般纳入研究者的视野。
由于“教育学是一门实践科学,其研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知道事情怎样,而是为了了解近期或较长时间之内人们应该怎样做”(4)。可见,关注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引导现实教育不断提升、以实践为取向开展班主任专业化的多种研究,是应当坚持的研究态度和情感,也是研究者对教育实践的理性尊重。
二、走向“善研究”:优化班主任的研究策略与方法
在与一些班主任、学校开展的研究讨论中,笔者发现,尽管许多地方领导、学校领导、班主任都期待通过开展研究活动破解教育教学中的难题,但在其参与的不同级别、不同主题、不同方式的具体研究过程中,暴露出一些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明晰、改进。例如:
——研究问题不清晰,导致看似在研究,却又说不清楚在研究什么。一些教师乐于参与各种学习、研究活动,但具体到要研究什么,希望解决什么问题,却往往是模糊的。因此常看到一些研究者撰写的开题报告中,没有具体问题,导致其研究过程和研究的着力点抽象而空泛。
——研究内容无落实载体,导致研究多流于概念和话语之中,缺乏可行的行动跟进。有些班主任对研究很有热情,但是疏于思考和设计,常常是口头上课题研究不断,但是没有实际的操作体验。于是研究成为一个说辞,研究过程中和研究之后都没有具体的行动策略、问题解决的规划和落实。
——研究过于从众,导致貌似都在参与研究,却又游离于研究之外。一些学校领导、教师都能清楚地意识到研究对于促进专业发展的意义,因此看到别人有课题、参加一些研究活动,自己也要找机会参与,不愿孤立于研究之外。但由于不是基于自身需求的研究介入,导致研究目标、任务不明确,成为“滥竽充数”的研究者,让研究课题成为摆设。
走出上述困境,就要不断激发教育者从自身的实际体验出发,以研究课题为切入点,建设教师合作研究共同体,以多样化的视角、手段和方式增进研究的敏感性,引导教师自觉学习和运用恰当的研究方法走进研究,在研究状态下改善班主任的专业生活。
如果将班主任采用的研究策略与方法采取形象化的行为表达,不妨可以概括为“看”、“听”、“做”的体验过程。
“看”,是指人用视觉感知事物的一种方式,是对事物的观察与判断。当班主任作为研究者,其视线主动向外投射开来时,会产生主体思维与外部事物的接触和对话,由此可以在概念的界定和意义的解释中发现研究问题,接近研究对象。这时的研究,既可以保持中立、客观、冷静的态度,又因投以关注、兴趣、期待而不断凝聚问题。“看”,首先是基于教育的明确意向性,有研究目标和问题做基础;其次是从容的观察与审视,使研究过程将更多的人与事容纳进来,并持久地参与到整个研究之中。
那么,如何“看”?对于有关班主任的研究而言,可以收集教育活动中源自学生、教师乃至家长等参与主体的外显言语、动作、表情等,进行数量统计分析;或者采用质性描述的方式,表述事件呈现的过程和状态。带着这种对研究问题的敏感和执著,班主任在课堂观察、课间巡视、待人接物中就会“看”到班级的变化,发现研究的入手点与关键点。
“听”是人用耳朵接受事物的一种方式,是对事物本身的接纳与判断。“听”体现出主体对外部事物的敏感捕捉和虚心接纳,是一种与外部对象的亲近、交往、对话的真实状态。这时的研究,表现出研究者对于研究对象的内心观点的吸纳,也使研究接近研究对象的信念、动机、判断、价值、态度、情感等深层特征。“听”是研究过程中实现理解与表达的一个通道。要“听”到真实的信息,需要走进真实的教育生活,与生活在其中的人,融合在一起;要“听”到丰富的信息,需要让自己与信息源之间不断解码、不断编码,进而获得理解,也增进理解。
那么,如何“听”?针对班主任的研究,可以采取量化研究来记录不同语言符号的频次、性质、主体等,尝试建立其间的关联;也可以采取质性研究的方式对言语本身进行实录,进行话语分析等。课堂内外的师生、生生、师师间的对话、交谈,包括网上信息交流在内的多种话语表达,都应当成为教师获得信息、开展研究的重要方式。
“做”是一种担当与行动,是与教育活动建立起直接、参与的融合关系,是指主体进入到事物中成为其中的重要构成。这时的研究,已不再是非参与的状态,而是具有明显的参与性和生成性,产生亲历与亲为、操作与反思的态度和行动。
如何“做”?研究者在研究中融入研究对象的实际行动,对于研究过程中研究对象的存在状态、行为方式、活动策略等都给予关注和审视,进而着力揭示行动的发生及其作用。“看”、“听”、“做”3种班主任专业化研究的策略与方法概括如表所示(见表1)。
在班主任专业化研究中,以“看”——专注、关注,“听”——倾听、听出,“做”——亲历、承担等方式展开研究时,不仅需要“看”——观察、采集、预见,也需要“听”——了解、发现、对话,更需要“做”——尝试、检测、改进……由此研究者可以不断接近问题、解决问题。“看”、“听”、“做”的共存与统一,可以显现出研究者通过研究接近事实、改进行动的实践探索。因此,班主任专业化的研究,是一种全人投入的综合性实践研究,一方面力求凸显教育者的理论自觉,建构基于实践、践行实践的对话表达;另一方面力求凸显践行理论的现实意义。
注释:
①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商务印书馆,2003。
②洛克:《教育漫话》,傅任敢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③宁虹:《实践-意义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研究》,2005(11)。
④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标签:科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