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成分制备产生溶血血浆原因探究及改进措施分析论文_付玉海

(楚雄州中心血站供血科 云南 楚雄 675000)

【摘要】目的:探讨血液成分制备产生溶血血浆原因探究及改进措施分析。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7年12月血站收集的300袋成分血液进行分析处理,并对血浆中存在的不合格现象进行分析统计,并采取改进措施。结果:2015年12月—2017年12月所收集的血袋进行分析后,统计可得知在成分制备过程中出现红浆比例为3%,而对于产生的红浆的原因最为常见的是原材料,其次为血液的存储时长。在通过对成分制备过程中出现血浆红蛋白的因素进行分析,在改进后,成分制备过程中出现红浆比例为1.65%,明显好转,将改进前后的数据资料分析处理后,两组数据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血液成分进行分析调查,更换血袋原材料,有效的避免了血液在存储后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导致血液中红细胞破裂而溶血,从而提升了血液的有效使用率,提升了血浆成分制备的质量,值得进行推广。

【关键词】血液成分;制备;溶血血浆原因

【中图分类号】R4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5-0357-01

游离血红蛋白指的是血浆中的血红蛋白的含量,也是评价血液保存质量的常规指标,在整个血液收集、运输、储存过程中,若出现血浆的保存时间过长、操作不合理等,均会导致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增加,而血红蛋白指数偏高的血液输注入人体后,会导致输注者出现循环与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诱发多种并发症[1]。而血浆中一旦出现肉眼可见的血浆颜色发红,该血浆必须报废。为了提升血浆的质量,降低报废率,不浪费血浆资源,必须对血液的制备过程进行分析处理,并给予相应的处理措施,以保证临床上输血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5年12月—2017年12月血站收集的300袋成分血液进行分析处理,其中出现发红不合格的血浆9袋。

1.2 方法

将所收集的300袋血浆的原材料、出现凝块血液、储存期间的血液进行分类统计,对其质量进行评估,结合质量评估结果进行分析记录,分析出现溶血血浆原因。

1.3 统计学方法

将研究中出现的数据采用SPSS20.0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若最后分析得出的数据中(P<0.05),则认为本次的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015年12月—2017年12月所收集的血袋进行分析后,统计可得知在成分制备过程中出现红浆比例为3%,而对于产生的红浆的原因最为常见的是血液运输,血液过滤,血液离心,储存温度过高或过低。在通过对成分制备过程中出现血浆红蛋白的因素进行分析,在改进后,成分制备过程中出现红浆比例为1.65%,明显好转,将改进前后的数据资料分析处理后,两组数据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3)

3.讨论

血站收集健康人体的血液是为了救治更多的需要输血的患者,以达到治疗疾病抢救生命的目的,在现代收集的成分输血中,血浆制品已经成为了当代收集血液的重要部位与核心内容。在收集到的血液制品过程中,以脂肪性血液所占比重为最大,人数较多,主要原因是因为大部分献血者在献血之前会进食大量的高脂肪食物,导致血液中脂肪偏多,加之少部分患者中,自身患者有脂肪代谢性疾病,血脂异常,即使在空腹的状态下进行献血,也会导致血液中含有乳糜血与脂肪性血。上述原因所造成的血液制品报废也是较为常见的。此外,在收集好献血者的新鲜血液后,对血液进行分离,需要使用技术将血液中的成分进行分离后方可使用,而在分离过程中,由于某些技术的缺失,导致大量红细胞入侵,部分献血者在献血前服用了药物,血浆半衰期较长,加之装封血液的容器出现袋内热合不严,压缝处缝合不当,从而导致渗血现象出现,大大降低了血液的有效使用率。

根据卫生部门[4]所颁布的《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血浆的外观要求是黄色澄清的液体,并且是无色泽与异常,无气泡、乳糜症状,且无蛋白析出,符合全血以及成分血的质量标准。红浆的产生是由于血液中的红细胞遭到破坏,导致血红蛋白释放从而使血液中的血浆变色。根据欧洲标准委员会提出的红浆标准,将红浆在最后存储时期限中,以低于0.08%作为溶血上限,采用特地的视角定性评估。本次研究中,选取2015年12月—2017年12月血站收集的300袋成分血液进行分析处理,统计可得知在成分制备过程中出现红浆比例为3%,由于在收集血液的过程中,血液溶血原因一般几种:血液运输,血液过滤,血液离心,血液储存温度过高或过低,这几个过程会导致血液中红细胞破裂而溶血,从而使得分离后的血浆呈现发红状态,而造成血浆溶血率高的原因主要是血袋的质量与血液保存时间。在通过对两种原因进行分析处理后,通过表格3的各项数据可得知,改进后,成分制备过程中出现红浆比例明显降低将改进前后的数据资料分析处理后,两组数据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通过对血液成分进行分析调查,更换血袋原材料,有效的避免了血液在存储后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导致血液中红细胞破裂而溶血,从而提升了血液的有效使用率,提升了血浆成分制备的质量,值得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王玉红.成分制备产生溶血血浆原因分析及改进对策[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6,18(2):117-118.

[2]刘福慧,胡明娟,张绍基,徐艳,陈月宽.Rh(D)阳性血换血治疗新生儿RhD溶血病的治疗体会[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3(11):1594-1596.

论文作者:付玉海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5月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5

标签:;  ;  ;  ;  ;  ;  ;  ;  

血液成分制备产生溶血血浆原因探究及改进措施分析论文_付玉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