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存在之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人作为人存在,它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存在?人的存在方式问题,对于人的存在来说 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这不仅在于,惟有从人的存在的方式出发,才能将人这个特殊的 存在物与人之外的其它存在物从根本上区分开来,更为重要的是,唯有从人的存在方式 出发,才能对人这个特殊存在物的存在进行把握与解读。
人作为一个独立的存在物,无疑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这种独特的特点是它作为一个 独立存在物的基础、前提与根据。然而,人作为一个独立的存在物,究竟有哪些独特的 特点?反思人对自身认识的发展史,就会发现,它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不尽相同的答案。 伟大的“斯芬克斯之谜”的谜底提供给我们的是如下答案:人是一种早上四条腿走路, 中午两条腿走路,傍晚三条腿走路的存在物。普罗泰哥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柏 拉图说:“人是无羽毛的两足者。”亚里士多德则从不同的维度,对人作出了三个著名 的界定:“人是两足动物”、“人是理性动物”、“人是政治动物”。本·富兰克林说 :“人是能制造劳动工具的动物。”拉美特利说:“人是机器。”费尔巴哈说:人就是 “理性、意志和心”。尼采说:“人是能够允诺的动物”。卡西尔认为:人是“符号动 物”。萨特说:“人就是自由”。思想史上有关人的界说还有许多。我们相信,描述人 的存在与人之外的存在物的存在的区别既是容易的,也是困难的。一个幼稚的孩童,也 可以列举出多种人与它物的差别或不同,但即使是一个具有超群智慧的智者,也不可能 将人与它物的差别或不同加以穷尽。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从人的发展史的维度看, 越往前追溯,人与外在存在物差别愈少与愈小,在人的发端处,其差别趋近于零,越往 后展望,其差别越多与越大,从其可能性上说,它趋向于无穷多与无穷大。
解读人的存在,当然不能离开人的特点。问题是,在人的存在的特性中,有的是属于 本质或本源性特征,有的则属于非本质或派生性特征。人的存在的派生性特征随着人的 发展会愈来愈多,并趋向无限,但其本源性的特征则是惟一的。因此,解读人的存在, 重要的是要抓住人的根本性或本源性的特征,惟有这种本源性的特征,才能将人的存在 与人之外的它物的存在从根本上区分开来。那么,人的存在的根本特性是什么?即人的 生命活动的性质。“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 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 979年版,第96、169、168、95、96、97、167、97、97、97、163、163、163、127、97 页。)这种“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即是人的劳动、实践。在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视野中 ,人作为人存在,不仅是自己劳动的产物,即劳动创造人本身,同时,劳动实践也成为 人的存在的基本方式。因为人的劳动,一方面导致了人从自然界中分离与提升出来并成 为“万物之灵”的天之骄子,另一方面也决定了它再也不能单纯地依靠大自然的恩赐维 持自己的存在,而必须自己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而人解决自己生存的方式即是劳动。 可以说人是一种以劳动、实践为方式存在的劳动实践的存在物。劳动、实践既是理解人 作为人存在的生存之谜的一把钥匙,同时也是人与人之外的其它存在物相互区分的根本 性坐标。正如马克思曾经指出的:“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 物。一当人们自己开始产生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 所决定的),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4~25、34、51、51页。)
二
人作为一种以劳动、实践方式存在的劳动、实践的存在物,无疑首先是一种对象性存 在物,这不仅在于任何存在物都是一种对象性存在物,“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一种非 现实的,非感性的,只是思想上的即只是虚构的存在物,是抽象的东西”(注:《马克 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169、168、95、96、97、167、9 7、97、97、163、163、163、127、97页。)。“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非存在物”(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169、168、95、96、97、 167、97、97、97、163、163、163、127、97页。)。更为深刻的原因在于,人的劳动、 实践是一种对象性活动。
人作为人存在,首先是一种自然的存在,即是说人首先是一种自然的存在物。人作为 一种自然存在,当然不仅仅是意味着他本身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或是指他是自然界长期 发展的产物,而更是指他要以自然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对象。人作为人存在,他们面 对的第一个问题便是要解决自己的吃、喝、住、穿的问题,即需要一定的生活资料。但 人不同于动物或其它的自然存在物,维持自己存在的养料或生活资料可以依赖于大自然 的天然供给,他必须凭借自己的本质力量,通过与他所面对的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与 信息的交换。人从事这种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换活动,即是人的实践活动或劳动。而 “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 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就它本身 不是人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 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 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169、168、95、96、97、167、97、97、97、163、163、163 、127、97页。)。也就是说,在实践上,人的存在相对于自然界的存在来说,存在着一 种双重的依赖关系。一方面,人要从自然界那里获得生活资料,这种生活资料的获得是 人作为实践或劳动主体存在的基础与前提。另一方面,人的实践活动或生命活动要得以 进行,也必须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自然界为其提供“材料、对象和工具”。人作为一种 自然存在物,直接或间接地要受到自然存在的特点与性质的规定与限制。
人作为一种对象性存在物,不仅是一种自然存在物,同时也是一种社会存在物。人作 为社会存在物的基本意蕴是指他要以社会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基础、前提与对象。在 马克思历史观的视野里,人的劳动、实践活动要得以进行,不仅人与自然之间需要建立 一定的联系,也需要在人与人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因为人的劳动、实践活动不是,也 不可能是一种单个人的行为,而是以社会中许多个人之间的相互协作与合作为基础。鲁 滨逊式的故事只能存在于文学家与思想家们的幻想中,而不能存在于人们实践活动的现 实中。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的:“生命的生产——无论是自己生命的生产(通 过劳动)或他人生命的生产(通过生育)——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 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含义是指许多个人的合作……”(注:《马克思恩格 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4~25、34、51、51页。)人与社会的关系是 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一方面,“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是人的社会,是 在人的历史实践活动基础上生成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规律、社会发展无一不 是在人的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生成与实现的。但另一方面,对于一定社会的人们来说,他 们直面的社会不过是他的实践活动赖以进行的条件与基础。人的社会相对于人的实践活 动来说,既是其活动的舞台或空间,也是其活动的规定与限制。
人作为一种社会存在物存在,也就决定了人也要作为一种历史物存在。因为,历史在 本质上不过是社会在时间中的延续和积累。社会是历史的横断面,历史是社会的纵线条 。用马克思的话说:“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4~25、34、51、51页。)无论是从个体的视角,还 是从族类的视角看,人们从事实践活动的实践对象、实践手段、实践条件、包括物质条 件与精神条件,并不完全是自己创造的,而是从前人或历史上承继的。“每一代都利用 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 的条件下继续从事先辈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的活动来改变旧的条件。”( 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4~25、34、51、51页。) 对于每一特定时代的人们来说,从历史中继承下来的东西,是他的生命活动的出发点, 无论是积极的东西还是消极的东西,都会或多或少,直接或间接地起着作用。
人作为存在,不仅仅是一种对象性的存在,同时也是一种类存在,即一种有意识的存 在。人作为类存在物存在,是人作为实践存在物存在的重要表现。人的生命活动不同于 动物的生命活动,“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 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 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 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或者说,正因为人是类存在物,他才是 有意识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他自己的生活对他是对象。仅仅由于这一点,他的活动才 是自由的。”(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169、 168、95、96、97、167、97、97、97、163、163、163、127、97页。)动物的活动是一 种本能性的适应活动,人的实践活动则是一种能动的改造对象世界的活动。“正是在改 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 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169、168、95、96、97、167、97、97、97、163、16 3、163、127、97页。)
人作为一种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其它各种对象性存在物一样“是受动,受制约的和限 制的存在物……”(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1 69、168、95、96、97、167、97、97、97、163、163、163、127、97页。)人作为一种 自然、社会、历史的存在物,其生命活动无疑要受到自然、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和限 制。人作为一种类存在物,又是一种能动的存在物,即自由的存在物。人的存在的这种 对象性存在与类存在的双重存在的特性,决定着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人作为人 存在既是受动的,也是能动的,既是能动的,也是受动的,这种受动与能动的统一,体 现在人的实践活动的目的中,决定着人的活动目的的建构,既是自由与自觉的,同时又 是受规定与制约的。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自由的活动,但这种自由是一种定在的自由, 而不是一种任意的自由。
三
正因为人的生命活动即实践活动是一种受动与能动的统一,也就必然性地决定着人的 活动的全面性与活动尺度的多维性。
任何一个种的存在,都必须进行生产,人也好,动物也好,都需如此,生产是任何有 生命的存在物的生命活动。由于人的生命活动与动物的生命活动具有不同的性质,这种 不同性质导致人的生产与动物生产的第一个巨大差别即是狭隘性与全面性的差别。在自 然界中,像蜜蜂、海狸、蚂蚁不仅也为自己营造巢穴或住所,而且它们所营造出来的蜂 巢、狸洞、蚁穴可谓是精美绝伦,巧夺天工,即使是人类高明的建筑师也会自叹不如。 然而,即便如此,动物的生产与人的生产仍然不能相提并论。因为“动物只生产它自己 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 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 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时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 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而人则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注:《马克思恩 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169、168、95、96、97、167、97、9 7、97、163、163、163、127、97页。)。即是说,动物的生产是一种本能的活动,这种 本能是外部自然环境及其优胜劣汰的自然进化机制所使然的一种天性。对于动物来说, 不能越出维持自身及其后代繁衍的直接肉体需要的雷池。一般说来,动物的生产是自发 的,受直接的肉体需要的驱使;动物的本能是自然给它的,动物生产的领域也是给定的 ,因而动物生产的领域是片面的与狭窄的,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重复与单一的。虽然不能 绝对地断言,动物活动的领域与生产能力是固定不变的,但一个确定不移的事实是,动 物活动领域与生产能力的变化是与动物自身生产机体的进化状态一致的。而人的生产则 不同,满足肉体的需要并不是他的惟一目的,甚至不是他的主要目的,人的需要是多方 面的与未定的,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更为重要的是他还能超出自己的需要“再生 产整个自然界”,因而人的生产领域与活动能力就其可能性讲,是开放的、全面的与无 限发展着的。
与人的实践活动的全面性相联系的是人的活动尺度的多维性。“动物只是按照它们所 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 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169、168、95、96、 97、167、97、97、97、163、163、163、127、97页。)对于动物来说,它的活动尺度既 是惟一的,也是特定的。对于人的实践活动来说,由于它是一种“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因此,他能自由地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活动。人的活动尺度的自由性与多维 性是人的活动区别于动物的显著标志之一。当然,人虽然具有运用多维尺度的能力,但 人的实践活动作为一种主体性的活动,其活动的出发点还是他自身。人的实践活动作为 一种对象性活动,一方面,无疑要遵循实践对象固有的规律,这是确保人的实践活动目 的实现的基础,另一方面,人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又“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 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169、168、95、96、97、167、97、97、97、163、163 、163、127、97页。)。所谓内在尺度,即是价值尺度。人之所以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 要贯彻自己的价值尺度,深刻的原因在于,人毕竟不同于动物,他不满足于对对象的单 纯适应与简单的再复制,其最终目的是要通过内的目的在对象上的运用,对对象进行改 造或重塑,使实践对象由外在于人的存在物转变成属人的存在物或为人的存在物。
四
人作为一种以劳动、实践的方式存在的存在物,从这种意义上看,劳动、实践是人的 本质。而人的劳动、实践又是一种自由的自觉的活动,从这个意义上看,人的本质在于 他的自由、自觉性。说劳动是人的本质与说自由与自觉是人的本质具有同一的意义,二 者只是表述上的不同,没有本质的差别。
“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看作人的自我确证的本质”的思想是由黑格尔首先阐述的。( 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169、168、95、96、 97、167、97、97、97、163、163、163、127、97页。)遗憾的是,黑格尔对这一思想的 阐述是唯心主义的,因为“黑格尔惟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169、168、95、96、97、 167、97、97、97、163、163、163、127、97页。)。尽管如此,黑格尔这一思想本质上 是伟大的,它曾受到马克思的赞扬和肯定。马克思曾指出:“黑格尔的《现象学》及其 最后成果——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的伟大之处首先在于,黑 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失去对象,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 弃;因而,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真正的人理解为自己的劳 动的结果。”(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169、 168、95、96、97、167、97、97、97、163、163、163、127、97页。)
在黑格尔与马克思的视野里,解读人的本质,如同解读“对象、现实、感性”一样, 不能诉诸人的感性直观,有关人的本质的提问,既不能用这是什么的话语,也不能诉诸 人是什么的话语,而应该去思考“人的存在方式是什么”,因为“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 活,他们自己就怎样”(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4 页。)。人的存在方式是劳动、实践,无论是人的生成还是人的发展,都是人的劳动的 结果。实践、劳动是人的本质,实践、劳动的结果与产物是人的作品,同时也是人的本 质的对象,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面镜子。也即是马克思所说的“人就是人的世界”。所 谓人的世界即是指人通过自己实践活动创造的世界。人的实践水平如何,他们创造的世 界就会怎样,而他们创造的现实世界是怎样的,“他们自己就怎样”,这是一个无懈可 击的逻辑。“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以往产生的对象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关于人的本质 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 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169、168、95、96、97、167、97、97、97、163、16 3、163、127、97页。)“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要在意识中那样理 智地表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表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 (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169、168、95、96 、97、167、97、97、97、163、163、163、127、97页。)
人作为人存在,是以实践劳动的方式存在,实践、劳动是一种自由自在自觉的活动, 因此,自由与自觉是人的不变的本质。但人的实践、劳动又不是永远停留在一个恒定的 水平上,人的自由与自觉的程度又是变化与发展的,因而人的本质也是变化和发展的, 人的本质的发展现实性地体现在它所创造的“人的世界”中。要认识人的本质的变化, 唯有通过反思的方式,从“人的世界”中去获得。在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思维理路中 ,人的本质是不变与发展变化的统一,是抽象和具体的统一。无论是片面地强调不变与 抽象的一面,还是片面地强调发展变化与具体的一面,都是一种非辩证的形而上学思维 。
从“人就是人的世界”这一深刻命题中,人们还可作如下的解读:人的存在与人的本 质是不可分离地联系在一起的。当人们说人存在时,亦即意味着他是一种有着特殊本质 规定的存在,没有本质规定的存在,是一种虚无的存在;而本质作为一种存在的属性, 也必然附着于存在,离开了现实人的存在,人的本质的存在便是一种不可能存在的存在 。所以,无论是黑格尔的“本质先于存在”的命题也好,还是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 的命题也好,从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与辩证思维的维度看,都是不合理的。人的本质存 在于他的世界中,“人的世界”是人的存在的现实。“人就是人的世界”,“人的世界 ”就是人本身。把人与人的世界相分裂,人与人的世界都将是一种空洞的抽象。
标签:生命本质论文;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论文;